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旱区农业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旱区农业
  • 王立祥,王龙昌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45586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31页
  • 文件大小:407MB
  • 文件页数:671页
  • 主题词:干旱区-农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旱区农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国旱区农业概况3

第一章 中国旱区与旱区农业概述3

第一节 旱区与旱区农业的基本概念3

一、干旱的概念与分类3

二、旱区的概念7

三、旱区农业的概念8

第二节 中国旱区农业类型分区10

一、北方旱区农业类型分区10

二、南方旱区农业类型分区12

第三节 中国旱区农业类型分区方案13

一、北方旱区农业类型分区方案14

二、南方旱区农业类型分区方案17

第四节 中国旱区农业的地位和作用23

一、旱区种植业的地位和作用23

二、旱区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26

三、旱区林果业的地位和作用27

四、旱区特色农业的地位和作用27

参考文献28

第二章 中国旱区农业气候资源29

第一节 辐射资源29

一、辐射资源的区域分布29

二、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30

第二节 热量资源32

一、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32

二、热量资源的季节分配35

三、热量资源的年际变化38

第三节 水分资源44

一、降水资源的地区分布44

二、降水资源的季节分配46

三、降水资源的年际变化50

参考文献56

第三章 中国各类型旱区气候特征及干旱规律57

第一节 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特征及干旱规律58

一、内蒙古高原干旱58

二、黄土高原干旱59

三、新疆内陆干旱59

四、青藏高原干旱60

第二节 半湿润易旱地区气候特征及干旱规律61

一、东北地区干旱61

二、华北地区干旱61

第三节 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气候特征及干旱规律62

一、长江流域地区干旱62

二、华南地区干旱64

三、西南地区干旱65

第四节 全球变化背景下各类型干旱区气候的可能变化66

一、未来气候变化情景66

二、未来农业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的可能变化68

三、发展中的农业干旱及应对70

参考文献71

第四章 中国旱区土地和土壤资源72

第一节 中国旱区土地资源72

一、旱区土地资源类型与分布特点72

二、旱区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评价73

三、旱区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79

第二节 中国旱区土壤资源80

一、旱区土壤分布80

二、旱区主要土壤的性状特征及其评价82

第三节 中国旱区土地资源利用85

一、中国旱区土地资源利用概况85

二、中国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与措施87

参考文献89

第五章 中国旱区水资源90

第一节 中国旱区水资源基本特点91

一、大气降水资源91

二、地表水资源94

三、地下水资源95

四、水资源总量96

第二节 中国旱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97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98

二、旱区农业面临的主要水问题99

第三节 中国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01

一、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102

二、加强水资源利用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科学配水102

三、充分利用降水资源103

四、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水源环境103

五、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水种植制度103

六、杜绝水环境污染,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104

参考文献104

第六章 中国旱区农业生物资源105

第一节 农作物资源105

一、中国旱区农作物种质资源105

二、中国旱区农作物生产概况106

三、中国旱区主要农作物资源108

第二节 森林资源110

一、中国旱区主要林区森林资源111

二、中国旱区森林资源特点及评价114

第三节 草地资源116

一、旱区主要草地资源类型116

二、旱区草地资源评价119

第四节 农业动物资源120

一、旱区主要农业动物资源120

二、旱区农业动物资源流失与保护122

第五节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124

一、中国旱区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问题124

二、中国旱区农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124

参考文献126

第七章 中国旱区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127

第一节 旱区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现状及国家大政方针127

一、旱区农业发展状况127

二、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28

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31

第二节 旱区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与生产条件改善134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134

二、农用化学物质投入136

三、农田水利建设137

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137

第三节 旱区农村教育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139

一、旱区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139

二、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改善141

三、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与推广142

第四节 我国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与技术途径142

一、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142

二、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途径144

参考文献146

第八章 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概况147

第一节 中国旱区农业的特点147

一、旱区农业的优势147

二、旱区农业的主要问题149

第二节 旱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51

一、旱区农业科技的传统经验151

二、国外旱区现代农业技术的经验154

三、中国旱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现状与成就157

第三节 旱区农业技术发展展望162

一、旱区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建立162

二、旱区农业的设施化162

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旱区农业中的应用163

四、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164

五、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165

参考文献165

中篇 中国旱区农业综论169

第九章 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169

第一节 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测算169

一、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概况169

二、水分生产潜力的田区研究170

三、作物的高产记录值172

四、水分生产潜力的概算模式173

第二节 旱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产潜力178

一、冬小麦的生产潜力178

二、春小麦的生产潜力179

三、旱区主要作物水分生产潜力的比较180

第三节 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181

一、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制约因素182

二、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主要途径184

三、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前景187

参考文献190

第十章 旱区农田水分管理191

第一节 旱区农田水分管理的基本原理191

一、最大限度增加土壤贮水191

二、减少土壤水分的非目标性输出192

三、非耕地径流的富集叠加192

四、生物节水193

五、结构和产业节水193

六、作物对适度缺水的反应194

第二节 旱区农田水分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194

一、旱地农田微集水种植高效用水技术194

二、化学抗旱节水技术201

三、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技术202

四、节水型农作制度202

五、节水灌溉技术203

第三节 集水补灌区非耕地径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206

一、非耕地径流补灌的关键技术206

二、非耕地径流补灌效益分析210

参考文献212

第十一章 旱区农田土壤管理213

第一节 旱区农田土壤管理目标213

一、保护农田土壤环境213

二、建立和开发“土壤水库”213

三、改善农田土壤质量214

第二节 旱区农田土壤耕作体系与发展214

一、旱区的传统耕作技术214

二、可持续的旱区土壤管理模式——保护性耕作218

第三节 旱区农田土壤培肥与施肥221

一、旱区农田土壤培肥的基本原则221

二、旱地长期施肥的水分和产量效益224

第四节 提高旱区土地生产力的关键技术227

一、旱地土壤结构改良技术227

二、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229

三、水肥协同调控技术231

四、农田土壤生态修复技术232

参考文献233

第十二章 旱区作物生产系统管理235

第一节 旱区小麦生产管理235

一、旱区小麦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235

二、旱区小麦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236

第二节 旱区玉米生产管理241

一、旱区玉米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241

二、旱区玉米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243

第三节 旱区豆类生产管理245

一、旱区豆类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246

二、旱区豆类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247

第四节 旱区薯类作物生产管理249

一、薯类作物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249

二、薯类作物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250

第五节 旱区牧草生产管理252

一、牧草需水规律与供水特征252

二、牧草生产水分高效管理技术253

参考文献254

第十三章 旱区种植制度与种植体制256

第一节 旱区作物生态适应性256

一、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256

二、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257

三、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257

四、旱区作物结构变化258

第二节 旱区种植模式259

一、旱区种植模式类型259

二、南方旱地种植制度现状260

三、北方旱地种植制度现状261

四、旱区节水高效种植模式262

第三节 旱区种植体制267

一、旱区种植体制的类型及其水分利用特征267

二、旱区节水高效种植体制269

参考文献272

第十四章 旱区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调控273

第一节 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征273

一、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273

二、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276

三、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279

第二节 旱区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原理与机制280

一、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原理281

二、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282

第三节 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282

一、旱区农业的环境调控283

二、旱区农业的系统结构调控286

三、旱区农业的资源利用调控288

四、旱区农业的效益调控288

五、旱区农业的社会间接调控291

参考文献292

第十五章 旱区林果业与农林复合模式293

第一节 旱区林果业的地位和作用293

一、发展林业是防止旱区土地退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293

二、林业在旱区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94

三、特色经济林将成为旱区的经济支柱294

四、农林复合系统在旱区生态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295

第二节 旱区林果业的布局与发展现状295

一、我国旱区经济林资源概况295

二、我国旱区林果业布局296

三、旱区林果业发展概况298

第三节 旱区农林复合制度及其模式302

一、农林复合系统的概念及特征302

二、农林复合系统建设的原则302

三、旱区农林复合系统的优势303

四、旱区主要农林复合模式304

第四节 旱区林果业发展对策310

一、加强规划研究310

二、遵循生态学原理,优化设计模式311

三、优先保障粮食生产311

四、加强技术创新311

五、加强林果业生产管理,更新观念311

六、加强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品牌意识311

七、加强科技培训,做好示范和推广311

参考文献312

第十六章 旱区草业生产313

第一节 旱区草业的功能与地位314

一、旱区草业是多功能、多层次、多效益、综合开发利用的现代化产业314

二、草业的基础性地位315

第二节 旱区草业发展现状316

一、旱区草地资源概况316

二、旱区草地利用现状317

三、中国旱区草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322

第三节 发展旱区草业的战略思路323

一、旱区草业发展的主要目标323

二、旱区草业发展对策327

参考文献329

第十七章 旱区畜牧业330

第一节 旱区——我国畜牧业重要生产基地331

一、我国旱区畜牧业发展的意义331

二、我国旱区畜牧业发展的成就331

第二节 富有旱区特色的优势畜牧业333

一、东北平原区333

二、蒙新区333

三、黄土高原区335

四、青藏高原区335

五、黄淮海平原区336

六、南方季节性旱区337

第三节 强劲发展的旱区品牌畜牧业339

一、旱区乳制品加工业339

二、旱区肉类加工业340

三、旱区饲料加工业340

四、旱区毛纺加工业340

第四节 旱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341

一、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宏观管理341

二、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341

三、明确目标任务,实施项目带动战略341

四、改善畜牧业基础条件,发展生态畜牧业342

五、优化畜群结构,加强品种改良力度342

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经营的综合效益343

参考文献343

第十八章 旱区农业结构体系及调整344

第一节 旱区农业结构基本格局辨析345

一、旱区农业结构概况345

二、旱区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345

第二节 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理与思路346

一、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理346

二、旱区农业结构的基本定位348

三、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348

第三节 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典型模式350

一、干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351

二、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353

三、半干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354

四、半湿润偏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356

五、半湿润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357

六、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农业结构调整模式358

第四节 旱区特色农业及其开发361

一、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及必要性361

二、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62

三、旱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362

四、加快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365

参考文献366

第十九章 旱区农业气象灾害及对策367

第一节 降水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367

一、干旱灾害367

二、涝灾372

三、冰雹373

第二节 温度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375

一、低温冷害375

二、冻害376

三、霜冻378

四、高温热害380

第三节 风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381

一、大风381

二、台风382

三、风沙和沙漠化383

四、干热风384

第四节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385

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385

二、提高植物的抗灾能力386

三、调整农业结构388

参考文献389

第二十章 旱区粮食生产与我国粮食安全390

第一节 近半个世纪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390

一、成效显著390

二、保障有力392

三、任重道远394

第二节 我国旱区粮食生产潜力395

一、生产潜力的层次及内涵395

二、我国旱区的粮食生产力396

第三节 旱区——我国粮食主产区400

一、旱区的粮食占全国的份额不断攀升400

二、旱区较高的粮食自给水平和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403

三、旱区改变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格局406

第四节 旱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407

一、干旱趋势与我国水危机407

二、“北粮南运”“南水北调”与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辨识408

三、旱区粮食水分生产力开发的技术途径409

参考文献411

第二十一章 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413

第一节 我国旱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及治理成效414

一、恶化中的我国旱区生态环境414

二、近半个世纪治理的成效417

第二节 我国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重点421

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内涵421

二、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类型422

三、旱区环境生态恢复工程423

四、湿地保护424

五、沃土培育425

第三节 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策略和技术426

一、恢复退化农业生态环境的战略对策426

二、旱区退化农业生态环境恢复技术427

参考文献429

下篇 中国旱区农业区域发展433

第二十二章 西北内陆干旱绿洲灌溉农业区433

第一节 西北内陆干旱区绿洲主要类型、分布及规模433

一、主要类型434

二、绿洲分布434

三、西北地区的农业绿洲规模435

第二节 特有的生态环境——绿洲形成的条件435

一、闭锁的区位,干旱的环境条件435

二、稀缺的降水,稳定的水源条件435

三、内陆的气候,丰足的光、热条件436

四、平坦的地貌,宜农的土壤437

五、独特的结构,绝好的系统437

第三节 西北内陆干旱绿洲农业区自然资源及特征437

一、远不足绿洲需要的降水资源437

二、固态水库——绿洲赖以存在的冰川融水资源437

三、优势凸显的绿洲光热资源438

四、广袤的土地资源和相宜的绿洲农耕土壤438

五、生物种群多样性与众多的特色农业产品资源439

第四节 西北内陆干旱绿洲农业区的特色产业440

一、突飞猛进的棉产业440

二、传统优势的瓜果业441

三、极富市场竞争力的啤酒花443

四、趋利避害的甜菜种植业444

五、方兴未艾的绿洲制种业444

第五节 西北内陆干旱绿洲区的农作技术445

一、“早、密、矮、膜”田间种植技术445

二、高效节水技术445

三、设施农业技术446

四、多熟种植技术447

五、精确农业技术447

第六节 西北内陆干旱区农业绿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447

一、西北内陆干旱区农业绿洲发展中的环境障碍448

二、确立与水资源存在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绿洲发展的“水”途径449

参考文献451

第二十三章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452

第一节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生态环境特征453

一、干旱少雨的气候资源453

二、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454

三、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455

四、多种灾害交错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456

五、土壤瘠薄,耕作粗放,产量低下456

第二节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457

一、旱作农业在黄土高原的优势和重要性457

二、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458

三、黄土高原农业发展障碍因素458

第三节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的开发策略460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460

二、坚持农林草牧综合发展,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生产结构462

三、推行集约高效旱作农业技术463

四、积极发展节水灌溉与集水农业464

五、强化特色农产品开发与农业产业化467

参考文献469

第二十四章 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旱作农业区470

第一节 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旱作农业区概况471

一、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旱作农业区资源特征471

二、内蒙古高原旱区农林牧业发展概况472

第二节 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旱作农业区的特色农业474

一、独具特色的辣椒产业475

二、阴山丘陵旱地的生态农业475

三、风沙旱作区的杂粮产业478

四、河套绿洲的优质瓜果产业479

五、土默特平原的规模化乳业480

六、西辽河流域的玉米产业481

七、内蒙古东北的大豆产业481

第三节 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区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481

一、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482

二、内蒙古高原农牧交错沙化区农业发展对策483

参考文献486

第二十五章 东北旱作农业区487

第一节 东北旱作农业区的主要资源特征488

一、东北旱作农业区的土地资源488

二、东北旱作农业区的气候资源488

三、东北旱作农业区的水资源489

第二节 东北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490

一、旱作农业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和潜力490

二、东北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491

三、东北旱作农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492

第三节 东北旱作农业区的开发策略494

一、加强“两个建设”494

二、调整“三个结构”496

三、发展“三个模式”499

参考文献502

第二十六章 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503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概况504

一、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资源特点及优势504

二、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的生产结构505

三、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的农业发展模式506

第二节 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存在的问题508

一、水、土资源短缺,质量下降508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509

三、农业灾害频繁509

四、环境污染严重509

五、粮食安全危机依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较缓510

第三节 黄淮海平原补充灌溉农业区的发展途径510

一、优化、调整农业结构510

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512

三、推广利用集约高效农业先进技术515

参考文献518

第二十七章 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519

第一节 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农业资源特点519

一、青藏高原基本概况519

二、青藏高原农业气候资源特点520

三、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分布状况522

第二节 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农业发展现状与难点525

一、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农业发展现状525

二、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和难点525

第三节 青藏高原高寒旱作农业区可持续发展527

一、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527

二、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建立高寒地区高效农业技术体系527

三、充分利用光能资源,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528

四、农林牧相结合,注重高原环境保护530

参考文献531

第二十八章 川东丘陵山地及秦巴山区旱作农业区532

第一节 川东丘陵山地及秦巴山区农业资源特点533

一、农业自然资源533

二、农业社会资源534

第二节 川东丘陵山地及秦巴山区旱作农业现状与问题535

一、旱作农业分区及生产现状535

二、旱作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537

第三节 川东丘陵山地及秦巴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540

一、退耕还林与坡改梯并举,实施工程治理540

二、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立体农业与特色农业,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林牧综合发展542

三、加强旱农种植技术的开发应用,确保抗旱减灾544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走现代化农业之路546

参考文献546

第二十九章 西南岩溶(喀斯特)旱作农业区548

第一节 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的资源环境特点548

一、西南岩溶(喀斯特)地貌的现状及成因548

二、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的农业资源特点550

第二节 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及特点552

一、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溯552

二、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的传统经验552

三、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554

四、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555

第三节 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发展战略及技术556

一、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农业发展战略556

二、西南岩溶(喀斯特)旱区旱农技术561

参考文献563

第三十章 长江中游丘陵山地旱作农业区564

第一节 长江中游丘陵山地旱作农业区农业资源特点565

一、农业自然资源565

二、农业社会资源特点566

第二节 长江中游丘陵山地旱作农业发展现状与难点567

一、旱作农业发展现状568

二、存在的问题和难点569

第三节 长江中游丘陵山地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571

一、发展旱作农业的政策措施571

二、发展旱作农业的科技措施572

三、发展旱作农业的产业措施574

参考文献575

第三十一章 东南丘陵旱作农业区576

第一节 东南丘陵旱作农业区资源与优势577

一、气候条件优越577

二、农业资源丰富577

三、经济基础较好,生产水平相对较高579

第二节 东南丘陵区旱作农业的地位与发展579

一、地位与作用579

二、历史与演变582

第三节 东南丘陵区旱作农业的类型、模式与关键技术586

一、类型与模式586

二、关键技术589

第四节 东南丘陵区旱作农业发展对策与措施591

一、旱作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591

二、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593

参考文献596

第三十二章 岭南旱作农业区597

第一节 岭南旱作农业区资源特点597

一、自然资源597

二、社会经济条件601

第二节 岭南旱作区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601

一、岭南旱作区农业发展现状602

二、岭南地区干旱气候特征604

三、岭南旱作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605

第三节 岭南旱作区农业发展对策606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岭南旱作农业重要性认识606

二、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高效益作物比例606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607

四、增加投入,提高旱作农业生产力608

参考文献610

第三十三章 台湾旱作农业区611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富多样的农产品612

一、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612

二、极富特色的农产品614

第二节 台湾的农业开发与现代农业发展616

一、台湾战后农业发展历程617

二、台湾的农业现状618

三、台湾的现代农业619

第三节 台湾的旱区与旱地农业技术622

一、台湾的旱区分布622

二、台湾旱地农业技术623

第四节 台湾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及路径选择625

一、台湾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625

二、台湾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626

参考文献6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