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适水发展与对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连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1700074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44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778页
- 主题词:水资源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适水发展与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构建适水型现代农业1
1.1适水型农业主要在农业结构调整1
1.1.1适水型现代农业中结构调整1
1.1.2发展适水型现代农业2
1.1.3膳食结构的变化与畜牧业的关系3
1.1.4农业结构调整与用水结构调整5
1.1.5畜牧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7
1.1.6适水型农业结构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8
1.1.7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协调发展9
1.1.8适应现代农业的现代农田水利10
1.1.9适应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10
1.2适水发展的重点节水对策11
1.2.1发展现代化农田灌溉技术,挖掘节水潜力11
1.2.2节水灌溉14
1.2.3普及管道输水灌溉15
1.2.4发展精量灌溉17
1.2.5先进的灌溉方式19
1.2.6持续搞好农田水利19
1.2.7建设现代化大型灌区20
1.2.8发展水利机械化增加水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效果20
1.3粮食种植逐渐向灌溉条件好的优势产区集中23
1.3.1农田水资源数量最多24
1.3.2发展灌溉农田是建设生产效率高的农业基础措施27
1.4提高粮食水分生产率33
1.4.1国内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情况34
1.4.2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41
1.5半旱地是改造中低产田的首选44
1.5.1按灌溉的区域特点发展适水农业44
1.5.2坡耕地改造是山区半旱地和中低产田的主要工程45
1.5.3非灌溉农田水资源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45
1.5.4提高非灌溉农田土壤水资源利用数量和利用效率45
1.5.5地膜覆盖和设施农业46
1.5.6抗旱品种是非灌溉农田高产的重要因素48
1.6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观念的转变49
1.6.1我国粮食消费结构的转变50
1.6.2饮食结构变化促进了种植结构和畜牧业的发展与升级51
1.6.3重视广义粮食生产52
1.6.4提高动物产品生产效率57
1.6.5从食物当量和粮食当量研究看粮食安全到水安全观念的转变57
1.7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化解农业结构性矛盾中具有重要作用71
1.7.1改造中低产粮田增加资源替代能力大71
1.7.2发展牧区灌溉73
1.7.3抗旱节水蔬菜种植74
1.7.4抗旱节水果树74
1.7.5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技术74
2农田水资源利用中节水与挖潜75
2.1农田水资源组成和变化75
2.1.1由灌溉水资源和土壤水资源组成的农田水资源75
2.1.2农田水资源利用数量不断变化76
2.2农田水资源数量分析76
2.3通过灌溉节水,实现资源性节水77
2.4灌溉节水主要措施应用78
2.4.1低压管道输水技术78
2.4.2精量灌溉79
2.5没有万能的灌水方法和节水措施86
2.5.1以喷灌为例分析其应用和节水89
2.5.2喷灌工程措施节水量计算89
2.6井渠结合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利用91
2.6.1井渠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91
2.6.2井渠结合水资源调蓄利用作用巨大92
2.6.3井渠双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水平衡模型93
2.7挖掘资源性节水潜力94
2.7.1微观节水与宏观节水—农田灌溉节水潜力分析94
2.7.2工程措施节水分析98
2.8雨水资源的农业利用98
2.8.1农业雨水利用概况98
2.8.2农业雨水利用技术99
2.9区域雨洪资源的利用107
2.9.1区域雨洪资源利用的新途径108
2.9.2采取风险调度做到排蓄结合109
2.10再生水作为农业用水110
2.11咸水灌溉111
2.11.1咸水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变化111
2.11.2咸水利用112
2.12海水灌溉试验成果115
2.13海冰水灌溉117
3现代化种植业节水分析及高效节水农业建设118
3.1农田水资源利用中的节水118
3.2农田水资源利用保障措施与农业生产其他保障措施的关系分析119
3.3现状农田水资源利用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21
3.4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农业措施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分析122
3.4.1主要以增加灌溉用水促进粮食增产阶段122
3.4.2主要以增加化肥用量促进粮食增长阶段123
3.5现代化高效农业建设124
3.5.1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124
3.5.2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的研究意义125
3.5.3作物水分生产率的提高及其影响因素126
3.5.4向三元农田种植业结构转变,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127
3.5.5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逐渐减少灌溉水用量127
3.5.6提高资源性节水和虚拟性节水的能力和水平128
3.5.7农业技术集成配套135
3.5.8非灌溉农田增产措施138
3.5.9正确处理粮食储备流通与水资源调节利用146
3.6资源性节水量和虚拟性节水量计算模型147
3.6.1土壤水资源节水增产计算模型147
3.6.2预测(2020年、2030年)资源性节水量和虚拟性节水量计算150
3.6.3资源性节水和虚拟性节水计算分析实例——以河北省地膜覆盖为例152
4城市的适水建设与对策154
4.1城市适水发展过程154
4.1.1生活用水变化趋势156
4.1.2生活用水总量持续增加156
4.1.3生活用水定额不断提高156
4.1.4生活用水结构变化明显157
4.2适水建设要建立良性循环的城市水资源系统158
4.2.1建立全面节水的城市158
4.2.2城市生活节水160
4.3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162
4.3.1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利用概况163
4.3.2主要技术措施模式165
4.3.3城市雨水利用技术170
4.4城市防洪要按防洪标准建设与管理181
4.4.1城市防洪标准的制定182
4.4.2城市防洪标准的等级183
4.4.3建设适应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监测、预警、应急系统184
4.4.4城市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187
4.5城市再生水资源187
4.5.1概述187
4.5.2污水再生利用处理技术191
4.5.3污水再生利用的建议192
4.5.4再生水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206
4.6城市海水利用210
5工业的适水发展和措施213
5.1国内外工业用水情况213
5.1.1国外工业用水变化情况213
5.1.2中国工业用水变化情况213
5.2工业用水状况分析214
5.2.1工业用水组成214
5.2.2重点工业行业取水量215
5.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15
5.3.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16
5.3.2重点行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析216
5.4影响工业的适水发展的主要问题217
5.5工业的适水发展基本要求220
5.6工业适水发展的核心是工业节水221
5.6.1工业节水类型和重点222
5.6.2工业节水主要技术222
5.6.3高用水行业重点节水技术措施224
5.6.4工业节水是遏制我国水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措施224
5.6.5减少冷却水用量是工业企业节水的重中之重225
5.6.6工业节水总的要求及措施227
5.7应用火电厂空冷技术节约工业用水231
5.7.1火电厂冷却用水量大231
5.7.2多种空冷方式共存233
5.7.3国内外空冷技术应用概况235
5.8工业利用海水资源及其发展前景238
5.8.1海水资源利用意义238
5.8.2海水直接利用239
5.8.3海水淡化241
5.8.4海水利用开发条件及发展259
5.8.5实施海水利用需采取的必要措施265
6适水发展应立足于广义水资源266
6.1广义水资源是适水发展的基础266
6.1.1广义水资源涵义266
6.1.2水资源类型266
6.1.3实施广义水资源战略267
6.1.4各类水资源概述269
6.2水资源的属性296
6.2.1水资源的自然属性296
6.2.2水资源的社会属性297
6.2.3水资源的经济属性298
6.2.4水资源的环境属性299
6.3水资源系统300
6.3.1水资源系统的组成300
6.3.2水资源系统特性301
6.3.3现代水务活动的系统行为303
6.4水资源平衡要素和承载力分析305
6.4.1年降水量变化带来的区域水资源平衡要素的差异305
6.4.2水平衡分析306
6.4.3仅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307
6.4.4通常采用的水资源指标309
6.5水资源的转化及影响因素309
6.5.1水循环与水资源转化309
6.5.2水资源的转化关系310
6.5.3影响水资源情势演变的因素315
7水资源利用不确定性的认识和狭义水资源的量水发展318
7.1对水资源利用不确定性的认识318
7.2实施狭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21
7.2.1水资源多目标综合利用321
7.2.2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配置、科学调度321
7.2.3不断改进的水资源规划322
7.3国内外狭义水资源的利用322
7.4狭义水资源量和开发利用状况325
7.4.1狭义水资源量计算方法325
7.4.2狭义水资源量326
7.4.3狭义水资源可利用量330
7.4.4我国的供水设施与能力334
7.4.5狭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水平345
7.5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351
7.5.1调蓄因素分析351
7.5.2地表水调蓄352
7.5.3地下水调蓄353
7.5.4土壤水调蓄353
7.6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适水发展对策354
7.6.1认识狭义水资源情势的变化354
7.6.2提高狭义水资源配置能力是适水发展的基础355
7.6.3调整用水结构适应发展需求360
7.6.4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开发水土资源363
7.6.5经济结构调整与用水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广义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替代364
7.6.6从广义水资源角度考虑适水发展365
7.6.7狭义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可供水量的区别365
7.6.8狭义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369
8适水发展中要重视土壤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370
8.1土壤水资源的概念和研究进展371
8.2土壤水资源评价意义372
8.2.1为高效利用土壤水资源提供依据373
8.2.2目前的水资源评价存在着误区374
8.2.3土壤水资源评价的意义374
8.3土壤水资源的资源属性374
8.3.1土壤水资源的资源特性375
8.3.2土壤水分组成的空间和状态377
8.3.3土壤水资源数量计算382
8.3.4几种土壤水资源数量计算模型的研究384
8.3.5河北省平原区土壤水资源评价392
8.4搞好农田土壤水资源调控,提高土壤水利用率426
8.4.1农田土壤水资源调控措施426
8.4.2基于土壤水资源动态农田土壤水资源调控427
8.4.3土壤水资源利用430
8.5土壤水资源参与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的资源替代和优化配置432
8.5.1水资源评价中资源替代和优化配置考虑的因素433
8.5.2水资源评价中资源替代和优化配置主要研究任务和技术路线433
8.5.3河北省水资源评价中资源替代和优化配置的技术路线434
8.5.4以农田水分生产率动态变化计算土壤水资源替代数量434
8.5.5农田土壤水资源的资源替代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437
9地表水资源情势变化及其利用439
9.1我国地表水资源情势439
9.2地表水资源主要影响因素分析440
9.2.1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概述440
9.2.2水利工程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442
9.2.3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444
9.2.4植被变化对地表水资源影响451
9.2.5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454
10适度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457
10.1浅层地下水资源特征与分类457
10.1.1浅层地下水资源特征457
10.1.2浅层地下水资源组成458
10.2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459
10.2.1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459
10.2.2我国地下水资源量与可开采量460
10.2.3中国地下水开发利用量462
10.3浅层地下水资源补排关系和地下水资源量变化464
10.3.1浅层地下水资源补排关系464
10.3.2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变化的原因466
10.4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68
10.4.1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和超采问题468
10.4.2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耗用率和地下水开采量与地表水供水量比判断地下水超采470
10.4.3开采条件下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类型区的划分472
10.4.4浅层地下水超采的影响476
10.5浅层地下水可持续利用478
10.5.1人类活动影响的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479
10.5.2适度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480
10.5.3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481
10.5.4浅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482
10.5.5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保障措施483
10.6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和开发利用策略485
10.6.1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485
10.6.2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486
10.7减少潜水蒸发增加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488
10.7.1减少潜水蒸发的作用及意义488
10.7.2潜水蒸发的机理及影响因素489
10.7.3潜水蒸发的计算492
10.7.4不同年代地下水埋深及潜水蒸发变化494
11适量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495
11.1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495
11.1.1干旱区、半干旱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495
11.1.2一些国家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496
11.1.3中国深层承压地下水开发利用497
11.1.4国外对干旱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的基本态度与战略选择499
11.2深层地下水的内涵、形成及可利用性500
11.2.1深层地下水的内涵500
11.2.2深层地下水的形成501
11.2.3深层地下水的优点及可利用性502
11.3深层地下水来源503
11.3.1深层水开采量组成503
11.3.2侧向径流补给504
11.3.3越流补给504
11.3.4弹性释水505
11.3.5压密释水505
11.4深层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是地面沉降的主要诱因506
11.4.1地下水开采根据含水层情况而定506
11.4.2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507
11.4.3发生地面沉降的地质条件及原因508
11.4.4地面沉降量及计算510
11.4.5深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511
12实施地下水调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513
12.1地下水调蓄作用与意义513
12.1.1地下水库概念和功能513
12.1.2地下水库—地下水调蓄的主要形式513
12.2国内外地下水库的发展现状514
12.3地下水调蓄库效益分析和发展前景516
12.3.1地下水调蓄库效益分析516
12.3.2我国地下水库发展前景预测517
12.4地下水库工程形式和建造地下水库条件518
12.4.1地下水库工程形式和组成518
12.4.2建造地下水库的条件519
12.5地下水库建筑物设计、施工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521
12.6地下水库类型522
12.6.1开采漏斗型地下水库523
12.6.2河谷型地下水库523
12.6.3陆地岩溶型地下水库524
12.6.4滨海岩溶型地下水库524
12.6.5按库容大小一般分类524
12.6.6按工程构筑、储水介质、地下水埋深的分类525
12.7地下水补给的途径与方法525
12.7.1地面入渗法525
12.7.2水井注水法528
12.7.3水廊回灌528
12.7.4深井回灌528
12.7.5地下水补给方法的适用性529
12.8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分析计算531
12.8.1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分析531
12.8.2地下水库的调节及多年调节计算533
12.9地下水调蓄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535
12.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促进了地下水库建设537
13环境改善与建设以及合理环境用水量543
13.1水环境和环境改善与建设543
13.1.1水环境543
13.1.2水环境问题和水环境改善与建设544
13.1.3国内外进展和治水思路转变545
13.1.4我国调水和水资源调节利用改善环境的实践546
13.2水环境改善的基本原则及适度目标549
13.2.1研究环境用水的基本思路550
13.2.2环境用水分类和内容550
13.2.3环境用水结构分析551
13.2.4最小环境用水量和适宜环境用水量553
13.3环境用水计算554
13.3.1环境用水计算方法概述554
13.3.2河道内环境用水总量计算554
13.3.3城市环境用水557
13.3.4湖泊环境用水564
13.3.5河口环境用水568
13.3.6湿地用水571
13.3.7旅游环境用水573
13.3.8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最小用水量573
13.3.9改良劣质土壤环境用水量574
13.3.10维护生物多样性和鱼类等生物资源用水574
13.3.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环境用水574
13.3.12保护地下水环境的用水574
13.4解决环境用水对策和措施575
13.4.1构建生态水网575
13.4.2正确处理与协调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与环境用水的关系575
13.4.3研究制定不同时期环境适度目标和环境用水量578
13.4.4实现水资源节约和替代579
13.4.5重视水资源保护,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实施和污水资源化579
13.4.6建立水资源环境补偿机制,促进环境建设579
14生态技术是高效利用环境用水和节约环境用水重要的措施581
14.1生物修复技术581
14.1.1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类型582
14.1.2生物修复技术应用领域583
14.2水体复氧是生物技术净化水质最重要的基础条件585
14.2.1自然净化585
14.2.2水体中的溶解氧作用和主要来源586
14.2.3强化复氧能力,增加自净效果,改善和保持环境用水水质,减少补水量588
14.3水生态系统及其功能593
14.3.1水体生物净化的种类和作用594
14.3.2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594
14.3.3原生动物净化水体的作用595
14.3.4藻类作用595
14.3.5利用鱼类等营养链生物调控技术净化水体595
14.3.6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作用595
14.3.7水生植物种类、净化水质机理和功能596
14.3.8水生植物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及配置598
14.3.9衡水湖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的研究分析601
14.4水体富营养化和防治601
14.4.1湖库富营养化成因602
14.4.2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602
14.4.3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606
14.5人工生态浮岛技术607
14.5.1生态浮岛技术净化水质的原理608
14.5.2生态浮岛的分类609
14.5.3影响人工浮岛治理效果的因素609
14.5.4生态浮岛在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610
14.6生态工程措施611
14.6.1工程性措施612
14.6.2水量调度技术和综合整治613
14.7生态技术是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和减少补水量的首要选择617
14.7.1我国城市水景观建设大发展617
14.7.2城市水景观建设617
14.7.3城市水景观的维护618
14.7.4生态节水型城市621
14.7.5建设多自然型水环境622
15在适水发展中趋利避害,减少不利影响626
15.1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效应626
15.1.1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影响类型627
15.1.2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628
15.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628
15.1.4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影响629
15.1.5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环境影响630
15.1.6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631
15.1.7研究水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在适水发展中减少不利影响631
15.1.8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要进行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633
15.1.9环境水利管理633
15.1.10主要依靠自然修复能力,提高水体自净效果633
15.2浅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环境效应634
15.2.1我国地下水开采情况634
15.2.2地下水资源超采引发的环境问题635
15.3地表水水体污染646
15.3.1点污染源646
15.3.2非点源污染648
15.3.3水体污染情况649
15.4我国河流主要环境问题650
15.4.1水文情势变化650
15.4.2断流情况651
15.4.3地表水水质变化652
15.5我国水库湖泊主要环境问题654
15.6区域高强度开发利用水资源下环境影响的典型分析——以河北省例655
15.6.1水资源开发利用良好的环境影响655
15.6.2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良的环境影响660
15.6.3地表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662
16水足迹与虚拟水资源战略667
16.1水足迹667
16.1.1水足迹概念667
16.1.2水足迹研究意义667
16.1.3水足迹分类668
16.1.4水足迹和虚拟水的关系668
16.1.5水足迹能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占有状况669
16.1.6水足迹计算669
16.1.7河北省水足迹评价670
16.1.8计算虚拟水资源的进口量670
16.1.9计算总用水量671
16.1.10计算水足迹672
16.2虚拟水资源672
16.2.1虚拟水资源概念和内涵672
16.2.2虚拟水资源的研究内容673
16.2.3虚拟水资源特征与研究意义673
16.2.4虚拟水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675
16.2.5虚拟水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果676
16.2.6虚拟水资源利用影响679
16.2.7虚拟水资源贸易是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水安全的新选择682
16.2.8虚拟水资源量化方法683
16.2.9虚拟水资源战略优势度评价687
16.2.10以河北省为例的虚拟水资源量化分析计算690
17承受适度暴雨洪水风险与洪水资源化700
17.1对承受适度暴雨洪水风险的认识700
17.2承受适度洪水风险的措施702
17.3完善防洪减灾体系704
17.3.1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建设704
17.3.2中小河流重点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704
17.3.3蓄滞洪区安全建设704
17.3.4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705
17.4我国暴雨情势705
17.4.1暴雨和暴雨强度705
17.4.2特大暴雨和天气系统尺度706
17.4.3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706
17.4.4我国主要暴雨区特征707
17.5暴雨情势分析(以河北省为例)710
17.5.1降水强度710
17.5.2各级暴雨出现频率711
17.5.3暴雨量极值711
17.5.4海河流域暴雨的特点712
17.5.5暴雨变化规律713
17.6洪水管理与洪水资源化714
17.6.1洪水管理的措施与途径714
17.6.2实施洪水资源化的措施与途径715
17.6.3洪水利用风险、效益评估721
17.6.4基于洪水资源化的洪水利用调度方案调整723
18科技进步支撑着适水发展725
18.1对科技进步的认识725
18.2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的作用726
18.3水利科技的行业特点726
18.4水资源管理和推进节水728
18.5应用高新科技,高起点推动水利科技进步729
18.6水资源替代措施和节水的主要措施733
18.7依靠科技进步取得高效用水的以色列737
18.8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739
主要参考文献741
热门推荐
- 2442990.html
- 3282056.html
- 1893723.html
- 2246311.html
- 2989668.html
- 3766555.html
- 3726084.html
- 1457921.html
- 1766553.html
- 24228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69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01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31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58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73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7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88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1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1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