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汪凤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41287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74页
- 主题词:德育心理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必须先交待的三个问题1
一、何为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1
二、为何要研究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5
三、怎样有效地研究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15
第一章 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背景25
第一节 中国传统重德育25
一、德有两大功能26
二、德只有通过后天培育才可获得38
第二节 德育重视心理因素54
一、素有重心、神的传统54
二、按心理规律进行德育效果好57
第二章 “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62
第一节 “德”字曾有的三种写法及相应含义63
一、“德”字曾有的三种写法及其在字形上的相应变化63
二、“德”的诸种含义64
第二节 “德”字字形与含义的演变过程66
一、殷商及其以前人们对“德”的看法66
二、周人对“德”的看法68
三、秦汉至清代对“德”的看法83
第三节 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89
一、吸取“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中的精义思想89
二、将“德”视作人的内在品质,并注重“德”的实践精神90
三、“德得论”至今仍是对“德”最基本最重要的看法92
四、在弘扬情感德性的同时,适度加强公正德性的培育95
五、妥善处理雅文化推崇德性与俗文化认可德性的关系107
六、妥善去掉泛道德主义的认知取向109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品德心理结构观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111
第一节 知情意行心相结合:品德心理五要素观111
一、“吾能知其为仁也”:道德认识112
二、“仁者不忧”:道德情感112
三、“志久则气久、德性久”:道德意志113
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道德行为116
五、“良心正性,人所均有”:道德自我117
第二节 相辅相成:品德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121
一、“知行合一”: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结合121
二、“情理融通”:情感与智慧相结合123
三、“必仁且智”:德与智相结合125
四、“文质彬彬”:素养美与自然美相结合133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品德心理结构观对当代德育的启示134
一、对品德的心理成分作细致厘定是必要的134
二、在厘定品德心理结构之前要慎重考虑四对关系135
三、应重视研究品德各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138
四、“德慧”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智慧139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观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142
第一节 行→知→情→意→心: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观142
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训练道德行为143
二、“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形成道德认识145
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丰富道德情感150
四、“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炼道德意志151
五、培育“良心”:培育道德自我153
第二节 内求说、外铄说与顺应自然说:品德形成与发展诸学说154
一、内求说154
二、外铄说157
三、顺应自然说164
四、内求与外铄相结合说170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品德形成与发展观对当代德育的启示173
一、将培育道德自我作为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最高阶段174
二、育德应走融内求、外铄与顺应自然于一体的进路175
三、谨慎使用“灌输”一词来批评中国传统德育177
第五章 化育美德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181
第一节 “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根基181
一、“化”的含义及其特点181
二、“化”的理论根基183
第二节 “化”的方法与影响因素193
一、“化”的方法193
二、影响“化”的因素206
第三节 化育美德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211
一、鉴于德性培养的独特性与育德过程的长期性,要适当运用化育方法211
二、为提高化育的效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步伐要一致212
三、化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化育者的主导作用和被化育者的主体作用213
第六章 觉悟美德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214
第一节 觉悟的含义与种类214
一、觉悟的含义及其特征214
二、觉悟的种类221
第二节 觉悟的培育及其影响因素226
一、觉悟的培育226
二、影响觉悟的因素233
第三节 觉悟美德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239
一、重视觉悟在育德中的作用239
二、顿悟与渐悟并重240
三、培育道德直觉能力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兼顾242
四、适当创造条件,尽快使人使己觉悟243
第七章 情育美德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244
第一节 情育美德的理论根基245
一、“夫孝,德之本也”:孝为德本观245
二、“性情一也”:性情合一论258
三、“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性情对立论265
四、“情与性,犹波与水&静时是性,动则是情”:性静情动说266
第二节 情育美德的实施方法268
一、“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顺导性情法268
二、“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法272
三、“人皆可以为尧舜”:榜样激励法274
四、“当存心以养性而节其情也”:节情法275
五、“知之深,爱之切”:以理育情法277
六、“爱人者,人恒爱之”:以情育情法278
七、“情由境生”:以境育情法278
第三节 情育美德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279
一、将道德伦理规范与人的社会情感联系起来279
二、情理融通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育德模式280
第八章 修心育德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282
第一节 修心育德的缘由与原则283
一、“心统性情”:心统性情说283
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标举中庸287
第二节 修心育德的方法292
一、“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法292
二、“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培育道德自我法299
三、“人不可以无耻”:培育羞耻感法301
四、“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法312
五、“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敬存心法315
六、“心反其初而民性善”:返璞归真法319
第三节 修心育德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320
一、道德及其教育是与个人身心发展相一致的力量320
二、自我心性修养是育德的重要途径322
三、培育道德自我是育德的关键323
第九章 “美德在践履”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334
第一节 “美德在践履”的理论根基334
一、“行所知而至其极,圣之事也”:重行的知行合一论334
二、“力行近乎仁”:“美德在践履”论350
第二节 怎样践履358
一、“凡日用之间&皆是行处”:在日常生活中践履358
二、影响践履的心理因素361
第三节 “美德在践履”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367
一、德育要走行→知→意→行→心的路径367
二、坚持“生活即德育”的思想369
三、德育与智育并重373
第十章 品德考评思想及其对当代品德测量的启示375
第一节 品德考评的意义与依据376
一、“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考评旨在知人376
二、“权,然后知轻重&物皆然,心为甚”:人心可测论377
三、“合其志功而观焉”:志功并重观382
第二节 品德考评的方法385
一、他评法385
二、自评法399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品德考评思想对当代品德测量的启示403
一、应将测量放在日常生活中进行403
二、测量方法设计要巧妙404
三、适当运用经验型测量方法404
四、文字考评方法与非文字考评方法要兼顾405
五、加强自评的力度406
六、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407
七、谨慎解释与慎用考评结果407
八、走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道路408
第十一章 防治品行不端思想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410
第一节 防治品行不端的理论依据与原则411
一、防治品行不端的理论依据:性习论411
二、防治品行不端的三条原则413
第二节 防治品行不端的方法417
一、“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法417
二、“改过,是修德中紧要事”:改过法419
三、“择其善者而从之”:效仿榜样法421
四、“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准行为矫正法422
第三节 中国传统防治品行不端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423
一、走防治结合的道路423
二、“蒙以养正”是育德的重要原则与方法423
三、改过迁善是育德的重要经验424
结束语 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色与主要价值425
一、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色425
二、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价值431
主要参考文献433
第一版后记442
热门推荐
- 482110.html
- 3196100.html
- 2106.html
- 1748089.html
- 2290105.html
- 141375.html
- 2848000.html
- 2605081.html
- 1052199.html
- 590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52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39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20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84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8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7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73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