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字游 大家访谈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字游 大家访谈录
  • 潘耀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152270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文化-名人-访问记-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字游 大家访谈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代序: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潘耀明1

上编3

冰心的岁月:生命从80岁开始3

附 记冰心6

钱锺书访问记13

《谈艺录》和《管锥编》13

创作与人生14

《围城》与《百合心》15

《宋诗选注》被指“白专”16

中国文艺与“开窗”17

写文章的妙喻18

附 钱锺书的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19

端木蕻良访问记29

出生在茫茫的草原上29

处女作《水生》和《力的文学宣言》32

《科尔沁旗草原》的创作活动33

历史小说《曹雪芹》的创作计划37

续写《红楼梦》的设想38

附 书信访问二则39

骆宾基的答问43

整理古代典籍43

与萧红的交往44

关于“萧红版权之争”46

附 骆宾基·创作·《金文新考》47

与小说家王蒙对谈54

14岁参加地下组织55

首次透露受爱伦堡影响56

《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57

划“右派”与爱人以沫相濡58

创作一波三折60

1978年是转折点60

西方意识流的影响62

将来写作的路向62

关于大陆台湾文学成就63

创作与技巧的问题64

揭开张洁的谜——访问张洁67

三岁随母亲到香港67

性格受母亲影响68

从小喜欢欧洲文学69

第一篇小说受骆宾基鼓励70

关于《爱,是不能忘记的》71

爱情的探索72

关于写工业题材73

写小说没有提纲74

附 一个孤独的先行者76

《人啊,人!》与戴厚英的艺术突破85

受西方文学的影响86

“一次精神危机”87

长篇《诗人之死》89

写知识分子的三部曲90

对西方现代派的看法91

臧克家谈诗歌创作93

擅写农民题材93

周作人赏识处女作94

受闻一多影响最深95

闻一多王统照出钱印《烙印》96

创作的三个时期97

小诗优胜于长诗98

“新诗形式”的建议99

晚年写散文为主99

王辛笛的诗歌造诣101

受古典诗歌影响较多102

十七八岁接触西方作品103

十岁开始读英文104

第一首诗《蛙声》104

留英受艾略特影响105

创作上的三个时期106

1977年后恢复写诗108

“文革”时被称“特务”108

对新诗创作的体会109

学习西诗的问题110

新诗的格律与散文化111

对年青诗人的态度111

关于“朦胧诗”问题112

今后将翻译和写诗论113

杜运燮答问记115

在马来西亚度童年115

受林庚的影响116

早期的诗歌活动116

《滇缅公路》受嘉许117

好的诗歌的因素118

“朦胧诗”的问题119

长篇叙事诗119

三年新加坡的生活120

附 杜运燮与“朦胧诗”121

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谈126

从小是戏迷127

文艺与宣传功能128

酬酢太多影响写作130

关于创作题材的讨论131

呼吁给作家创作环境132

唐弢丰富的创作生活134

读书不成当邮务佐135

喜欢徐志摩、梁遇春的散文136

与鲁迅的交往137

研究鲁迅的心得138

早年写的小说139

卅年一觉银坛梦的柯灵142

新发现处女作经过143

叙事诗《织布的妇人》144

长篇小说《牺羊》145

香港“永华影业”编剧145

“文革”吃十二年苦头146

《不夜城》受三次批判146

创作的“三点经验”148

创作长篇《上海一百年》148

云梦断忆——陈白尘谈创作经验及其他150

从写小说开始151

在监狱写独幕剧152

参加三个剧社153

中大文艺研讨会的欠缺153

创作《大风歌》受压制154

将重写《石达开的末路》155

多才多艺的女作家赵清阁157

因反对封建走上文学道路157

15岁正式发表作品159

22岁搞电影创作160

40年代研究《红楼梦》161

竭尽心力如老蚕162

SF作家郑文光与SF小说164

从科普到科幻小说165

把科幻变成真正文学166

通过科幻探讨人生167

创立社会性科幻小说167

人变兽——《星星营》168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169

中国科幻小说笔会170

下编175

聂华苓的故事175

处女作《变形虫》176

最好的文艺编辑之一176

著译的丰收178

创作如泉涌178

突获两大学教席179

保罗·安格尔的闯入180

首倡“国际写作计划”180

艰巨的创业181

八方的支持181

斐然的声誉182

她目前的生活182

再度埋头译著工作183

野心很大的《桑青与桃红》184

集各种逃亡的大成185

从小有“政治恐惧感”186

九死一生的逃亡186

反“内战”受骇人迫害187

“中国非民主不可”188

关心人类的处境189

《桑青与桃红》的取材190

现实与象征的揉合190

《千山外,水长流》191

时代变难中的两代人192

时空跨度很大的小说193

将写自传性的小说193

於梨华与留学生文学195

她,是一树繁花195

对“留学生文学”贡献大196

紧随时代的步伐197

念大学被迫转系198

获美高梅文学创作奖199

对创作的热诚200

扩大留学生的题材202

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203

第二代与广义的认同203

描写第二代的小说205

从感性到理性206

对自己的鞭策力量207

海外第二代的心态208

海外第二代与中文209

速写陈若曦211

陈若曦素描211

开始放弃“文革”题材220

受感情触动而写220

小说创作“三要素”221

工作生活的近况222

揭开郑愁予一串谜224

愁予一二三224

否认受古典诗的影响230

不喜欢浪漫派的作品231

对诗歌创作的体会231

否认“浪子诗人”的称谓232

安静的诗和嘈杂的诗232

艺术家应更具理性233

西洋技巧与任侠精神234

创作的“返复现象”235

文学形式的兜圈子236

醉里挑灯看剑话张错238

从翱翱到张错238

“中国,是我一生的婚配”239

具生活的勇气240

教学不忘授武242

首重语言的突破242

诗人不是“第三度模拟”243

时间的探讨244

关心第一代的海外华人245

最难解的一局棋246

对“朦胧诗”的看法247

现代的、民族的许达然249

现代、民族、社会的诗249

力求意象的经营251

《山河草》——作者的心路251

诗意昂然的《亭仔脚》252

去国怀乡的愁绪253

技巧的突破性254

具哲理和思想性255

现实中的许达然256

许达然的过去、现在257

海外华裔作家的苦闷258

不愿写身边的琐事260

海外华人文坛青黄不接261

中国能产生伟大的作家吗?——“国际写作计划”作家谈话录262

陈白尘262

不提“文艺服从政治”263

伟大文学产生于两种时代264

文艺政策收缩的问题265

新起的一批戏剧家266

沙叶新——有为的戏剧家266

“劣币驱逐优币”267

成就将超过30年代268

李欧梵269

具备历史和文化的条件269

缺乏思想上的反省270

“文革”是人性弱点的暴露270

应正视人性的黑暗面271

中国年青的一代272

鲁迅是一个范例273

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274

对现代派的看法275

杨逵276

中国文学将有大发展276

於梨华277

有才华的人很多277

鲁迅的伟大278

要抓住人性本质279

从感性到理性280

陈若曦281

伟大作品可能产生于海外281

郑愁予283

年青一代可能性少283

许达然284

年青一代可能性少284

张错、李黎285

伟大与渺小的分野285

鲁迅的重要性286

新旧价值观的冲击287

沉淀·思考·探索288

王亚平289

有待中国文坛的繁荣289

伟大作品产生的条件290

伟大作家需要寂寞292

从海外看中国文学293

外编297

张学良返大陆与汪辜会谈——台北访张学良297

张学良欣然接受东北大学的聘书298

张学良曾患骨刺症 赵四小姐病卧医院298

“汪辜会谈”有结果 张学良也许会回大陆299

张学良1990年欲访港 因受台湾干涉而取消300

张学良劝杨虎城别回国 杨置若罔闻后来遭杀害301

张拟充当两岸统一使者 因台湾不表赞同而放弃302

把光传送得更远——访“光纤之父”高锟教授304

独资开办顾问公司304

发明光纤通迅的经过306

光纤进入互联网新纪元307

幼年背四书五经309

九岁读《莎士比亚的传说》310

深受“双文化”的熏陶及影响311

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是可解决的313

不再是《傅雷家书》的小孩子——傅聪谈演奏艺术及东西文化315

附录 作家风貌跃然纸上&钱歌川3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