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
  • 李健,黄开亮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8718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585页
  • 文件大小:115MB
  • 文件页数:16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3

序3

前言3

导 论3

第一章 中国制造技术的过去、今天和未来3

第一节历史回顾——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3

一、制造业与制造技术发展的简要回顾3

二、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4

三、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4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6

第二节现状描述——进步显著与阶段性差距并存6

二、我国先进制造技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阶段性差距8

第三节 未来蓝图——21世纪中国制造构想8

一、推动制造业变革的环境9

二、未来的中国制造业企业10

三、未来的先进制造技术12

第四节战略选择——引导中国制造业走向繁荣昌盛14

一、“面上并行”与“点上跨越”战略14

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与高技术产业并重(两高并重)14

三、促进大型企业发展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并重15

五、近期应以发展和应用现代设计技术为重点、以技术集成为突破口16

第九节农产品加工机械 (1116

四、转变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消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16

第五节过渡途径——从目前状态走向未来企业17

一、通过引进、创新,实现企业技术升级17

二、采用现代设计技术,提高设计能力,推进产品创新18

改造老企业19

三、采用适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装备,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19

四、实施先进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企业重组20

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21

第六节关键措施——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22

一、观念变革是前提22

二、教育培训是切入点22

三、机制转变是关键22

五、政府应着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3

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体系23

一、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下人的工作变化24

第七节培养新人——建立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人才培训体系24

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对人的素质和技能的需求25

三、先进制造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体系26

第八节走自己的路——创造适合国情的制造模式27

第二章中国古代机械简史28

第一节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机械的发展水平28

一、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1世纪)28

二、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29

三、秦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31

四、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年)34

五、明、清前期(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35

一、中国古代铸造技术37

第二节中国古代机械制造主要工艺技术的发展历程37

二、中国古代锻造技术39

三、中国古代热处理技术40

四、中国古代切削加工技术41

第三章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简史43

第一节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诞生43

一、外商在中国经营的船舶修造厂43

二、清政府设立的军工厂43

三、民族资本经营的民用机器厂44

第二节清代和民国北洋政府时代的中国机械工业44

一、外国资本垄断了中国的机械工业44

二、清政府经营的军事工业继续发展45

三、民族资本经营的民用机器工业有很大发展47

四、中国早期机械产品发展情况48

第三节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1927~1949年)49

一、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中国机械工业49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机械工业50

三、苏区和解放区的机械工业52

四、抗战胜利后到全国解放前的中国机械工业53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国机械工业概况54

一、旧中国机械工业经济指标曾达到的水平54

二、旧中国机械工业主要行业产品曾达到的水平55

一、机械工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62

第四章中国现代机械工业简史62

第一节概 述62

二、发展中的中国机械工业64

第二节发展历程65

一、建立机械工业初步基础65

二、建立比较完整的机械工业体系66

三、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70

第三节重大的成就75

一、跨越式发展,生产力迅速增强75

二、运行体制变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78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80

四、制造技术达较高水平82

五、研制生产重大技术装备的能力不断提高83

一、农业机械85

第四节 中国机械工业主要行业产品水平提高情况85

二、电力设备87

三、石油设备91

四、石油化工和化工工业设备92

五、矿山设备95

六、冶金设备及重型锻造设备97

二、养鸡机械 (1100

七、机床工具101

三、养猪设备 (1103

八、轻纺工业设备103

九、汽车105

十、铁路运输车辆108

十一、船舶109

十二、飞机111

十三、航天工业112

十四、环境保护机械115

一、技术水平117

第五节与国际机械工业竞争力的几点比较117

二、生产效率119

三、企业规模120

第六节基本经验和启示122

一、准确定位,按照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要求,加快建成与我国经济发展相称的机械工业122

二、弘扬“两弹一星”、“九大设备”精神,促进机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124

三、着眼于提高机械工业整体素质,解决不合理重复建设125

四、按经济规律办事,坚持持续高速稳定发展的方针126

五、集中优势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个时期办成几件体现国家意志的大事127

六、引进技术与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并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128

七、制定国家装备政策,使用与制造部门密切结合,搞好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129

八、吸取历史教训,积极面对“谁来装备中国”的问题129

第七节推进新一轮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机械工业的再次跨越式发展131

第五章技术政策及技术选择134

第一节制定技术政策的意义及技术政策的内容134

一、制定技术政策的意义134

二、技术政策的内容134

第二节机械工业若干技术政策要点135

一、制定过程135

二、政策组成及主要内容136

三、实施情况140

一、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142

第三节全国科技规划和计划及机械工业科技规划和计划142

二、1963~1972年科技规划纲要143

三、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43

四、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144

五、1991~2000年科学技术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45

六、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146

第一节尝试阶段(1929~1948年) (1148

一、早期出现的汽车 (1148

第一部分 中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151

第六章标准化技术151

第一节机械工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151

一、创业与奠基152

二、因势利导,推动机械工业标准化的发展153

三、改进作风,加强规划,力求实效153

四、在“十年动乱”后努力重建秩序154

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新的标准体系155

七、培养汽车工业技术人才 ( 1155

六、依法调整标准体系,继续推进与国际标准接轨156

一、建设一汽创建汽车工业技术 (1156

第二节机械工业标准化的主要成就与作用156

一、建立起较完备的机械工业标准体系157

二、建立了行政管理与技术归口分立的行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157

三、标准化促进机械工业技术进步158

第三节机械工业标准化的基本做法161

一、以企业为基础,以科研单位为核心,构成全国机械工业标准化的技术工作系统161

三、创建摩托车工业技术 (1161

二、以促进产品品种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为主要目标,逐步形成机械工业的标准体系162

三、加强试验研究,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技术水平166

四、发展企业标准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67

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我国标准体系的调整168

四、北京开发BJ212吉普车制造技术 (1170

六、通过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协作,更好地实现标准化的经济效益170

七、重视对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171

七、天津TJ620型10座小客车制造技术 ( 1173

一、设计技术的内涵173

第一节概 述173

第七章设计技术173

二、设计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地位175

一、直觉设计阶段176

第二节中国古代设计技术概述176

二、经验设计阶段177

第三节 中国近代设计技术的发展178

一、近代的机械仿制178

二、仿制技术的初步掌握179

三、仿制技术的提高180

第四节中国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18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设计技术的发展180

二、文革时期设计技术的发展181

三、改革开放时期设计技术的发展182

四、建国后技术引进对设计技术发展影响184

第五节中国先进设计技术的发展186

一、优化设计187

二、有限元法188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189

五、工业设计191

四、模拟仿真和虚拟设计191

六、绿色设计193

七、其他设计技术194

第六节结束语197

第一节概 述199

第八章铸造技术199

一、中国古代合金冶铸技术的发展200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200

二、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的发展201

三、中国古代铸造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反思202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铸造技术203

第四节 中国现代铸造技术的发展204

一、中国现代铸造合金和熔炼技术的发展206

二、中国现代砂型铸造技术及造型材料的发展229

三、中国现代特种铸造技术的发展236

四、中国现代铸件落砂清理及后处理技术的发展242

五、中国现代铸造科技前沿及其发展244

六、中国现代铸造教育和科研设计的发展247

第九章塑性成形技术251

一、塑性成形技术范畴和研究的内容251

第一节概 述251

三、中国古代塑性成形技术发展简介252

二、塑性成形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52

四、中国近现代塑性成形技术发展概况253

第二节 中国塑性成形技术的发展256

一、锻造技术的发展256

二、冲压和冷锻技术的发展259

三、回转成形技术的发展261

四、超塑性技术的发展263

五、塑性成形模具技术的发展266

六、计算机在塑性成形技术发展中的应用268

第十章焊接技术272

一、焊接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72

第一节概 述272

三、焊接技术发展的几个特点273

二、焊接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273

二、建国前焊接技术的应用(1840~1949年)275

一、中国古代焊接技术的应用(1840年前)275

第二节焊接技术的应用27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焊接技术的应用277

一、电弧焊技术278

第三节焊接技术的发展278

二、电阻焊技术289

三、钎焊技术291

四、其他常用焊接技术293

五、焊接机械化与自动化297

一、气体火焰设备302

第四节热切割技术302

二、等离子切割303

三、高能束切割303

第五节新中国建立以来大事纪304

一、热处理技术的定义和研究内容313

第一节概 述313

第十一章热处理技术313

三、热处理技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314

二、热处理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地位314

四、中国古代热处理技术发展简介315

五、中国近现代热处理技术发展概况316

一、基本热处理技术发展319

第二节中国热处理技术的发展319

二、化学热处理技术的发展321

三、感应热处理技术的发展323

四、热处理新技术325

五、热处理节能技术的发展330

六、计算机在热处理技术发展中的应用332

一、表面工程技术内涵与机械工业常用的表面技术336

第一节概 述336

第十二章表面工程技术336

二、表面工程技术的作用、意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37

第二节 中国古代表面技术338

第三节中国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339

一、国内表面工程行业概况339

二、电镀技术的发展342

三、电刷镀技术的发展345

四、热浸镀技术的发展346

五、化学镀技术的发展347

六、表面涂料涂装技术的发展348

七、热喷涂技术的发展350

八、转化膜技术的发展352

九、防锈、封存与包装技术的发展353

十、气相沉积技术的进展354

十一、三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356

一、材料技术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361

第一节概 述361

第十三章材料技术361

二、材料技术的研究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62

三、材料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地位363

第二节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材料技术发展365

一、中国古代材料技术的变迁概况365

二、中国近代材料技术的发展简况368

一、机械工业材料技术发展的历程369

第三节 中国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369

二、机械工业材料技术开发体制的建设372

三、机械工业用材结构374

四、机械工业用材体系中具体材料技术的发展376

一、火电设备制造发展历程 (1389

二、中国近代的切削加工简况391

第十四章切削加工技术391

一、中国古代的切削加工简况391

第一节概 述391

三、建立现代切削加工技术的基础392

四、引进现代切削加工先进技术及设备394

五、机床、刀具、量具、量仪的开发与创新400

六、中国现代制造技术理论的研究与实践403

七、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406

二、20世纪50~70年代的车削技术407

一、综 述407

第二节车削加工技术的发展407

三、20世纪80~90年代的车削技术410

第三节铣削、刨削、拉削加工技术的发展418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平面加工技术419

一、解放前的平面加工技术419

三、20世纪80~90年代的平面加工技术422

第四节钻削与镗削加工技术的发展429

一、钻削的发展429

二、镗削的发展433

三、孔的测量技术437

第五节磨削加工技术的发展438

一、1949年前中国的磨削加工技术简况438

二、建立中国现代磨削加工技术的基础439

三、改革开放,创新发展440

四、磨料磨具的发展简况447

第六节齿轮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450

二、欧美近代齿轮理论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齿轮制造技术的影响451

一、中国古代齿轮的应用与制造451

三、建立中国齿轮制造工业的初步基础452

四、基本形成我国齿轮制造工业的完整体系453

五、改革开放,“三上一提高”454

六、齿轮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462

第七节柔性制造技术的诞生及发展463

一、引 言463

二、成组加工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464

三、独立制造岛(AMI)465

四、FMC和FMS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应用467

五、结合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CIMS471

六、我国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切削加工中的应用研究475

第八节 面向21世纪企业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对策477

一、发展趋势477

二、对 策479

一、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486

第一节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及其发展概述486

第十五章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486

二、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地位和作用487

三、中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概述490

一、铸造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发展493

第二节机械制造成型工艺自动化技术发展493

二、锻压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发展501

三、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发展505

四、热处理机械化自动技术发展513

第三节机械制造加工工艺自动化技术发展518

一、单机自动化技术发展519

二、刚性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525

三、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532

四、装配过程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发展534

第四节机械制造CIMS技术发展536

一、CAD/CAPP/CAM/CAE技术发展537

二、虚拟制造技术发展541

三、MRP/MRP-Ⅱ/ERP技术发展545

四、网络化制造与CIMS技术发展547

二、近代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历史演进552

第十六章管理技术552

一、管理、管理科学及管理技术552

第一节中国近代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历史演进552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机械工业企业管理557

第二节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557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机械工业企业管理558

三、“大跃进”时期“左”的思想对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的影响559

四、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机械工业企业管理560

五、“十年动乱”时期的机械工业企业管理561

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机械工业企业管理562

第三节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企业管理技术发展565

第一节概 述574

第十七章特种加工技术574

一、特种加工技术的产生574

二、特种加工技术的分类575

四、中国特种加工技术概况576

三、特种加工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变革576

一、电火花加工579

第二节特种加工技术579

二、电化学加工583

三、其他特种加工技术586

一、特种加工技术现状590

第三节特种加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90

三、中国电加工行业大事记591

二、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591

第十八章工厂设计技术596

第一节机械工厂设计的特性与作用596

第二节机械工厂设计的发展进程598

一、初创成长阶段598

二、自行设计和整顿提高阶段600

三、开拓前进阶段601

第三节设计技术与水平602

一、总体设计602

二、制造工艺与设备设计609

三、土建公用设计616

一、三阶段设计与平行依次工作法620

第四节设计方法和手段620

二、可行性研究621

三、工业工程与物流技术622

四、成组技术622

五、同步工程623

七、TQC与IS09000624

六、计算机辅助设计624

一、艰苦创业,机械科技工作初战告捷(1949~1957年)626

第一节 当代中国机械科技蓬勃发展,成果丰硕626

第十九章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626

二、机械科技工作在调整与发展中取得很大成绩(1958~1965年)627

三、“十年动乱”严重阻碍了机械工业的科技进步,但在若干领域仍取得630

一定进展(1966~1976年)630

四、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科技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1977~1997年)631

第二节重大科技成果概况633

第二十章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640

第一节中国近代(1840~1949年)机械设备及技术的引进与仿制641

第二节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成套引进先进技术装备642

第三节20世纪60年代从西欧和日本引进先进设备与制造技术645

第四节20世纪70年代从整个西方国家引进先进设备与制造技术646

一、新时期机械工业技术引进概述649

第五节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多形式地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649

二、多形式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651

三、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其成效656

四、机械工业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658

第六节历史的启迪660

一、必须正确选择技术引进的内容与方式661

二、必须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的关系661

三、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662

四、必须搞好可行性论证662

第二十一章机床工具667

一、恢复时期对少数厂进行投入,迅速形成生产能力667

第二部分 中国机械产品技术的发展667

第一节综 述667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改造18个机床厂,为新中国机床工具工业668

奠定了基础668

科研开发体系669

三、“二五”建成武汉重型机床厂,开展高精度精密机床战役,初步建成669

五、十年动乱中的机床工具工业,为“二汽”提供成套装备670

四、三年调整时期,开始“三线建设”,改善布局670

六、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前进的机床工具工业671

一、金切机床品种发展674

第二节机床工具产品发展674

二、锻压机械品种发展709

三、铸造机械品种发展713

四、木工机床品种发展717

五、量刃具品种发展718

六、磨料磨具品种的发展723

七、机床电器品种发展726

八、机床附件品种发展728

第三节机床工具产品质量729

一、“一五”按前苏联产品图纸和标准组织生产729

二、“大跃进”质量下降,经整顿又提高730

三、十年动乱,生产秩序破坏,质量下降731

四、改革开放,从恢复性整顿到全面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提高,但仍不稳定731

第四节机床工具工艺发展735

一、“一五”按前苏联图纸、工艺组织生产735

二、20世纪60年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艺技术735

三、从“六五”起,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关键工艺进行技术改造736

四、几种典型工艺的发展739

第五节机床工具科学研究发展742

一、主要成就和问题747

第六节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747

二、主要经验749

三、主要教训751

第一节总论754

一、概 述754

第二十二章机械基础件754

二、主要行业技术发展状况759

一、发展历程774

第二节液压工业774

二、液压工业的现状776

三、液压件产品的发展概况778

四、液压行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781

五、液压行业工艺及装备的技术进步784

六、液压行业的标准化工作787

七、液压工业的教育与科研工作788

八、学会、协会的建立和对外技术交往790

九、液压技术发展展望792

第三节紧固件794

一、发展历程794

二、行业的技术改造概况796

三、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与发展798

四、产品水平及质量管理801

五、对外经贸803

第四节粉末冶金制品804

一、发展历程805

二、原料粉末807

三、工艺和工艺装备809

四、粉末冶金制品811

五、对外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814

一、发展历程816

第五节轴承816

二、轴承品种的发展及质量的提高817

三、科研开发能力的成长827

四、关键工艺及装备的发展832

五、技术引进与消化858

六、对外合作交流与进出口861

一、综 述870

第六节气动行业870

二、产品发展历程871

三、制造技术发展历程873

四、产品质量发展历程876

一、发展综述879

第七节模 具879

二、模具计算机辅助技术发展概况887

三、模具材料及其相关技术发展概况888

四、模具加工工艺的发展概况892

一、橡塑密封件工业903

第八节密封件903

二、机械密封件工业908

三、填料、静密封工业912

一、我国初期的链条制造业915

第九节链 条915

二、我国链条工业技术基础的建设916

三、我国链条行业的全面发展918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链条行业921

第十节弹 簧923

一、弹簧制造业的发展概况923

二、弹簧生产的发展924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925

第十一节齿 轮926

一、概 况926

二、历史沿革928

三、齿轮科技的主要成就939

四、齿轮工业的前景展望940

第二十三章内燃机943

第一节概 述943

第二节单缸柴油机和小缸径多缸柴油机产品的发展947

一、单缸柴油机产品发展947

二、小缸径多缸柴油机产品发展951

第三节 中等缸径柴油机产品发展956

第四节大缸径柴油机产品发展964

一、车用汽油机产品发展968

第五节汽油机产品发展968

二、小型通用和摩托车用汽油机产品发展971

第六节 内燃机产品主要技术发展976

第七节 内燃机工业科研和教育发展981

第一节概 述985

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装备985

第二节环保技术装备的发展历程986

一、初创时期(20世纪60~70年代)986

二、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988

三、加速创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998

一、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1006

第三节环保技术装备的发展成就1006

二、水质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1012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设备1019

四、噪声、振动控制技术与设备1023

五、环境监测仪器1026

一、世界环保技术装备的现状与趋势1028

第四节环保技术装备的国际比较1028

二、环保技术装备的国际比较1034

三、中国环保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1035

第一节拖拉机1039

第二十五章农业机械1039

一、我国拖拉机产品发展的三个阶段1039

二、我国拖拉机产品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1042

三、我国近年来开发的几种拖拉机新产品1048

第二节农用运输机械1050

一、我国近代至解放前农用运输机械的技术发展1050

二、解放后我国农用运输机械的发展1050

第三节耕整种植机械1057

一、我国古代的耕种农具发展简史1058

二、我国近代耕种机械技术的发展1058

第四节植物保护机械1071

一、植保机械产品研制、生产的初始阶段(1949年10月前)1071

二、手动植保机械的生产、发展阶段(1949~1962年)1072

三、植保机械科研与生产高潮的兴起与中止阶段(1963~1970年)1073

四、植保机械产品的科研、生产和推广工作全面发展阶段1074

五、植保机械产品增多,更新加快(1991~1999年)1077

六、二十一世纪展望1078

一、脱粒机1079

第五节收获机械1079

二、小麦收获机械1081

三、水稻收获机械1084

四、玉米、青饲料收获机1087

五、棉花收获机械1089

一、中国排灌机械发展简史1090

第六节排灌机械1090

二、新中国成立后排灌机械发展概况1091

三、排灌机械主要产品的发展情况1092

四、科研力量和科研设施1098

五、今后发展趋势1098

一、概 述1099

第七节畜牧机械1099

四、养牛设备1104

五、畜禽饲养场粪污处理再利用设备1105

六、饲料加工设备1106

七、草原建设与保护机械1107

第八节种子加工和粮食处理设备1108

八、饲草料收获和加工机械1108

一、种子加工和粮食处理设备技术发展过程1109

二、行业发展及重点产品1112

三、引进技术推动了行业的发展1113

四、新技术的应用与基础研究的发展1114

一、碾米机械1116

二、面粉加工机械1121

三、油料加工机械1126

四、茶叶加工机械1129

五、棉花加工机械1133

一、概 述1137

第十节风力机械1137

二、风力机械的技术发展阶段1138

三、风力机械的技术水平1143

四、风力机械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1145

五、风力机械的标准化工作概况1146

六、展望1147

第二十六章汽 车1148

二、试制汽车1149

三、建设汽车厂的尝试1150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造车1151

五、发展汽车代用燃料技术1153

六、初步掌握汽车维修配件生产技术1155

第二节初创阶段(1949~1956年)1156

二、初步建立汽车零部件工业技术1159

四、创建汽车专业科技和教育事业1161

第三节扩展阶段(1957~1978年)1164

一、一汽发展越野车、轿车制造技术1165

二、南汽发展轻型载货车制造技术1167

三、上海发展汽车制造技术1168

五、济南汽车制造厂开发8t重型载货车制造技术1171

六、长征牌12t重型载货汽车制造技术1172

八、北京牌BJ130型2t载货汽车制造技术1173

九、发展军用越野汽车制造技术1174

十、发展矿用自卸车技术1179

十一、改装车产品技术1181

十二、摩托车制造技术1185

十三、汽车配套零部件工业技术1188

十四、科研和教育事业1189

一、中型载货汽车技术1193

第四节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9年)1193

二、轻型商用车技术1195

三、重型载货汽车和矿用自卸车技术1209

四、微型商用车技术1215

五、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轿车工业技术1219

六、大中型客车技术1228

七、专用汽车技术1232

八、摩托车技术发展1234

九、零部件工业技术发展1235

十、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发展1237

第二十七章工程机械1240

第一节概 述1240

第二节发展历程1241

第三节部分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发展1248

一、大型挖掘机1248

二、大型履带推土机1249

三、大型平地机1250

四、装载机1251

五、轮式起重机与履带式起重机1253

六、塔式起重机1255

七、压实机械1257

八、路面机械1259

九、混凝土机械1260

十、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1263

第二十八章重型机械1266

第一节概 述1266

第二节制造力量的形成1266

第三节技术发展历程1269

一、火车车轮轮箍生产线成套设备的制造1277

第四节重大成套装备的发展1277

二、两台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的建造1278

三、九套大型成套设备的制造1280

四、攀枝花钢铁公司第一期工程成套装备制造1286

五、与国外合作制造的宝山钢铁公司成套设备1287

第二十九章矿山机械1305

第一节概 述1305

第二节制造力量的形成和配置1306

一、采掘设备能力配置1306

三、破碎粉磨设备能力配置1307

二、提升设备的能力配置1307

一、采掘设备1308

四、洗选设备能力配置1308

第三节技术发展历程1308

五、筛分设备能力配置1308

二、提升设备1317

三、破碎粉磨设备1320

四、筛分设备1323

五、洗选设备1328

第四节重大成套设备1332

一、单斗—汽车工艺成套设备1332

二、半连续开采工艺成套设备1333

三、连续开采工艺成套设备1334

第三十章起重运输机械1346

第一节概 述1346

第二节技术发展历程1347

第三十一章石油工业设备1354

第一节概 述1354

第二节石油钻机1355

一、6000m电驱动沙漠石油钻机1356

二、顶部驱动钻井装置1357

三、多功能可移动式车装钻机1359

第三节采油和集输设备1359

一、油田注水强采用电动潜油泵1360

二、油气水三相分离系统装置1361

三、海洋采油及油气集输设备1362

一、修井机1363

第四节井下作业设备1363

二、固井压裂设备1364

第五节井下动力钻具与钻头1365

一、井下动力钻具1365

二、钻头1366

第六节与国外的差距及今后发展趋势1366

第三十二章石油化工和化工工业设备1368

第一节概 述1368

第二节炼油及石油化工成套装备1369

一、炼油设备1369

二、乙烯设备1372

四、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成套设备1374

五、化纤设备1374

三、聚丙烯设备1374

第三节化肥及化工成套设备1375

一、氮肥设备1375

二、复肥设备1379

三、其他化工装置1380

第四节煤化工成套装置1380

一、大型城市煤制气设备1380

二、其他煤化工装置1382

一、发电设备技术装备的范围1384

第一节概 述1384

第三十三章发电设备1384

二、中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发展态势1385

第二节火力发电设备1389

二、火电设备生产技术的进展1393

三、引进300MW和600MW火电机组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和提高创新1396

四、火电设备制造技术的重大成就1408

五、与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比较和发展趋势1411

第三节水力发电设备1413

一、水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历程1414

二、水电设备典型产品开发1417

三、水电设备行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422

四、水电设备行业对外合作生产1427

第三十四章高压输变电设备1430

第一节概 述1430

一、高压输变电技术装备的范围1430

二、中国高压输变技术装备的发展1430

第二节高压电器1433

一、产品和技术发展1433

二、关键制造工艺技术和装备1435

三、试验室建设1436

四、差距与不足1436

第三节变压器1436

一、电力变压器1436

二、互感器1439

四、电抗器1440

五、变压器组配件1440

三、调压器1440

第四节电瓷、避雷器1441

一、高压电瓷1441

二、避雷器1443

第五节电力电容器1443

第六节继电器及其装置1445

第七节 电线电缆(有关输电用产品部分)1447

一、高压架空线1447

二、电力电缆1448

一、一般通用机械产品范围及其特点1452

二、旧中国一般通用机械产品概况1452

第一节概 述1452

第三十五章一般通用机械1452

第二节从修配走向制造(1949~1957年)1453

一、恢复生产1453

二、从修配走向制造,积极支援国家重点建设1454

第三节发展壮大,开始为大型成套项目配套(1958~1965年)1455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曲折发展(1966~1978年)1458

一、为大型成套设备配套的通用机械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458

二、受文化革命的干扰破坏,影响通用机械的正常发展1459

第五节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1461

一、压缩机1461

三、阀门1462

二、泵1462

第三十六章仪器仪表1464

第一节概 述1464

第二节制造、科研体系的建立1465

一、生产体系的建立1465

二、科研设计力量的发展1468

第三节产品技术的发展1468

一、工业自动化仪表1470

二、电工仪器仪表1472

三、光学仪器1474

四、分析仪器1475

五、试验机1477

六、实验室仪器和设备1478

七、仪器仪表元器件1479

第四节技术水平评价1481

第三十七章文化、办公用机械1484

第一节概 述1484

第二节电影机械和电教设备1484

一、第一阶段(1950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1485

二、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1486

三、中国电影机械和电教设备的技术水平1488

第三节照相机械1490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中国照相机械工业的1490

建立时期1490

二、第二阶段(“六五”、“七五”期间)中国照相机工业的发展时期1491

三、第三阶段(从“八五”至今)中国照相机械工业的大发展时期1493

四、APS相机、数码相机和立体相机在我国的发展1494

第四节复印机械1495

一、第一阶段(1964~1983年),中国复印机械工业的雏形基本形成1495

二、第二阶段(1983年至“七五”)为中国复印机械工业的发展时期1496

三、第三阶段(“八五”和“九五”期间),中国复印机械工业的健康发展生产、出口大发展时期1497

第五节缩微机械1498

一、初创期1499

二、发展期1499

三、融合期1500

第二节历史进程1501

一、奠定机械工业基础,为军工生产创造条件(1949~1957年)1501

第一节概述1501

第三十八章军用机械产品1501

二、以“两弹”为重点,研制国防尖端技术设备和部队装备1502

(1958~1966年)1502

三、以“舰艇配套”设备为重点,继续为国防尖端技术、部队装备提供机械设备(1966~1988年)1502

四、以研制试验州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三项任务为重点,研制新型机械设备和配套产品(1978~1988年)1503

五、继续组织重点工程配套产品攻关,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1503

(1989年~迄今)1503

第三节重点专业设备1504

一、核能技术专用设备1504

二、宇航技术专用设备1507

三、舰艇配套专用产品1510

四、飞机配套专用产品1512

第三部份 中国机械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1517

第三十九章科学研究事业1517

第一节 中国近代机械科学研究机构的诞生与成长1517

一、中国近代机械科研机构的萌芽1517

二、中国近代机械科研机构在坎坷中成长1518

第二节机械科学研究体系的逐步形成1520

一、当代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机构发展沿革述略1520

二、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工作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525

三、旧有机械科学研究体系的弊端及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533

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机构科技体制改革回顾1534

一、整顿与改革试验阶段(1979~1984年)1534

二、“长入经济,进入市场”阶段(1985~1993年)1535

三、着手构筑科技新体系阶段(1994~1997年)1538

第四十章专门教育事业1542

第一节中国近代机械教育事业的诞生与成长1542

一、中国近代机械教育事业的萌芽1542

二、中国近代机械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1544

第二节当代中国机械工业教育事业发展沿革1546

一、当代中国机械高等教育机构的变迁1547

二、当代中国机械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工教育事业发展沿革1552

附录:1558

1.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大事年表1558

2.“九五”期间机械工业若干领域科学技术重大进展1567

3.2000年中国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15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