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海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750341549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030页
- 文件大小:222MB
- 文件页数:1058页
- 主题词: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作品集-中国-当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季羡林序《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1
自序3
上卷第一编 时代风雷的回声引言3
第一章 绪论5
第二章 旧体诗词的尴尬处境:四面楚歌,气息奄奄12
旧体诗的遭遇12
旧体诗难做13
旧体诗易做14
旧体诗辨正14
第三章 “献身甘作万矢的”18
一、梁启超:为新世纪歌唱18
献身甘作万矢的19
诗为维新派鼓与呼20
风雨中的低吟22
爱情诗中的名品24
小结29
二、秋瑾:风雨如磐夜的豪迈诗篇30
意在诗外的美学情趣31
胸挟风雷,忧国情泪33
诗的艺术技巧37
三、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39
留学日本前的抒怀41
离情别绪的诗42
第四章 诗坛传来低吟的颤音44
一、章太炎:革命家的苦吟44
献给仁人志士的歌45
浪迹天涯的脚印46
二、黄节:蒹葭苍苍寄存诗人忧心47
前期诗平和冲淡47
忧愤难抑的诗49
诗的技巧51
三、王国维:书生气十足的诗人52
清新明朗的诗53
后期诗设色灰暗55
悲观:一生解不开的死结57
小结61
四、苏曼殊:诗僧原是多情种62
诗情溢于字行间62
诗僧的一段苦恋65
艺术魅力小议66
五、“江南二仲”:诗坛的一道风景线67
江南才子的歌吟68
明两庐诗人向天发问:“何日九州同?”71
第一编小结74
第二编 民族浩劫的警钟引言76
第一章 旧体诗迎接勃兴的契机:旧瓶装新酒的论争77
胡适的考证77
鲁迅、柳亚子、叶圣陶、叶恭绰等人的议论78
第二章 旧体诗坛敲响民族浩劫的警钟83
一、蔡元培:白骨皑皑战血流83
诗人的天涯踪印83
“还我河山”的深情呼唤84
哀挽抗日烈士的诗87
诗的艺术之舟89
二、张澜:新词痛写民间苦90
新词痛写民间苦91
北平哀后哀江南92
结句95
三、沈钧儒:闻鼙鼓而奋起的诗人95
“我是中国人”97
闻鼙鼓而长啸99
书生愿效死,抚枕动沉吟102
亲友情、儿女情与忧国情105
不事苦吟出好诗107
四、陈叔通:进士挥笔抗敌诗110
忧患心系民族与苍生110
李拔可论其诗112
五、黄炎培:才思卓荦,笔气超脱112
社会周期率提出者的心灵历程112
为东北抗日男儿唱赞歌115
献给淞沪抗战将士的鼓声116
“只今尊国族,肯与子同裳”117
空警声中苦吟的战诗119
行旅中的含泪诗思120
抗战征途的慨叹125
黄炎培诗的艺术特色126
六、鲁迅:民族浩劫警钟的先声128
为“一·二八”事变日军暴行作证129
“日薄乡关”的嘲讽133
感怀世事的忧患之作136
年老的为年轻的写纪念142
第三编 踏着战鼓节拍的歌吟(上)引言147
第一章 旧体诗坛的歌哭149
一、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挥泪哭山川149
二、沈尹默:寄怀于抗战诗词的憩园158
“离骚心事远游身”159
迢遥望断京国162
此生一任兵间老166
一流的诗词,一流的艺术169
三、马叙伦:歌以当哭的诗172
忧国伤怀的短曲172
“万人心似一人心”的生动笔录175
壮志写在诗句外179
壮词与悲歌同声181
四、刘永济:战声中的行吟182
笔写风雨飘泊之苦182
战时后方掠影185
诗歌艺术浅谈190
五、李根源:“烈骨满山香”191
六、许寿裳:忧国碎丹心195
晓钟似的诗国清音196
结句200
第二章 旧体诗坛的讨伐之声201
一、于右任:牧羊儿的爱国热忱201
人道主义的悲歌202
旨在鼓动抗日的诗204
不许复制的历史惨剧208
二、马君武:历史留给后人的追问213
工学博士出身的诗人213
谴责自坏长城的名诗214
“善守边疆拒敌师”的颂歌217
缱绻缠绵的儿女情态221
三、马一浮:《避寇集》,中华民族沉重灾难的见证222
马一浮何许人也223
与民同甘苦,与民共患难225
苍生疾苦,笔底波涛229
拿在诗人手中的黑匣子233
马一浮诗的艺术美237
四、张一麐:抗战生活的化石238
进士出身的抗战志士238
豪情满怀的老子军诗239
侵害中国人权纪录之最241
抗战似潮逐浪高242
抗战洪波曲中的响亮音符245
人格美与诗歌美的统一248
五、柳亚子:抗战诗国的酋长249
柳亚子诗词创作生涯250
泪落金瓯残缺时251
为“中枢决策转坚强”而歌255
乱离天涯记灾难261
悼亡伤生写哀265
酋长诗歌艺术的游刃有余270
艺术特色谈277
六、吴宓:大地千劫中的悲欢280
凄寒中踏上征途281
为江山浩劫而哀哭285
赠诗寄悲慨289
“诗,新材料入旧格律”293
第三章 《民族诗坛》的战旗导向效应296
《民族诗坛》创刊号目录296
《民族诗坛》缘起298
《民族诗坛》章程299
《民族诗坛》诗人名录301
主编卢前生平简略介绍301
附:诗集《国声集》序文307
第四章 关于诗人节308
第五章 投笔请缨的诗人320
一、郭沫若:投笔请缨的战士320
欣将残骨埋诸夏321
愤怒的诗神323
冬寒松柏之歌325
偷寒送暖慰友朋327
新旧交融创新格332
二、胡风:抗战风云录336
胡风说自己336
记摧残生存权的一笔血债337
离乱中抒发感怀342
相濡以沫之情344
小结346
三、田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347
征尘笔录348
湘桂道上的战歌349
磊落慷慨的酬唱355
田汉诗的艺术357
四、老舍:“金戈铁马动长吟”358
流亡途中抒怀360
万里劳军留下的歌吟364
赠答诗不同凡俗369
诗风特异在何处371
第四编 踏着战鼓节拍的歌吟(下)第一章 志士的慷慨抒怀374
一、陈寅恪:“谁知万国同欢地,却在山河破碎中”374
负籍欧美苦读375
漂泊天涯之痛375
“亡国论”的批判者376
惯经离乱后的苦愁378
弹指八年多少恨382
惶惶然的心态385
精美的诗篇,精美的艺术387
二、汪东:兵尘中,词笔寓哀痛389
叹骨肉尽飘零390
倘过征战地,应有未招魂393
江南忆,最忆是南徐397
尽洗浮华现真淳400
三、叶圣陶:“不扫妖氛誓不还”401
“快与咱家去弹丸,心急回前线”403
敌机轰炸中的幸存者407
后方生活的鳞爪416
北上述怀419
“难中见巧诚高技,言志抒怀可到家”420
四、郁达夫:牺牲于日本法西斯手下的爱国诗人422
艰难坎坷的流亡战士423
对岳飞抗敌精神的呼唤424
不忍苍生流血流泪426
《毁家诗记》——抗战诗词美学之旅的异品429
中原欣北望,大地庆春回431
《离乱杂诗》:“茫茫大难愁来日”的苦吟434
五、朱自清:“健儿死国事,头颅掷不数“441
旧体诗领地的耕耘者442
老父沦陷中,残烛风前舞444
“几日天河见洗兵,杜陵心事托平生”447
“朔风知劲草”449
余韵454
艺术高超的诗456
六、丰子恺:宁做流浪者,不做亡国奴460
佛门诗人的流浪经历460
缘缘堂的抗日情结462
苦煞战时民465
为抗战狂澜而作歌469
七、萧公权:从学术道路走来的诗人471
避寇西奔道上472
“晨炊数米”的战乱生活的无奈475
作诗不失自然478
八、王统照:“还我山河偿血债”479
先天下之忧而忧480
民族灾难的血泪483
赠别怀远中的重重隐忧485
激烈悲壮的诗风487
九、冯友兰:哲学家的慷慨悲歌488
江山半壁太凄凉489
十、胡适:为大青山公墓碑埋没而哭492
旧体诗新路的探索者493
哲理诗的新篇章495
哭大青山公墓碑埋没地下497
十一、吴世昌:长城脚下放歌500
直抒胸臆,自写郁陶502
语近自然,犹存本色504
十二、黎锦熙:《乐城集》,抗战史的珍贵档案505
留在诗国的足印506
铭刻于敌机炸弹片上的控诉书507
“任重”能背,“道远”不退510
对抗战将士的热忱讴歌513
诗的艺术丰姿520
十三、谢无量 汤国梨:泪尽肝肠断521
第二章 旧体诗词生命力的跳动:诗社名录526
南社526
怀安诗社527
湖海艺文社528
燕赵诗社529
千龄诗社530
展春园诗社530
潜社530
诗建设社531
如社532
瓯社532
午社532
之江诗社532
椒花诗社532
中兴诗社533
西社诗社534
山中诗社534
第三章 民族形式的争论,为旧体诗恢复了名誉535
第四章 襟怀浩荡的诗人大联唱(上)540
一、陈毅:一代名将,横槊赋诗540
弯弓射日到江南541
“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543
行军小唱545
征程抒怀547
小结553
二、邓拓:襟怀浩荡唱新诗553
邓拓的死553
战地行程的足迹554
“沙场诗骨雪中灰”558
诗美寻踪562
三、王礼锡:当之无愧的爱国诗人563
英年早逝的诗人563
呼吁抗倭于欧亚道途564
笔征行卷见精神566
美在横槊赋诗的气派568
四、唐圭璋:苦吟破国亡家之痛570
避寇西奔的离愁571
悲愤有诗皆荡寇575
长于铺叙,长于抒情的艺术578
五、章雪邨 夏丏尊:敌寇刺刀下生还的诗人580
第五章 襟怀浩荡的诗人大联唱(下)586
一、沈祖棻:战乱中的凄婉吟唱586
行行重行行587
犹记域中干戈592
心系苍生安危595
名家论沈祖棻的词596
二、钱锺书:难得的抗战诗国之子598
诗人的人生轨迹598
写在敌军指挥刀上的控诉书600
血荐轩辕似的故国之思603
战乱中,会合无由的伤痛606
怀念友人安危608
剥剥啄啄中的慷慨言辞611
功底深厚的诗家艺术美615
三、夏承焘:诗声更比杜鹃苦617
沧桑巨劫写真617
略论艺术特色621
四、程千帆:行役中的感伤621
记漂泊行役622
感乱后世味624
诗家论闲堂诗626
五、吴祖光:战时青春留下的诗626
人间疾苦的忠实纪录627
感人的羁旅乡思630
“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技巧631
六、乔大壮:为诗歌殉命的教授632
诗酒相伴人生633
百忧煎熬,寄迹新诗635
“诗坛飞将”的艺术特色639
第六章 延河边上的诗人群落641
一、董必武:折冲樽俎时的行吟641
诗多感怀之作641
“必武善五律”644
二、朱德:猛士唱大风644
“大风歌”的抗战版645
小结648
三、续范亭:豪气当年648
壮烈抒怀648
讴歌子弟兵650
浅议诗风651
四、林泊渠:志在收复河山652
纪事抒怀652
结句655
附录小序657
附录一 献给殉国将领的祭诗658
附录二 献给殉国文人的祭诗668
上卷结语677
下卷第一编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引言681
第一章 昆明湖上诗波荡漾684
一、郭沫若:昆明湖上的打桨弄舟人684
诗多好的少684
浩劫中,唱赞歌,为哪般?687
影踪存留海内外688
晚期诗歌艺术的难处691
二、柳亚子:缺一根协奏曲的和弦693
抗战胜利前后的唱和6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唱和696
走“说项依刘”的路700
三、陈毅:为昆明湖送去清纯的风701
搜集、保存毛泽东诗词的有心人701
陈毅一生对诗的痴情702
结语706
第二章 大转变时代的浅吟低唱708
一、叶圣陶:斜阳嘉树,歌颂新时代708
走马观花,为时代进步而吟咏708
依依亲情,殷殷丹心,眷眷友谊712
修辞立其诚717
二、老舍:“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719
“诗吟新事物,笔扫归风流”720
屐痕处处722
品评诗风724
三、张伯驹:“独向斜阳留恋”725
《丛碧词》:泪因中原荆棘而湿衣襟727
词意多写花和我730
风致高而不俗,浑然天成733
四、陈寅恪:“白头愁对柳条新”736
时局大变动中的忧虑与思考736
广州寒柳堂诗的心灵足迹739
诗风与用典743
五、周作人:诗如散文,冲淡平和744
考索诗人的“中年意趣”746
饶有童趣的《儿童杂事诗》751
自怨自艾,自轻自贱的诗755
周记“打油诗”的特异处757
六、俞平伯:徜徉在古槐书屋的庭院760
试评《古槐书屋词》1936年初版本761
治学途中,边走边唱764
五七干校中的闲吟771
诗歌艺术浅识773
第三章 对旧体诗形式的呼喊与拷问776
起因776
诗人郭沫若的高论777
名家的意见778
结论:难以甩掉的旧体诗788
第四章 岁月屐痕,人生悲欢790
一、胡风:《怀春诗》,一位志士的心灵独白790
《怀春室杂诗》——自怨自艾、不失幻想的表白790
《怀春曲》:让回忆消蚀眼前的忧伤793
《〈石头记〉交响曲》:寓悲愤于诗的交响曲旋律796
多余的话798
二、台静农:忧国·思乡·怀友799
国破以后的忧伤800
怀念故园之思803
隔海相望的殷情怀友807
情韵满纸的诗歌艺术810
三、常任侠:诗风直追唐宋813
《战云集》:抗战生活的万象814
写在南亚菩提叶上的诗820
闲适中寓有美感822
清新的风格,圆熟的技巧824
四、缪钺:抗节坚贞的冰茧人生827
战乱的蹒跚行踪828
学问与友谊之间的红绳832
题诗常用比兴赋836
五、施蛰存:颠沛半生诗三百839
烽火中的人生跋涉840
后方风物的真实笔录843
惺惺相惜的酬唱844
艺术上的“放笔直书,唯求辞达”848
六、赵朴初:居士与诗人的合影850
海内域外萍踪寄诗851
“泉声咽危石”853
随遇而安的佛徒心态856
清词丽句,探索旧诗出新意859
第二编 诗国天空飘洒祥和的风雨引言862
第一章 俱往矣,急风暴雨中的舢板864
因为诗,俞平伯成为牛鬼蛇神864
陈寅恪诗集作为罪证而被抄走不归865
因为诗,钱仲联挨斗866
因为诗,杨宪益成了反革命分子866
因为诗,王辛笛千方百计避凶险868
吴祖光诗集缘何取名“枕下诗”868
因为诗,丰子恺成了反共老手869
宋词藏匿诗词创作于破棉袄871
李锐将诗词秘录在《列宁文选》空白处872
高兰弥留之际的高喊873
李一氓、唐云、邓拓等人的诗案873
陈明远的诗案875
吴奔星的回忆878
汪东诗集手稿险遭火焚878
第二章 诗坛重现民间精神的文本(上)880
一、聂绀弩:半生坎坷换得诗千秋880
“坎坎伐檀兮”的新版本881
为劳动生活苦吟低唱884
“触灵魂”留下的后遗症889
惺惺相惜的一掬悲泪892
聂诗艺术技巧三谈893
二、启功:化痛苦为玩笑的诗899
“身与名,一齐臭”的悲慨900
参悟社会人生舞台真谛的长短句901
病魔面前,略显壮士本色903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905
论书法用绝句形式906
做诗主张“脱口嚷”907
三、吴奔星:被命运扼住咽喉的诗人910
南北烽烟中的苦吟911
向隅而吟,时正严寒912
亲情、诗情、夕阳情916
锐意开发旧体诗的艺术技巧920
四、王辛笛:“旧体诗,应有回翔的生命”922
寻寻觅觅,浅吟低叹922
旧体诗,应有回翔的生命926
诗歌艺术的特点928
五、杨宪益:外文局里的土诗人930
自谦“我不会写诗”932
做诗不忘点击社会弊端933
为缓解痛苦而咀嚼痛苦的诗935
诗的艺术特异处938
六、李锐:从磨难的边门走来的诗人940
回忆的清泉,稀释囹圄的苦楚941
“胸中肝胆有谁知”945
夕阳红,情系海内外948
为诗界苦垦一方处女地950
第三章 诗坛重现民间精神的文本(下)953
一、臧克家:“不待扬鞭自奋蹄”953
向阳湖畔的烟雨蓑衣954
酬唱赠答有好句956
暮年诗赋动壮心958
诗国艺术的探求者959
二、吴祖光:用真诚托起的诗962
在大地浩劫中摸打滚爬962
亲情友情酿造诗的芳醇964
放松的心情,天籁似的诗967
三、陈贻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现代版968
民族灾难的鳞爪纪录968
诗结旧雨新知969
登山涉水,逸兴遄飞973
在旧体诗格律的垄亩耕耘975
四、宋词:彳亍在浅吟低唱的荒径977
《粉黛集》:初涉剧坛不染尘978
《风雨集》:蝉到吞声尚有声980
一叹余情似花发984
诗词艺术自有特色986
五、王蒙:浓缩人生际遇的诗987
干预生活,不吐不快991
抒怀·寄哀·伤逝996
朴实自然的都市诗风999
六、厉以宁:旧体诗坛的新品1002
生活浮沉的浪花1003
经济学家笔下的现实1005
第四章 雨后春笋——诗词社团及其刊物1008
小序1008
中华诗词学会诞生1008
各级诗社名录1009
诗社举例介绍1010
《中华诗词》简介1013
发刊词1014
各省诗刊名录1018
《中华诗词》2000年末期目录(附刊影)1022
下卷结语1025
《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跋语1027
热门推荐
- 3224442.html
- 2414773.html
- 3629196.html
- 1656932.html
- 1833800.html
- 1822644.html
- 1520613.html
- 3230984.html
- 2506972.html
- 14050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4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26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78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90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37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86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1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9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7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