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迈向“全面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迈向“全面发展”
  • 全继业,陈文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237207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迈向“全面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导言1

0.1 关于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的阐释1

0.1.1 横向活动中“三个要素”的“同时存在”与同时发展1

0.1.2 纵向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协调发展5

0.1.3 历史长河中“世代更替”中的可持续发展7

0.1.4 “全面发展”: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整合效应9

0.2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全面发展”理论9

0.2.1 科学发展:新时代的“全面发展”9

0.2.2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11

0.2.3 科学发展:“同时、协调、可持续”的“全面发展”11

0.2.4 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2

0.2.5 “人通过人的劳动”:全面发展的推动力14

0.3 迈向 “全面发展”即“科学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16

0.4 “全面发展”理论或“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18

0.4.1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论是新“三产”体系的理论依据18

0.4.2 “全面发展”理论或“科学发展观”是克服“去人化”社会倾向的有力武器19

0.4.3 “全面发展”理论或“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文化对立、对抗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思想武器20

0.4.4 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实践才会有人类的全面解放21

0.5 “全面发展”理论与本书的框架结构22

1 世界的全面图景25

1.1 关于“世界理论”的四种观点25

1.2 新的世界图景:“一主四维”及其环境非线性作用的内在整体26

1.2.1 “五个世界”26

1.2.2 “五个世界”论与其他“世界理论”之间的关系29

1.3 世界是非线性关系的集合30

1.3.1 事物和过程都是关系的集合30

1.3.2 人与世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33

1.4 “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主义”36

1.4.1 存在论上的根本分歧36

1.4.2 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37

1.5 值得高度关注的“去人化”倾向40

1.5.1 哲学界的“去人化”倾向40

1.5.2 社会科学界的“去人化”倾向43

1.5.3 自然科技领域的“去人化”倾向44

1.6 世界本原于物质而统一于实践45

1.7 构建和谐世界:“三大基本矛盾真正解决”的过程和结果47

1.7.1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47

1.7.2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49

1.7.3 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51

1.7.4 三大基本矛盾的“真正解决”及其主要途径53

1.7.5 构建和谐世界与外部环境57

2 全面实践和“全部认识论”60

2.1 实践的特性及其主要内容60

2.1.1 实践:主体以自身为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全部活动60

2.1.2 思想实验和现实实践62

2.1.3 科学实践和技术实践63

2.1.4 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64

2.1.5 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65

2.2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认识论”66

2.2.1 “全部认识论”包括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66

2.2.2 马克思的认识论与毛泽东的认识论之比较68

2.2.3 关于技术认识论及其模式70

3 全面科学74

3.1 “科学分类”及其原则的历史演进74

3.2 “科学分类”的客观基础:“五个世界”75

3.2.1 科学的“三大基本门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76

3.2.2 科学学和虚拟学77

3.3 科学与科学活动、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78

3.3.1 科学概念上的诸说78

3.3.2 科学是关于人对世界关系的理论性知识体系79

3.3.3 科学活动是主体的目的性行为即动态过程80

3.3.4 科学发展是“动—静—动”的无限序列82

3.4 科学整体的“一主两翼”立体网络结构84

3.4.1 “三种文化”的对立:一个“世界性难题”84

3.4.2 科学自身的“内在整体”及其客观依据85

3.5 “科学整体”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88

3.5.1 马克思的“一门科学”理论是“科学整体”论的思想渊源88

3.5.2 人的活动是“科学整体”论的现实基础89

3.6 三类科学技术“集成”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91

3.6.1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三类科学技术“协调和集成起来”91

3.6.2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取决于“三类科技集成”功能的发挥93

3.7 关于唯自然“科学主义”的哲学思考93

3.7.1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长期争论93

3.7.2 关于唯自然“科学主义”的本质和要害问题94

4 全面技术98

4.1 技术概念上的诸说98

4.1.1 关于技术本质的不同理解98

4.1.2 技术是实践性知识体系99

4.2 马克思的技术范畴:关于人对世界的“活动方式”101

4.3 技术与技术的运用105

4.3.1 “技术的运用”是一个动态过程105

4.3.2 技术“活动”论否定了以“静的形式”存在的技术106

4.3.3 “技术价值”与技术运用的价值107

4.4 自然“技术决定”论:一种传统的技术观108

4.5 技术知识:依靠人的自主性112

4.6 科学与技术:“和而不同”115

4.6.1 “不可合”论曲解了技术的本质115

4.6.2 “不可合”论背离了辩证法和实践思维118

4.6.3 “不可合”论不符合历史和现实120

5 复杂性理论122

5.1 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123

5.1.1 “共同研究对象”论的缺失123

5.1.2 世界的构成及其整体是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对象124

5.2 人: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127

5.3 有序结构的分类129

5.3.1 复杂性理论关于有序结构“两分法”的局限性129

5.3.2 有序结构的“四分法”129

5.4 复杂性及其类型131

5.4.1 复杂性:系统在动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动力学特性131

5.4.2 自复杂性与被复杂性131

5.5 “无序产生有序”与有序转化为无序或新的有序133

5.6 外部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135

5.6.1 “内因论”的缺失135

5.6.2 外部环境是一个由多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137

5.7 关于复杂性理论理解中的某些缺失139

5.7.1 关于经典自然科学与复杂性理论之间的关系139

5.7.2 关于简单性思维与复杂性思维之间的关系140

5.7.3 关于连续性与不连续性之间的关系141

5.8 21世纪复杂性理论研究重点的两个转向142

6 全面教育145

6.1 E.莫兰“新的教育理念”的解读145

6.2 “生态化”教育观150

6.2.1 “生态化”教育观的基本内涵150

6.2.2 “生态化”教育观与传统教育观的本质区别151

6.3 科学教育与“德、和、智、体”全面发展155

6.3.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理解上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156

6.3.2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主两翼”的立体网络结构160

6.3.3 促进“德、和、智、体”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161

6.4 关于我国教育改革的七点建议163

6.5 关于21世纪大学改革的设想167

6.5.1 大学改革现状的简要回顾168

6.5.2 大学改革就是要实践“科学发展观”169

6.5.3 实施“科学教育”是“生产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手段”171

6.5.4 大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培育人文精神172

6.5.5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是高考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175

7 全面技术创新177

7.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77

7.1.1 “技术创新”的由来及其经济学内涵177

7.1.2 我国关于“技术创新”的认识过程178

7.1.3 “技术创新”内涵的几个基本点178

7.1.4 我国的“创新”概念泛化是对熊氏“创新”理论的一种倒退180

7.2 全面技术创新——一种全新的创新观182

7.2.1 技术创新是人文技术、社会技术、自然技术交互作用的过程182

7.2.2 “全面技术创新”观的理论基础:“全面生产”理论184

7.3 综合效益及其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185

7.4 复杂性语境中的“生态化技术创新”187

7.5 关于“自主创新”概念的思考194

7.5.1 创新不能倒退为古代的“创造新的东西”194

7.5.2 “自主性”与“依赖性”不可分割195

7.5.3 “自主创新”概念的含义不够清晰195

7.5.4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97

7.6 “三螺旋创新模式”是抽象思维的产物198

7.6.1 何谓“三螺旋创新模式”198

7.6.2 “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四点缺失199

7.6.3 “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缺失源自于抽象思维203

7.6.4 一点启示205

8 全面生产力206

8.1 关于生产力的基本涵义206

8.2 马克思的“全部生产力总和”理论208

8.2.1 “全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08

8.2.2 全面生产力的三大门类构成214

8.2.3 全面生产力的两种形式215

8.3 树立全面生产力观的重要意义218

9 全面生产223

9.1 生产——生产诸要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223

9.2 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226

9.3 “全面生产”:纵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人的活动“构成一个总体”228

9.4 “全面生产”与“全面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231

10 经济全面繁荣233

10.1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经济全面繁荣233

10.2 全面技术创新促进全面经济繁荣236

10.2.1 经济活动范围历史地演进和扩张237

10.2.2 片面生产观造成片面经济的低效率238

10.2.3 全面技术创新推动全面经济繁荣240

10.3 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242

10.3.1 国家要推动战略技术创新242

10.3.2 人文科技、社会科技是经济发展和自然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245

10.3.3 从“两型经济循环”看科学发展经济247

10.4 关于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问题250

10.4.1 国情条件决定了我国必须厉行节约250

10.4.2 对节约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251

11 社会全面进步253

1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53

11.1.1 全面理解“小康社会”或“社会进步”253

11.1.2 “全面科技”与“全面小康社会”254

11.2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255

11.2.1 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255

11.2.2 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必须通过人的活动257

11.3 复杂性范式中的和谐社会及其评论258

11.3.1 莫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258

11.3.2 莫兰关于人与社会和谐共荣的思想260

11.3.3 莫兰关于人与自身和谐共荣的思想262

11.3.4 几点评论262

11.4 全面建设“两型”社会263

11.4.1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64

11.4.2 “两型”社会建设:资源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集成效应265

11.4.3 关于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几点原则性建议268

12 全面生活272

12.1 全面科技与全面“生活生产”272

12.2 全面生活是一个内在的整体274

12.3 全面生活与“全面发展”形成一个反馈圆环276

12.4 建议创建一门全面生活哲学278

13 全面科学技术哲学279

13.1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与科技的关系问题279

13.2 我国开创了“全面技术哲学”研究282

13.2.1 自然技术哲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282

13.2.2 我国开创了“全面技术哲学”研究285

13.3 全面科技哲学的门类结构和研究内容286

13.3.1 门类结构:全面科技哲学与自然“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区别286

13.3.2 全面科技哲学的研究内容288

13.4 全面工程哲学和全面产业哲学的门类结构和研究内容290

13.4.1 全面工程哲学和全面产业哲学的门类结构290

13.4.2 全面工程哲学和全面产业哲学的研究内容292

13.5 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全面科技观的理论292

13.5.1 关于马克思主义全面科技观的解读292

13.5.2 科技哲学与全面科技之间的关系293

13.5.3 科学技术哲学不是“科学技术的哲学”294

13.5.4 《自然辩证法概论》撇开人和人的生活,宣扬“世界即自然界”295

13.5.5 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297

13.5.6 全面科技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99

13.6 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全面科技哲学300

13.6.1 科学发展观实践与构建全面科技哲学之间的关系300

13.6.2 创建“全面科技哲学”:21世纪的一项创举302

14 全面思维304

14.1 主导多维整合思维304

14.1.1 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304

14.1.2 主导多维整合思维305

14.1.3 主导多维整合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307

14.2 实践思维308

14.2.1 关系思维309

14.2.2 主体思维311

14.2.3 多向思维311

14.2.4 动态的变革思维313

14.3 复杂性思维315

14.3.1 经典科学的三个支柱316

14.3.2 走向复杂性的思维方式317

14.3.3 哲学的背景319

14.4 三维立体整合思维320

14.4.1 横向活动中的同时思维原则320

14.4.2 纵向过程中的圆环思维原则321

14.4.3 世代更替中的承创思维原则322

14.4.4 全面思维:三维立体整合思维323

14.5 全面思维“范式”再探324

14.5.1 全面思维的三个范式324

14.5.2 全面思维范式的立体结构329

后记3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