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路径依赖、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严清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4541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管理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路径依赖、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一、研究主题与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
三、研究目标与主要观点5
四、研究特色与不足8
第一编 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理论研究13
第一章 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应用13
第一节 路径依赖理论简介14
一、路径依赖理论的由来与演进14
二、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16
三、路径依赖理论的模型演示18
第二节 路径依赖理论的扩展与应用22
一、系统论的相关知识22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相关内容26
三、协同学的相关知识28
四、自组织理论的相关知识30
五、报酬递增经济学的相关知识31
六、管理熵的相关知识34
七、路径依赖理论的应用条件分析36
第二章 管理哲理的内涵、特征与作用38
第一节 管理哲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38
一、管理哲理的含义38
二、管理哲理与管理文化辨析40
三、管理哲理与管理观念、管理理论辨析43
第二节 管理哲理的基本特征45
一、理论性45
二、实践性46
三、历史性48
第三节 管理哲理的主要作用49
一、启迪理性思维50
二、指导科学管理52
三、规范自觉行为54
第三章 管理哲理研究中引入路径依赖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56
第一节 引入路径依赖理论的必要性56
一、单纯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管理哲理的局限性57
二、研究管理哲理演化路径的重要性58
三、引入路径依赖理论的必要性60
第二节 引入路径依赖理论的可行性63
一、管理哲理自身演化特征符合路径依赖理论应用分析的各种条件63
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使可行性条件更为充足67
第四章 管理哲理路径依赖属性的一般分析70
第一节 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70
一、西方文明社会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71
二、儒学文化圈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76
第二节 微观管理中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82
一、企业管理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82
二、微观个体的路径依赖属性分析85
第二编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路径依赖特征研究93
第五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生成路径93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辨析93
一、管理哲理与传统管理哲理94
二、传统管理哲理与现代管理理论94
三、中国传统管理哲理与外国传统管理哲理95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生成基础97
一、管理实践与管理哲理的生成97
二、管理思想演变与管理哲理的生成98
三、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生成基础99
一、从文化价值准则变迁的角度考察100
第三节 管理哲理的一般生成路径分析100
二、从组织演化的角度考察102
三、从经济、政治发展的角度考察102
第四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特有生成路径分析104
一、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104
二、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价值取向105
三、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路径108
四、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活动109
第六章 儒家管理哲理主导地位的形成及其原因110
第一节 儒家学派及其主导地位的形成110
一、“孔孟双圣”与儒家学派111
二、“独尊儒术”与儒学地位的转变112
一、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主要流派114
第二节 儒家管理哲理主导地位的形成114
二、儒家学派管理哲理主导地位的形成过程116
第三节 儒家管理哲理主导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118
一、正式制度安排的缺失119
二、市场基础设施的缺失120
三、政治制衡机制的缺失122
第七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伦理化特征125
第一节 管理的伦理特征125
一、伦理与管理活动126
二、伦理与社会管理127
三、伦理与企业管理128
第二节 儒家管理哲理的伦理化特征130
一、性善论:伦理化特征的人性假设131
二、自律论:伦理化管理的约束机制构想132
三、和谐论:伦理化管理的目标模式选择133
第三节 儒家管理哲理主导下的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特征135
一、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特征综述135
二、儒家管理哲理伦理化特征对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影响137
三、中国传统管理哲理伦理化特征形成的经济、社会、历史渊源138
第八章 认识中国传统管理哲理路径依赖特征的现实意义141
第一节 理论认识上的借鉴与启迪意义141
一、深刻认识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本质特征142
二、全面理解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路径来源143
三、深化中国管理史、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并促进管理科学的发展与创新144
第二节 管理实践上的借鉴与启迪意义145
一、注重管理实践中路径惯性的作用146
二、注重管理实践中路径拐点的影响148
三、注重管理实践中路径创新的效益150
第三编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研究155
第九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视角选择155
第一节 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内涵与特征156
一、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内涵156
二、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通用性158
三、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时代性158
四、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传承性159
五、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民族性160
第二节 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判别标准162
一、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63
二、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164
三、是否遵从管理哲理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165
第十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主要内容168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内容体系168
一、学者们的总结与归纳169
二、必须以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的内在整合为基础170
三、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内容体系的大致构架171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内容表现173
一、管理对象:“修己安人”173
二、管理手段:情、利、法、理、器176
三、管理原则:顺道、求实、应变、和谐182
四、管理策略:预谋、运术186
五、管理目标:追求效率189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影响力分析192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在中国管理历史与现实中的作用193
一、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积极作用193
二、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消极影响196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国际影响199
一、对东方管理文化的影响199
二、对西方管理文化的影响201
一、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影响力的主要表现204
第三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影响力的主要表现与特征204
二、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影响力特征207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现代价值取向210
第一节 吸纳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的必要性210
一、西方先进管理理论中国化的需要211
二、构建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需要213
三、市场经济伦理管理的需要214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现代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217
一、正确理论指导原则217
二、开放性原则219
三、辩证转化原则220
第三节 中国传统管理哲理精髓现代价值取向的实现途径222
一、转换的基本路径——“民族凝聚路径”和“个体转换路径”223
二、转换的具体方式——“形式置换”和“内容置换”224
第四编 管理哲理的调节作用研究229
第十三章 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内在联系229
第一节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提出及其意义229
一、第三种调节方式的提出230
二、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含义界定232
三、第三种调节方式存在的历史必然性233
四、第三种调节方式存在的现实必要性236
五、第三种调节方式概念提出的意义237
第二节 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区别与联系238
一、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区别238
二、管理哲理与第三种调节方式的联系239
第十四章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作用领域、运作机制与主要功能243
第一节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作用领域243
一、宏观、微观和个体领域244
二、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领域244
三、再生产过程领域245
四、与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作用领域的比较分析246
第二节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运作机制248
一、第三种调节方式运作机制的生成248
二、第三种调节方式运作机制的本质252
三、三种调节机制效果的比较分析253
第三节 第三种调节方式的主要功能及其实践意义255
一、第三种调节方式的主要功能256
二、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实践意义257
第十五章 我国现代化管理中的伦理失衡现象分析262
第一节 我国现代化管理中伦理失衡的表现及其危害262
一、管理理念失衡及其造成的危害263
二、管理手段失衡及其造成的危害264
三、市场混乱与诚信缺失及其造成的危害265
第二节 我国现代化管理中伦理失衡的原因268
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换268
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难辞其咎269
三、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是主观原因所在270
第一节 国外第三种调节方式的基本模式272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的第三种调节模式构想272
一、美国模式273
二、日本模式275
第二节 中国特色第三种调节模式的目标定位与基本特点276
一、中国模式的目标定位276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277
第三节 构建中国特色第三种调节模式的对策措旋278
一、中国模式的宏观构建措施278
二、中国模式的微观构建措施283
三、构建中国特色第三种调节模式应思考的几个问题285
参考文献289
后记302
热门推荐
- 3162881.html
- 2679482.html
- 288284.html
- 3634627.html
- 440560.html
- 1850308.html
- 216294.html
- 220855.html
- 756995.html
- 14659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2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10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03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84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57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30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31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90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