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吾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5967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儒家-伦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问题的提出与基本概念5
儒家伦理何以可能6
一、伦理界说6
二、作为参照:犹太教伦理何以可能7
三、早期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10
四、非强制特征13
五、非大众倾向15
六、早期儒家伦理得以展开或实现的基石或平台问题16
关于儒家伦理讨论中的几个概念问题20
一、伦理与德性20
二、实践与思想22
三、应当与可能24
四、大众与精英26
五、他律于自律28
六、早期儒家与后期儒家30
第二篇 古代中国伦理阶段之鸟瞰33
先秦时期伦理道德生活的走向34
一、周代:周公以王族为主体的道德指向34
二、春秋末年至战国中期:孔子与孟子道德思想的精英定位38
三、战国晚期:荀子伦理学说的大众关怀42
汉唐时期与宋以后社会基层伦理大略47
一、汉唐时期中国社会基层伦理大略47
二、宋以后中国社会基层伦理大略52
三、善恶二元人性理论对于社会基层伦理的深刻影响56
第三篇 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的伦理状况61
商周时期的“德”观念与儒家伦理的思想准备62
一、家族伦理64
二、政治伦理66
三、个人德行68
四、敬德与保民71
五、敬德与受命72
六、和谐观念74
七、内圣外王思想的原初模型75
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78
一、儒家伦理的精英定位78
二、儒家伦理的道义原则80
三、儒家伦理的思想原则82
四、儒家伦理的至善原则84
五、儒家伦理的自律原则85
由精英而大众:荀子与孔孟伦理思想之别及其意义88
一、“礼”与“仁”:大众伦理与精英道德的分野89
二、“性恶”:大众伦理学说的生物学证明90
三、“群分”:大众伦理学说的社会学证明93
四、“伪”或“礼义”:大众伦理的核心内容与基本定位95
五、“化”:实现伦理的教育途径或教育学论证97
六、“法”:实现伦理的法律保障或法律学论证100
七、“义利”、“君子小人”:更符合大众而非精英的看法101
八、荀子伦理思想的意义103
荀子与黑格尔伦理思想共同点之比较106
一、荀子与黑格尔伦理学说的人性论证明106
二、荀子与黑格尔伦理学说的社会学证明109
三、荀子关于伦理问题的基本认识113
四、黑格尔关于伦理问题的基本认识116
五、荀子与黑格尔在“义利”问题上的普遍主义倾向119
六、荀子与黑格尔论教育:伦理实现的条件之一120
七、荀子与黑格尔论法律:伦理实现的条件之二123
第四篇 汉唐时期中国社会的伦理状况127
汉唐时期社会基层伦理难以建立的家族因素——从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看汉唐时期的伦理问题128
一、引论128
二、先秦时期的家族状况及其对于伦理的影响130
三、两汉时期的家族状况及其对于伦理的影响133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状况及其对于伦理的影响136
五、隋唐时期的家族状况及其对于伦理的影响142
六、结论146
汉唐时期社会基层伦理难以建立的教育因素——从教育史研究的视角看汉唐时期的伦理问题148
一、引论148
二、先秦时期的教育状况及其对于基层伦理的影响150
三、两汉时期的教育状况及其对于基层伦理的影响152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状况及其对于基层伦理的影响157
五、隋唐时期的教育状况及其对于基层伦理的影响160
六、结论164
汉唐时期儒家伦理落实的种种问题——兼与宋代社会的比较166
一、平台问题:家不足规模166
二、教育问题:学不在小人170
三、制度问题:礼不下庶民173
四、伦理问题:伦不逾单一176
五、法律问题:法不佐伦理179
六、地位问题:儒不居本位181
第五篇 宋以后中国社会的伦理状况185
宋以后中国社会的宗族伦理186
一、以宗族为平台186
二、族规以立伦理188
三、守则以行伦理190
四、教育以养伦理193
宋代:儒家伦理何以可能196
一、经学至理学的转向196
二、书院199
三、宗族制度的平民化201
四、族训与族规203
五、族学205
朱熹的小学:落实伦理于蒙童教育的范本208
引言:从传统的大学之道到朱熹的小学之教208
一、从小时抓起211
二、从小事做起213
三、立规矩214
四、养品格216
五、树楷模217
综论:朱熹小学的意义219
第六篇 问题的回答221
普遍伦理如何可能——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经验及其启示222
一、关于普遍伦理的基本问题222
二、犹太民族:宗教伦理225
三、中华民族:宗族伦理228
四、伦理与法律的统一:伦理实现的保障231
论惩戒观念对于普遍伦理的意义——从古代诸主要宗教与文明的角度考察236
一、引论236
二、印度宗教和伊朗宗教中的惩戒观念237
三、犹太宗教和基督宗教中的惩戒观念240
四、中国宗族或儒教中的惩戒观念244
五、启示247
伦理可能性的社会学考察250
一、伦理与德性的区别或伦理与社会的关系251
二、伦理可能性的条件之一: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共同体253
三、伦理可能性的条件之二:有一套为社会成员普遍且必须遵守的规范255
四、伦理可能性的条件之三:有为落实社会规范而牢固建立于基层的教育257
第七篇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伦理状况261
中国宗教伦理薄弱之主要原因262
一、中国宗教不曾经过伦理革命263
二、世俗社会承担伦理问题265
三、佛教与伦理的疏离267
四、道教与伦理的疏离270
五、功利主义倾向的侵削273
中国宗教的功利主义特征278
一、世俗的功利主义与宗教的功利主义278
二、国家宗教的功利特征280
三、巫术的功利特征281
四、道教的功利特征284
五、佛教的功利特征287
六、民间信仰的功利特征290
试论佛教伦理的种种困境293
一、原始佛教本身的心理学与认识论特征294
二、原始佛教本身以涅槃和解脱作为最高旨归295
三、佛教戒律固有的问题296
四、佛教僧团的生活方式与修行方式297
五、佛教的哲学或智慧化趋势299
六、大乘佛教关于“空”的学说300
七、崇拜倾向301
八、巫术倾向302
九、因满足经验诉求而对本质的忽略303
十、中国佛教的功利性倾向304
十一、中国佛教的形式化倾向306
十二、中国佛教的净土趋势所导致的佛法衰微307
论中国宗教集体精神的缺失——结合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理论所作的考察309
一、涂尔干关于宗教集体的基本论述309
二、中国宗教在集体精神方面的基本问题311
三、延伸问题之一:宗教集体与宗教伦理的关系314
四、延伸问题之二:宗教集体与宗教理想的关系317
第八篇 中国当代社会的基层伦理状况321
上海市民公共伦理状况分析研究322
一、理论前提322
二、现象分析324
三、原因分析333
四、改善之基本理念与主要途径337
公民道德的形成离不开法律344
乘车不守规则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46
公共意识:当下公民道德建设的入手之处348
后记353
热门推荐
- 3369383.html
- 58967.html
- 2814667.html
- 2372612.html
- 332980.html
- 2924629.html
- 1480879.html
- 1989917.html
- 2626791.html
- 23657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5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52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81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5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76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74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68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0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31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