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的哲学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薛德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0565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21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的哲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一、解读篇3
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解读3
一、从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起3
二、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度阐释4
三、中国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逻辑决定于人民的选择,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14
论“以人为本”的社会同“以物为本”的社会的本质区别16
一、质疑、淡化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是有害的、不得人心的16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物为本”社会的理论19
三、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社会的理论21
四、“全球化”为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创造了新契机27
五、理论只要能够说服人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0
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33
一、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33
二、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是“标志性理念”36
三、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战略指导思想39
论建立生产者共同利益的联合体44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44
二、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的“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涵义45
三、实现“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46
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引领作用47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建设和谐世界53
一、从热议《当中国统治世界时》说起53
二、一个国家的国际政策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和继续54
三、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新贡献58
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64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64
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思考的时代的和实践的课题66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应运而生70
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73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与“民”两个概念83
一、“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历史的、现实的区别83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85
三、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与“民”两个概念87
四、不要重蹈“谈人色变”的现代愚昧91
“以物为本”为什么不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94
一、从黄教授的“不理解”说起94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新世界观的表述黄教授是否能理解96
三、黄教授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持续质疑并不奇怪97
四、继续将“红色教授”炮制的“哲学”当做“真经”是危险的100
中国哲学转型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101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呼唤哲学的转型101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呼唤哲学的转型105
三、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新契机呼唤哲学的转型106
四、实现哲学转型,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哲学的现实重要性108
五、推进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111
哲学的应然形象与品格112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115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也是出版业战略发展的指导方针121
二、与学者的切磋篇127
“以人为本”与动力开发——2004年8月22日致张江明127
逻辑不仅具有力量而且是一种美——2005年12月22日致郑必坚128
理论上学术上的事情得要凭真理办事——2005年12月22日致冯玉珍129
牢牢树立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2006年12月29日致冯玉珍130
传统哲学解释体系的弊病是主体性维度的缺失——2009年3月3日致陈晏清132
哲学是奔腾不息流向智慧之海的一条长河——2009年3月3日致张世英135
人们需要追寻美好境界的哲学——张世英先生《哲学之美》一文的读后感137
从打着灯笼找人到找回“健康自我”——朱滢先生《文化与自我》读后感140
追求人类世世代代向往的价值理想和心灵境界——2009年3月18日致唐沅149
进行正常的学术争鸣——2009年3月18日致黄楠森150
与黄楠森教授争鸣的12篇篇目——2009年4月3日致黄楠森153
有勇气讲真话、实话、心里话——2009年9月2日致沈宝祥155
高亮之著《爱的哲学》一书读评157
回忆我同汪子嵩先生的交往与友谊159
三、与媒体人的交流篇165
与黄楠森商榷一文的写作意图——2004年5月24日致李乔、伍义林165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一文的针对性——2004年5月27日致李景瑞166
《对两个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一文的写作背景——2004年8月8日致季桂保168
对黄楠森一篇文章的三点不同意见——2004年10月14日致王晨169
《劳动异化论是唯心史观吗》写作的针对性——2004年12月28日致白占群172
征求对《人的哲学论纲》稿本的意见——2005年4月28日致黄书元173
“谈人色变”的现代愚昧终于不能长久——2006年6月1日致周凡174
我研究人的哲学的心路历程——2006年11月28日致周凡177
《保护物权就是保护全体公民权益的物质基础》的写作意图——2007年3月23日致段若非178
致程中原的一封公开信的写作背景——2007年9月11日致杜导正180
对毛泽东凸显主体性思想的论说——2007年9月22日致段若非182
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新感悟——2008年6月14日致段若非184
《共产主义世界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写作意图——2008年6月19日致王君琦186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的价值理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008年6月28日一封未发出的信188
《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现实意义——2008年8月8日致周为民190
《党的执政地位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一文的现实意义——2008年10月22日致段若非191
《论“物我一体”哲学》的写作意图——2009年2月11日致周凡192
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的缘起和心路历程——2009年3月3日致聂震宁194
写文章不搞无病呻吟 无的放矢——2009年3月3日致方鸣196
四、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篇199
在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24日座谈会上的发言199
关于人民出版社社史的哲学思考203
谈谈人民出版社的优良传统208
在人民出版社创建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216
为本书的出版致黄书元等同志的一封信219
跋221
热门推荐
- 1084284.html
- 1996095.html
- 2836862.html
- 1970043.html
- 344209.html
- 3496265.html
- 3555848.html
- 1248967.html
- 2465516.html
- 24068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5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93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75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94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56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9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4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18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10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