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新教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欧小松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1320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创新教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创新教育与创新教育学1
第一节 创新、创新教育及创新教育学1
一、创新的内涵及特征1
二、创新教育3
三、创新教育学6
第二节 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11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11
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12
三、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16
第三节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18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9
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1
三、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24
第四节 学习创新教育学的意义27
一、理论意义28
二、实践意义29
第二章 创新教育学的理论与实施31
第一节 创新教育学的理论基础31
一、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31
二、理论基础之二:邓小平教育理论34
第二节 创新教育学应坚持的原则39
一、民主性的原则39
二、整体性的原则40
三、开放性的原则40
四、主体性的原则41
五、实验性的原则42
第三节 创新教育学应更新的几个观点42
二、在教学方法观上,要把“只教学生学会”转变到“既教学生学会,又教学生会学”上来43
一、在教学目标观上,要把“只传授知识”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上来43
三、在教学评价观上,要把“只注重考试分数”转变到“既注重考试分数,又注意创新能力”上来44
四、在师生关系上,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45
第四节 国内外创新教育研究的历史考察46
一、美国创新教育研究情况46
二、日本创新教育研究情况48
三、中国创新教育研究情况49
四、前苏联创新教育研究情况51
第五节 发达国家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53
一、高度重视创新教育54
二、调整创新教育目标55
三、改进创新教育课程设置56
四、改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59
第六节 发展中国家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61
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62
二、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63
三、重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65
第三章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69
第一节 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70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变迁70
二、教育在社会经济中核心地位的确立72
三、传统教育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75
四、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76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77
一、超乎常人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望78
二、高度的创新能力80
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82
四、广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83
五、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84
六、良好的合作精神86
第三节 各类学校应当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87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88
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89
第四章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环境92
第一节 知识经济是创新教育的最佳环境92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92
二、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教育的黄金时期和全盛时期95
三、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97
四、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将构建新型的文化教育环境100
第二节 创建特色学校是创新教育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选择102
一、创新教育与特色学校、特色教育的辩证关系102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构成条件102
三、特色学校的构成内容109
四、特色学校的设计和操作113
第三节 家庭、社会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促进与制约120
一、家庭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与制约121
二、社会教育对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与制约124
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127
一、德育目标要转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127
二、德育要保证创新型人才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128
三、德育在培育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意志方面的任务129
四、德育工作要注意发展创新性的个性131
第五章 创新教育与教师134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教师定位134
一、教师的创新性134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137
三、创新型教师的特征139
一、示范作用142
第二节 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142
二、引导作用143
三、互动作用145
第三节 教师的创新素质结构146
一、心理素质——动力支持146
二、知识素质——创新基础148
三、能力素质——技术支持149
第四节 教师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154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154
二、继续教育与教师人才资源开发156
第六章 创新教育与智力开发162
第一节 智力是创新的生理基础162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162
二、智商163
三、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智力发展的关系164
第二节 智力开发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分析167
一、智力开发的教学目标167
二、智力开发创新的任务分析170
第三节 智力开发的一般模式172
一、从智力构成入手进行智力训练172
二、从非智力因素入手进行智力训练177
第四节 智力开发的中心环节:个体的元认知训练177
一、元认知概念与结构177
二、元认知与智力开发179
第五节 选择应用智力开发的教学方法模式184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184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185
三、讲演法与讨论法的比较185
四、接受学习模式与发现学习模式的比较187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生物学基础191
一、天赋与创造力191
第七章 创新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191
二、左右脑与创造力193
三、神经元和创造力196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发生机制与基本特征198
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198
二、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机制199
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204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观念与基本原则206
一、创造性思维的观念体系206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原则209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212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创造能力培养212
二、创造素质的培养214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216
第八章 创新教育与教育模式222
第一节 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基础222
一、教育的模式革命222
二、创新的教育模式225
三、两种教育模式的比较231
第二节 和谐模式——教育协调的创新233
一、和谐教学233
二、教学过程母系统的和谐234
三、教学过程子系统的和谐238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和谐240
一、当代个别化教育的兴起242
第三节 个性模式——个别化教育创新242
二、当代个别化教学的实质243
三、当代个别化教学的概念244
四、个别化教学活动遵循的原则245
五、当代个别化教学模式简介246
第四节 愉快模式——心理教育的创新250
一、愉快教育的本质250
二、愉快教育的实施要求252
第九章 创新教育与管理艺术258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管理259
一、创新教育的管理内涵259
二、创新教育的管理系统与职能259
三、创新教育的管理内容261
四、创新教育的管理原则264
一、德育管理创新的艺术269
第二节 创新的德育管理艺术269
二、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的艺术272
三、德育管理方法创新的艺术275
第三节 创新的班级管理艺术281
一、学校班级管理的地位与作用281
二、创新的班级管理过程282
三、创新的班级管理艺术283
第四节 创新的教学管理艺术287
一、创新的教学管理任务287
二、创新的教学管理内容289
三、创新的教学管理艺术292
第十章 创新教育与教育艺术297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教育艺术297
一、实现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与技巧297
二、师生的情感沟通——谈话的方法与技巧299
三、协助做好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305
四、借助社会力量教育学生的方法与技巧308
第二节 创新教育的教学艺术310
一、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310
二、国内外教改中的新教学法315
第十一章 创新教育与科研方法328
第一节 教育科研的性质、特点和分类329
一、教育科研的性质330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330
三、教育科研的分类332
第二节 教育科研的思维过程335
一、发现问题336
二、了解情况337
三、深入思考337
四、实践论证338
第三节 教育科研的步骤339
一、选定课题339
二、文献检索340
三、制定研究方案340
四、搜集并整理资料341
五、分析研究341
六、撰写研究报告342
第四节 教育科研的方法343
一、观察法343
二、调查法347
三、实验法350
四、总结法352
五、个案研究法355
第一节 学习的内涵和学生学习的特点358
第十二章 创新教育与学习方法358
一、学习的内涵359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362
第二节 学持学习的类型363
一、学习听觉型364
二、学习动觉型365
三、学习触觉型367
四、学习群体互动型368
五、学习内、外向型369
第三节 学生学习的方法370
一、自主学习法370
二、织网学习法371
三、框架学习法372
四、反馈学习法373
五、锥型学习法374
六、逆向学习法376
七、暗示学习法376
第四节 创新学习的优化方式378
一、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378
二、要有效地利用时间381
三、要制订好学习计划382
四、要分配好学习时间382
五、要充分利用学习的高效时间384
六、要在精力充沛时处理好重要事情384
七、要调整好学习的周期385
八、要会用闲余时间处理琐事385
九、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386
参考文献387
热门推荐
- 1660888.html
- 1847344.html
- 2085770.html
- 1497511.html
- 628029.html
- 566982.html
- 1241873.html
- 3352923.html
- 1893173.html
- 27705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78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43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14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32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62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66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18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82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9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