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干部读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干部读本
  • 丁国文等编写;本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10567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04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17页
  • 主题词: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干部教育-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干部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1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1

2.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5

3.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27

4.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1

5.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35

6.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38

7.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40

8.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入户率42

9.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45

10.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48

11.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52

12.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55

13.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58

14.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61

15.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64

16.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67

17.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推进“一村一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69

18.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72

19.要加快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75

20.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扩大水产品出口,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78

21.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81

22.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84

23.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86

24.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89

25.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92

26.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95

27.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98

28.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101

29.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104

30.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三项补贴”政策107

31.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110

32.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112

33.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115

34.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118

35.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各地要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121

36.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123

37.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以沼气池建设为带动,推进农村改圈、改厕、改厨125

38.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128

39.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增加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内容,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130

40.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133

41.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136

42.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139

43.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142

44.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145

45.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147

46.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149

47.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52

48.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155

49.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58

50.在农村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161

51.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163

52.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166

53.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168

54.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173

55.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174

56.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178

57.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179

58.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183

59.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186

60.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188

61.结合农村实际,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191

62.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194

63.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都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件大事,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196

64.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199

65.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