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六编 第18册 三苏史论研究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六编 第18册 三苏史论研究 上
  • 王明孙主编;陈秉贞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254612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86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1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六编 第18册 三苏史论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1

第二节 史论流变概述3

一、从史学思想方面看3

(一)先秦时期3

(二)秦汉时代4

(三)魏晋南北朝6

(四)隋唐五代8

二、从文学形式方面看10

(一)春秋笔法10

(二)史书论赞体12

(三)议论文体14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向16

一、三苏史论之界定16

二、研究方向17

第二章 三苏史论「诠释立场」之建立27

第一节 成学背景与诠释立场27

一、以古为师27

二、广博涉猎30

三、务出己见34

四、适於实用38

第二节 知识传统与诠释立场41

一、重礼轻法41

二、明势通变48

三、经史互证54

(一)「经史互证」观的建立54

(二)「经史互证」观的落实57

(三)「经史互证」观的延伸发展66

第三节 时代背景与诠释立场69

一、三苏之求用时期69

二、苏轼、苏辙之任官时期74

(一)神宗熙宁年间75

(二)哲宗元祐年间77

三、苏轼、苏辙之贬谪时期80

(一)神宗元丰年间80

(二)哲宗绍圣之后82

第四节 小结86

第三章 三苏史论之历史观89

第一节 天人关系论89

一、三苏对於「天」的概念91

(一)「天」的概念之一:自然万物91

(二)「天」的概念之二:天道93

二、三苏对於天人关系的主张95

第二节 势论99

一、由「天人关系」到「势」的讨论99

二、三苏论势之始:苏洵〈审势〉100

三、三苏论势的目的103

四、「因势权变」的提出和做法104

五、「顺势权变」的提出和做法107

六、「事势」和「理势」的涵义108

第三节 中庸论110

一、由「势」到「中庸」的讨论110

二、理想的历史发展原则110

三、对「中庸」的定义112

四、追求中庸的目的113

五、达到中庸的原则和做法114

第四节 小结118

第四章 三苏史论之人物论121

第一节 人性论121

一、「性」与「道」的关系122

二、人性本质:「性」的内涵124

三、人性实践:「习」的内涵124

第二节 修养论126

一、「修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27

二、个人修养的原则和方法129

(一)第一个层次:知129

(二)第二个层次:守131

(三)第三个层次:乐134

三、个人修养的推扩136

第三节 人物心理论137

一、君主138

(一)创建方面138

(二)守成方面142

二、大臣146

三、吏胥150

第四节 群己关系论156

一、君与臣的关系156

(一)君对待臣156

(二)臣对待君163

二、君与民的关系169

三、臣与臣的关系177

第五节 小结185

下册187

第五章 三苏史论之政治制度论187

第一节 政权传承与分配制度187

一、正统论187

(一)君统传延187

(二)朝代承续194

二、封建论202

第二节 财政与经济制度208

一、赋役208

(一)赋税208

(二)劳役216

二、商业222

第三节 军事与国防制度228

一、兵制228

(一)集兵养兵229

(二)用兵任将237

二、国防外交245

(一)岁币问题245

(二)敌情分析247

(三)自我建设250

(四)对外策略253

第四节 小结260

第六章 三苏史论之取材与论证方式263

第一节 三苏史论的取材263

一、选取材料的倾向263

二、材料指涉的典型化266

(一)正面人物267

(二)争议性人物268

(三)反面人物270

第二节 三苏史论的论证方式272

一、历代演变272

二、对比论证275

(一)用具体事例论证275

(二)用抽象原则论证277

三、类比论证280

(一)以一件历史事例类比280

(二)以多件历史事例类比280

四、类比、对比合用282

五、假设性论证283

第三节 小结289

第七章 三苏史论之文学美感291

第一节 「生动」美的形成291

一、譬喻法291

二、对话法299

三、设问法302

第二节 「凝链」美的形成305

一、概括法305

二、警策法309

三、引用法311

第三节 「气势」美的形成313

一、排比法314

二、夸张法319

三、层递法323

第四节 小结325

第八章 结论333

参考书目343

附表一:〈三苏史论篇目〉359

附表二:〈三苏年谱简表〉371

附表三:〈三苏论历史人物意见简表〉379

附表四:〈三苏史论意见与特色分布表〉3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