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金观涛,刘青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1234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政治思想史-中国-研究;社会发展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1
1.1 对思考的再思考1
1.2 以往学说的疑难3
1.3 问题的正确提法7
1.4 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11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21
2.1 “大一统”之谜21
2.2 两个生动的比喻:“马铃薯”与“混凝土”24
2.3 儒生、官僚及语言、通讯工具26
2.4 郡县制、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结构31
2.5 封建大国的自发分裂倾向35
2.6 一体化功能之一:对分封制的调节38
2.7 一体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关系41
2.8 一体化功能之三:抑制军事割据43
2.9 两种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46
2.10 一对同构体:家庭与国家组织50
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55
2.12 维持脆性的平衡——强控制57
2.13 繁荣与阴影60
第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70
3.1 历史病: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70
3.2 封建特权与低薪制75
3.3 皇帝的调节作用与权力金字塔81
3.4 皇权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85
3.5 什么是无组织力量89
3.6 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土地兼并92
3.7 土地兼并的自发趋势和受控阶段96
3.8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100
3.9 无组织力量的汇流102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丧失107
第四章 变法与动乱117
4.1 变法效果递减律117
4.2 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120
4.3 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124
4.4 剥削放大效应128
4.5 农民大起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132
4.6 动乱规模与无组织力量成正比136
第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145
5.1 奇异的修复能力145
5.2 大动乱的调节作用147
5.3 新王朝稳定性与无组织力量残存程度成反比150
5.4 第一块修复模板:宗法同构体154
5.5 皇权主义:农民对第一块模板的意识157
5.6 第二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159
5.7 两块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种途径162
5.8 与一体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167
第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175
6.1 从一个寓言谈起175
6.2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障碍之一:强控制和郡县城市179
6.3 资本主义因素结合的障碍之二:缺乏中介184
6.4 原始积累的中断190
6.5 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194
6.6 脆性瓦解的悲剧201
6.7 严峻的选择206
6.8 永恒的萌芽208
6.9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219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227
7.1 一体化调节的失灵227
7.2 中原的虚弱和少数民族内迁228
7.3 玄学、佛教的兴起232
7.4 政治结构的变化:分裂、贵族化及九品中正制236
7.5 经济结构的变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240
7.6 亚稳结构与魏晋封建说244
7.7 重建一体化的道路246
7.8 南朝的贡献与死胡同248
7.9 中华民族大熔炉251
7.10 超稳定系统对外来冲击的反应254
7.11 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形成发展的阶段262
第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268
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268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结构271
8.3 意识形态结构的内和谐280
8.4 一体化对意识形态的要求283
8.5 内和谐、外适应与意识形态结构的演化286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292
8.7 冲击、反刍和融合298
8.8 理学的僵化与反僵化斗争303
8.9 价值观反省308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311
9.1 李约瑟问题311
9.2 蒸汽机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315
9.3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整体观320
9.4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成长323
9.5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结构326
9.6 阴阳观念和直观外推的思想方式332
9.7 伦理中心主义对科学的影响334
9.8 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容量336
第十章 社会结构演化理论346
10.1 “整体分析”方法346
10.2 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352
10.3 形态组合和社会结构调节原理360
10.4 结构稳定性和脆性366
10.5 从存在到演化:潜结构的形成371
10.6 功能耦合系统的破坏:结构老化和无组织力量的增长377
10.7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384
10.8 社会行动的新理论390
第十一章 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402
11.1 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402
11.2 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404
11.3 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示405
11.4 行为曲面与盛衰曲线408
11.5 王朝盛衰方程412
11.6 王朝寿命讨论及其他推论415
附录一 图表目录421
后记425
热门推荐
- 3901594.html
- 2184175.html
- 1975789.html
- 2761474.html
- 1450309.html
- 1394870.html
- 2513163.html
- 2716455.html
- 3660253.html
- 7281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7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6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18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0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2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06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9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0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1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6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