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劳动经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皮埃尔·卡赫克,安德烈·齐尔贝尔博格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8751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03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737页
- 主题词:劳动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劳动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供给与需求行为第一章 劳动力供给3
引言3
1.1 新古典劳动力供给理论4
1.1.1 消费—闲暇选择4
1.1.1.1 基本模型5
1.1.1.2 劳动力供给的性质8
1.1.2 考虑家庭生产的家庭劳动力供给12
1.1.2.1 家庭生产12
1.1.2.2 家庭内部决策14
1.1.3 生命周期与退休16
1.1.3.1 跨期劳动力供给17
1.1.3.2 退休决策的经济学分析21
1.2 劳动力供给实证问题24
1.2.1 劳动力供给计量经济学初步24
1.2.1.1 劳动力供给方程的主要成分24
1.2.1.2 估计劳动力供给的简要指导28
1.2.1.3 非线性预算约束30
1.2.2 主要成果33
1.2.2.1 劳动力供给的曲线形状与弹性33
1.2.2.2 自然实验35
1.2.2.3 工作时间与劳动力参与率39
1.3 小结与结论44
1.4 相关章节45
1.5 补充读物45
1.6 附录45
1.6.1 附录1:无差异曲线的性质45
1.6.2 附录2:劳动力供给函数的性质46
1.6.3 附录3:补偿弹性与无补偿弹性47
参考文献47
第二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51
引言51
2.1 若干实情52
2.1.1 教育支出52
2.1.2 毕业生比例53
2.1.3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表现57
2.2 人力资本理论59
2.2.1 人力资本投资59
2.2.2 学校教育与工资收入61
2.2.3 教育、培训和终身收入63
2.3 作为信号传递手段的教育68
2.3.1 信号传递模型68
2.3.2 受教育过度或受教育不足71
2.4 教育回报评估73
2.4.1 人力资本理论:从模型到估计73
2.4.2 如何识别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76
2.4.3 人力资本理论:如何测量教育收益和成本78
2.4.4 若干实证结果82
2.5 小结与结论87
2.6 相关章节88
2.7 补充读物88
参考文献88
第三章 工作搜寻92
引言92
3.1 工作搜寻基本理论93
3.1.1 基本模型94
3.1.1.1 工作搜寻过程与保留工资94
3.1.1.2 基本模型的静态比较97
3.1.1.3 不参与、求职与就业之间的选择98
3.1.2 基本模型的扩展101
3.1.2.1 享受条件与失业101
3.1.2.2 在职搜寻103
3.1.2.3 求职努力程度选择105
3.1.2.4 非稳定环境106
3.2 均衡搜寻模型与最佳失业保险理论108
3.2.1 工作搜寻与劳动力市场均衡108
3.2.1.1 基本模型的不足108
3.2.1.2 均衡搜寻模型110
3.2.1.3 劳动力市场均衡111
3.2.1.4 关于均衡搜寻模型的最终评论113
3.2.2 失业保险与赔偿激励之间的选择115
3.2.2.1 失业保险代理模型115
3.2.2.2 求职努力可验证时的最优合同117
3.2.2.3 求职努力无法验证时的最优合同119
3.3 工作搜寻的实证数据126
3.3.1 持续时间模型的计量经济学126
3.3.1.1 危险函数127
3.3.1.2 参数估计128
3.3.1.3 解释变量的引入131
3.3.2 主要结论134
3.3.2.1 失业保险金的测算134
3.3.2.2 失业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136
3.4 小结与结论142
3.5 相关章节143
3.6 补充读物143
3.7 附录:失业者贴现成本144
参考文献144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149
引言149
4.1 劳动力需求静态理论150
4.1.1 短期劳动力需求151
4.1.2 以资本替代劳动力153
4.1.2.1 总成本最小化153
4.1.2.2 要素条件需求的性质155
4.1.3 规模效应158
4.1.3.1 无条件要素需求158
4.1.3.2 需求“法则”159
4.1.4 超越两种要素163
4.1.4.1 条件需求163
4.1.4.2 无条件需求166
4.1.5 劳动力与工作时间之间的替代169
4.1.5.1 对劳动力与工作时间的区分169
4.1.5.2 最优工时数171
4.1.5.3 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数量需求173
4.2 由理论到估计值179
4.2.1 要素需求的特殊函数形式179
4.2.1.1 生产函数选择180
4.2.1.2 成本函数选择182
4.2.2 主要结论183
4.2.2.1 劳动力总需求183
4.2.2.2 投入要素之间的互补性与替代性184
4.3 劳动力需求与调整成本185
4.3.1 劳动力调整成本185
4.3.1.1 调整成本的定义与大小185
4.3.1.2 调整成本的界定187
4.3.2 确定环境下的雇佣水平调整189
4.3.2.1 二次不对称成本189
4.3.2.2 线性不对称调整成本192
4.3.3 随机环境下的劳动力需求调整194
4.3.3.1 二次对称调整成本194
4.3.3.2 线性不对称调整成本197
4.3.4 存在调整成本时的劳动力需求实证问题201
4.3.4.1 关于估计值201
4.3.4.2 主要结果201
4.4 小结与结论203
4.5 相关章节204
4.6 补充读物204
4.7 附录205
4.7.1 附录1:等产量线的凸性205
4.7.2 附录2:成本函数的性质205
4.7.3 附录3:工作时间最优值208
参考文献209
第二篇 工资的形成215
第五章 补偿性工资差别与歧视215
引言215
5.1 完全竞争与补偿性工资差别217
5.1.1 相同难度工作条件下的完全竞争217
5.1.2 补偿性工资差别与享乐主义工资理论219
5.1.3 社会规范与完全竞争无效率222
5.1.3.1 社会规范与工资形成222
5.1.3.2 一个解释性模型223
5.2 完全竞争障碍(1):进入障碍225
5.2.1 买方独家垄断225
5.2.1.1 工资、就业与买方独家垄断权225
5.2.1.2 买方独家垄断与歧视228
5.2.2 不可撤销的专用性投资与租金分享230
5.2.2.1 不完全合同、再谈判与租金230
5.2.2.2 要挟(敲竹杠)问题231
5.3 完全竞争障碍(2):信息不充分232
5.3.1 选择问题232
5.3.1.1 逆向选择233
5.3.1.2 逆向选择与效率工资234
5.3.2 选择与统计歧视237
5.3.2.1 作为个体歧视来源的统计歧视237
5.3.2.2 作为群体间持久不平等来源的统计歧视238
5.3.2.3 积极行动的局限性240
5.4 实证研究结论的含义241
5.4.1 享乐主义工资理论是否真的适用241
5.4.1.1 方法问题的思考241
5.4.1.2 观察不到的特征的影响:人命价值评估应用243
5.4.2 工资歧视245
5.4.2.1 方法问题245
5.4.2.2 如何估计歧视变化247
5.4.2.3 直接评价法249
5.4.2.4 主要结果251
5.4.3 行业与企业工资差别258
5.4.3.1 传统方法258
5.4.3.2 未被考察的个体能力差别的重要性259
5.4.3.3 行业效应与厂商效应260
5.5 小结与结论260
5.6 相关章节261
5.7 补充读物262
参考文献262
第六章 合同、风险分担与激励268
引言268
6.1 劳动合同269
6.1.1 明示与隐含条款270
6.1.2 完全合同与不完全合同270
6.1.3 代理模型271
6.2 风险分担272
6.2.1 信息对称性或可检验信息273
6.2.1.1 个体保险合同模型273
6.2.1.2 最优合同的性质275
6.2.1.3 保险与劳动力流动276
6.2.2 信息不对称或不可检验的信息278
6.2.2.1 “揭示”原则279
6.2.2.2 包含两种自然状态的例子281
6.3 结果可检验时的激励283
6.3.1 含隐蔽行为的委托—代理模型283
6.3.2 报酬是否总应该个案处理288
6.3.3 某些导致绩效工资无效率的原因289
6.3.3.1 多任务性290
6.3.3.2 监管与寻租290
6.4 无可检验结果情况下的激励292
6.4.1 晋升与竞赛293
6.4.1.1 竞赛模型293
6.4.1.2 实证举例297
6.4.2 年资的作用299
6.4.2.1 偷懒模型299
6.4.2.2 年资、经历与工资303
6.4.3 关于经历、年资和工资的实证数据305
6.4.3.1 如何估计年资回报305
6.4.3.2 关于递延支付机制的实证研究308
6.4.4 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309
6.4.4.1 夏皮洛和斯蒂格利茨模型309
6.4.4.2 关于效率工资的总结性评论313
6.5 小结与结论315
6.6 相关章节316
6.7 补充读物316
参考文献317
第七章 集体谈判323
引言323
7.1 工会与集体谈判324
7.1.1 集体协议的特征与重要性324
7.1.1.1 集体谈判覆盖率与工会密度324
7.1.1.2 谈判层次327
7.1.1.3 集体谈判的目的329
7.1.2 工会的行为329
7.1.2.1 工会偏好与会员个人偏好329
7.1.2.2 实证研究所揭示的工会目标331
7.2 讨价还价理论333
7.2.1 讨价还价理论的先驱333
7.2.2 公理法334
7.2.3 策略法335
7.2.3.1 非合作讨价还价博弈335
7.2.3.2 有限期博弈(斯塔尔,1972)337
7.2.3.3 无限期讨价还价(鲁宾斯坦,1982)338
7.2.3.4 公理法与策略法之间的关系340
7.2.4 劳资冲突:罢工与仲裁341
7.2.4.1 罢工341
7.2.4.2 仲裁342
7.3 集体谈判标准模型344
7.3.1 管理权模型344
7.3.1.1 谈判工资与就业水平344
7.3.1.2 效用差别与工会实力345
7.3.2 效率合同347
7.3.2.1 低效率合同347
7.3.2.2 高效率合同348
7.3.2.3 集体谈判与工资离差350
7.3.3 谈判是否有效率352
7.3.3.1 就业谈判352
7.3.3.2 失业保险福利或解雇费谈判353
7.4 内部人与外部人354
7.4.1 内部人与失业的持续性354
7.4.1.1 工资—就业关系354
7.4.1.2 关于失业持续性的解释356
7.4.2 内部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357
7.4.2.1 导致竞争性就业水平的谈判357
7.4.2.2 歧视抑或失业358
7.5 投资与工作时间359
7.5.1 谈判与投资359
7.5.1.1 不可重谈合同359
7.5.1.2 可重谈合同360
7.5.2 工作时间谈判361
7.5.2.1 工作时间谈判模型361
7.5.2.2 最优工作时间362
7.5.2.3 工作时间减少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363
7.6 关于集体谈判影响的实证证据365
7.6.1 工资365
7.6.1.1 工会会员与非会员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366
7.6.1.2 工会对工资离散的影响368
7.6.2 利润率370
7.6.2.1 生产率与利润370
7.6.2.2 投资371
7.6.3 就业(雇佣)水平371
7.6.3.1 对效率合同模型的检验371
7.6.3.2 对管理权模型的检验373
7.6.3.3 直接估计373
7.7 小结与结论374
7.8 相关章节375
7.9 补充读物376
7.10 附录376
7.10.1 附录1:解(x*,y*)的惟一性376
7.10.2 附录2:纳什公理解与鲁宾斯坦模型子博弈精炼均衡之间的对应性377
参考文献378
第三篇 失业与不平等387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387
引言387
8.1 若干实情388
8.1.1 不同的失业经历389
8.1.2 就业、失业和劳动力变化状况390
8.1.3 长期失业394
8.1.4 实际工资与就业波动状况395
8.2 从古典模型到凯恩斯主义观点396
8.2.1 古典理论397
8.2.2 通货膨胀—失业之间的消长关系400
8.2.2.1 菲利普斯曲线400
8.2.2.2 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402
8.2.3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403
8.2.3.1 需求方面的政策403
8.2.3.2 美国和法国的菲利普斯曲线406
8.2.3.3 供给方面的政策与供给冲击407
8.3 名义刚性:弗里德曼与卢卡斯批判410
8.3.1 弗里德曼的观点410
8.3.2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412
8.4 实际刚性:假设与工资曲线414
8.4.1 失业假设414
8.4.1.1 持久失业的成因415
8.4.1.2 失业者异质性与滞后效应417
8.4.2 工资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419
8.4.2.1 对工资方程的再考察419
8.4.2.2 菲利普斯曲线与误差纠正项420
8.5 非加速通胀失业率与工资方程的估计值422
8.5.1 工资方程估计值422
8.5.2 非加速通胀失业率估计值425
8.6 小结与结论427
8.7 相关章节428
8.8 补充读物429
8.9 附录429
8.9.1 附录1:线性模型的宏观经济学基础429
8.9.2 附录2:失业者异质经济的动态性433
参考文献433
第九章 职位再配置与失业437
引言437
9.1 职位变动与劳动力流动438
9.1.1 职位创造与破坏438
9.1.1.1 部门内再配置规模439
9.1.1.2 职位创造和破坏的持久性440
9.1.1.3 就业波动与商业周期441
9.1.2 劳动力再配置441
9.1.2.1 就业流入与就业流出441
9.1.2.2 离职442
9.1.2.3 失业流入与流出443
9.1.2.4 劳动力再配置与商业周期444
9.1.2.5 贝弗里奇曲线444
9.2 职位再配置竞争模型446
9.2.1 职位再配置与劳动力市场均衡446
9.2.2 竞争均衡的效率447
9.2.3 竞争模型的局限性448
9.3 匹配模型449
9.3.1 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成本449
9.3.1.1 匹配函数449
9.3.1.2 流量均衡与贝弗里奇曲线453
9.3.2 厂商行为453
9.3.2.1 预期利润454
9.3.2.2 劳动力需求455
9.3.3 劳动者行为456
9.3.4 工资谈判456
9.3.4.1 剩余分配456
9.3.4.2 工资曲线458
9.3.5 劳动力市场均衡459
9.3.5.1 工资、劳动力市场紧缩性和失业率的决定因素460
9.3.5.2 静态比较460
9.3.5.3 若干定量证据463
9.4 投资与就业465
9.4.1 利率、投资与失业465
9.4.1.1 投资决策465
9.4.1.2 工资谈判467
9.4.1.3 利率对失业的影响468
9.4.2 专用资本投资、“敲竹杠”与失业469
9.4.2.1 完全合同下的投资470
9.4.2.2 不完全合同下的投资471
9.5 超越稳定状态的动态性研究471
9.5.1 讨价还价与剩余动态变化472
9.5.2 总量冲击与再配置冲击473
9.5.2.1 如何判断冲击的性质475
9.5.2.2 冲击的传导475
9.6 市场均衡效率476
9.6.1 交易外部性476
9.6.2 社会最优477
9.6.2.1 一种有用的特殊情况477
9.6.2.2 一般情况478
9.6.3 劳动力市场均衡必然无效率吗479
9.7 小结与结论482
9.8 相关章节483
9.9 补充读物483
参考文献484
第十章 技术进步、全球化与不平等488
引言488
10.1 技术进步破坏的就业机会是否多于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489
10.1.1 技术进步与生产率490
10.1.1.1 不同形式的技术进步490
10.1.1.2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490
10.1.2 资本化效应493
10.1.2.1 贴现率与资本化效应493
10.1.2.2 技术进步在什么时候会减少失业495
10.1.3 创造性破坏496
10.1.3.1 职位破坏内生模型496
10.1.3.2 均衡增长路径499
10.1.3.3 创造性破坏的效率501
10.1.4 经验证据503
10.2 全球化、不平等与失业504
10.2.1 事实真相505
10.2.2 有偏技术进步509
10.2.2.1 外生性技术进步509
10.2.2.2 实证研究对我们的启示511
10.2.2.3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供给514
10.2.3 国际贸易516
10.2.3.1 事实真相516
10.2.3.2 对斯托尔佩和萨缪尔森定理的阐释518
10.2.3.3 实证研究结果521
10.2.4 移民524
10.2.4.1 移民的特点524
10.2.4.2 理论526
10.2.4.3 实证结果530
10.2.5 重组、制度变化和不平等532
10.2.5.1 工会与最低工资532
10.2.5.2 组织和制度变革533
10.2.6 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535
10.2.6.1 含两种劳动力的匹配模型535
10.2.6.2 “英美”劳动力市场537
10.2.6.3 “欧洲”劳动力市场538
10.2.6.4 规定最低工资是否有助于欧洲模式变得比英美模式更加公平539
10.3 小结与结论541
10.4 相关章节542
10.5 补充读物542
10.6 附录543
参考文献543
第四篇 制度与经济政策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政策551
引言551
11.1 劳动力市场政策:国际视角552
11.1.1 何谓劳动力市场政策552
11.1.1.1 经合组织的分类552
11.1.1.2 实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意图553
11.1.2 国家之间的差别555
11.1.2.1 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的公共支出555
11.1.2.2 积极就业政策的公共支出构成556
11.1.2.3 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积极政策举例556
11.2 积极政策:理论分析558
11.2.1 劳动力安置机构558
11.2.1.1 引入职业介绍机构的匹配模型559
11.2.1.2 存在职业介绍机构时的社会最优560
11.2.1.3 存在私人职业介绍机构的分散化均衡561
11.2.2 为何要促进培训562
11.2.2.1 如何获得一般培训563
11.2.2.2 如何获得专门培训569
11.2.3 就业补贴572
11.2.3.1 谁是就业补贴的受益者573
11.2.3.2 如何量化就业补贴效应575
11.2.4 公职创造576
11.2.4.1 公职的挤出效应576
11.2.4.2 如何量化创造公职的影响578
11.3 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579
11.3.1 方法579
11.3.1.1 罗伊—鲁宾潜在结果模型580
11.3.1.2 观察数据与实验数据582
11.3.1.3 主要估计量584
11.3.2 主要实证研究结果586
11.3.2.1 美国的研究对我们的启示586
11.3.2.2 欧洲的研究对我们的启示591
11.3.2.3 小结594
11.4 失业保险福利的宏观经济效应596
11.4.1 失业保险制度概览596
11.4.1.1 补偿率597
11.4.1.2 高比例的未投保失业人员599
11.4.2 享受资格与失业600
11.4.3 生产率提高605
11.4.4 实证研究回顾610
11.5 小结与结论611
11.6 相关章节613
11.7 补充读物613
参考文献613
第十二章 制度与劳动力市场表现619
引言619
12.1 最低工资620
12.1.1 各国强度不同的约束因素620
12.1.1.1 最低工资的法律问题及其重要性620
12.1.1.2 相关人群621
12.1.2 最低工资的经济学分析622
12.1.2.1 对就业的负面影响623
12.1.2.2 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对我们的启示623
12.1.2.3 最低工资、劳动力市场参与和求职努力625
12.1.2.4 职位质量与收入分布631
12.1.3 实证研究所揭示的最低工资影响632
12.1.3.1 就业与最低工资的相关性632
12.1.3.2 基于“自然实验”的研究633
12.1.3.3 基于个体历史数据的研究633
12.1.3.4 最低工资与不平等问题635
12.2 就业保护636
12.2.1 何谓就业保护637
12.2.2 工资外生时的就业保护影响638
12.2.2.1 职位破坏决策内生型匹配模型639
12.2.2.2 解雇成本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641
12.2.3 就业保护与工资谈判642
12.2.3.1 存在解雇成本时的工资谈判642
12.2.3.2 工资决定方式的重要性646
12.2.4 实证研究结果648
12.3 税收651
12.3.1 某些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税收特点651
12.3.1.1 法定税费651
12.3.1.2 税楔652
12.3.1.3 税收的累进性653
12.3.2 税收的劳动力市场效应655
12.3.2.1 引入工作时间的匹配模型655
12.3.2.2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的不同效应658
12.3.3 实证研究对我们的启示661
12.3.3.1 税楔的影响661
12.3.3.2 累进性的影响664
12.4 工资谈判层次665
12.4.1 效率与失业665
12.4.1.1 多行业经济体666
12.4.1.2 劳动力市场均衡667
12.4.1.3 谈判层次的影响669
12.4.2 缺乏说服力的实证研究结果669
12.4.2.1 关于社团主义效率669
12.4.2.2 行业性工资谈判的效率671
12.5 制度因素的宏观经济学评价673
12.5.1 制度因素的影响673
12.5.2 政策与制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和互补性676
12.6 小结与结论678
12.7 相关章节679
12.8 补充读物680
参考文献680
数学附录686
附录A:静态优化686
A.1 无约束极大值与约束极大值686
A.2 拉格朗日函数法687
A.3 对拉格朗日乘数的解释688
A.4 静态优化问题小结与实用指南688
附录B:动态优化689
B.1 最优控制问题689
B.2 一阶条件689
B.3 无限期691
B.4 变分法与欧拉方程691
B.5 小结与最优控制实用指南692
附录C:关于随机变量的基本概念692
C.1 随机变量与概率密度693
C.2 独立性与相关性693
C.3 本书所采用的概率分布694
附录D:泊松分布与资产价值695
D.1 泊松分布695
D.2 资产价值的变化696
D.3 可供选择的验证方法697
附录E:线性差分方程组697
E.1 特解698
E.2 通解698
E.3 稳定性699
E.4 稳定性条件的一种有用形式700
E.5 相图701
E.6 考察二维线性方程组的用户指南702
参考文献703
热门推荐
- 2046439.html
- 1383581.html
- 2316970.html
- 1374585.html
- 1857503.html
- 92838.html
- 2448006.html
- 882990.html
- 376199.html
- 6432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90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7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27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84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14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9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7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41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96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