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内科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永炎,鲁兆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439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841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860页
- 主题词:中医内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内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史略3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中医学术发展3
第二节 两汉—唐宋时期的中医内科学术发展6
一、辨证论治原则的确定6
二、内科时疫热病方面的进展7
三、脉象学的发展8
四、脏腑分证的提出9
五、病因、证候学的研究9
六、运气学说的被重视10
七、药物学成就提高了内科疾病疗效11
第三节 金元时期的中医内科学术发展12
一、脏腑辨证说的形成13
二、病机学的发展14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中医内科学术发展16
一、温病学说的形成16
二、肾命学说的形成与发展18
三、内科杂病理论和临证的发展19
四、丰富多彩的医案促进了内科学术发展21
第五节 近代中医内科学术的发展22
一、中西汇通思想对中医内科发展的影响23
二、中医内科的发展24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内科学的发展27
一、临床进展27
二、科学研究28
三、中西医结合概况28
四、加强中医学派研究30
五、中医药学的国际发展趋势30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病因病机学32
第一节 病因学32
一、病因学概念32
二、外感性致病因素32
三、内伤性致病因素35
四、继发病因37
第二节 发病学38
一、发病学基本概念38
二、发病条件38
三、发病基本机理38
第三节 病机学40
一、病机学基本概念40
二、内科病证基本病机41
三、气血、津液、经络的主要病机44
四、脏腑病机49
五、疾病传变机理56
六、疾病转归机理58
第三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证候与辨证60
第一节 内科疾病证候学要点60
第二节 中医内科常用辨证方法66
一、八纲辨证66
二、六经辨证68
三、卫气营血辨证70
四、三焦辨证71
五、脏腑辨证72
六、气血津液辨证77
七、风火燥湿寒辨证79
第四章 中医内科治则、治法与护理81
第一节 中医内科治疗原则81
一、治病宜早81
二、标本缓急81
三、以平为期82
四、分期论治83
五、异法方宜83
六、辨证施护83
七、扶正祛邪84
第二节 中医内科常用治法84
一、解表法85
二、清热法86
三、攻下法87
四、消导法87
五、补益法88
六、温里法89
七、涌吐法89
八、和解法90
九、理气法91
十、理血法91
十一、祛湿法92
十二、祛痰法92
十三、镇痉法93
十四、开窍法93
十五、安神法94
十六、固涩法94
十七、表里双解法95
十八、润燥法95
十九、祛暑法96
二十、治风法96
二十一、驱虫法97
第三节 中医内科护理97
一、日常护理98
二、心理护理98
三、饮食护理98
四、用药护理99
第五章 中医内科临证思路与病案书写101
第一节 临证思路101
一、临证思路的基本指导原则101
二、临证思路的步骤方法101
第二节 病案书写104
一、中医内科病案书写通则104
二、中医内科病案书写规范104
第六章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11
第一节 病因和病机方面111
第二节 诊断和辨证方面111
第三节 临床研究方面113
第四节 预防和治疗方面114
第五节 今后研究的方向及展望115
第七章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117
一、严谨治学态度,加强医德修养117
二、注重临床实践,掌握精湛医术118
下篇 各论125
第一章 肺病证125
第一节 感冒126
第二节 咳嗽144
第三节 哮病159
第四节 喘病171
第五节 肺胀187
第六节 肺痈197
第七节 肺痨208
第八节 肺癌221
第九节 风温肺热病232
第二章 心脑病证242
第一节 心悸243
第二节 胸痹心痛252
第三节 眩晕264
第四节 中风274
第五节 不寐294
第六节 痴呆302
第七节 痫病312
第八节 癫病322
第九节 狂病329
第十节 痿病335
第三章 脾胃病证346
第一节 胃脘痛347
第二节 胃痞365
第三节 腹痛375
第四节 痢疾388
第五节 呕吐402
第六节 呃逆415
第七节 噎膈427
第八节 泄泻438
第九节 便秘451
第四章 肝胆病证465
第一节 黄疸466
第二节 胁痛481
第三节 头痛491
第四节 痉病505
第五节 胆胀516
第六节 臌胀528
第七节 肝癌543
第八节 颤病555
第五章 肾膀胱病证564
第一节 水肿565
第二节 淋病580
第三节 癃闭590
第四节 关格602
第五节 遗精614
第六节 阳痿623
第七节 腰痛630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641
第一节 郁病642
第二节 血证653
鼻衄653
咯血660
吐血666
便血672
尿血681
紫斑688
第三节 汗病706
第四节 消渴716
第五节 内伤发热731
第六节 瘿病743
第七节 虚劳751
第八节 积聚768
第九节 厥病778
第十节 痹病791
第十一节 肥胖病807
第十二节 艾滋病816
附录827
一、方剂汇编827
二、主要参考书目840
热门推荐
- 2738495.html
- 1019337.html
- 1536369.html
- 128286.html
- 3833768.html
- 1891566.html
- 886653.html
- 383964.html
- 1582165.html
- 34389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71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41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80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67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79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99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90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0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