图书介绍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
  • 牟发松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0338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史-研究-中国-汉代~唐代;国家制度-研究-中国-汉代~唐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汉唐历史变迁”1

二、关于“社会与国家”3

三、主要内容及分编6

第一编 汉唐异同论与六朝隋唐论13

一 汉唐异同论13

(一)汉唐历史的相似性13

(二)汉唐历史的差异性和连续性19

(三)汉唐异同与朝代循环24

二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28

(一)后来者无法绕开的丰碑28

(二)内藤湖南的“六朝隋唐论”30

(三)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33

(四)两氏“六朝隋唐论”之比较37

(五)两氏“六朝隋唐论”的遗产42

三 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45

(一)唐长孺先生治学次第及成就述略45

(二)三编论集的内容及其分类47

(三)关于社会经济的研究49

(四)关于门阀士族的研究52

(五)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55

(六)关于兵制的研究57

(七)关于思想、文化及宗教的研究(附交通、医疗史研究)59

(八)三编论集的学术贡献及治学特色61

附录一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前期变化的探索之作——《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介评65

附录二 略谈前辈学者对唐长孺先生治学的影响69

四 《资本论》与“前资本主义论”76

(一)马克思没有留下系统的“前资本主义论”76

(二)关于马克思“前资本主义论”的重构77

(三)逻辑的与历史的80

(四)《资本论》与“前资本主义论”85

五 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93

(一)不同的史观和共同的参照93

(二)六朝隋唐的历史特征95

(三)关于直接生产者的性质97

(四)关于国家及其统治阶层的性质99

(五)共同体及其性质101

(六)结语105

第二编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地方社会与国家109

六 传统中国的“社会”在哪里109

(一)“缺位”与“浑融”109

(二)从国家起源说看先秦诸子关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113

(三)中国古代与“社会”相对应或者相关联的概念(一):社、群、野116

(四)中国古代与“社会”相对应或者相关联的概念(二):天下123

(五)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形式143

附录三 略评日本中国中世纪研究会的共同体理论150

(一)引言150

(二)中世史研究会的“共同体理论”150

(三)研究会“共同体理论”的特色153

(四)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156

(五)研究会“共同体理论”评析158

七 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166

(一)引言166

(二)风、俗与移风易俗167

(三)秦王朝的“行同伦”与“除其恶俗”168

(四)汉代循吏的“移风易俗”与地方社会174

(五)大一统在广土众民的传统中国如何成为可能182

八 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184

(一)两汉魏晋士风变迁中的侠与儒184

(二)所谓“侠儒”185

(三)《韩非子》中“以武犯禁”的“侠”187

(四)“侠”与“私剑”191

(五)闾里布衣之侠与有土卿相之侠、豪暴之侠193

(六)职业游侠及其群体特征197

(七)游侠群体由侠而儒的“变节”200

(八)侠儒群体——侠气张扬的党锢名士204

(九)由婞直而权谋208

(十)从名节到苦节211

(十一)由苦节而诞节——从党锢名士到魏晋名士215

(十二)结语217

九 汉代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219

(一)引言219

(二)汉代三老制度的渊源219

(三)三老身份诸说223

(四)三老——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227

(五)三老独特的社会政治功能235

一○ 从三老到民望237

(一)汉以后不存在制度化的县乡三老237

(二)从三老到民望240

(三)盛唐后乡望的逐渐消失与地方社会领导层的变化245

一一 唐代“山人”考论248

(一)《岱岳观碑》所见唐代东岳斋醮活动和山人248

(二)传世文献中的唐代山人及其类型252

(三)山人的本色——处山林之远259

第三编 士族集团的播迁和士风的流变263

一二 汉唐间的荆州宗氏263

(一)引言263

(二)关于宗氏的得姓263

(三)关于《后汉书·宗均传》之讹265

(四)东汉魏晋时期的荆州宗氏268

(五)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荆州宗氏275

(六)结语281

一三 梁陈之际南人之北迁及其影响283

(一)引言283

(二)侯景之乱及江陵失陷后南人之北迁高齐283

(三)西魏攻占梁汉东、梁益后南人之北迁关中285

(四)西魏破江陵后南人之北迁关中286

(五)梁陈之际南人北迁之影响293

(六)余论297

一四 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299

(一)“四海为家”与“东西为限”299

(二)“频诏搜扬、州郡勒送”与“东西旧隔、情犹自疏”301

(三)“关中旧意”与“山东人朋党”308

(四)政治权力与社会潜力313

附录四 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316

(一)关于《大业杂记》的著录及其流传316

(二)《大业杂记》的成书、体例及叙事时限319

(三)关于《大业杂记》的内容及史料价值320

(四)《大业杂记》“区宇图志”条略考323

一五 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象新探——以《崔氏合祔墓志》所见成德镇为中心327

(一)缘起327

(二)崔氏丈夫郑潨的墓志及相关问题329

(三)《崔氏合祔墓志》所见成德藩镇形象332

(四)墓志所见河北藩镇的另外一面333

一六 《〈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339

(一)引言339

(二)班彪父子对司马迁的批评339

(三)范晔对班固批评《史记》的反批评343

(四)“范矫班失”与《后汉书》的类传设置345

一七 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349

(一)魏晋名士以任放为达349

(二)阮籍不许子侄作达350

(三)儒家的达352

(四)道家的达355

(五)达与玄心357

(六)达与材力359

(七)达与胸中垒块360

(八)魏晋时期达的内涵及其表现之变化、影响361

一八 说“风流”——其涵义的演化与汉唐历史变迁364

(一)教化与风流364

(二)东汉三国之际的名士与风流367

(三)两晋名士与风流373

(四)梁陈及唐代诗歌中的“佳丽”与风流377

(五)结语383

附录五 标榜风流 远明管乐——略论诸葛亮的名士风范384

(一)引言——诸葛亮的装束384

(二)标榜风流384

(三)远明管乐388

(四)余论——亦清亦任亦和、且法且道且儒的“圣人”393

第四编 汉唐历史发展的区域背景及区域互动399

一九 《吴地记》考399

(一)引言399

(二)汉代“吴地”399

(三)六朝、唐代诸家《吴地记》考400

(四)从《吴地记》看“吴地”之含义及其变化412

二○ 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试析415

(一)三国以前两次未遂的三分天下设计415

(二)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设计与现实——诸葛亮和鲁肃的三分割据之策416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天下三分之局418

(四)后三国时代——南北朝后期的天下三分之局420

(五)从东西二元到三方鼎峙到南北分立422

二一 王融《上疏请给虏书》考析426

(一)关于北魏遣使求书的时间426

(二)王融上疏是否被采纳427

(三)王融上疏浅析428

二二 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432

(一)引言432

(二)南北使节初通与“南使不称”432

(三)南北通使中的正统之争434

(四)南北通使过程中的南北文化交流437

(五)结语441

二三 陈朝建立之际的合法性诉求及其运作443

(一)陈朝创建之艰难443

(二)陈霸先的功德和陈朝建立的合法性基础443

(三)陈朝建立之际的合法化操作448

(四)结语456

二四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约论458

(一)汉唐历史变迁与中国中古历史发展的特征458

(二)从东西相抗到南北对立462

(三)南北分立如何成为可能——汉唐间南方的经济文化进步及相对地位的变动466

(四)南北重归一统何以成为可能——文化的凝结与催化470

二五 汉唐间的中日关系与东亚世界474

(一)前言474

(二)东亚世界形成过程中的中日关系475

(三)日唐关系与东亚世界479

(四)关于汉唐间中日关系的几点反思483

第五编 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和唐宋变革489

二六 略论唐代的南朝化倾向489

(一)唐长孺教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的有关论点489

(二)隋唐间的制度文化与南朝的因素491

(三)唐代的变化与南朝化倾向497

(四)唐代“南朝化倾向”的内涵及意义505

二七 南、北朝在制度文化上的相互影响略论——以梁武帝、北魏孝文帝的官品改革为中心508

二八 从南北朝到隋唐——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唐代的南朝化倾向520

(一)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是在北还是在南520

(二)南、北朝对隋唐历史的影响523

(三)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唐代的南朝化倾向525

二九 唐玄宗朝土地关系的矛盾及其调整略论542

(一)引言542

(二)“高户之位、田业已成”与“天下户口、亡逃过半”542

(三)唐玄宗朝对均田制的竭力维护544

(四)“兼并之弊逾于成哀”与“亦频处分未有长策”546

(五)土地关系的内在矛盾与均田制的彻底崩坏549

(六)传统田制的终结552

三○ “唐宋变革说”三题——值此说创立一百周年而作553

(一)其说虽旧,“其命维新”——岁至期颐的“唐宋变革说”553

(二)“汉唐故事”与宋朝士大夫的时代自觉557

(三)郢书燕说——宋人对唐代文化的改造性接受564

后论 国家对社会的顺应和社会的国家化——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572

跋语5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