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行政诉讼法讲义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行政诉讼法讲义
  • 梁凤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978751091161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89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615页
  • 主题词:行政诉讼法-基本知识-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行政诉讼法讲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1

一 立法宗旨与行政诉讼的特性3

(一)行政诉讼是否需要对行政行为予以维护4

(二)是否需要将解决行政争议列为立法宗旨5

(三)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审理案件还是“公正”审理案件8

(四)本条涉及的其他几个问题8

二 行政行为概念的廓清9

三 合法性审查原则与诉讼请求、合理性审查原则14

(一)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16

(二)合法性审查与诉讼请求(诉讼类型)19

四 作为拟制行政机关的授权组织22

五 内涵丰富的保障起诉权利原则29

六 禁止行政机关干预受理原则36

七 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义务39

(一)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发展历程39

(二)是否在行政诉讼法中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讨论41

(三)条文形成过程43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45

第二讲 受案范围49

一 行政合同的可诉性55

(一)行政合同诉讼之制度容许性57

(二)关于纳入法律条文的行政合同种类的列举64

(三)关于行政合同诉讼其他程序的讨论78

二 确认自然资源权益决定的可诉性83

(一)来源于行政复议法对“确认自然资源权益决定”的规定83

(二)确认自然资源权益决定明确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后的几个实务问题86

三 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的可诉性94

(一)征收、征用的概念94

(二)关于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的法律规定96

(三)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99

四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行为的可诉性104

(一)滥用职权概念和适用的虚置104

(二)滥用权力概念的客观化106

(三)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110

(四)关于滥用行政权力“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112

五 本次修改的其他被诉行政行为113

(一)行政处罚113

(二)行政强制114

(三)行政许可115

(四)侵犯经营自主权的行为118

(五)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为119

(六)要求行政给付119

(七)“等”合法权益120

(八)“和”修订为“或者”122

第三讲 管辖123

一 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126

(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126

(二)海关处理的案件128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128

(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130

二 跨行政区域管辖132

第四讲 诉讼参加人141

一 原告资格143

(一)相邻权人的原告资格149

(二)公平竞争权人的原告资格150

(三)受害人的原告资格152

(四)行政复议程序中的第三人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154

(五)有权起诉婚姻登记行为的婚姻关系当事人死亡的,其近亲属具有原告资格156

(六)关于公益诉讼158

二 复议机关维持或者改变行政行为时的被告资格159

(一)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原行政行为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162

(二)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165

三 行政复议机关不作为时被告的确定167

四 继续行使其职权行政机关的被告资格168

(一)行政机关被撤销时,被告资格的承继168

(二)行政机关行政职权发生变更时,被告资格的承继170

五 共同诉讼171

(一)必要的共同诉讼171

(二)普通的共同诉讼172

六 代表人诉讼173

(一)人民法院是否可以依职权指定代表人175

(二)对于调解等实体权利是否需要被代表人的同意177

(三)是否可以参照适用民事诉讼法关于人数不确定共同诉讼的有关内容177

(四)诉讼代表人的外延178

七 第三人179

(一)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181

(二)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181

(三)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183

(四)第三人的上诉权183

(五)行政机关也可以作为第三人184

八 诉讼代理人187

(一)委托代理人188

(二)代理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190

第五讲 证据193

一 证据种类规定的调整195

(一)“证据包括”195

(二)电子数据196

(三)鉴定意见201

(四)认定案件事实202

二 被告不提供或者逾期提供证据的后果和例外203

(一)“不提供”与“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关系205

(二)对“第三人”应当作狭义的理解206

(三)例外情形还包括:第三人申请法院调取和法院调取证据206

(四)关于原告或者第三人的证据失权207

三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收集证据208

四 被告延期提供证据和补充证据210

(一)延期提供证据210

(二)补充证据215

五 原告的举证权利222

六 原告举证责任及其例外224

七 法院不得违反中立原则调取证据230

(一)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认定的231

(二)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程序性事项的232

八 法院依申请调取证据234

(一)申请调取证据的条件235

(二)由国家有关部门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材料,可以申请调取证据236

(三)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可以申请调取证据236

(四)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238

(五)调取证据的程序238

(六)调取证据的方式239

九 质证程序239

(一)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240

(二)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243

十 认证245

(一)依照法定程序246

(二)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250

(三)对未采纳的证据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说明理由251

十一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52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252

(二)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254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254

(四)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255

(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材料256

(六)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257

第六讲 起诉与受理259

一 起诉期限制度对起诉人的保障261

(一)普通的起诉期限262

(二)最长诉权保护期限265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69

二 不作为案件起诉期限274

(一)一般状况下不作为案件的起算时点275

(二)紧急状况下不作为案件的起算时点276

三 法定和酌定的扣除期限277

(一)法定的扣除期限制度278

(二)酌定的扣除期限制度278

(三)扣除与延长、顺延279

四 起诉人的程序保障279

(一)明确口头起诉280

(二)收状登记和法院的释明义务281

(三)当事人的投诉权283

(四)裁定说明理由285

(五)飞跃起诉287

五 对规范性文件的附带提起289

(一)规范性文件的主体是“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292

(二)规范性文件的范围是除“规章”以外的规范性文件293

(三)一并请求审查293

第七讲 审理295

一 公开审理的例外297

(一)法定不公开298

(二)酌定不公开298

二 诉讼不停止执行及其例外299

(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303

(二)原告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304

(三)人民法院认为该行政行为的执行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305

(四)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306

(五)当事人对停止执行或者不停止执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307

(六)关于暂时权利保护、停止执行、先予执行、行为保全等制度的关系308

三 先予执行312

(一)先予执行必须具有给付的内容313

(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314

(三)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原告生活314

(四)原告提出申请315

(五)对裁定不服的救济316

(六)先予执行是否能够重复适用316

(七)法院裁定先予执行后是否允许原告撤诉317

(八)一审程序中未提出先予执行申请,在二审程序中是否还要向一审法院提出申请319

(九)先予执行的错误及遭受损害的赔偿320

四 当事人拒不到庭的处理321

(一)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323

(二)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323

(三)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324

(四)缺席判决324

(五)特定的拟制撤诉后,原告能够重新起诉325

(六)原告申请撤诉,法院裁定不准予撤诉,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能否适用缺席判决325

(七)关于强制被告出庭应诉的问题328

五 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330

(一)强制措施的种类331

(二)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333

六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及其例外335

(一)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337

(二)适用调解的主要情形338

(三)适用调解的条件341

(四)调解的程序342

七 对民事争议的一并审理342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条件346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347

(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352

(四)审判前提问题355

八 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358

(一)减少、变更或者增加制裁条件、制裁手段、制裁幅度,扩大或者缩小特定机关的制裁权限等363

(二)增加或者减少了特定对象的义务,或者改变义务承担者的条件,或者扩大或者缩小承担义务者的义务范围、性质或者数量364

(三)增加、减少或者变更利害关系人的范围或者权利,或者改变享受权利的条件,或者扩大、缩小或者改变权利的范围、性质或者数量365

(四)扩大或者改变行政机关的职权或者范围366

(五)扩大或者缩小特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以致引起不同的法律后果367

九 案件移送和藐视法庭行为的惩戒措施368

十 简易程序372

(一)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374

(二)简易程序的审理方式377

(三)简易程序的转换程序378

(四)简易程序的其他程序379

十一 上诉案件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以不开庭审理为例外381

十二 上诉案件实行全面审查原则384

十三 二审裁判386

(一)维持裁判388

(二)改判、撤销、变更原裁判389

(三)发回重审或者改判389

(四)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390

(五)需要改变原审判决的,应当同时对被诉行政行为作出判决391

十四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情形391

十五 依职权启动再审400

十六 检察监督程序402

(一)人民检察院“发现”抗诉案件的来源403

(二)抗诉事由404

(三)检察建议404

(四)抗诉程序406

(五)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抗诉作出再审裁定的期限409

(六)一次再审申请和一次抗诉的“路线图”409

(七)关于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权410

第八讲 判决411

一 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413

二 “明显不当”成为撤销判决的理由419

(一)关于撤销判决适用情形的若干争议420

(二)关于“明显不当”纳入撤销情形的讨论424

三 逐步完善的课以义务判决427

(一)不履行的涵义428

(二)法定职责的涵义429

(三)与本法第74条和第76条的衔接关系433

四 节约行政成本和司法成本的变更判决434

五 来自“上诉不加刑原则”的不利变更之禁止439

(一)本款规定不仅适用于行政处罚案件,也适用于其他行政案件441

(二)加重原告义务的情形441

(三)减损原告的权益的情形442

(四)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例外442

六 发展空间巨大的一般给付判决443

(一)各类给付判决之间的关系445

(二)关于停止作为诉讼和停止作为判决的讨论445

七 极为复杂的确认判决447

(一)确认诉讼的基本含义447

(二)确认诉讼的类型449

八 具有丰富内涵的行政合同判决464

(一)行政合同诉讼的司法审查方式464

(二)行政合同案件中判决469

第九讲 执行477

一 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司法措施479

(一)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款额,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480

(二)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负责人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481

(三)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483

(四)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484

(五)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85

二 关于裁执分离原则487

第十讲 附则495

一 通过部分适用民事诉讼法方式构建行政诉讼法典体系497

二 本法的施行日期504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改前后条文对照表507

附录二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535

附录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541

附录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544

附录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草案)》修改意见的报告547

附录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改前与人民法院建议稿条文对照表550

附录七 行政诉讼法修改进程备忘录5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