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对空情报雷达总体论证 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对空情报雷达总体论证 理论与实践
  • 郦能敬,王被德,沈齐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05958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510页
  • 主题词:地面雷达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对空情报雷达总体论证 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对空情报雷达的历史与发展1

1.1 对空情报雷达发展简史1

1.1.1 世界对空情报雷达发展简史1

1.1.2 我国对空情报雷达发展简史11

1.2 对空情报雷达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17

1.2.1 对空情报雷达天线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18

1.2.2 对空情报雷达发射机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21

1.2.3 对空情报雷达低功率处理部分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23

附录 对空情报雷达发展阶段(划代)研究(摘要)26

参考文献30

第2章 现代战争中对空情报雷达的基本作战需求31

2.1 现代战争中对空情报雷达的任务31

2.1.1 担负国土防空和防天预警侦察任务31

2.1.2 担负情报信息支援任务31

2.2 现代战争中对空情报雷达所面临的目标环境32

2.2.1 目标环境概述32

2.2.2 现代战争中第三代和第四代对空情报雷达所面临的目标环境需求32

2.3 现代战争中对空情报雷达所面临的电子战环境33

2.3.1 电子战环境概述33

2.3.2 现代战争中第三代和第四代对空情报雷达所面临的电子战环境需求33

2.4 现代战争中对空情报雷达所面临的其它作战需求—阵地、气象36

2.4.1 阵地环境需求36

2.4.2 气象环境需求37

参考文献38

第3章 对空情报雷达作战使用性能论证39

3.1 概述39

3.1.1 必要性论证39

3.1.2 可行性论证39

3.1.3 作战使用性能论证的主要内容40

3.2 主要探测性能40

3.2.1 最大探测距离40

3.2.2 最小探测距离40

3.2.3 方位范围40

3.2.4 高度范围40

3.2.5 速度范围40

3.2.6 仰角范围41

3.2.7 仪表量程41

3.3 测量性能41

3.3.1 测量目标坐标维数41

3.3.2 测量精度41

3.3.3 分辨力41

3.3.4 数据率41

3.3.5 目标容量42

3.4 电磁防御性能42

3.4.1 概述42

3.4.2 论证应掌握的问题45

3.5 机动性能47

3.5.1 雷达按架设状态分类47

3.5.2 机动性能对作战使用的影响47

3.5.3 主要指标及论证要求48

3.6 环境适应性能48

3.6.1 雷达主要使用环境因素48

3.6.2 提高雷达自身环境适应能力应关注的问题49

3.7 其它作战使用性能49

3.7.1 概述50

3.7.2 论证要点50

3.8 论证中应当重视的问题50

3.8.1 雷达联网工作能力50

3.8.2 目标识别50

3.8.3 软件开发应用51

3.8.4 指标匹配性51

3.8.5 功能指标兼容性51

3.8.6 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51

3.8.7 功能指标的可检测性52

附录 铁路装载限界图52

第4章 对空情报雷达的技术体制论证53

4.1 常用的技术体制53

4.1.1 两坐标对空情报雷达53

4.1.2 三坐标对空情报雷达61

4.1.3 测高雷达74

4.1.4 多功能相控阵对空情报雷达75

4.2 抑制杂波的技术体制83

4.2.1 在杂波中提取运动目标回波的基本原理83

4.2.2 非相参体制雷达与全相参体制雷达84

4.2.3 衡量动目标提取性能的主要指标85

4.2.4 动目标显示与动目标检测技术86

4.2.5 脉冲多普勒体制89

4.3 扩展探测的技术体制95

4.3.1 预警机95

4.3.2 双/多基地雷达99

4.3.3 天波超视距雷达112

4.3.4 地波超视距雷达113

4.3.5 微波超视距雷达113

4.3.6 气球载雷达114

4.4 成像识别的技术体制121

4.4.1 超宽带雷达121

4.4.2 逆合成孔径雷达122

4.5 其它技术体制124

4.5.1 全向全时雷达与综合脉冲孔径雷达124

4.5.2 无源雷达126

参考文献134

第5章 对空情报雷达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论证135

5.1 雷达系统的战术技术参数135

5.1.1 对空情报雷达探测威力135

5.1.2 对空情报雷达的优选频率144

5.1.3 对空情报雷达测量精度153

5.1.4 改善因子和杂波中的可见度167

5.2 雷达天馈线、发射、接收分系统的指标论证170

5.2.1 天线分系统的指标170

5.2.2 馈线分系统171

5.2.3 发射分系统171

5.2.4 接收分系统172

5.3 信号处理分系统的指标论证172

5.3.1 信号处理分系统的发展特点173

5.3.2 信号处理电路的种类及相应的技术指标173

5.3.3 其它信号处理177

5.3.4 信号处理电路的发展探讨178

5.4 终端分系统的技术指标179

5.4.1 坐标录取180

5.4.2 数据处理180

5.4.3 数据融合180

5.4.4 数据输出和显示181

参考文献181

第6章 对空情报雷达总体结构方案论证182

6.1 雷达总体结构要求综述182

6.1.1 雷达总体结构方案论证的内容182

6.1.2 雷达总体结构方案论证分类182

6.2 风与雷达结构设计182

6.2.1 雷达抗风指标对结构设计的影响182

6.2.2 雷达抗风指标对结构设计的影响183

6.2.3 地面情报雷达抗风指标的确定183

6.2.4 地面情报雷达抗风计算基本公式183

6.2.5 减小风载荷途径、利弊、补救措施184

6.3 机动性186

6.3.1 概述186

6.3.2 关于雷达机动性主要指标的内容187

6.3.3 定量评价雷达机动性188

6.3.4 提高雷达机动性的途径190

6.4 雷达方舱195

6.4.1 定义195

6.4.2 雷达方舱特点195

6.4.3 优越性195

6.4.4 分类、结构、工艺和指标要求195

6.4.5 历史和现状196

6.4.6 发展中的问题196

6.5 雷达电站196

6.5.1 概述196

6.5.2 雷达电站主要战术技术要求197

6.5.3 对空情报雷达电站选型及发展分析197

6.6 雷达总体结构论证中的特殊问题200

6.6.1 防轰炸200

6.6.2 米波雷达天线馈线受潮分析与预防措施200

6.6.3 雷达天线防腐207

6.6.4 关于雷达结构的标准化218

附录 相关的国标与国军标220

参考文献220

第7章 对空情报雷达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论证与试验评价方法221

7.1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的发展221

7.2 雷达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基本概念和参数体系222

7.2.1 RMS基本概念222

7.2.2 雷达RMS参数体系233

7.3 雷达RMS要求论证程序和方法237

7.3.1 概述237

7.3.2 RMS要求的类别238

7.3.3 RMS定性要求238

7.3.4 RMS定量要求242

7.3.5 RMS工作项目要求242

7.3.6 说明RMS要求时应当明确的问题245

7.3.7 可靠性、维修性要求论证程序和方法248

7.3.8 保障性要求论证程序和方法256

7.3.9 装备RMS指标论证程序262

7.4 运用质量功能展开(QFD)对雷达RMS指标进行综合权衡分析263

7.4.1 质量功能展开基本概念263

7.4.2 QFD运作程序264

7.5 雷达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检查、试验与评定269

7.5.1 目的269

7.5.2 雷达“三性”检查、试验与评定的基本概念269

7.5.3 对“三性”检查中数据收集工作的要求271

7.5.4 “三性.数据分析和评定272

7.5.5 评定用统计方案283

附录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常用符号、缩写词和国家军用标准目录摘编294

参考文献306

第8章 阵地地形影响与选择308

8.1 阵地对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308

8.1.1 阵地影响的重要性308

8.1.2 地形地物阻挡308

8.1.3 地面反射对探测性能的影响317

8.1.4 雷达探测范围计算336

8.1.5 用太阳做信号源测雷达天线参数344

8.2 阵地选择353

8.2.1 图上作业353

8.2.2 实地察看356

8.2.3 阵地分析356

参考文献358

第9章 气象影响与修正方法359

9.1 气象条件对雷达战术技术性能的影响359

9.2 大气折射的后果及其修正359

9.2.1 折射机理和数学式359

9.2.2 折射与天气现象之间的一般规律361

9.2.3 探测范围的改变和修正362

9.2.4 测量参数的修正372

9.3 大气衰减的影响及其修正方法380

9.3.1 概述380

9.3.2 衰减的后果及其修正380

9.3.3 根据衰减修正雷达最大探测距离380

9.3.4 传播衰减值的选取381

9.4 大气散射的影响401

9.5 电离层反射的影响402

9.6 有关雷达电波传播的其它内容402

9.6.1 探测范围和测定精度的预报及战术利用402

9.6.2 超折射(大气波导)的探测与预测402

9.6.3 电波传播在我军雷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404

附录 指数大气条件下雷达探测坐标图的MATLAB计算程序405

参考文献408

第10章 雷达目标特性409

10.1 目标特性对雷达战技性能的影响409

10.2 回波幅度及其起伏特性的影响409

10.2.1 回波的幅度反映了目标的大小、材料、结构和形状409

10.2.2 回波幅度的起伏主要反映了目标的运动状态(但也有形状的因素)413

10.2.3 雷达对不同RCS的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换算方法420

10.2.4 双基地雷达的目标RCS421

10.3 回波相位及频谱特性422

10.3.1 回波相位的影响422

10.3.2 信号频谱的影响422

10.4 目标的极化特性423

10.4.1 目标的去极化特性423

10.4.2 目标的极化散射矩阵424

10.4.3 目标的最佳极化特性424

10.5 飞机目标的特性425

10.5.1 飞机目标的平均RCS425

10.5.2 飞机目标信号的起伏特性427

10.5.3 飞机目标信号的相位起伏429

10.6 地、海杂波的特性429

10.6.1 地杂波430

10.6.2 海杂波434

10.7 其它目标的特性438

10.7.1 直升机的雷达目标特性438

10.7.2 巡航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弹头的雷达目标特性438

10.7.3 舰船的雷达目标特性438

10.7.4 无源干扰物的雷达目标特性439

10.7.5 气象杂波的雷达目标特性440

10.7.6 空飘气球的雷达目标特性441

10.8 雷达目标识别的基本概念和方法441

参考文献442

第11章 对空情报雷达的部署和组网444

11.1 雷达部署原则和应当考虑的问题444

11.1.1 雷达部署原则444

11.1.2 对空情报雷达在部署中应当考虑的问题446

11.2 雷达组网技术和数据融合448

11.2.1 雷达组网的意义448

11.2.2 雷达组网技术发展简述449

11.2.3 对空情报雷达组网的基本形式449

11.2.4 雷达组网所用关键技术450

11.2.5 雷达组网时的数据融合451

11.3 雷达组网效能指标计算方法(覆盖度、情报容量、抗干扰和抗摧毁效能)451

11.3.1 对空情报雷达网的探测覆盖度的计算方法452

11.3.2 对空情报雷达网情报容量的计算方法452

11.3.3 对空情报雷达网的抗干扰效能的计算方法453

11.3.4 对空情报雷达网的抗摧毁效能的计算方法453

11.3.5 和平时期对空情报雷达网中雷达的部署和组网方法454

11.3.6 从提高对空情报雷达网的抗干扰效能出发研究对空情报雷达的性能参数和其部署方法455

11.3.7 从提高对空情报雷达网的抗摧毁效能出发研究对空情报雷达的部署方法455

参考文献456

第12章 对空情报雷达总体效能费用比的评价458

12.1 雷达总体效能费用比458

12.2 雷达总体性能评价方法458

12.2.1 雷达总体性能的评价方法459

12.2.2 由雷达技术参数来计算雷达总体性能评价数值459

12.2.3 对空情报雷达的本身可用度与避免损毁能力462

12.2.4 对空情报雷达总体性能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463

12.3 对空情报雷达效能费用比的计算与统计463

参考文献464

第13章 雷达总体性能检验方法466

13.1 雷达关键电参数的测试466

13.1.1 天线性能测试466

13.1.2 发射机稳定性能测试468

13.1.3 系统改善因子及杂波中目标可见度测试472

13.2 雷达飞行检验472

13.2.1 威力和精度检飞架次的设计472

13.2.2 雷达反地杂波和抗干扰性能的飞行检验485

13.3 预警机雷达检飞485

13.3.1 预警机监视雷达的特点485

13.3.2 预警机雷达检飞地区的选择485

13.3.3 预警机检飞航线设计原则487

13.3.4 目标机不同姿态角的RCS488

13.3.5 地面杂波强度的测定488

13.3.6 预警机雷达检飞航线与架次设计举例491

参考文献4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