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史历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5289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发展内涵论1
一、发展与发展观:新时代的普世性课题1
(一)发展=经济增长2
(二)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4
(三)发展=可持续发展6
(四)发展=以人为中心8
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实践与科学发展观11
(一)什么是发展11
(二)为什么要发展13
(三)怎样才能发展17
(四)如何评价发展23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26
(一)以人为本是本质27
(二)全面协调是核心29
(三)统筹兼顾是关键32
(四)持续有序是目标33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35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35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36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37
五、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39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40
(二)建立发展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41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实施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战略41
(四)建立社会核算体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43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44
第2章 发展阶段论47
一、先驱者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与探索的艰辛历程48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设想48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是个多极发展过程的论断49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与失误4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5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历程5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涵义53
(三)“三步走”战略构想和小康社会目标54
三、全面小康:发展阶段的新定位58
(一)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新定位的时空坐标59
(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新定位的价值诉求62
(三)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73
第3章 发展主体论77
一、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78
(一)西方社会群体结构变化深层原因分析78
(二)中间阶层与西方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81
二、科学把握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84
(一)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85
(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方法具有互补性87
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90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91
(二)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变化深层原因95
(三)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及其历史定位97
四、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100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100
(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103
(三)发展主体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享有者105
第4章 发展动力论108
一、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嬗变及启示108
(一)西方社会发展动力学说109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动力理论112
(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114
二、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116
(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17
(二)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是我党的优良传统119
(三)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迫切要求理论创新121
三、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24
(一)科技创新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124
(二)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128
(三)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129
四、制度创新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131
(一)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的重要力量132
(二)制度创新是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政治文明的直接力量134
(三)制度创新是培育文化环境,推动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136
五、文化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137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37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创新极为重要的任务140
(三)文化创新是一切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先导141
第5章 发展规律论144
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45
(一)对时代主题转换的认识145
(二)对人类技术社会形态特征转向的认识148
(三)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认识151
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154
(一)以苏为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155
(二)拨乱反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新认识159
(三)承前启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166
三、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168
(一)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70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73
(三)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最大的政治优势174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证176
(五)能否保持先进性直接决定着我党的兴衰成败177
(六)必须不断提高党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177
四、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研究178
(一)“三个规律”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179
(二)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研究的认识180
(三)如何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183
第6章 发展制度论186
一、制度安排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条件186
(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制度内涵187
(二)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89
(三)制度安排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190
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探索191
(一)经济体制的探索191
(二)政治体制的探索198
(三)文化体制的探索206
三、社会发展要求制度创新209
(一)彻底清除体制性障碍,冲破旧体制束缚209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自发相协调建立新体制211
(三)按生产力标准和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215
第7章 发展战略论218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发展218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218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容221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纲领223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背景223
(二)人才强国战略新纲领的阐述225
三、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推进229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实践和思路229
(二)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特点231
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格局235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主要成就235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237
五、改革战略的新举措242
(一)改革战略的成就与问题242
(二)改革战略的新布局244
六、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进展245
(一)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新形势246
(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48
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内涵251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251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发展253
第8章 发展道路论256
一、发展道路的学理分析与实证研究257
(一)发展道路的理论涵义257
(二)发展道路的研究视角258
(三)当代中国的探索历程260
二、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完整内涵265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基本内容265
(二)新型工业化:新设计的核心266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路径270
三、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现实基础275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国情基础275
(二)发展道路新设计的世界局势276
(三)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约束因素279
四、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理论支撑286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指导思想286
(二)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基本原则288
(三)发展道路新设计的思维特征289
第9章 发展机遇论295
一、机遇及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96
(一)机遇的本质及其特点296
(二)机遇作用的认识历程297
(三)机遇作用的历史证明300
(四)机遇与中国社会发展302
二、捕捉和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306
(一)抓住机遇,必须善于发现和捕捉机遇306
(二)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把握和利用机遇310
三、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314
(一)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现实依据314
(二)“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哪方面可大有作为317
(三)如何紧紧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320
四、把握机遇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324
(一)机遇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武器325
(二)机遇思想揭示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机制,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28
(三)机遇思想揭示了实现社会经济非常规发展的基本途径,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30
第10章 发展目标论332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物质文明332
(一)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332
(二)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335
(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338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政治文明340
(一)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34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型政治文明343
(三)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345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348
(一)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49
(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350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353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355
(一)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355
(二)在全面小康建设中不断推进人的发展358
后记362
热门推荐
- 1981098.html
- 362807.html
- 2150070.html
- 3078459.html
- 128889.html
- 1605047.html
- 3338538.html
- 3574297.html
- 2026454.html
- 1454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1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36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87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37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47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0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99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90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6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