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林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2179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07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22页
- 主题词: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1
1.1 “卓越计划”标准体系的构成3
1.2 “卓越计划”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6
1.2.1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6
1.2.2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8
1.2.3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10
1.3 “卓越计划”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13
1.3.1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13
1.3.2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14
1.3.3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16
1.4 “卓越计划”工程博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19
1.4.1 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19
1.4.2 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20
1.4.3 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21
1.5 结束语23
参考文献24
第2章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25
2.1 导言26
2.2 工程教育认证与教育教学理念转变27
2.2.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7
2.2.2 强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28
2.2.3 注重教育产出和实际成效29
2.2.4 坚持全体学生共同达标30
2.2.5 以持续改进促进质量不断提升30
2.3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化31
2.4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33
2.5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专业培养标准34
2.6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36
2.7 工程教育认证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39
2.8 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科教师队伍建设42
参考文献44
第3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45
3.1 “卓越计划”重点任务与工程教育认证的作用48
3.1.1 “卓越计划”的重点任务48
3.1.2 工程教育认证的作用50
3.2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生VS“卓越计划”关于学生的要求51
3.2.1 表格对照51
3.2.2 比较分析52
3.3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目标VS“卓越计划”主要目标和对培养标准的要求53
3.3.1 表格对照53
3.3.2 比较分析55
3.4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VS“卓越计划”本科通用标准56
3.4.1 表格对照56
3.4.2 比较分析58
3.5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改进VS“卓越计划”质量监控58
3.5.1 表格对照58
3.5.2 比较分析59
3.6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体系VS“卓越计划”对课程体系的要求61
3.6.1 表格对照61
3.6.2 比较分析62
3.7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师资队伍VS“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的要求63
3.7.1 表格对照64
3.7.2 比较分析64
3.8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支持条件VS“卓越计划”对支持条件的要求65
3.8.1 表格对照66
3.8.2 比较分析67
3.9 “卓越计划”有别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专门要求67
3.10 问题与思考70
参考文献73
第4章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75
4.1 导言77
4.2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卓越计划”基本要求78
4.2.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学生78
4.2.2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目标79
4.2.3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79
4.2.4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改进79
4.2.5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课程体系80
4.2.6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师资队伍81
4.2.7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支持条件81
4.3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与指导思想82
4.3.1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82
4.3.2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目标意义83
4.3.3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价值导向84
4.3.4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85
4.4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地位和作用86
4.5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的主要环节与评价结果88
4.5.1 主动提出申请88
4.5.2 提交自评报告89
4.5.3 专家现场考查89
4.5.4 质量评价结果90
4.5.5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工作流程91
4.6 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计划”质量评价工作的比较92
4.7 开展“卓越计划”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93
4.7.1 如何安排“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接受质量评价93
4.7.2 不在认证专业领域的试点专业质量评价问题94
4.7.3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专家现场考查时间95
4.7.4 “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专家队伍建设95
参考文献96
第5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门要求释议97
5.1 “卓越计划”基本要求与专门要求98
5.2 学校标准的制订——【专门要求1】释议100
5.3 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改革101
5.3.1 【专门要求2】释议101
5.3.2 【专门要求3】释议102
5.4 教师队伍建设103
5.4.1 【专门要求4】释议103
5.4.2 【专门要求5】释议105
5.5 校企联合培养106
5.5.1 【专门要求6】释议106
5.5.2 【专门要求7】释议107
5.5.3 【专门要求8】释议108
5.6 工程教育面向世界——【专门要求9】释议109
5.7 学校支持保障——【专门要求10】释议110
5.8 结束语111
参考文献112
第6章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门要求考查评价分析113
6.1 【专门要求1】制订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115
6.1.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16
6.1.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16
6.1.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17
6.2 【专门要求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合重组117
6.2.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18
6.2.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18
6.2.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19
6.3 【专门要求3】着力推行研究性学习120
6.3.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20
6.3.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21
6.3.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22
6.4 【专门要求4】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122
6.4.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23
6.4.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24
6.4.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25
6.5 【专门要求5】6门专业课主讲教师要求126
6.5.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26
6.5.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27
6.5.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27
6.6 【专门要求6】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8
6.6.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28
6.6.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29
6.6.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0
6.7 【专门要求7】企业学习时间要求131
6.7.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31
6.7.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32
6.7.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2
6.8 【专门要求8】毕业设计要求133
6.8.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33
6.8.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33
6.8.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4
6.9 【专门要求9】多种形式面向世界开展工程教育134
6.9.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35
6.9.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35
6.9.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6
6.10 【专门要求10】学校的政策措施137
6.10.1 专家考查重点和形式138
6.10.2 专家判断达标依据和专业需要提供的材料138
6.10.3 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139
6.11 “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评价结论140
6.12 “卓越计划”专门要求评价工作流程141
参考文献142
第7章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144
7.1 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145
7.1.1 人才培养定位145
7.1.2 学科专业确定146
7.1.3 专业培养方案146
7.1.4 课程体系改革147
7.1.5 教学方法改革147
7.1.6 考核评价方式方法148
7.1.7 行业企业合作148
7.1.8 教师队伍建设149
7.1.9 学校内部管理149
7.1.10 政策机制导向149
7.2 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涵150
7.2.1 以学生的培养需要为中心150
7.2.2 贯穿人才培养始末的全过程151
7.2.3 从各个不同角度人手的全方位151
7.2.4 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全员性152
7.2.5 采用多种质量管理方法的多种方式153
7.3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54
7.3.1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154
7.3.2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则156
7.3.3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制订158
7.3.4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159
7.3.5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多元主体162
7.3.6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163
7.4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164
7.4.1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环节165
7.4.2 单项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监控167
7.4.3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内部监控169
7.4.4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外部监控171
7.4.5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的方法和途径173
7.5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176
7.5.1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性质177
7.5.2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机理178
7.5.3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改进信息的收集与反馈179
7.5.4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措施181
7.6 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质量保障183
7.6.1 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的性质特点183
7.6.2 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185
7.6.3 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188
7.7 大学质量文化的建设190
7.7.1 大学质量文化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191
7.7.2 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原则193
7.7.3 大学质量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195
7.7.4 大学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建设196
7.7.5 大学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建设198
7.7.6 大学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199
7.8 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200
7.8.1 质量保障的合格性与发展性200
7.8.2 质量保障的标准性与特色性201
7.8.3 质量保障的全面开展与突出重点202
7.8.4 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评估203
7.8.5 工程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204
7.8.6 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205
参考文献206
热门推荐
- 134574.html
- 933226.html
- 1511977.html
- 3478821.html
- 1668861.html
- 913892.html
- 727176.html
- 2240131.html
- 480561.html
- 37293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90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11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39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96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06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3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3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57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