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论方法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巍,刘艳菊,李天威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3839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247页
- 主题词: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鄂尔多斯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论方法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1
1.1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其特征1
1.1.1资源型城市的概念1
1.1.2资源型城市的特征2
1.2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概况3
1.3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4
1.3.1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4
1.3.2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8
第2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10
2.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10
2.2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应用11
2.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概况11
2.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与实践13
2.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4
2.3.1规划环评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14
2.3.2规划环评有利于协调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15
2.3.3规划环评有利于资源型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15
2.3.4规划环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合理开发和健康发展15
2.3.5规划环评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科学民主决策16
第3章 规划环境影响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17
3.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和主要方法17
3.1.1规划环评的技术程序17
3.1.2规划环评的主要技术方法18
3.2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的原理与特征20
3.2.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环境资源制约因素20
3.2.2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与特征24
3.3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的应用概念与指标体系25
3.3.1三基线环境空间评价模型的应用概念及分析方法25
3.3.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6
第4章 鄂尔多斯市概况及其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9
4.1鄂尔多斯市概况29
4.1.1地理位置29
4.1.2自然条件29
4.1.3社会发展概况30
4.2鄂尔多斯市及其周边发展现状30
4.2.1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现状30
4.2.2鄂尔多斯市城市建设现状32
4.2.3鄂尔多斯市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32
4.2.4鄂尔多斯市能源利用现状33
4.2.5鄂尔多斯市环境治理现状33
4.2.6周边重点地区概况及其发展规划34
4.3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概要36
4.3.1规划名称与范围36
4.3.2发展战略与目标37
4.3.3规划发展规模、结构与布局38
第5章 评价总则与规划协调性分析42
5.1评价总则42
5.1.1评价对象与目的42
5.1.2评价指导思想与原则43
5.1.3评价依据45
5.1.4评价范围与时段45
5.1.5评价重点与方法45
5.1.6环境保护目标47
5.1.7评价情景水平设置47
5.2评价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48
5.2.1评价总体思路48
5.2.2评价技术路线49
5.3规划协调性分析50
5.3.1规划外部协调性分析50
5.3.2规划内部协调性分析50
5.3.3存在的潜在冲突50
第6章 城市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环境质量55
6.1区域资源环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55
6.1.1水资源特征及利用现状55
6.1.2矿产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现状58
6.1.3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59
6.2生态环境质量61
6.2.1空气环境质量及主要问题61
6.2.2水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问题63
6.2.3固体废物排放现状及主要问题66
6.2.4生态质量现状66
第7章 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演变回顾性分析73
7.1城市发展73
7.1.1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回顾73
7.1.2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回顾74
7.1.3工业能源利用情况回顾75
7.2生态系统演变回顾性分析75
7.2.1基础信息源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75
7.2.2土地利用/覆盖(LUCC)变化分析76
7.2.3生态环境状况回顾性分析77
第8章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81
8.1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81
8.1.1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81
8.1.2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82
8.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83
8.2.1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83
8.2.2鄂尔多斯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84
第9章 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88
9.1水资源承载力分析88
9.1.1可利用水资源88
9.1.2需水量预测90
9.1.3水资源承载力分析99
9.1.4重点区域供需平衡分析102
9.1.5水权转换论证105
9.2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分析114
9.2.1土地污染负荷分析114
9.2.2土地经济效益分析115
9.2.3耕地承载力分析117
9.3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118
9.3.1总量控制目标与大气环境容量118
9.3.2各旗区总量指标分配118
9.3.3全市及各旗区总量利用现状119
第10章 区域生态适宜性分析121
10.1分析方法121
10.1.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121
10.1.2评价指标的分级与量化121
10.1.3评价因子图层叠加123
10.2分析结果123
第11章 中观层次规划影响分析与评价126
11.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26
11.1.1规划方案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126
11.1.2近期污染物总量控制133
11.1.3中远期能源利用与大气环境承载力动态关系136
11.1.4规划方案对重点保护对象的影响137
11.2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38
11.2.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38
11.2.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47
11.2.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158
11.3固体废物排放预测与分析161
11.3.1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与分析161
11.3.2固体废物排放量预测与分析164
11.4重点区域资源环境限制因子分析165
11.4.1资源特征及其发展定位分析165
11.4.2资源环境限制因子分析168
11.4.3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170
第12章 宏观层次规划影响分析与评价171
12.1累积生态影响分析与评价171
12.1.1工业占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171
12.1.2地下水开采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分析171
12.1.3煤炭开采的生态影响分析173
12.1.4水土流失影响分析174
12.1.5土地沙化影响分析175
12.1.6对保护区影响分析176
12.1.7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趋势分析177
12.1.8生态防治对策178
12.2对宜居城市和创模的影响分析179
12.2.1创模背景179
12.2.2影响分析181
12.3对其他产业规划和发展的影响分析182
12.3.1社会影响分析183
12.3.2经济影响分析183
12.3.3产业优化调整建议184
12.4与周边重点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分析184
12.4.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184
12.4.2水资源利用的相互影响分析186
第13章 规划循环经济分析与评价187
13.1产业链与产业关联度分析187
13.1.1产业关联度分析187
13.1.2主导产业链分析187
13.2生态效率分析189
13.2.1鄂尔多斯市工业生态效率分析189
13.2.2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生态效率分析191
13.3废物资源化评估193
13.3.1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分析193
13.3.2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途径193
第14章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195
14.1目标与定位合理性分析195
14.2规划规模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197
14.3规划布局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198
14.4规划结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199
14.5综合分析199
14.5.1承载力增值分析199
14.5.2环境空间占用率分析201
14.5.3规划方案能源利用分析203
14.5.4环境保护目标可达性分析204
第15章 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205
15.1落后产能淘汰方案205
15.2节能减排行动方案205
15.2.1节能与大气污染物减排行动方案205
15.2.2水污染物减排行动方案207
15.3规划主导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及其构建方案208
15.3.1重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209
15.3.2三个层面典型带动209
15.4分门类重点规划项目环保准入标准210
15.4.1煤炭产业环保准入标准210
15.4.2电力产业环保准入标准211
15.4.3煤化工产业环保准入标准211
15.5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对策212
15.5.1生态保护重点区域212
15.5.2产业发展重点区域213
15.6重大环境风险防控策略214
15.6.1避免风险214
15.6.2控制风险214
第16章 评价结论及建议215
16.1评价结论215
16.2评价建议219
附表225
参考文献231
热门推荐
- 2847378.html
- 2849566.html
- 966540.html
- 1418152.html
- 1030895.html
- 3181231.html
- 761544.html
- 2765470.html
- 73428.html
- 27938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4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9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3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50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6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13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11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06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6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8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