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新华,李保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780208465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0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21页
- 主题词:人文科学-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1
(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3
(一)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3
(二)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7
(三)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9
三、近年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综述12
(一)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12
(二)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12
(三)尚待解决的一些理论问题1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22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22
(一)马克思主义是民族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的统一22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因时、因地制宜25
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31
(一)近代中国需要反帝反封建的理论武器31
(二)马克思主义是能够拯救中国命运的“第三文明”31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35
三、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38
(一)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38
(二)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中介3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4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文化选择与认同46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早期传播46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46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48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54
(一)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54
(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56
三、围绕马克思主义的论争63
(一)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63
(二)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论争65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69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72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72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72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77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83
(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83
(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征88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91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91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旗帜93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95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95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依据95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98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02
(一)邓小平理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102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构成104
(三)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核心113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117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18
(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119
(二)回答了关系当代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119
(三)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120
(四)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国情把握最透彻的马克思主义121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12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12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2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发展128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133
(一)“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13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34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137
(一)近代历史经验的总结137
(二)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140
(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44
(四)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148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特点152
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选择态度152
(一)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具备的文化选择态度152
(二)体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精神155
(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选择观160
二、鲜明的民族本位思维方式163
(一)思想内容的民族化特征163
(二)思维方式与表现形式上的民族化取向169
三、在突破苏俄模式中实现中国化170
(一)对苏联模式的效仿170
(二)在效仿中寻求突破与飞跃172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175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175
(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则175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则也必须实现“中国化”176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实践精神179
(一)实践观点和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品质17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180
三、坚定不移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184
(一)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184
(二)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决摒弃教条主义185
四、与时俱进把握国情,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87
(一)科学认识国情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出发点187
(二)必须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190
(三)始终沿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1
结语:永恒的事业 永恒的课题194
一、近百年艰难而壮丽的历程194
二、新世纪任重而道远197
三、干不完的事业,学不完的课题202
参考文献207
后记208
热门推荐
- 2790811.html
- 3809098.html
- 1461279.html
- 3341591.html
- 1779731.html
- 1851245.html
- 2103921.html
- 369523.html
- 60918.html
- 28644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15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68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88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2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69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6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6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