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用人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用人史
  • 苗枫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978750983068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57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688页
  • 主题词:人才学-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用人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用人思想卷3

绪论3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用人思想——士人阶层出现与人才学说纷起7

第一章 春秋时期桓管的用人思想8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9

小恶不掩大德11

君道臣智12

树人百获14

匹夫有善15

识人三本17

第二章 孔子和儒家的用人思想19

改良世卿制19

人存政举21

骄且吝,其余不足观21

士无世官22

人皆可以为尧舜23

进贤听之国人2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7

有治人无治法28

士信而后求知能30

第三章 墨子的用人思想32

众贤论33

取贤不避贫贱34

列德而尚贤36

第四章 道家的用人思想37

功成而弗居38

善用人者为之下39

君道无为与臣道有为40

第五章 法家的用人思想41

用人取于因循41

势位屈贤42

遗贤去知44

爵下于民46

举事而材自练47

尚法而不尚贤48

宰相必起于州部49

选人当事异备变52

第六章 战国四公子的用人思想53

积贤胜于积藏54

不耻下交55

第二编 秦汉时期的用人思想——“在御论”的充分展现57

第七章 秦始皇的用人思想58

帝圣合一论58

第八章 《吕氏春秋》的用人思想61

以长见、贵卒论智62

功成于天人63

才因“征表”可识64

成才与自全65

君因臣为66

第九章 汉高祖的用人思想67

善御人杰68

人才转换69

第十章 汉武帝的用人思想71

在御论72

器用论74

第十一章 司马迁的用人思想76

不以成败论英雄78

才能展延论79

势雄相佐论80

第十二章 东汉光武帝的用人思想83

以信御才84

以严护才88

第十三章 王充《论衡》的用人思想90

实知论91

才力论93

贤佞可辨论94

逢遇论96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用人思想——从唯才是举到唯论阀阅99

第十四章 曹操的用人思想100

唯才是举100

评识知人104

第十五章 诸葛亮的用人思想105

举贤求安106

用人任长108

第十六章 汉魏之际的重才思潮110

人事为本111

才性论112

材能论113

第十七章 陈群《九品中正官人法》与刘毅《九品八损疏》的撞击115

唯论阀阅116

九品八损117

第十八章 晋武帝的用人思想120

用人无为120

第十九章 北魏孝文帝的用人思想124

阀阅改良125

“均诚”御人127

一考黜陟128

第二十章 刘昼的用人思想130

善拔无弃人131

识人于功前132

才成于“因显”、“托附”133

第二十一章 西魏宇文泰、苏绰的用人思想134

阀阅只取土牛木马135

择人先择志行136

引一世之人治一世之务137

驰之驽骥可分138

善官人者必先省官138

擢贤审择根基139

第四编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用人思想——人才学说的时代巅峰141

第二十二章 隋文帝的用人思想141

科考选人142

禁用“浮华”143

不明喜察144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148

才行取人150

施恩御人152

用人于谏155

爱之如一157

第二十四章 武则天的用人思想157

摧毁阀阅158

“三物”御人162

第二十五章 唐玄宗的用人思想166

求相图治166

求相图逸169

第二十六章 陆贽的用人思想172

“才性”论174

赏罚论176

复进论178

第二十七章 柳宗元的用人思想179

割据用人圣贤无立180

“相道”论183

第二十八章 杜牧、赵蕤、罗隐的用人思想184

文武一道184

知人术185

察相术190

用人之权峻宽相济192

第二十九章 后周世宗的用人思想193

亲事与用能并重194

科考荐举参用196

第五编 宋辽金元时期的用人思想——用人思想的民族融合198

第三十章 宋太祖的用人思想199

制用相兼200

第三十一章 王安石的用人思想204

择术为先205

陶冶成才论206

第三十二章 司马光的用人思想208

择人“政本”论209

才德论211

选任务实212

使人“责有所归”214

第三十三章 从辽太祖到辽圣宗的用人思想215

摒弃世选215

用人学唐仿宋219

第三十四章 金世宗的用人思想220

通显识人221

人用其壮222

损益立新223

当为后代“蓄才”225

第三十五章 宋孝宗的用人思想227

“明赏严罚”论228

用相论230

朋党论231

第三十六章 朱熹、陈亮、叶适的用人思想233

气质论233

分权论236

功利论238

破格论239

第三十七章 杨万里的用人思想240

相为“天下之望”240

才成于君亦坏于君241

冗官覆国242

第三十八章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用人思想244

推举制与世袭制的嫁接245

重组士人阶层246

匠入品流249

人才的民族歧视251

第六编 明清时期的用人思想——封建时期用人思想的终结253

第三十九章 明太祖的用人思想254

取士以实255

量主剪才259

第四十章 张居正的用人思想261

一以功实为准262

用人贵顺263

第四十一章 东林学派的用人思想265

本体与工夫合一266

打破等级267

第四十二章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用人思想268

才当为万民所用269

才、材有别271

繁法坏才272

实践是成才之路274

第四十三章 清康熙的用人思想275

克求实才275

信用“亲察”279

第四十四章 阮元《畴人传》的用人思想281

术数为才281

第四十五章 龚自珍、魏源的用人思想284

不才戮才285

用人三代私288

师夷论290

第四十六章 洪仁玕《资政新篇》的用人思想292

公举制292

第四十七章 洋务派的用人思想296

西学为用297

游学与游历300

蚨雉论302

第四十八章 康有为与戊戌维新派的用人思想304

群合论305

广智论307

用人方策卷311

绪论311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用人方策——功利十足的“争人”之战314

第一章 贵士策316

智与权的析离316

士人阶层的出现318

春秋的“贵士”320

战国的“尚贤”324

第二章 三选策325

一选在强化“贡士”观念326

二选在强化实践检验327

三选在强化“臣权君授”327

“举贤”与“举善”结合328

沿革与延续329

第三章 设蔽贤罪策330

保障国家人才征调大权331

“蔽贤罪”的历史烙印332

蔽贤与用奸孪生333

第四章 养士策335

由“士不外索”引出335

从国君养士到私门养士336

养士制的沿袭340

第五章 间才策341

间解乐毅342

间解廉颇344

间毁信陵君345

质疑“用人不疑”346

第六章 干用策347

赵王请杀魏相348

秦王强赵不用赵豹、平原君349

赵王强燕必用将渠为相350

战国必“争人”351

第七章 投争策352

范雎贿散合纵352

秦借赵王手杀赵将李牧353

齐相诱齐王降秦354

“应侯之术”不可小视356

第八章 即阿策357

“反观察”是人的本能358

齐威王与“即阿事件”359

“举一之不可测”的用人效应361

奸人皆贿人主“左右”362

第九章 用进取者策366

向“尚贤”发起挑战366

苏秦身诠“进取者”369

毋需“讳学其术”370

第十章 去患策371

防才之为“外患”372

防才之为“后患”375

才—患演化376

第十一章 尚功策378

“尚贤”走向虚浮379

商鞅尚功380

赵伐中山引出的用人之争382

第二编 秦汉时期的用人方策——大一统的用人风范386

第十二章 客卿策388

用人方策大论争388

秦四君“以客之功”成帝业390

客卿策的成因与沿袭392

第十三章 用长策394

“大夫箕会于衢”394

刘邦以长用人396

沉重的代价400

第十四章 察举策402

《求贤诏》开察举之端403

儒学在察举中的地位404

多科察举拓“广用”之先405

左雄改制激活察举407

第十五章 徙豪策409

秦始皇“徙豪”409

刘邦“徙豪”411

人才销汰是政治方略413

第十六章 封功臣策415

讨叛与封功并进416

从群臣“争功”获取的对策419

封功臣使汉祚延续420

第十七章 设“谬举罪”策421

和平年代的荐举痼疾422

左雄纠“谬举罪”425

外戚专政是最大谬举428

第十八章 “天谴”策429

西汉的“天谴”易官430

东汉的“天谴”易官432

后世沿袭434

“天谴”是折射的人谴436

第十九章 募官策437

张骞应募438

“募吏民无问所从来”439

开放性用人的尝试440

第二十章 退武进文策441

“退功臣,进文吏”的提出441

“退功臣”得于明慎443

“进文吏”也需得人446

第二十一章 回避策449

回避制度的兴起449

回避制度的沿袭451

封建社会后期的回避制度454

第二十二章 任子策455

汉初《任子诏》456

荫补的沿袭457

家天下无能摆脱荫子460

第二十三章 鬻爵策461

西汉的“纳赀”入官462

从公卖到私卖464

唐代的“斜封官”466

晁错之错467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用人方策——陷入门阀旋涡468

第二十四章 使实策469

“使实”开启时代新风470

曹操“使实”470

难矫“白望”474

第二十五章 答问策475

《草庐对》刘备用诸葛亮476

曹操隔墙听政用杜畿477

以问策取人478

第二十六章 用降臣策479

三国时期用降臣480

东晋时期用降臣481

“进取之良资”482

第二十七章 品任分置策484

品第与任用分置485

走向阀阅制度488

九品中正制的衰落489

第二十八章 考课策491

早期考绩491

刘劭作《都官考课》492

杜预的“去密就简”493

拓跋元宏的“考即黜陟”494

考课的后世沿革496

第二十九章 轮官策498

以“格制”断年轮官498

勋格与轮官500

“丁忧”的轮官意义501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用人方策——渐入鼎盛的用人谋略505

第三十章 公试策506

巨大的历史进步507

科举的方策剖析509

公试取士的发展与完善512

第三十一章 用士人集团策514

隋朝的用士人集团515

唐太宗与士人集团517

元征“南人”入阁518

用士人集团的两面观519

第三十二章 “华夷如一”策520

“大有胡气”的唐室521

开“羁縻”命官之先524

远播后世525

第三十三章 梓人策526

宰辅用人责任制526

前车之鉴529

李纲辩相529

后车之覆531

第三十四章 告密策534

武则天收天下投书534

明成祖以“厂卫”布控人事536

仿效者的低能538

第五编 宋辽金元时期的用人方策——多民族用人谋略的融会540

第三十五章 析权策541

杯酒释兵权542

职、任离析544

相权离析545

削权式用人利弊546

第三十六章 去宦祸策547

宦祸残酷547

宋代抑宦有术551

宦祸与“近习”554

第三十七章 久任策556

九年迁代的时代背景557

宋代反“迁代太速”的呼声558

宋代官员速迁之失561

元代亦失于“迁代太速”563

第三十八章 “带职致仕”策564

神宗首倡“带职致仕”565

鼓励“引年知止”566

意在慰藉567

第三十九章 抑朋党策569

东汉桓、灵“党锢”570

晚唐“牛李党争”572

北宋“元祐党人”案574

欧阳修《朋党论》575

第四十章 “纳流寓”策578

“纳流寓”的方策遗产578

“等第换授”579

搜求逸士580

第四十一章 惩奸策583

二陈论罪“六贼”584

邓肃请惩叛臣585

李纲主惩“僭逆”“伪命”587

胡铨《斩奸疏》588

张观弹劾汤思退590

两宋纵奸的反顾591

第四十二章 宿卫出职策593

“怯薛”是一所军政大学594

从元代宰相看“怯薛”596

中原与漠北宿卫出职之比较598

第四十三章 使事策601

摆脱“汉人无补于国”的桎梏601

吏员出职604

匠官制605

第六编 明清时期的用人方策——封建社会后期的用人谋略607

第四十四章 醒贪策608

元末腐败遗风609

去公侯特权609

重惩贪官611

“醒贪”轨迹613

第四十五章 罢科举策614

朱元璋罢科举615

探知“洪武率”617

明代科举的衰落619

崇祯的忘祖悲剧620

第四十六章 考成策622

考成法推行的背景622

“一以功实为准”623

腐败用人体制的垂死复位627

第四十七章 文禁策628

清代文字狱629

文字狱“关吏治甚大”631

文字狱使奸佞腾达632

文字狱酿成考场风波633

第四十八章 起用战功策634

赏功升发巨大的人才能量634

起用战功策的蜕化635

起用战功策的蜕变637

第四十九章 设守土官策639

设守土官640

设乡土官641

“古制”与新政642

第五十章 幕宾策643

用幕府渊源643

清代的幕客制度644

曾国藩用幕府645

幕宾制的历史比较647

第五十一章 废科举策649

科场腐败649

八股难以“制夷”651

历史回眸652

第五十二章 游学策653

游学以“徐图自强”653

游历乃“救急之方”655

“先生”与“学生”6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