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及对策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敦瑞 著
- 出版社: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87984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69页
- 主题词:区域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关系-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我国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及对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2
一、问题的提出2
二、研究的意义4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范围界定和主要内容5
一、研究思路5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5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6
第三节 不足之处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7
一、研究中的不足7
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8
第二章 产业转移生态效应的理论基础10
第一节 产业转移的环境外部性11
一、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内涵和分类11
二、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发生机制15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与环境规制17
一、关于“污染天堂”假说的研究和争论18
二、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21
三、环境规制与区际产业转移的环境外部性23
第三节 产业转移的生态效应24
一、Grossman和Krueger的分析框架与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效应24
二、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空间维度28
三、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时间维度29
第四节 产业转移生态效应的原因和治理32
一、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产生原因的相关理论32
二、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治理手段的相关理论33
三、关于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治理的进一步思考37
本章小结38
第三章 我国工业布局变化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整体状况39
第一节 全国工业生产分布的总体变化情况40
一、三大经济区块工业生产规模和比重的变化40
二、沿海三大经济圈工业生产规模和比重的变化41
三、重工业分布的整体变化43
第二节 三大流域和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情况44
一、长江流域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44
二、黄河流域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46
三、泛珠三角区域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47
四、沿海各大区块及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分布的变化49
第三节 现阶段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总体特征50
一、产业转移的普遍性50
二、“重工业”仍占重要地位的产业转移58
三、第二产业仍是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62
四、产业转移进入“高峰”阶段63
本章小结67
第四章 “污染天堂”假说在区际产业梯度转移中的验证68
第一节 污染密集产业空间转移的方向69
一、污染密集产业的界定69
二、近年来我国污染密集产业的总体情况74
三、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方向及其与“污染天堂”假说的一致性76
第二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条件下“污染天堂”的形成80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80
二、当前污染密集产业的污染情况和空间特征84
三、“污染天堂”的形成87
第三节 区域梯度差异与“污染天堂”假说88
一、环境规制的区域梯度差异89
二、经济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区域梯度差异93
三、区域梯度差异与“污染天堂”的关系96
本章小结97
第五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和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98
第一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生态环境的规模效应99
一、规模效应的内涵99
二、规模效应的表现99
三、进一步的说明101
第二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生态环境的结构效应101
一、结构效应的内涵101
二、结构效应的表现102
三、进一步的说明103
第三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生态环境的技术效应104
一、技术效应的内涵104
二、技术效应的表现104
三、进一步的说明107
第四节 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综合分析107
一、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整体分析107
二、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108
三、综合分析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114
本章小结116
第六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空间维度分析117
第一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与跨界环境外部性118
一、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条件下跨界环境外部性的实质118
二、环境外部性的区际转移和外溢119
三、环境外部性区际转移的福利效应120
第二节 产业转移生态效应在空间维度上的具体表现121
一、对水环境的影响121
二、对土地环境的影响123
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24
四、其他方面的影响127
第三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放大128
一、地方政府“环境竞争”的放大效应129
二、地理梯度反经济梯度的放大效应129
三、污染密集产业区际梯度转移的放大效应130
第四节 产业转移生态环境问题的空间集聚效应131
一、产业转移与污染集聚131
二、工业园区的污染问题133
三、产业转移间接集聚效应的环境外部性135
第五节 案例分析:产业梯度转移与西北某地的环境污染135
一、曾经的“戈壁明珠”136
二、现在的“污染天堂”136
三、工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后果139
本章小结141
第七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时间维度分析142
第一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与代际环境外部性143
一、代际环境外部性的内涵143
二、产业转移环境外部性的代际性144
三、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代际公平的影响145
四、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代际福利效应147
五、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在时间维度上的具体表现149
第二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152
一、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152
二、区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154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条件下的变化156
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与代际环境外部性157
第三节 工业转移生态效应在时间维度上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河南的比较158
一、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158
二、浙江、河南两地工业生产生态足迹的计算160
三、河南、浙江工业生态足迹的比较166
四、从生态足迹看工业产业梯度转移的环境外部性167
本章小结169
第八章 FDI与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的生态效应171
第一节 FDI产业流向和区域流向的变化172
一、三大区块FDI流向的变化172
二、FDI产业流向的变化173
三、FDI流向的梯度差异174
四、污染密集产业外资企业的区域变化176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中FDI的环境外部性分析179
一、FDI的环境问题180
二、FDI环境外部性产生的方式181
三、FDI环境外部性的实质和特征182
第三节 FDI环境外部性的跨界转移183
一、FDI与工业污染的空间变化184
二、FDI环境外部性的跨界效应186
三、FDI环境外部性跨界转移的福利影响187
第四节 FDI环境外部性的代际影响188
一、FDI环境外部性的代际效应188
二、FDI与环境代际公平189
三、FDI环境外部性与代际福利损失190
第五节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条件下FDI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的总体评析191
一、FDI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191
二、FDI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194
三、FDI经济发展效应与生态效应的总体评析195
本章小结196
第九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原因解析197
第一节 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工业化198
一、区域间的经济梯度差异198
二、产业同构与普遍的工业化道路199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其他类型的产业转移200
第二节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201
一、我国在当前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201
二、国际分工、产业转移与我国的生态环境203
三、部分跨国公司“双重环境标准”在其中的作用205
第三节 生态产权制度的缺失207
一、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207
二、生态产权的界定问题208
三、区际产业梯度转移与生态产权制度的缺失209
第四节 地方政府的原因209
一、环境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210
二、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影响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原因210
三、影响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其他政府性原因212
第五节 社会公众的原因213
一、公众利益的分散性213
二、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程度214
三、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参与程度215
第六节 其他因素216
一、数据信息因素216
二、企业技术因素217
三、成本和价格因素217
本章小结218
第十章 区际产业梯度转移生态效应的治理思路与对策219
第一节 发展理念的转变220
一、传统工业化道路与生态环境的冲突220
二、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220
三、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22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转方式222
一、探索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经济发展方式222
二、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转方式223
三、以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25
第三节 在开放经济中践行绿色发展226
一、加强国际产能合作227
二、改善国际分工地位228
三、合理对待外资和外资企业230
第四节 贯彻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231
一、将区际产业转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契合231
二、处理好相应的重要关系234
三、推行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236
第五节 构建良好制度环境238
一、健全生态产权制度238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239
三、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240
四、依法保障制度实施242
第六节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242
一、继续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的认知243
二、引导公众积极有序地参与243
三、充分发挥环保类社会组织的作用244
第七节 其他相关治理措施245
一、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245
二、加强对产业园区的环境监察246
三、加强生态数据信息平台建设246
四、强化运用税收金融工具247
五、多渠道改善工业企业生存状况247
本章小结248
参考文献250
热门推荐
- 1343976.html
- 3240525.html
- 296626.html
- 1493448.html
- 1321969.html
- 1978811.html
- 1175030.html
- 2843017.html
- 1551287.html
- 36518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82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20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33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07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68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67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67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02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