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
  • 王家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239911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流行病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临床流行病学发展的简史1

二、临床流行病学的国际学术地位与贡献3

三、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4

四、临床流行病学的任务4

五、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学5

六、临床流行病学对临床医学的作用和价值8

第二章 疾病负担与国家基本健康问题10

第一节 疾病负担的概念10

第二节 我国及全球疾病负担现状10

一、我国疾病负担现状10

二、全球疾病负担现状11

第三节 测量疾病负担的指标11

一、发病指标12

二、死亡指标13

三、残疾失能指标13

第四节 疾病负担的调查方法18

一、疾病负担的调查方法18

二、应用疾病负担的指标测量疾病危害的类型与程度21

第五节 国家基本健康问题的研究22

一、国家基本健康问题的确立22

二、确定卫生研究重点的依据和方法25

第三章 临床科研选题与立题的原则与方法31

第一节 临床医学研究立题的特点31

一、临床研究对象与条件的复杂性31

二、临床研究有别于基础医学的研究31

三、临床科研的实用性与渐进性32

四、临床医学研究的大众性与稀少性32

第二节 确定临床研究重点的方法32

一、选定相关人员,建立研究重点设定的小组33

二、分析健康状况与卫生系统的服务和研究资源与水平33

三、确定重点研究的领域33

第三节 选择与确定临床科研的课题34

第四节 立题研究的重要内涵35

一、充分地掌握研究课题的最新、最佳信息35

二、研究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6

三、研究的设计方案与方法要科学可行36

四、干预措施应有科学性和创新性36

五、要考虑研究对象的来源和数量的要求36

六、要预测研究的效果与效益37

七、可行性37

八、医德37

九、经济支持37

十、研究期限规定37

第五节 立题研究的评价标准38

一、研究的课题是否属于国家或地区确定的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38

二、研究课题的目的与科学假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否确切38

三、是否掌握了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最新研究信息38

四、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38

五、课题执行时的可行性如何38

六、预期效果的估价38

七、医德如何39

第四章 医学文献的检索、评价与应用40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检索40

一、医学文献检索的概论40

二、常用检索工具的特点42

三、计算机检索44

四、如何快速查寻相关的最佳文献资料48

第二节 医学文献的应用50

一、医学文献与临床医疗实践51

二、医学文献与临床科研51

三、医学文献与医学教育52

四、医学文献与卫生决策52

第三节 文献检索实例53

一、提出可回答的临床问题53

二、将提出的临床问题按照PICO原则分解53

三、根据PICO结果确定检索词和检索策略53

四、确定拟检索的数据库并应用上述检索策略53

五、评价和应用文献解决提出的临床问题54

第五章 医学研究文献的阅读方法与评价要素55

第一节 阅读与评价医学文献的重要性55

一、医学文献的种类55

二、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的重要性56

第二节 高效率阅读医学文献的基本步骤57

一、明确阅读文献的目的57

二、熟悉文献的基本结构57

三、选择性地阅读文献57

第三节 评价医学文献58

一、初筛临床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58

二、确定研究证据的类型60

三、根据研究类型评价医学文献60

四、评价医学文献的一般原则60

第六章 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63

第一节 随机化63

一、概述63

二、随机化的方法64

三、随机化的隐匿69

第二节 对照70

一、设置对照的理由70

二、对照组的类别70

第三节 盲法72

一、随机双盲法72

二、单盲73

三、三盲73

第四节 验前基线可比性73

第七章 临床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与应用75

第一节 随机对照试验75

一、概述75

二、应用范围77

三、随机对照研究的特点77

四、试验设计模式79

五、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的重要因素80

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常用的统计学方法81

七、随机对照试验的优缺点83

八、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质量的评价标准83

九、其他形式的随机对照试验85

第二节 交叉试验88

一、概述88

二、应用范围89

三、设计方案89

四、统计分析方法91

五、优缺点92

第三节 队列研究92

一、概述92

二、应用范围92

三、设计方案的类型93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95

五、设计方案95

六、统计分析方法101

七、优缺点103

八、思考题103

第四节 前-后对照研究104

一、概述104

二、应用范围104

三、设计方案的类型104

四、统计分析108

五、优缺点109

六、思考题110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110

一、概述110

二、特点110

三、应用范围111

四、设计方案111

五、偏倚及控制方法114

六、优缺点117

七、统计分析方法118

第六节 非传统病例-对照研究121

一、巢式病例-对照研究121

二、病例-队列研究124

三、病例-病例研究125

四、病例交叉(自身)对照研究127

第七节 横断面调查设计130

一、概念和特点130

二、目的和用途131

三、调查类型和方法132

四、调查设计133

五、调查实施136

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137

七、资料的分析137

第八节 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138

一、设计模式138

二、结果分析139

三、优缺点139

第九节 临床综合治疗干预方案的设计139

一、什么是综合干预性治疗方案139

二、综合性干预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特点139

三、综合性干预治疗的优势141

四、综合性干预措施的纳入条件141

五、综合性干预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应用的目的141

六、综合性干预治疗方案设计模式142

七、综合性干预治疗方案的优缺点143

第十节 叙述性研究143

一、特点144

二、叙述性研究的分类144

三、设计和结果145

四、优缺点146

第八章 临床医学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方法147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来源147

一、社区人群147

二、医院和专门的防治机构148

第二节 样本的抽样方法149

一、个体随机抽样149

二、群组随机抽样149

三、系列样本150

四、非随机抽样150

第三节 诊断标准150

一、诊断与疾病诊断150

二、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定150

第四节 纳入与排除标准152

一、纳入标准的制定152

二、排除标准的制定152

第五节 样本量对总体代表性的影响因素153

一、样本含量153

二、随机原则153

三、无应答和失访153

四、依从性154

五、选择性偏倚154

第九章 研究对象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156

第一节 概述156

一、临床常用假设检验类型156

二、样本含量估计的基本条件157

三、样本含量估计的注意事项157

第二节 检验效能158

第三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样本含量估计159

一、总体均数的估计159

二、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160

三、配对资料160

四、两均数比较161

五、多个样本均数比较161

第四节 无序分类资料的样本含量估计162

一、估计总体率162

二、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163

三、配对资料164

四、两样本率比较165

五、多个样本率比较166

第五节 有序分类资料的样本含量估计167

一、符号检验167

二、配对比较的符号秩和检验167

三、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167

第六节 等效性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168

一、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168

二、两样本均数比较168

三、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169

四、两样本率比较170

第七节 非劣效性检验样本含量估计171

一、两样本均数比较171

二、两样本率比较171

第八节 其他设计的样本含量估计172

一、诊断性试验的样本含量估计172

二、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的样本含量估计173

三、多元回归分析的样本含量估计176

四、多因素分析的样本含量估计177

五、重复观测设计样本含量估计177

六、两生存率比较样本含量的估计178

第十章 影响研究质量的偏倚与防控措施179

第一节 偏倚179

一、偏倚的定义179

二、产生偏倚的原因及类型179

三、预防和控制偏倚的策略184

第二节 机遇186

一、机遇的定义186

二、机遇的特点186

三、控制影响机遇的因素187

四、机遇与偏倚的关系188

第三节 临床意见分歧的分析和处理189

一、临床意见分歧的概念189

二、产生临床意见分歧的原因189

三、判定临床观察意见分歧的方法190

四、控制机遇避免临床意见分歧的方法192

第十一章 临床研究中的依从性193

一、依从性的定义193

二、依从性的测量方法193

三、临床研究中依从性问题的处理方法194

四、依从性的改善策略196

第十二章 临床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198

第一节 基线资料的来源198

第二节 基线资料的分析199

一、可比性分析199

二、分层后随机分组200

三、变异因素的分析201

第三节 对基线的要求202

一、受试对象的选择条件202

二、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202

三、防止向均数回归现象的影响202

四、减少基线资料的变异203

五、保证基线的可比性203

第十三章 临床研究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正确抉择205

第一节 临床研究资料收集205

一、临床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205

二、临床研究资料的记录206

三、临床研究资料的检查与整理207

四、临床研究资料的管理与分析集207

第二节 正确抉择统计学方法208

一、研究目的及资料类型208

二、设计类型及样本大小209

三、数据结构及特定条件209

四、资料分布类型与综合分析210

第三节 单组构成比资料统计分析210

一、联合可信区间法210

二、X2检验211

第四节 行列有序分类资料的相关分析211

一、X2 CS检验211

二、等级相关分析213

三、行×列表X2检验213

第五节 单因素方差分析214

一、多个样本均数比较勿用t检验214

二、多个方差齐性检验214

三、方差分析215

四、多个样本均数间相互比较215

第六节 有序分类资料215

一、秩和检验215

二、X2 S检验217

三、X2检验218

第七节 医学遗传资料218

一、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218

二、两组样本基因型频率比较219

三、两组样本基因频率比较220

第八节 等效性检验220

一、数值变量资料的等效性检验221

二、无序分类资料的等效性检验223

第九节 确定多指标医学参考值范围的统计学方法226

一、概述226

二、多指标百分位数法227

三、多指标正态分布法229

第十节 临床常用多因素分析231

一、概述231

二、多元方差分析232

三、多元线性回归233

四、逐步回归分析234

五、判别分析235

六、聚类分析237

七、主成分分析237

八、因子分析238

九、logistic回归239

十、COX回归242

第十一节 统计分析结果的临床意义244

一、小样本与大样本244

二、正确应用假设检验245

三、正确应用可信区间245

四、正确应用标准化率249

第十四章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252

第一节 系统评价概述252

一、基本概念252

二、为什么要进行系统评价253

三、系统评价与叙述性文献综述的区别与联系254

第二节 系统评价的方法255

一、确立题目、制订系统评价计划书255

二、检索文献256

三、选择文献256

四、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257

五、收集数据259

六、分析资料和报告结果259

七、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260

八、更新系统评价260

第三节 Meta分析260

一、Meta分析的概述260

二、Meta分析的基本过程261

三、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264

四、慎重应用与评价Meta分析的结果268

第四节 系统评价的评价原则268

一、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真实269

二、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重要269

三、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应用于你的患者269

第五节 系统评价的应用270

一、临床医疗的需要270

二、科研工作的需要270

三、反映学科新动态271

四、医学教育的需要271

五、卫生决策的需要271

第十五章 临床研究中的伦理问题272

第一节 临床研究中伦理问题的重要性272

第二节 生命伦理学的原则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273

一、尊重原则273

二、慈善原则274

三、公正原则274

第三节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275

一、伦理委员会对临床研究方案的独立审批275

二、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76

第四节 研究者的伦理方面责任277

一、严防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277

二、正确处理利益冲突278

三、作者的署名279

第五节 临床研究中其他的一些伦理问题279

一、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279

二、对于以前收集的样本和资料的研究280

三、遗传学研究280

四、研究受试者的报酬281

第十六章 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组织与设计282

第一节 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理由282

一、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征集到足够数量的受试者282

二、可以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样本282

三、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少见的不良反应282

四、可以为更多的临床医师提供参加医学研究的机会282

第二节 组织和准备工作283

一、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组织283

二、多中心临床试验前的准备285

第三节 设计的原则和方法287

一、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287

二、多中心临床试验质量保证的管理措施288

第四节 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质量评价标准289

一、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和先进性评估289

二、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评估289

三、研究结果的实用性评估289

第十七章 撰写临床科研设计书的原则与方法290

一、立题依据或研究的背景资料290

二、研究目的291

三、科研假设291

四、设计方案291

五、研究地点292

六、研究对象293

七、样本大小的确定293

八、干预方法294

九、研究因素294

十、资料收集和分析294

十一、预期结果294

十二、质量控制295

十三、预试验或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前期研究295

十四、医学伦理道德295

十五、管理和时间安排295

十六、经费预算296

第十八章 病因与危险因素的研究和评价297

第一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基本概念297

一、病因和病因学297

二、病因的致病效应297

三、直接病因、间接病因和危险因素298

四、自然病史对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意义298

第二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299

一、从临床特殊病例的发现,提出病因假说299

二、提出病因假说,作临床回顾性的对照研究299

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病因300

四、实验病因学研究301

第三节 病因学研究的主要设计方案302

一、随机对照试验302

二、前瞻性队列研究302

三、病例-对照研究302

四、个案报道或系列病历的分析报告303

第四节 病因学研究控制质量的措施303

一、选择研究对象时要防止选择性偏倚303

二、观测结果时要防止测量性偏倚303

三、因-果效应的分析时,一定要防止混杂因素304

四、防止机遇因素的影响304

第五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评价原则304

一、评价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证据的真实性305

二、评价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证据的临床重要性307

第六节 病因学研究对医疗决策的价值309

一、依据流行病学的宏观证据作出决策309

二、依据临床医疗实践的观察作出决策309

三、医疗决策应注重社会效益309

第十九章 疾病诊断性试验的研究与评价311

第一节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意义311

第二节 诊断性试验研究的方法与评价条件312

一、确定金标准312

二、选择研究对象312

三、盲法比较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的结果312

四、样本量的估算313

第三节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指标及四格表的运算313

第四节 诊断性试验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315

一、诊断性试验指标的稳定性315

二、似然比的临床应用317

三、ROC曲线320

四、多项试验的联合应用321

第五节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324

一、诊断性试验是否用盲法与金标准作过比较324

二、纳入研究病例的分析和评价324

三、病例的来源和研究工作的安排是否作了叙述324

四、诊断性试验的重复性及其临床意义是否明确324

五、诊断性试验所确定的正常值是否合理、可靠324

六、在一系列试验中该诊断性试验是否最正确325

七、诊断性试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判断是否详尽,是否能重复325

八、诊断性试验的实用性如何325

第六节 诊断性试验评价举例326

一、概况分析326

二、按照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标准进行评价327

三、按照循证医学对诊断试验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估328

第二十章 临床治疗性试验的设计与评价330

第一节 临床治疗性研究的目的与科学假设330

第二节 临床治疗性试验研究决策基础331

一、有无充分的科学依据331

二、是否选择最有效的试验药物或措施331

三、设计拟达到的最佳目的332

四、最佳治疗水平的终点指标332

第三节 治疗性研究设计的方法333

一、选择合理的试验设计方案333

二、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335

三、研究样本的估算336

四、试验的干预措施337

五、界定治疗性研究的主要的终末结果及测试指标338

六、临床治疗性试验效应终点的时间界定338

七、治疗性试验中常见偏倚的防止338

八、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340

第四节 治疗性研究质量的分析与评价342

第二十一章 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344

第一节 疾病预后的概念344

一、疾病预后及其研究的意义344

二、疾病的自然史344

三、临床病程345

四、预后因素345

第二节 疾病预后评定方法及其指标346

一、疾病预后的评定指标346

二、生存分析347

第三节 疾病预后研究方法350

一、疾病预后研究常用设计方案350

二、疾病预后研究设计的若干注意事项350

三、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方法351

第四节 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处理方法352

一、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352

二、偏倚的处理方法353

第五节 疾病预后研究的评价原则354

一、观察预后的研究对象是否都处于同一起始队列354

二、研究的对象是否能代表被研究疾病的目标人群355

三、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随访是否完整355

四、判断结局有无客观标准,是否采用了盲法355

五、是否对影响预后研究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统计学的校正355

六、报告预后研究的结果是否完整356

七、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临床意义怎样356

第六节 预后研究与评价实例介绍356

第二十二章 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与评价361

第一节 生存质量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361

一、生存质量的由来与产生背景361

二、生存质量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362

第二节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试工具(量表)363

一、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通用测量量表363

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专用量表364

三、量表的来源与选择364

第三节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试365

一、HRQL量表的测试目的365

二、HRQL量表的验证与预试366

三、HRQL量表测试的一般要求367

第四节 生存质量测定在临床研究及卫生政策决策中的应用368

一、健康水平调查368

二、临床试验与药物不良反应测试368

三、效用评价368

第五节 生存质量研究的评价369

一、研究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369

二、HRQL研究的结果有多大的临床意义369

三、HRQL的测试结果是否有助于自己的患者处治370

四、HRQL的研究能否能促进临床实践370

第二十三章 卫生经济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374

第一节 概述374

一、必要性374

二、经济学评价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375

三、我国卫生领域中经济评价的应用情况376

第二节 临床经济分析的类型376

一、最小成本分析376

二、成本-效果分析376

三、成本-效用分析377

四、成本-效益分析380

五、临床经济分析类型的比较380

第三节 完整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案的设计步骤381

一、确定所要分析的项目及要进行比较的措施381

二、确定经济评价的观点381

三、按照研究目的,确定使用的经济评价方法381

四、获得资料的研究方法381

五、增值分析381

六、确定结果测定的方法381

七、成本的确定381

八、对发生在将来的结果和成本作贴现计算382

九、敏感性分析382

十、推广及应用价值382

第四节 有关临床经济评价文章的评定标准383

第五节 评价实例介绍383

第二十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干预与研究388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388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388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388

三、某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规律390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和分级390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390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391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及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393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393

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393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研究394

一、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原因的方法394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394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397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原则397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397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400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400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401

第二十五章 临床决策分析404

第一节 概述404

一、为什么要进行临床决策分析404

二、如何进行临床决策分析404

第二节 决策树分析405

一、决策树分析的步骤405

二、决策树分析举例406

第三节 Markov模型决策分析409

一、Markov模型决策分析的步骤409

二、小型腹主动脉瘤早期手术与严密随诊的决策分析412

第四节 阈值分析法412

一、诊断阈值与诊断-治疗阈值412

二、预防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阈值的分析415

第五节 临床决策分析评价417

第二十六章 社会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419

第一节 概述419

一、社会医学概念419

二、社会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419

三、社会医学在临床科研设计中的作用419

第二节 课题重要性的评价420

一、健康状况评价的概念420

二、常用的疾病评价指标421

三、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421

第三节 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423

一、调查方法423

二、问卷设计427

第二十七章 分子流行病学与临床流行病学435

第一节 概述435

第二节 生物标志的分类和应用436

一、生物学标志的分类436

二、生物学标志在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439

第三节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特点441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442

二、研究模式的选择442

三、生物学标志的选择443

四、遗传因素的考虑443

五、宏观资料的收集444

六、误差、偏倚的控制444

七、研究样本量的估计问题445

第四节 分子流行病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447

一、筛检、诊断试验研究447

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448

三、疾病预后研究449

四、病因研究449

第二十八章 药物流行病学与临床流行病学451

第一节 概述451

一、药物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451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诞生和发展452

第二节 关于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453

一、药物临床试验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453

二、中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454

三、药物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455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及药物不良反应456

一、药物不良反应分类456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57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断458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460

第四节 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461

一、新药临床试验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461

二、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461

三、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状况462

第五节 药物警戒463

一、概述463

二、关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进展463

三、信号的挖掘和处理464

第六节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评价465

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465

二、真实世界研究465

三、观察性药物流行病学研究467

四、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新方法468

第二十九章 中医药研究与临床流行病学470

第一节 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研究的基本特点470

一、提出并检验假说是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模式470

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准则470

三、中医学临床实践建立在整体论基础之上471

四、中医药学的传统研究方法的作用471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医药研究应用的意义471

第三节 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医药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472

一、完善或建立中医证候标准的研究472

二、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474

三、重视非随机化对照研究475

四、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系统性分析476

五、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研究476

第四节 其他有关问题的讨论478

第三十章 知识的科学管理480

第一节 知识的科学管理480

一、知识发现与获取480

二、知识的评价与甄别480

三、知识的转化与应用481

第二节 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481

一、医学教育终身化的需要481

二、临床科研与临床医疗之需482

三、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之需482

第三节 科学地管理知识482

一、知识发现与信息检索483

二、知识评价与甄别485

三、知识转化与应用486

第三十一章 临床科研论文的撰写原则与方法489

第一节 临床科研论文质量的基础489

一、学术质量的基础489

二、学术论文的医德基础489

三、精湛的论文写作基础489

第二节 撰写论文前的准备工作490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490

二、资料的分析处理491

三、合理地应用图表资料,清晰表达研究结果491

第三节 论文撰写的格式与内涵495

一、题目与摘要497

二、背景的介绍498

三、研究的方法499

四、研究的结果500

五、讨论500

六、参考文献501

参考文献503

附表510

附表1 t界值表510

附表2 F界值表(方差齐性检验用)511

附表3 F界值表(方差分析用)512

附表4 X2界值表513

附表5 ψ值表(1)514

附表6 ψ值表(2)515

附表7 λ值表(1)516

附表8 λ值表(2)517

附表9 估计总体均数时所需样本含量518

附表10 估计总体率时所需样本含量518

附表11 配对比较(t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519

附表12 非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时所需样本含量520

附表13 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522

附表14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单侧)523

附表15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双侧)524

中英文对照索引525

英中文对照索引5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