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神圣的突破 从世界文明视野看儒佛道三元一体格局的由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钟国发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6371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84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780页
- 主题词:宗教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神圣的突破 从世界文明视野看儒佛道三元一体格局的由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前提3
第一章宗教发展的基本阶段3
一、从恩格斯的论述说起3
二、宗教发展与人类思维水平7
三、宗教发展的初级阶段9
四、中古世界化宗教的特征13
五、余论18
第二章传统宗教与反传统宗教23
一、文化与宗教的雅俗分层23
二、轴心时代与文化传统的定型26
三、轴心时代与反传统宗教29
四、反传统宗教问题的长期性35
第三章宗教发展类型的东西方差异40
一、文明演进的两种形态40
二、终极神性的两种类型:境域与人格46
三、宗教伦理的两种类型:信念与责任50
四、宗教精神的两种类型:人文主义与威权主义54
第四章世界高级宗教文化圈的形成60
一、概述60
二、亚洲西部及地中海区域63
三、南亚:印度教文明区74
四、东亚:儒—佛教多元互补文明区76
第二篇始 基83
第五章中国古代文化的地理环境83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83
二、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85
三、地理环境与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方式88
四、地理环境与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文化取向91
五、小结95
第六章华夏传统思维方式特征溯源98
一、华夏传统思维方式的经验源头98
二、华夏传统思维方式的文化塑型105
三、华夏传统思维方式的历史意义109
第七章上古华夏神话发微113
一、神话与宗教的关系113
二、华夏古代神话体系的形象特征116
三、上古华夏神话中蕴含的先民哲思123
第三篇初 形133
第八章华夏古教的源头133
一、关于五帝时代133
二、关于绝地天通137
三、关于祭司宗教144
第九章先周华夏神灵观念150
一、指称神灵的类名150
二、自然神灵153
三、商王室的祖先神灵157
四、关于至上神观念160
第十章先周华夏宗教的宗法伦理倾向167
一、尊德性167
二、孝道与祖先崇拜172
三、宗法性组织176
第十一章上古华夏占卜文化182
一、占卜概说182
二、华夏占卜文化的特点184
三、华夏占卜文化溯源186
四、商代甲骨卜189
第四篇周 礼197
第十二章商周之际宗教观的变革197
一、商周之际的社会变革197
二、西周新天命观的形成200
三、礼乐互补的实践教化手段205
四、群体本位意识的养成208
五、西周宗教观变革的历史意义211
第十三章西周宗教的组织形态217
一、国家神职系统217
二、血缘宗教组织系统221
三、地缘宗教组织系统224
第十四章西周宗教的祭祀活动230
一、祭祀总说230
二、至上神与天神之祭232
三、人鬼之祭236
四、地祗之祭237
五、其他杂祭祀241
第十五章周易:从占术到哲学的桥梁244
一、关于八卦的起源244
二、周易的形成249
三、周易的魅力253
第五篇突 破263
第十六章中国哲学的突破263
一、民间文士阶层的勃兴263
二、阴阳家:中国哲学的先遣部队266
三、道家:中国哲学的首发主力部队269
四、儒家:中国哲学的后续主力部队273
五、墨家:中国哲学的特种部队279
第十七章晚周方术的勃兴284
一、方术概说284
二、占卜之术290
三、养生之术295
四、控制鬼神之术299
第十八章晚周思想界宗教观的嬗变304
一、诸子对传统鬼神观的改造304
二、宗法圣统的建构307
三、天道圣统的建构312
四、社会宗教权威与政治权威的相对分离317
第六篇调 试325
第十九章晚周宗教体制的演变325
一、周礼祭祀体系的分裂325
二、血缘宗教组织系统的瓦解328
三、最高神格的重新建构331
四、民间宗教活动的新趋势——新兴宗教运动踪迹考索335
第二十章秦帝国的宗教体制342
一、秦始皇的世俗化倾向342
二、秦帝国的基本宗教观念344
三、帝国祭祀体制348
四、结语351
第二十一章西汉前期的帝国宗教体制354
一、汉初宗教祭祀体制的因袭与增益354
二、汉文帝的宗教改革356
三、象征帝国正统的龙凤崇拜359
四、神仙观念对帝国宗教的影响363
五、汉武帝的宗教改革366
第七篇儒 教377
第二十二章汉帝国宗教的儒化改革377
一、儒家宗教祭祀学说的完善377
二、元成哀时代宗庙祭祀体制的改革379
三、成哀平莽时代宗教祭祀体制的改革与回潮383
四、帝国宗教儒化改革的完成387
五、余论390
第二十三章儒教的魅化浪潮395
一、董仲舒的神学体系395
二、谶纬概述400
三、谶纬内容要点405
四、结语412
第二十四章东汉儒教的脱魅416
一、士大夫阶层的形成416
二、儒家实践理性在政治领域的回归420
三、白虎观会议与经学理性的抬头422
四、儒教的世俗化426
第二十五章汉帝国瓦解后的儒教432
一、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与儒教的衰微432
二、魏晋儒学的转型435
三、魏晋国家政权对儒教正统地位的坚持438
四、士族与儒教根基的维系442
第八篇俗 信451
第二十六章汉晋基层社区宗教祭祀451
一、农村公社组织的残余:从里社到村社451
二、汉晋基层社祭455
三、汉晋基层社区居民的其他祭祀活动458
第二十七章汉晋民间巫鬼迷信465
一、精怪迷信465
二、死后世界迷信468
三、巫师的社会地位及西汉巫蛊之祸473
四、民间巫俗种种475
第二十八章两汉魏晋的方术483
一、两汉魏晋方术的大体走势483
二、天文周期占卜术与末世观念487
三、神仙方术的发展493
四、方士的社会影响499
第二十九章佛教入华后民间信仰习俗的巨变504
一、概说504
二、佛教的游方宣化505
三、影响汉地民俗的佛教新观念508
四、佛教信仰对民间习俗的渗透512
第九篇佛 教523
第三十章汉地佛教的早期传播523
一、汉代佛教的初传523
二、最初的汉译佛经与汉地佛寺528
三、三国西晋时期的南方佛教531
四、三国西晋时期的北方佛教534
第三十一章东晋十六国佛教的普及539
一、佛玄交流与东晋对佛教的宽容539
二、异族入主与中原佛教的正统化541
三、汉族高僧崛起与汉地佛教的本土化544
四、鸠摩罗什东行与汉地佛学水平的提高548
第三十二章南北朝佛教的全面繁荣554
一、中外佛学交流的高潮554
二、寺院经济的兴起558
三、本土化的学派与著述561
四、游方文化与禅法的发展564
第三十三章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全面适应568
一、僧官制度的发展与政教关系的调适568
二、汉地佛学引导社会思潮574
三、在家信徒活动方式初现中华特色577
四、佛教对汉地社会生活的积极介入580
第十篇鬼 道589
第三十四章东汉民间新兴宗教运动589
一、民间黄老道的兴起589
二、从儒教走向民众宗教的《太平经》594
三、汉末大动乱中的民间黄老道组织600
第三十五章魏晋时期的天师道607
一、曹魏天师道的活动607
二、两晋天师道的活动611
三、魏晋天师道教义与仪式的发展615
四、杜子恭兴教与孙恩之乱620
第三十六章北魏前期宗教改革与道教的成立626
一、拓跋氏入主中原之初的政教趋向626
二、太武帝宗教改革:寇谦之与崔浩的合作630
三、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方案634
四、太武帝的宗教转向与崔浩的悲剧639
五、北朝道教的成立643
第十一篇仙 道651
第三十七章道术南移与葛洪神仙思想651
一、黄老道术重心的南移651
二、葛洪神仙思想新论659
第三十八章上清派:新的宗教信仰671
一、《黄庭经》的问世及其南传671
二、《上清经》的由来674
三、上清派的新神学678
第三十九章灵宝派与南朝道教的成立692
一、《灵宝经》的繁衍692
二、灵宝派教义的特点696
三、南朝道教的成立701
第四十章南北朝新道教的逐步完善710
一、儒佛道三教共存格局的初步形成710
二、道教教相判释体系的演变714
三、南北两方道教的趋同719
四、道教哲学的逐步成熟725
第十二篇后 论733
第四十一章总结:儒佛道三元一体格局的由来733
一、华夏传统宗教的独特文化背景733
二、儒佛道三元一体格局的生成轨迹737
第四十二章推衍:儒佛道三元一体格局的结构特点745
一、概述745
二、三教上层的思想斗争与融合趋势750
三、三教下层信仰民俗的混融一体756
第四十三章赘义:对国情的一点误解760
一、值得反省的传统中国宗教观760
二、被误解的中国宗教徒数量762
三、被藐视的中国传统宗教素质765
四、中国宗教的积极作用值得发挥767
主要参考文献771
后记779
热门推荐
- 334648.html
- 3340362.html
- 794272.html
- 562834.html
- 604333.html
- 2299156.html
- 3492384.html
- 41837.html
- 3705642.html
- 4875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32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6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55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12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8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55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8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8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