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概论
  • 李毅,王继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541944424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1

一、社会学的性质与学科体系1

二、社会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2

三、本书的逻辑主线2

第二节 国外社会学4

一、产生时期4

二、形成时期7

三、发展时期9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12

一、解放前的中国社会学12

二、解放后的中国社会学16

第二章 社会学的观点20

第一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20

一、卡尔·马克思20

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总述20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其它论述22

四、对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方式的不同理解25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26

一、资本主义27

二、社会主义30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35

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5

二、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8

第三章 研究社会的方法42

第一节 方法体系与研究过程42

一、方法体系42

二、研究过程45

第二节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46

一、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46

二、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47

第三节 社会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50

一、变量及其测度50

二、单变量描述性分析52

三、多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55

四、假设检验与回归分析56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艺术58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假说的形成58

二、收集、研究资料的艺术60

三、解释的模式与推理的方式61

附录:怎样写研究报告64

第四章 社会与个人66

第一节 社会化66

一、个人社会化66

二、个性发展69

三、角色71

第二节 个人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3

一、普通个人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3

二、杰出个人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7

三、国内学术界对有关论述的不同理解78

第三节 人的现代化85

一、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85

二、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状况88

三、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道路94

第五章 社会群体97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97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97

二、群体的社会作用97

三、群体的分类98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99

一、涵义及其特征99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100

三、发展趋势101

第三节 社会组织103

一、涵义与特点103

二、构成与分类104

三、当今中国的主要社会组织106

第四节 组织管理109

一、组织管理的目标、方式、理论109

二、中国社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111

三、中国社会组织管理的改革方向113

第六章 社会分层116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116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116

二、唯物史观的社会阶级理论118

三、西方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119

第二节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120

一、正确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重要性120

二、怎样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121

三、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历史、现状、地位、作用、前途121

第三节 社会流动130

一、各种社会流动简述130

二、我国社会流动状况132

三、积极而科学地引导中国社会流动133

第七章 民族与宗教136

第一节 民族136

一、民族概述136

二、我国的民族139

三、我国的民族政策143

第二节 宗教145

一、宗教概述145

二、宗教在我国150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153

第八章 经济体制157

第一节 经济体制概述157

一、经济体制的涵义15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7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两次调节的二元机制159

第二节 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167

一、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的形成167

二、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的弊端167

三、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168

四、改革前的我国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169

第三节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170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70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172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17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176

第九章 政治体制182

第一节 政治体制概述182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82

二、发展政治学的有关论述184

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及其优点186

第二节 改革前的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188

第三节 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191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191

二、近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192

第十章 社会保障体制197

第一节 社会保障体制概述197

一、社会保障体制的意义197

二、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经验教训198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200

第二节 改革前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202

一、改革前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产生202

二、改革前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特点203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205

一、改革的总目标205

二、城市社会保障体制改革206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209

四、优待抚恤改革212

第十一章 教育体制215

第一节 教育体制概述215

一、教育体制的涵义215

二、教育体制的内容216

三、教育体制的社会功能219

第二节 改革前我国的教育体制220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产生与发展220

二、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224

第三节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22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现代化226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指导原则227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228

第十二章 家庭237

第一节 家庭的本质237

一、家庭是人类的生育体制237

二、一夫一妻制是人类家庭体制的主要形式238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与结构240

一、家庭的主要功能240

二、中国家庭的功能242

三、家庭的结构244

四、当今中国的家庭结构245

第三节 当今中国婚姻家庭247

一、恋爱247

二、结婚249

三、家庭关系252

四、离婚与再婚254

五、妇女问题255

第十三章 社会行为260

第一节 微观社会行为理论260

一、西方社会学的社会“互动论”简介260

二、马克思关于社会“交往”的论述261

三、建立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的微观社会行为理论263

第二节 集体行为263

一、集体行为概述263

二、我国的集体行为265

三、怎样对待我国的集体行为265

第三节 社会运动266

一、社会运动概述266

二、我国以往的社会运动267

三、我国今后的社会运动268

附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述269

第十四章 社区277

第一节 社区概述277

一、什么是社区277

二、农村社区279

三、城市社区281

第二节 我国农村社区282

一、我国传统农村社区282

二、当今中国农村社区284

三、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288

第三节 城市化289

一、城市化的过程289

二、我国城市化的状况291

三、我国城市化的道路293

第十五章 人口与环境300

第一节 人口300

一、全球人口发展的状况与问题300

二、国外人口理论301

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305

四、中国人口思想306

第二节 当今中国人口309

一、当今中国人口问题309

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313

三、中国的人口政策314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315

一、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315

二、世界环境问题318

三、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321

第十六章 社会控制326

第一节 社会控制及其形式326

一、社会控制的涵义326

二、社会控制的形式及其作用327

第二节 越轨与犯罪332

一、越轨行为332

二、犯罪333

三、我国犯罪状况与综合治理334

第三节 我国法制建设的道路338

一、市场经济需要法治338

二、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340

三、我国法制建设的道路343

第十七章 社会变迁347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347

一、什么是社会变迁347

二、社会变迁的原因349

三、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352

第二节 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的变迁353

一、世界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353

二、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社会变迁354

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运动356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现代化362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程362

二、中国社会改革的伟大成就与存在的问题364

三、中国社会改革与社会现代化面临的三个问题366

四、中国社会改革的努力方向367

五、团结起来,振兴中华368

附录: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372

后记378

英文目录3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