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行为心理学 理论、研究和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犯罪行为心理学 理论、研究和实践
  • (英)R.布来克本(Ronald Blackburn)著;吴宗宪,刘邦惠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ISBN:750192961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刑事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犯罪行为心理学 理论、研究和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1

第一节 引言1

目 录1

第二节 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2

一、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系统2

二、犯罪的性质和刑事责任4

三、刑法的进化7

四、刑事司法制度和少年司法制度8

一、报应与公平模式9

第二节 刑罚哲学9

二、功利主义10

三、改造和矫治11

四、监禁的目的12

第四节 犯罪研究13

一、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13

二、犯罪学学派14

三、行为、倾向和对犯罪行为的解释17

四、解释的宗旨19

五、自由意志和决定论20

第五节 科学哲学与犯罪解释21

一、原因解释与科学方法21

二、反自然主义22

三、批判现实主义24

第六节 心理学与犯罪学26

第一节 引言29

第二节 犯罪计量29

第二章 犯罪计量与犯罪分布29

一、官方统计30

二、自我报告的犯罪行为32

三、被害调查34

四、犯罪量度的使用35

第三节 对犯罪人的司法处理36

一、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置37

二、法庭的处理38

第四节 犯罪的人口统计学特征39

一、社会经济地位39

二、年龄41

三、性别42

四、种族43

第五节 犯罪和少年犯罪的一般性和连续性44

一、犯罪的专门化和多面性45

二、犯罪和越轨行为中的连续性46

三、犯罪生涯的多样性47

二、概念水平匹配50

第二节 分类法中存在的问题51

第一节 引言51

第三章 犯罪人分类51

第三节 犯罪学中的分类52

第四节 理论派生的分类54

一、人际成熟水平54

第五节 经验性分类57

一、奎伊的行为分类维度57

二、梅加吉以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为基础的分类58

三、对不同体系的比较59

第六节 精神病学分类和反社会行为61

一、轴线Ⅰ62

二、轴线Ⅱ:发展性障碍64

三、轴线Ⅲ:人格障碍65

四、对人格障碍的维度分类67

第七节 病态人格与人格障碍69

一、历史背景69

二、精神病态的测量70

三、病态人格与人格障碍分类73

第一节 引言75

第四章 犯罪的社会与环境理论75

第二节 社会学理论76

一、不同交往76

二、紧张理论和亚文化理论78

三、控制理论79

四、标定理论81

第三节 学习理论82

一、社会化和越轨行为中的学习过程83

三、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85

二、犯罪中的条件反射和回避学习85

四、学习理论与犯罪的社会学理论87

五、对学习理论的评价88

第四节 理性选择观点89

一、环境犯罪学89

二、犯罪决策与威慑假设90

三、有限理性和犯罪事件92

第五节 作为自我表现的少年犯罪93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犯罪97

一、社会化理论97

第一节 引言97

第五章 个人性犯罪理论和犯罪的整合理论97

二、在犯罪行为中的应用99

三、精神动力学关于犯罪性假设的效度101

第三节 艾森克的犯罪性理论102

一、概说102

二、人格的维度结构103

三、人格的生物学基础105

四、社会化理论107

五、人格与犯罪108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111

一、概说111

二、道德发展与少年犯罪114

第五节 整合理论116

第六章 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因素119

第一节 引言119

第二节 遗传学与犯罪性120

二、孪生子研究121

一、家庭研究121

三、养子女研究122

四、染色体异常124

第二节 体质研究125

第四节 心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126

一、皮层脑电相关因素127

二、反社会人格的皮肤电因素和心血管因素129

三、生物化学因素132

一、概说134

第五节 脑功能障碍与反社会行为134

二、癫痫和控制不良135

三、多动症136

四、神经心理机能障碍137

第七章 犯罪的家庭与社会因素141

第一节 引言141

第二节 家庭模式与相互作用141

一、儿童养育实践142

二、家庭互动144

三、家庭破裂145

四、父母越轨147

五、家庭规模与兄弟姐妹关系148

六、社会经济剥夺148

七、少年犯罪人之间的差异149

八、对家庭与少年犯罪的评论150

第三节 学校与群体影响151

一、少年犯罪学校152

二、同辈群体7154

第四节 就业与婚姻156

第五节 保护性因素158

第八章 犯罪人的个人特征161

第一节 引言161

第二节 智力、成绩和认知活动162

一、智力活动162

二、学习无能和教育成绩164

第三节 自我控制和冲动性165

一、自陈调查167

二、延迟满足168

三、精神运动性冲动168

四、时间定向169

第四节态度、价值和信念170

一、自我概念170

二、价值与信念172

三、中和作用和归因过程173

四、约奇逊和萨米诺的“犯罪人格”174

一、角色采择、移情和罪恶感176

第五节社会认知和人际技能176

二、人际问题解决178

三、社会技能178

第九章攻击行为和暴力犯罪181

第一节引言181

第二节暴力和攻击的定义181

第二节暴力的模式183

一、犯罪性暴力183

二、家庭暴力184

第四节攻击的理论186

一、生物学观点186

二、心理动力学观点188

三、学习和社会认知观点189

四、社会心理学观点191

第五节攻击行为的前因193

一、暴力行为的情境前因193

二、新闻媒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193

三、酒精、毒品和暴力195

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197

第六节人格和攻击198

一、攻击的一致性198

二、攻击行为一致性的来源199

三、个别差异和攻击201

四、人格类型和暴力203

第七节暴力循环204

一、儿童虐待205

二、妻子虐待207

第十章犯罪与精神障碍209

第一节引言209

第二节精神障碍和医学模型209

一、对医学模型的评论210

二、犯罪行为和医学模型212

第二节法律与精神障碍213

一、精神障碍犯罪人213

二、法律规定的历史背景215

三、精神错乱辩护217

四、对精神错乱辩护的实证研究218

五、无受审能力219

六、减轻责任220

七、精神障碍和刑事责任221

第四节 精神障碍和犯罪223

一、精神病人中的犯罪行为224

二、犯罪人中的精神障碍225

三、精神障碍和特殊犯罪226

一、杀人和精神障碍227

第五节 精神障碍和暴力227

二、暴力和精神障碍的特定类型228

第六节 监禁和心理健康231

一、监禁的痛苦231

二、监禁对罪犯心理活动的影响233

第十一章 性变态与性犯罪237

第一节 引言237

第二节 性变态237

一、性倒错237

二、性唤起的评定238

第三节 性犯罪和性犯罪人240

一、发生率和流行率241

二、累犯和犯罪性242

第四节 性越轨的理论242

一、生物学观点243

二、心理动力学观点243

三、学习理论244

四、社会文化理论244

第五节 露阴癖245

第六节 性攻击246

一、强奸犯类型学247

二、文化因素248

三、环境和情境因素249

四、色情作品的影响250

五、性攻击者的特点251

六、性施虐狂253

第七节 对儿童的性犯罪255

一、儿童性虐待255

二、儿童性骚扰者的类型256

三、儿童性骚扰者的特点257

第十二章 司法心理学和犯罪人261

第一节 引言261

第二节 司法心理学261

第三节 心理学家和警方调查262

一、犯罪人的特征描述262

二、警察讯问264

一、作为专家证人的心理学家266

第四节 心理学家和刑事法庭266

二、心理学证据的准备268

三、法庭中的心理学证言269

四、作为专家证人的心理学家的问题270

第五节 犯罪学中的预测271

一、决定预测功用的因素271

三、刑事司法决策中的精算预测273

第六节 危险性的临床预测276

一、危险性预测的结果研究277

二、临床预测过程279

三、危险性预测能够得到改进吗?280

第十三章 对犯罪人的心理学干预283

第一节 引言283

一、矫正和心理学干预284

第二节 对犯罪人的心理学服务285

一、评估286

二、对犯罪人的治疗286

三、发展中的作用287

一、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288

第三节 心理动力学干预和人本主义的干预288

二、人本主义方法289

第四节 应用行为分析290

一、矫正机构计划291

二、社区干预292

三、行为干预应用概述296

第五节 认知—行为矫正297

一、社会技能训练298

二、自我控制300

三、认知重建301

四、人际问题解决训练302

五、道德推理和观点采择303

六、认知行为干预概述304

第十四章 危险犯罪人的治疗307

第一节 引言307

第二节 司法精神病人口的治疗问题307

第三节 对性犯罪人的治疗309

一、评价309

二、躯体治疗310

三、心理治疗311

四、认知行为治疗311

五、复发预防314

第四节 对危险犯罪人的干预315

一、精神药理学治疗316

二、精神动力学干预317

三、行为和认知治疗318

第五节 对精神病态和人格障碍的治疗320

一、精神药物治疗322

二、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323

三、治疗社区324

五、认知行为疗法326

第十五章 干预的效果与伦理学329

第一节 引言329

第二节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329

一、预防少年犯罪的发展330

二、转向332

三、情境犯罪预防334

第三节 有关“矫正无效”的争论336

第四节 关于成功的干预338

一、方法论问题338

二、因人施治9339

三、成功的矫治计划的特点341

第五节 刑事司法系统心理学家的角色冲突和伦理问题343

后记347

人名索引351

参考文献3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