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过劳耗竭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肖刚,李乃民,张大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5294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038页
- 文件大小:180MB
- 文件页数:1063页
- 主题词:疲劳(生理)-消除-基本知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过劳耗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的概述1
第一节 人体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界定1
第二节 国内外对过劳性耗竭的研究情况4
第三节 脑的功能开发为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研究提供了深入认知的蹊径11
第四节 综合客观的研究思路是认知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必然过程17
第五节 哪些疲劳类型最易发生“过劳死”25
一、生理性疲劳26
二、症候性疲劳27
三、疾病性疲劳28
四、生产作业性疲劳29
五、运动性疲劳29
六、慢性疲劳综合征33
七、脑疲劳35
八、过劳死38
第六节 拓展研究理论空间,更新研究思路和方法38
一、宇宙科学研究过程与理论的启发38
二、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和欲解决的问题41
第七节 概论结语43
第二章 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的理论探讨49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与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49
第二节 系统层次理论与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56
一、临床疲劳类型及轻重层次58
二、机体内在变化层次65
三、遗传(基因)层次75
第三节 熵理论与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78
一、熵与过劳78
二、过劳与非平衡稳态80
三、过劳性人体脏腑耗竭与涨落80
四、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与系统开放性衰减82
第四节 “场”与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85
一、脑引力场在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中的作用91
二、肝脏引力场在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中的作用93
三、肾引力场与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94
四、心肺引力场与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95
五、脾、胃引力场与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96
第三章 传统中医对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的认识99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献对过劳-耗竭的认识99
一、古典文献中对过劳的认识99
二、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对过劳的认识历程100
第二节 古代中医文献对“过劳”相关术语的描述与认识107
第三节 中国古代对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认识中的哲学观点110
一、人与自然相统一110
二、中医形神合一观认识“过劳”111
三、精神层次变化及五脏观认识“过劳”112
四、《金匮要略》中“五劳”、“六极”、“七伤”学说对过劳的认识113
第四节 古代文献对过劳-耗竭的五脏观认识114
一、过劳伤脾115
二、过劳伤肝116
三、过劳伤肾117
四、过劳伤心117
五、过劳伤肺118
第四章 现代医学对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的认识119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疲劳、过劳的认识119
一、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120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131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疲劳、过劳的分类145
一、按人体生理解剖特点分类148
二、按疲劳产生的程度分类149
三、按疲劳产生的快慢分类149
四、临床分类简介149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疲劳、过劳的专题研究介绍167
一、运动性疲劳167
二、生产作业性疲劳191
三、慢性疲劳综合征202
四、亚健康213
五、脑疲劳228
六、过劳死235
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动物模型241
一、慢性束缚动物模型241
二、造模因素的选择242
第四节 现代医疗仪器及实验室检查242
一、量子共振检测242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245
三、热断层成像249
四、微循环检测252
五、细胞成像检测257
六、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ET仪)259
七、事件相关电位技术260
八、免疫学检测262
第五节 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的动物实验267
一、相关抗疲劳的动物实验方法简介267
二、运动疲劳模型力竭标准研究275
三、过度疲劳模型力竭对脏器损伤的动物实验278
四、运动疲劳模型力竭对脏器损伤的防治298
第五章 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相关实验研究307
第一节 应用中医四诊方法对人体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进行变量实验观察308
一、过劳性人群面部色泽变化309
二、脑过劳对人体舌象的影响313
三、高寒缺氧环境对人体面部色泽、舌象的影响317
四、高寒缺氧环境对人体脉诊的影响323
五、虹膜上的脏腑病变反映与人体过劳耗竭关系的研究328
六、气味上的脏腑病变反映与人体过劳耗竭关系的研究338
七、过劳人群与健康人群诊断鉴别分析347
第二节 相关的动物实验的研究350
一、小鼠、大鼠负重力竭游泳实验351
二、小鼠低温缺氧负重力竭游泳实验354
三、复方中药制剂对“寒凝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的作用356
四、声光电刺激对SD大鼠脑竭性过劳模型认知能力实验研究373
第三节 特殊环境过劳人群的相关观察378
一、高寒区人体肝、脾脏腑功能的损伤观察379
二、高寒地区耐缺氧训练对人体心肺等脏腑功能的影响383
三、高寒地区运动性肺功能检测对人体心肺肝脾等过劳耗竭损伤的提示387
第四节 师承中药方剂临床观察研究390
一、肝脾过劳的中药临床观察——调肝理脾益气丸390
二、脑过劳的中药临床观察——益智养神健脑丸393
三、肝脾肾过劳的中药临床观察——海风通络除痹丸396
四、肝肾过劳的中药临床观察——血藤艽鹿伸脊丸401
五、肾心肺过劳的中药临床观察——参姜锁阳益气片404
六、全身各脏腑过劳的中药临床观察——补正养元益力丸405
第五节 红光外治疗法对过劳的观察研究408
一、红光照射对心、肺脏腑功能的影响409
二、红光照射对人体能量物质及血液指标的影响413
三、红光外治疗法对动物心、肝、骨骼肌及血液中能量物质变化研究419
第六章 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的评估方法探寻424
第一节 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的评估背景424
第二节 中医对过劳及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评估认知429
一、“象”、“数”、“理”认知观430
二、中医整体观与全息理论433
第三节 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评估方法确立436
一、中医评估过劳-耗竭方法的确立436
二、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轻、重、极、危评估分级的确立437
第七章 过劳性人体脏腑功能耗竭的诊察方法442
第一节 体质辨识442
一、体质分类443
二、五行人446
第二节 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分级评估标准447
轻度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447
二、重度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450
三、极度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457
四、危度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463
第三节 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鉴别诊断465
一、过劳与未病的关系465
二、过劳与“亚健康”的关系466
三、过劳与疲劳的关系468
四、过劳与力竭的关系469
第八章 相关抗过劳-耗竭中药介绍471
第一节 抗过劳-耗竭中药选择471
第二节 抗过劳-耗竭的常用中药介绍474
一、五行属木474
二、五行属火474
三、五行属金474
四、五行属土475
五、五行属水475
第九章 中国古医籍中抗过劳的方剂介绍476
第一节 抗肝(胆)过劳-耗竭方剂介绍477
一、汉·晋·唐时代抗肝(胆)过劳-耗竭方剂介绍477
二、宋·金·元时代抗肝(胆)过劳-耗竭方剂介绍478
三、明代抗肝(胆)过劳-耗竭方剂介绍489
第二节 抗心(小肠)过劳-耗竭方剂介绍492
一、汉·晋·唐时代抗心(小肠)过劳-耗竭方剂介绍492
二、宋·金·元时代抗心(小肠)过劳-耗竭方剂介绍494
三、明代抗心(小肠)过劳-耗竭方剂介绍499
第三节 抗脾(胃)过劳-耗竭方剂介绍501
一、汉·晋·唐时代抗脾(胃)过劳-耗竭方剂介绍501
二、宋·金·元时代抗脾(胃)过劳方剂介绍512
三、明代抗脾(胃)过劳-耗竭方剂介绍554
四、清代·民国时期抗脾(胃)过劳-耗竭方剂介绍585
第四节 抗肺(大肠)过劳-耗竭方剂介绍599
一、汉·晋·唐时代抗肺(大肠)过劳-耗竭方剂介绍599
二、宋·金·元时代抗肺(大肠)过劳-耗竭方剂介绍600
三、明代抗肺(大肠)过劳-耗竭方剂介绍603
第五节 抗肾(膀胱)过劳-耗竭方剂609
一、汉·晋·唐时代抗肾(膀胱)过劳-耗竭方剂介绍609
二、宋·金·元时代抗肾(膀胱)过劳-耗竭方剂介绍615
三、明代抗肾过劳-耗竭方剂介绍665
四、清代·民国时期抗肾(膀胱)过劳-耗竭方剂介绍693
第十章 抗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外治疗法介绍705
第一节 针灸疗法705
第二节 穴位灸疗法764
第三节 耳针疗法766
第四节 拔罐疗法771
第五节 头针疗法779
第六节 足部反射区疗法782
第七节 刺挑痧类疗法787
第八节 揉捏振压疗法796
第九节 热浸敷布类疗法802
第十节 红光抗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疗法808
第十一节 体育类疗法809
第十二节 推拿按摩类疗法810
第十一章 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治疗835
第一节 轻度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治疗835
一、脑过劳的治疗835
二、脾胃过劳的治疗836
三、肾过劳的治疗838
四、肝过劳的治疗840
五、肺过劳的治疗841
六、心过劳的治疗843
七、合并脏腑的过劳-耗竭治疗845
第二节 重度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治疗850
一、中药治疗850
二、外治疗法856
第三节 极度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治疗858
一、中药治疗859
二、外治疗法862
第四节 危度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治疗862
第五节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864
一、急救864
二、心律失常引起晕厥的处理865
第十二章 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的预防868
第一节 对人体健康概念的认知868
一、何谓健康868
二、健康与疲劳、过劳病证的概念区分869
第二节 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理论与过劳-耗竭870
一、法于阴阳是预防过劳-耗竭发生的根本871
二、预防过劳-耗竭为什么要法于阴阳874
三、和于术数是预防过劳-耗竭发生的关键876
第三节 如何落实“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防病思想878
一、天人合一法则878
二、防御邪气,顺应四时882
三、阴阳谐和,形神一体883
四、五行生克,遵循规律885
五、克制欲望,严防太过890
六、通达平衡,无生不及894
七、去除陋习,养成自律896
八、多行良法,积极人生897
第三节 预防过劳-耗竭与“治未病”思想907
一、《内经》中的“治未病”理论907
二、治未病与预防过劳-耗竭发生的关系909
三、历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的丰富和发展910
四、“治其未成”是预防过劳-耗竭产生的结点913
五、“治其未传”是阻断过劳向脏腑功能耗竭发展的隘口913
六、预防过劳-耗竭的理论出现是对中医“治未病”的发展914
第四节 医生对预防过劳性脏腑功能耗竭发生发展的措施915
一、拓宽认知,掌握新病915
二、善于诊察,微劳勿漏916
三、预施针药,未雨绸缪916
三、通晓其证,把握病机918
四、劳复慎调,养正防变918
第十三章 中医诊断信息获取与特征提取920
第一节 计算机脉象分析921
一、脉搏信号的获取922
二、脉搏信号的预处理935
二、脉搏信号的特征提取937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947
第二节 计算机舌象诊断948
一、部分症候和疾病的诊断研究949
二、舌图像采集系统950
三、舌体分割953
四、舌体特征提取959
五、分类方法964
第三节 计算机气味分析967
一、基于气敏传感器的呼吸诊断设备和样本采集972
二、针对相关特征的迭代特征删除976
三、基于加权正则化和多任务学习的漂移补偿979
四、最大独立领域适配983
第四节 计算机面诊分析987
一、面部图像采集987
二、人脸面部感兴趣区域提取989
三、人脸颜色特征提取992
四、面诊诊断结果分类994
第五节 计算机虹膜分析技术996
一、虹膜诊断研究的现状999
二、虹膜诊断系统999
四、虹膜图像预处理999
三、图像特征提取1001
四、实验结果1005
参考文献1007
热门推荐
- 2574300.html
- 2511346.html
- 432242.html
- 3411067.html
- 1878072.html
- 1154743.html
- 3530315.html
- 2377774.html
- 1245547.html
- 492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22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98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52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10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11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8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88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0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03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