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生健康教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栗庆山,高春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1242465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大学生-健康教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学生健康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和内容1
一、健康的概念1
二、健康的内容1
第二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2
一、遗传因素2
二、环境因素2
三、心理因素3
四、行为和生活方式3
五、保健服务因素3
六、体育锻炼3
第三节 健康教育4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4
二、健康教育的目标4
三、健康教育的要求5
四、健康教育的内容5
第二章 人体结构和生理7
第一节 基本组织7
一、上皮组织7
二、结缔组织9
三、肌组织11
四、神经组织12
第二节 运动系统14
一、骨与骨连结14
二、骨骼肌17
第三节 呼吸系统18
一、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18
二、肺的结构和功能19
第四节 消化系统21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21
二、食管的结构与功能22
三、胃的结构与功能22
四、小肠的结构与功能23
五、大肠的结构与功能24
六、肝的形态与功能24
七、胆道系统25
八、胰腺的结构与功能26
第五节 脉管系统26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26
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27
第六节 泌尿系统28
一、肾的结构与功能29
二、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与功能29
三、尿量30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30
一、激素的作用机制31
二、脑垂体的结构和功能32
三、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32
四、胰岛的结构和功能33
五、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33
第八节 血液34
一、血浆35
二、血细胞35
三、血型和输血36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8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8
一、新陈代谢38
二、兴奋性39
三、生殖39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特征40
一、内环境与稳态40
二、生物节律40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41
第四章 健康体检44
第一节 健康体检的概念和意义44
一、健康体检的概念44
二、健康体检的意义45
第二节 健康体检项目和类别46
一、健康体检项目46
二、健康体检类别46
三、健康体检和医疗体检对比46
第三节 体检注意事项47
第五章 青年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50
第一节 青年期的生理特征50
一、人类生命阶段的划分50
二、青年期的基本特征50
三、青年期的生长发育51
四、青年期生理发展障碍53
第二节 青年期的心理特征54
一、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54
二、青年期心理发展的指导原则55
第六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57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57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57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57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59
一、常见心理问题59
二、心理问题产生原因60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维持61
一、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61
二、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61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62
四、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内容62
五、培养生活情趣63
六、锻炼坚强的意志63
第四节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63
一、概念63
二、内容和条件64
三、基本程序65
四、心理医生的基本条件65
五、交谈技术65
第五节 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及调适66
一、神经症的概念66
二、常见神经症及调适67
第七章 性的卫生知识74
第一节 性器官的形态及功能74
一、男性性器官的组成及功能74
二、女性性器官的组成及功能75
第二节 青春期的性成熟标志78
一、女性的性成熟标志78
二、男性的性成熟标志79
第三节 性心理及其调适79
一、性心理的概念和内容79
二、大学生的性心理与性行为80
三、性心理障碍的调适83
第八章 生活方式与健康85
第一节 卫生习惯85
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85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表现85
第二节 膳食与健康86
一、膳食营养与疾病的关系86
二、平衡膳食89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90
第三节 吸烟与健康92
一、吸烟的危害92
二、预防及控制94
第四节 饮酒与健康95
一、酒对人体的危害95
二、预防及控制96
第五节 药物滥用与健康96
一、药物滥用的原因97
二、药物滥用的危害97
三、避免药物滥用98
第六节 科学用脑98
一、节约脑力98
二、保护脑力99
第九章 环境与健康101
第一节 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101
一、生物因素101
二、化学因素101
三、物理因素102
四、社会环境102
五、地理环境102
六、环境污染102
第二节 绿色植物与健康103
一、增加空气的氧含量104
二、消除空气中的灰尘104
三、清除空气中的病原体104
四、吸收工业排毒104
五、降低噪声105
六、增进身心健康105
第三节 大学校园环境与健康106
一、宿舍环境卫生106
二、教学环境卫生106
第十章 毒品与禁毒107
第一节 概论107
一、毒品的定义、分类及特征107
二、吸毒的方式108
第二节 世界“三大毒源地”109
一、“金三角”109
二、“金新月”110
三、“银三角”110
第三节 毒品的成瘾性、戒毒方法及预防原则111
一、吸毒的成瘾性111
二、戒毒方法113
三、预防毒品的原则114
四、正确对待吸毒者115
第四节 常见毒品115
一、鸦片115
二、吗啡116
三、海洛因116
四、冰毒117
五、摇头丸117
六、大麻118
七、咖啡因118
八、可卡因118
九、度冷丁119
十、安钠咖120
十一、苯环己哌啶120
十二、K粉120
第五节 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性120
一、毒品对人体的一般性危害120
二、毒品对呼吸系统的危害122
三、毒品对消化系统的危害123
四、毒品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123
五、毒品对神经系统的危害124
六、孕妇吸毒对胎儿的危害124
七、吸毒对性功能的危害124
八、吸毒与传染病125
九、吸毒与死亡125
第六节 毒品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126
一、对家庭的危害126
二、诱发不良事件和犯罪127
三、危害社会发展与进步128
第七节 吸毒与艾滋病129
一、艾滋病的传播方式129
二、吸毒与艾滋病的关系129
三、艾滋病与家庭的关系129
第八节 禁毒130
一、我国禁毒史130
二、我国的禁毒现状及采取的措施132
三、我国禁毒工作规划和方针135
第十一章 传染病概论136
第一节 传染病的概念及种类136
一、传染病的概念136
二、传染病的种类136
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37
一、传染源137
二、传播途径139
三、易感人群141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141
一、预防措施141
二、防疫措施142
三、治疗性预防143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144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144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144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146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149
第二节 霍乱150
一、流行病学150
二、临床表现151
三、实验室检查151
四、预防与治疗152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152
一、流行病学152
二、临床表现154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5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54
五、预防与治疗155
第四节 麻疹155
一、流行病学155
二、临床表现156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57
四、治疗及预防157
第五节 风疹158
一、流行病学158
二、临床表现158
三、治疗及预防159
第十三章 流行性感冒160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概论160
一、疫情概况160
二、临床表现160
三、病原学161
四、诊断161
五、治疗162
六、预防162
第二节 甲型流感163
一、传染源163
二、传播途径163
三、易感人群163
四、高危人群164
五、临床表现164
六、诊断164
七、抗病毒治疗164
八、预防165
第三节 人感染禽流感165
一、临床表现165
二、预后166
三、药物治疗166
四、监测及控制传染源166
第十四章 结核病167
第一节 结核病疫情现状167
一、全球结核病疫情现状167
二、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168
三、当前我国流行的新特点168
四、结核病重新流行的原因170
第二节 病原特点及感染机制170
一、病原体170
二、传染源171
三、传播途径171
四、人群易感性171
第三节 防治措施171
一、结核病控制策略171
二、人群预防172
三、个人预防173
四、治疗173
第十五章 性传播疾病174
第一节 性传播疾病概论174
一、性传播疾病的定义174
二、性传播疾病的特点174
三、性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175
四、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177
五、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与防治179
第二节 梅毒180
一、病原及传播方式180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181
三、预防及治疗182
第三节 淋病184
一、病原及传播途径184
二、临床表现及类型185
三、诊断186
四、治疗及预防186
第四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188
一、病原特点188
二、传播途径及潜伏期188
三、临床表现189
四、非淋菌性尿道炎与淋病鉴别189
五、诊断要点189
六、治疗190
七、治愈标准及预防190
第五节 软下疳190
一、病原及传播方式190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191
三、预防及治疗191
第六节 尖锐湿疣192
一、病原与传播方式192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192
三、治疗192
第十六章 艾滋病194
第一节 艾滋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194
一、艾滋病的概念194
二、艾滋病的流行病学194
第二节 艾滋病病毒(HIV)的病原学特点198
一、HIV的基本特征198
二、HIV的分型198
三、HIV的抵抗力199
第三节 艾滋病病毒传播特征和感染机制199
一、HIV的传播途径199
二、HIV传播具备的条件199
三、影响HIV传播的因素200
四、可能感染艾滋病的行为200
五、不能传播HIV的接触方式201
六、HIV感染机制201
第四节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202
一、艾滋病的病程分期202
二、艾滋病常见临床表现203
三、机会性感染和肿瘤204
第五节 艾滋病的诊断204
一、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204
二、艾滋病的临床诊断205
第六节 艾滋病的治疗206
一、常用治疗方法207
二、病因治疗207
三、中草药的应用208
第七节 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209
一、原则和目标209
二、预防措施209
三、消毒209
四、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210
第十七章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211
第一节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211
一、学校常见的传染病211
二、学校常见食物中毒211
第二节 高校学生群体的易感性211
一、来源复杂212
二、群体密集212
三、免疫差异212
四、人群流动212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212
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212
二、强化监督和管理212
三、严格执行监测和报告制度213
四、常见传染病防控213
五、食物中毒预防213
六、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214
第十八章 药物的基本知识222
第一节 概述222
一、药物的作用222
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23
三、用药注意事项及合理用药223
第二节 抗生素类224
一、青霉素类224
二、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225
三、大环内酯类226
四、氨基糖甙类226
五、四环素类227
六、林可霉素类227
七、抗病毒药228
第三节 合成抗菌药228
一、磺胺类228
二、喹诺酮及其他类229
第四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229
一、基本作用229
二、常用类型229
第五节 镇静催眠药230
一、作用特点230
二、常用类型230
第六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231
一、分类231
二、常用药物231
第七节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231
一、抗酸药及治疗溃疡病药231
二、胃肠解痉药232
三、助消化药232
四、止泻药233
第八节 抗过敏药233
一、概念233
二、常用药物233
第九节 维生素类234
一、脂溶性维生素234
二、水溶性维生素234
第十节 激素类235
一、糖皮质激素的作用235
二、常用激素类药物235
三、适应症236
四、注意事项236
第十九章 常见病的防治237
第一节 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237
一、发热237
二、疼痛239
三、咳嗽与咯痰242
四、心悸243
五、恶心与呕吐243
六、腹泻244
七、出血245
八、便秘248
九、晕厥249
十、皮肤瘙痒250
十一、乳房包块251
第二节 各科常见病及防治原则251
一、上呼吸道感染251
二、急性支气管炎253
三、肺炎254
四、急性胃肠炎254
五、慢性胃炎255
六、高血压256
七、风湿性心瓣膜病257
八、病毒性心肌炎258
九、神经衰弱259
十、焦虑症261
十一、精神分裂症261
十二、急性阑尾炎262
十三、尿路结石262
十四、破伤风263
十五、痛经264
十六、功能性子宫出血264
十七、近视眼264
十八、沙眼265
十九、龋齿265
二十、牙周炎266
第二十章 急救医学基础知识267
第一节 急救组织的建立267
一、现场急救组织的建立267
二、各级医疗部门急救组织的建立267
第二节 常用的急救技术268
一、心肺脑复苏术268
二、出血急救术271
第三节 常见急症的急救273
一、晕厥273
二、休克273
三、急性酒精中毒275
四、急性心肌梗死275
五、电击伤277
六、中暑277
七、溺水278
八、急性中毒279
九、鼻出血280
十、烧伤282
第二十一章 献血卫生知识286
第一节 无偿献血的概念及意义286
一、概念286
二、意义286
第二节 献血者的健康标准286
一、基本标准286
二、不能或暂不能献血的情况287
第三节 献血与健康的关系288
第四节 献血后的反应及预防288
一、精神因素引起的反应288
二、空腹献血引起的反应28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289
热门推荐
- 1121389.html
- 217312.html
- 2626241.html
- 1233983.html
- 1327416.html
- 1404914.html
- 2123224.html
- 1472244.html
- 3662298.html
- 3572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43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5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80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65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39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1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24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9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