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保障经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向东,康天才,赵明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27554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626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保障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导论1
第一章 社会保障经济的运行核心2
第一节 社会必要的消费保障2
一、社会总产品2
二、总产品再分配3
三、消费品再分配4
四、必要的消费保障6
第二节 社会必要消费保障与其他消费之间的关系8
一、社会保障与工资收入8
二、社会保障与个人储蓄9
三、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11
四、社会保障与价格补贴13
五、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14
一、国家税收16
第二章 社会保障经济的多元结构体系16
第一节 国家财政中社会保障资源16
二、国家财政23
三、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29
第二节 企业经济中的社会保障资源34
一、企业生产经济34
二、企业生产力保护35
三、企业经济中的社会保障支出36
第三节 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资源37
一、个人的保障基金储蓄37
二、个人的社会保险缴费39
第四节 社会保障经济的多元化结构体系41
一、社会救济41
二、社会福利42
三、社会保险43
第三章 社会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机制45
第一节 双重运行机制及其产生基础45
一、社会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45
二、双重运行的产生基础47
第二节 双重运行机制构成及其运行状态49
一、双重运行机制的构成49
二、双重机制的运行状态52
第四章 社会保障经济的运行主体54
第一节 运行主体的分析54
一、社会保险制度国家的运行主体54
二、社会福利制度国家的运行主体56
三、社会综合保障制度国家的运行主体59
第二节 运行主体的改变61
一、主体结构的多元性与层次性61
二、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64
三、主体内部的主要矛盾及其转换65
四、运行主体的改变65
第五章 社会保障经济资源开发68
第一节 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68
一、社会保险税68
二、社会保障预算70
三、国家财政补贴71
第二节 社会保障资金的其它来源73
一、个人保障储蓄金73
二、社会捐赠基金74
第三节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制度77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77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79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形式82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85
第六章 社会保障储蓄基金“增益循环”理论模型93
第一节 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的形成93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结构组成93
二、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提留办法95
三、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提留的影响因素96
第二节 储备基金“增益循环”的途径与意义98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再开发98
二、再开发的基本途径100
三、再开发的基本原则102
第三节 储备基金“增益循环”理论模型103
一、社会保障经济资源模型103
二、社会保障经济平衡模型103
三、社会保障储备金提留模型(小中求大法)104
五、社会保障储备金增益模型105
四、社会保障储备金投资风险模型(大中求小法)105
第七章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非均衡性“自组织”发展规律107
第一节 社会保障经济资源的非均衡状态107
一、社会保障范围的非均衡性变化107
二、社会保障项目结构的非均衡性变化108
三、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非均衡性变化109
四、社会保障财政水平的非均衡性变化109
五、社会保障市场机制的非均衡性变化111
第二节 社会保障需求的多样性变化112
一、社会保障中的医疗保险112
二、社会保障中的老年保险113
三、社会保障中的家庭补助114
四、社会保障中的失业保险115
第三节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自组织”规律117
一、“开放系统”在运动中的“自组织”现象117
二、“自组织”现象产生的条件120
三、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层次组合规律122
第四节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自组织”的意义124
一、社会保障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自我调整124
二、社会保障经济发达国家的自我调整125
三、社会保障经济在过渡阶段的规律127
第八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130
第一节 社会保障在劳动力保护中所起的作用130
一、维护劳动者的身体素质130
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132
第二节 社会保障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33
一、为生产力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133
二、为经济增长筹集资金134
三、作为财政调节手段以稳定经济发展136
四、有利于搞活企业137
五、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138
第三节 社会保障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巩固140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40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考察140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分析142
第四节 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143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143
二、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145
第二篇 社会微观保障经济运行149
第九章 社会企业群体保障经济运行的目标与动力150
第一节 企业群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150
一、企业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150
二、企业在社会保障经济中的地位152
三、企业在社会保障经济中的作用153
第二节 企业群体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目标155
一、社会福利企业化的背景155
二、企业福利社会化的转变156
三、企业福利社会化的条件158
一、企业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160
一、财政支付160
第三节 企业群体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160
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161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分配制度的组成部分162
四、社会保障的按劳分配动力机制164
第一节 企业群体保障经济的信息机制166
一、信息来源166
第十章 社会企业群体保障经济的决策机制166
二、信息处理167
三、信息利用169
第二节 企业群体保障经济的约束机制170
一、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170
二、企业经济能力的约束171
三、职工需求的约束173
第三节 企业群体保障经济的优化机制174
一、供给与需求曲线中均衡范围确定174
二、各种备选方案拟定175
三、最优方案决策177
一、传导执行的行政机构178
第四节 企业群体保障经济决策的传导机制178
二、传导执行的管理制度180
三、传导执行的效果评定?181
第十一章 社会非经济群体保障经济的运行目标、动力机制和组织形式183
第一节 社会非经济群体保障经济运行的地位与作用183
一、非经济群体的性质183
二、非经济群体的地位185
三、非经济群体的作用186
第二节 非经济群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目标187
一、目标的确定187
二、确定目标的意义189
三、影响目标的因素190
一、传统分配型动力机制192
第三节 非经济群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动力机制192
二、市场调节型动力机制194
第四节 非经济群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组织形式195
一、计划保障式组织形式195
二、经费承包式组织形式197
三、社会保险式组织形式198
第十二章 社会个体保障经济的运行目标、动力机制和组织形式201
第一节 社会个体保障经济运行的地位与作用201
一、个人保障的性质201
二、个人保障的地位203
三、个人保障的作用204
第二节 社会个体保障经济运行的目标205
一、最低社会保障目标205
二、自我经济调节保障目标207
一、传统分配型动力机制209
第三节 个人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动力机制209
二、市场调节型动力机制210
第四节 个体在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的组织形式212
一、社会救助式组织形式212
二、社会福利式组织形式214
三、社会保险式组织形式216
第三篇 社会宏观保障经济运行217
第十三章 社会宏观保障经济运行中的均衡与失衡218
第一节 总量平衡过程中的均衡与失衡218
一、完全市场性保障经济运行的均衡与失衡218
二、传统计划性保障经济运行的均衡与失衡21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均衡与失衡220
第二节 保障“短缺”现象221
一、保障“短缺”221
二、“短缺”的原因223
三、“短缺”的后果224
一、保障“紧运行”226
第三节 保障“紧运行”的分析226
二、保障“紧运行”分析228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中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230
第一节 总量供给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230
一、总量供给的构成230
二、总量供给的影响因素231
第二节 总量需求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234
一、总量需求的构成234
二、总量需求的影响因素237
第三节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及其调节240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240
二、均衡的条件241
三、均衡的调节机制243
第十五章 社会宏观保障经济运行中的调节机制246
第一节 国家财政对宏观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246
一、发挥国家财政的宏观调节作用246
二、政府投资的乘数作用247
三、正确鼓励保障性消费248
四、乘数和加速原理的交织作用249
五、国家财政的内稳作用249
第二节 负税补贴对宏观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250
一、社会保障经济中的财政支付250
二、社会保险税的调节作用252
三、社会保障负税支付的意义253
一、信贷的资金运行254
第三节 银行信贷对宏观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254
二、信贷的膨胀与平衡255
三、信贷利率对宏观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257
第四节 价格机制对社会保障经济的调节258
一、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258
二、体制转轨时期的双轨价格260
三、价格体制改革探讨260
第四篇 社会中观保障经济运行263
第十六章 区域性社会保障的性质、形成和目标264
第一节 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形成264
一、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性质264
二、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特征266
三、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形成269
第二节 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中的供求关系270
一、区域性经济中的需求关系270
二、区域性经济中的供给关系272
三、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273
第三节 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目标275
一、全国背景下的区域性经济目标275
二、区域性经济目标的选择277
三、区域性社会保障经济的目标278
第十七章 省区性社会保障经济运行281
第一节 省区的行政经济特征281
一、省区经济的性质281
二、省区经济的动力283
三、省区经济的目标286
第二节 省区的社会保障经济发展288
一、省区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基础288
二、省区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目标290
三、省区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意义292
第十八章 中心城市性社会保障经济运行296
第一节 中心城市的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状态考察296
一、中心城市经济运行的历史状况296
二、体制转轨时期中心城市经济的运行状态298
第二节 中心城市的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目标模式301
一、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301
二、中心城市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目标模式的内容303
三、双重运行机制对中心城市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运行的影响306
第十九章 地区性社会保障经济运行310
第一节 我国地区性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差异的两种形态310
一、梯度经济与社会保障经济格局310
二、工业区位与非区位的差异314
四、测评方法316
第二节 梯度差异与梯度战略316
一、梯度差异的形成过程316
第一节 风险与灾害的社会保障概念318
二、梯度战略选择318
第三节 工业区位与非区位的经济和社会保障经济运行320
一、工业区位的经济特征320
二、工业区位在经济和社会保障经济中的意义323
第五篇 各类社会保障经济的运行规律327
一、待业的含义与界定328
第一节 待业与退休的社会保障概念328
第二十章 社会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学328
二、退休的含义与界定329
三、待业与退休的社会保障概念331
四、待业与退休的社会保障意义332
一、财政支付334
二、津贴补助334
第二节 待业与退休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334
三、个人储蓄335
四、社会保险335
五、社会救济336
六、保障基金增益337
第三节 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338
一、待业与退休保障的需求338
二、待业与退休保障的供给339
三、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现象341
四、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342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调节机制343
一、宏观调节机制343
二、微观调节机制345
第五节 待业与退休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348
一、经济投入348
二、效益产出349
三、效率评定350
四、测评方法351
第二十一章 社会伤残保障经济学353
第一节 伤残的社会保障概念353
一、伤残的含义与界定353
二、伤残的分类与鉴别354
三、伤残的社会保障概念356
四、社会伤残保障的意义357
第二节 伤残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358
一、财政支付358
二、津贴补贴359
三、个人储蓄359
四、社会保险359
五、社会救济361
六、保险基金增益362
第三节 伤残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363
一、伤残保障的需求363
二、伤残保障的供给364
三、伤残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现象365
四、伤残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366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367
一、宏观调节机制367
二、微观调节机制370
第五节 伤残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372
一、经济投入372
二、效益产出373
三、效率评定374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学378
一、风险与灾害的界定378
二、风险与灾害的区别379
三、风险与灾害的社会保障概念381
四、风险与灾害的社会保障意义382
第二节 风险与灾害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384
一、财政支付384
二、社会保险385
三、社会福利386
四、社会救济386
六、保险基金增益387
五、国际援助387
第三节 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388
一、风险与灾害保障的需求388
二、风险与灾害保障的供给390
三、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现象391
四、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391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的调节机制392
一、宏观调节机制392
二、微观调节机制395
第五节 风险与灾害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397
一、经济投入397
二、效益产出398
三、效率评定399
四、测评方法401
第二十三章 社会卫生保障经济学403
第一节 卫生的社会保障概念403
一、卫生保障的内容403
二、卫生保障的范围404
三、卫生的社会保障概念405
四、卫生的社会保障意义406
第二节 卫生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408
一、财政支付408
二、津贴补助410
四、社会保险411
三、社会福利411
五、个人支付412
六、保障基金增益413
第三节 卫生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413
一、卫生保障的需求413
二、卫生保障的供给414
三、卫生保障经济供给“紧运行”现象416
四、卫生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417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418
一、宏观调节机制418
二、微观调节机制421
第五节 卫生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423
一、经济投入423
二、效益产出424
三、效率评定426
四、测评方法427
第一节 居住条件的社会保障概念429
一、居住条件保障的内容429
第二十四章 社会居住条件保障经济学429
二、居住条件保障的范围430
三、居住条件的社会保障概念432
四、居住条件的社会保障意义433
第二节 居住条件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434
一、社会集资434
二、保障基金增益437
第三节 居住条件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439
一、居住条件保障的需求439
二、居住条件保障的供给440
三、居住条件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现象441
四、居住条件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442
一、宏观调节机制444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444
二、微观调节机制446
第五节 居住条件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448
一、经济投入448
二、效益产出449
二、效率评定450
四、测评方法452
第二十五章 社会文化教育保障经济454
第一节 文化教育的社会保障概念454
一、文化教育保障的内容454
二、文化教育保障的范围456
三、文化教育的社会保障概念457
四、文化教育的社会保障意义458
第二节 文化教育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459
二、社会创收461
三、集资办学462
四、个人缴费463
第三节 文化教育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464
一、文化教育保障的需求464
二、文化教育保障的供给466
三、文化教育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状态467
四、文化教育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468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469
一、宏观调节机制469
二、微观调节机制472
一、经济投入474
第五节 文化教育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474
二、效益产出476
三、效率评定477
四、测评方法478
第二十六章 社会科技发展保障经济学480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保障概念480
一、科技发展保障的内容480
二、科技发展保障的范围482
三、科技发展的社会保障概念483
四、科技发展的社会保障意义485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保障经济资源486
第三节 科技发展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491
一、科技发展保障的需求491
二、科技发展保障的供给493
三、科技发展保障经济的“紧运行”状态494
四、科技发展保障经济的双重运行规律495
第四节 供给与需求平衡调节机制496
一、宏观调节机制496
二、微观调节机制499
第五节 科技发展保障经济运行的效果评价502
一、经济投入502
二、效益产出504
三、效率评定505
四、测评方法506
第二十七章 社会其他领域的保障经济学508
第一节 社会人口控制保障经济学508
一、世界人口的现状与趋势508
二、人口问题对于社会保障经济的制约510
一、社会环境保障的概念516
第二节 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学516
二、社会环境保障经济的运行519
第三节 社会资源保障经济学524
一、八大资源现状525
二、稀有资源分析530
三、稀有资源保护机制532
第六篇 社会保障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535
第二十八章 社会保障经济运行演变536
第一节 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537
一、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537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542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545
一、菲律宾的职工保险制度546
二、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549
三、斯里兰卡的社会福利经济553
一、经济对社会保障的促进作用555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555
二、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557
三、搞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560
第二十九章 传统的社会保障经济运行模式564
第一节 社会福利制度565
一、经济福利学说565
二、福利国家理论566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567
一、西欧、美国及日本式社会保障体系567
二、原苏联和东欧式的社会保障体系572
第三节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580
一、现代福利国家旗帜的英国580
二、崇尚平等的高福利国家的瑞典582
三、注重市场经济的原西德社会保障583
四、缺乏协调的法国社会保障制度584
五、“迷宫式”的意大利社会保障制度585
六、计划市场型的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保障586
第三十章 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实践589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意识589
一、社会福利教育589
二、社会福利立法593
第二节 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597
一、我国社会保险的概念597
二、我国劳动保险立法的实践601
三、我国劳动保险立法的改革604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607
附录616
一、主题词英汉索引616
二、参考资料622
后记626
热门推荐
- 1175480.html
- 3085458.html
- 3153124.html
- 1775055.html
- 2148825.html
- 3093618.html
- 2417781.html
- 2845729.html
- 1178672.html
- 3299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91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5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3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0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1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2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7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3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4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