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马健行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2593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812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8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导论 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起点1
第一节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1
圣西门及圣西门主义者1
傅立叶和他的法郎吉5
罗伯特·欧文与他的合作新村8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16
最初接触共产主义16
社会主义尚属科学假设17
社会主义已成为被证明了的真理21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实现形式25
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25
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29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36
“按劳分配”的消费品分配原则42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57
第四节 19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传播发展62
拉法格与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法国的传播62
倍倍尔对在德国传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67
福尔马尔论社会主义只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71
第一章 反伯恩施坦斗争中的各派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75
第一节 伯恩施坦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挑战75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75
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预测包含有空想成分79
第二节 考茨基与伯恩施坦的论战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看法89
考茨基与伯恩施坦的论战89
考茨基论社会主义经济的体制与运行93
第三节 卢森堡的社会主义观100
批判伯恩施坦对“崩溃”论的责难,阐释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00
研究资本积累,重新论证社会主义必然性102
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必要性的否定105
第一节 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106
青年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观106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106
“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列宁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108
第二节 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与战时共产主义114
十月革命胜利最初,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114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118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与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129
农村经济矛盾的尖锐化129
关于农村政策的讨论131
列宁对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133
新经济政策的酝酿过程135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39
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道路144
第三章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160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160
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160
在电气化基础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162
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是克服了无政府状态的计划经济165
国家应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最高机关169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管理理论174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174
企业领导体制应实行“一长制”176
严格的劳动纪律和科学的工作方法178
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179
实行“按劳分配”,贯彻物质利益原则182
第三节 列宁重病中对建设社会主义途径的思索185
首先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立创造前提185
通过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188
对外贸易必须由苏维埃国家垄断194
第四章 布哈林与新经济政策198
第一节 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的热烈拥护者198
十月革命前后布哈林的社会主义观198
最坚决的“社会化”政策200
战时共产主义与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经济学》202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布哈林经济思想211
对新经济政策由反对到拥护211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危险213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长入社会主义”214
第三节 捍卫新经济政策216
新经济政策与共产主义目标216
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惟一正确的政策217
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19
只有农业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才能繁荣221
不应害怕资本主义的发展221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及其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可能性的否定224
第一节 托洛茨基派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否定224
第五章 托洛茨基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20年代后期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224
季诺维也夫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意见226
布哈林对托洛茨基的批判228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230
第二节 托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布哈林等人对它的批判236
托洛茨基与新经济政策236
托洛茨基论社会主义建设244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与价值规律247
布哈林对“托派”经济理论的批判252
第六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与计划的争论,市场社会主义的萌芽258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米塞斯与泰勒的论战258
米塞斯对社会主义经济合理运行可能性的否定258
泰勒对米塞斯的批驳260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兰格对米塞斯、罗宾斯及哈耶克的驳斥262
罗宾斯、哈耶克对米塞斯的支持与补充262
兰格论社会主义的可行性263
第七章 社会民主主义者对苏维埃经济的批判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看法266
市场社会主义及苏联经济学家的批判266
第一节 考茨基、鲍威尔等对苏维埃经济的批判271
社会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分裂的加深271
考茨基对十月革命的批判272
鲍威尔对苏维埃经济的批判275
第二节 鲍威尔、希法亭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280
鲍威尔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280
争取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289
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创建295
第三节 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初步实践295
通过议会斗争合法走上执政舞台296
创建“人民之家”,实现“福利社会主义”298
第八章 斯大林论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304
第一节 斯大林与新经济政策304
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拥护者304
结束退却,转入进攻306
第二节 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工业化308
加速工业的发展,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308
重工业是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311
工业化资金的积累312
第三节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315
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与可能315
合作化,还是集体化318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教训320
第四节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324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完成324
社会主义经济的第一个模式325
第九章 苏联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争论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327
第一节 苏联经济学界有关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争论327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讨论327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332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讨论336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340
第二节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概括34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344
斯大林论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348
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350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352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35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354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357
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359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开始362
第一节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362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62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363
第二节 研究中国社会性质,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368
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讨论368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370
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373
王亚南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374
第三节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375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375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380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的探讨与张闻天的贡献38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388
第十一章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创立392
第一节 南斯拉夫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与对所有制的改革392
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南共的批判392
改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间接占有为直接占有398
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基本内容400
社会所有制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基础402
第二节 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联合劳动405
联合劳动的基本特征405
联合劳动的组织形式407
第三节 南斯拉夫的商品生产409
南斯拉夫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409
南斯拉夫商品经济的特点411
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关系413
第四节 联合劳动组织中的收入与分配414
联合劳动基层组织的收入与分配414
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与收入的分配416
第十二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与利别尔曼对改革理论的探讨422
第一节 赫鲁晓夫的改革与利别尔曼的改革理论422
苏联社会经济政治矛盾的激化与赫鲁晓夫的上台422
从农业入手改革苏联社会经济体制422
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理论与实践424
对利别尔曼建议的大讨论427
对于赫鲁晓夫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几点评价433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435
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重新定位435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理论与实践437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思想的评价439
第十三章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44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途径的探索443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向社会主义过渡443
是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还是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444
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改造451
对过渡时期经济规律的探讨452
第二节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455
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途径455
从“三面红旗”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认识的错误457
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初步恢复465
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贡献471
“新人口论”及其遭遇475
第三节 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475
关于李平心生产力理论的讨论476
关于商品生产的讨论480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讨论483
第四节 极左思潮的再次泛滥488
强调“方针路线正确”,问题仅在于缺乏具体配套政策488
批判“包产到户”490
批判“翻案风”495
第十四章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497
第一节 兰格、布鲁斯的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理论与波兰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497
波兰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497
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499
布鲁斯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504
兰格、布鲁斯理论的局限521
第二节 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与匈牙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522
匈牙利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522
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523
科尔内与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543
第三节 奥塔·锡克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与捷克斯洛伐克经济体制改革548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548
奥塔·锡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549
锡克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实践567
第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党国际重建及其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569
第一节 20世纪后半期,社会党国际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569
“法兰克福声明”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569
20世纪70年代的反思与民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建572
80年代末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再调整576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堪的纳维亚三国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580
斯堪的纳维亚三国社民党的社会主义观580
公有和私有共存的“混合经济制度”584
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方式是市场经济587
福利政策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591
职能社会主义593
雇员投资基金的设立与“基金社会主义”600
战后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纲领605
第三节 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德、法三国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演变605
从《哥德斯堡纲领》到《柏林纲领》,战后德国社民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611
法国社会党的社会主义观621
第四节 战后英国工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627
英国工党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627
50—60年代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630
20世纪后半期英国工党关于国有化问题的争论635
工党改革与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638
戈尔巴乔夫上台644
第十六章 “西伯利亚学派”与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的解体644
第一节 “西伯利亚学派”的基本理论主张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644
“西伯利亚学派”的改革理论645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第一阶段661
第二节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的解体664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664
关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民大讨论669
苏联解体的基本经验教训676
批判“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682
第十七章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真正成为被实践证实了的科学682
第一节 拨乱反正,批判“四人帮”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歪曲682
批判“四人帮”有关商品生产的谬论686
驳“四人帮”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肆意歪曲687
第二节 认清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69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690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9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69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02
改革旧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704
第三节 探索改革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路。从农村到城市705
从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开始705
城市改革的开始709
第四节 7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讨论713
关于所有制及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讨论713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讨论722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739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本质746
第五节 邓小平南巡谈话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定746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7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62
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769
第十八章 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772
第一节 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77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定772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主体773
加快各类市场的培育,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777
市场的法制建设与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781
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78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788
第二节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789
调整经济结构,全面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789
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792
结束语801
热门推荐
- 2942587.html
- 2041145.html
- 858160.html
- 320666.html
- 3334635.html
- 114192.html
- 1536832.html
- 3446522.html
- 3279212.html
- 17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1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09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2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9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40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79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3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50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