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出废墟 我们怎样应对地震灾害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子平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大地出版社
- ISBN:978780246109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24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642页
- 主题词:大地震-史料-唐山市-1976;抗震救灾-研究-唐山市-1976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走出废墟 我们怎样应对地震灾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3
卷首语3
地震篇5
唐山这个地方5
美丽富饶的冀东大地,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的一颗明珠5
灾难在地下孕育,地震工作者注视着,然而9
震撼世界的“七·二八”12
一个怪异的世界,惊恐不安的夜晚12
凌晨3点42分、灾难袭击的时刻17
瞬间的毁灭25
震波席卷大地,烈度及其分布25
不设防的城市,震后一片废墟29
生死之间36
遇难者是怎样死去的,幸存者是怎样活下来的36
幸免于难的人又冲上废墟,奋不顾身地抢救亲人43
死神仍在瓦砾间游荡,灾区人民期待着救援48
救灾篇51
紧急动员起来51
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全力支援灾区51
河北省成立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唐山人民迅速组织起来53
从陆地到空中,各路救援大军星夜兼程,奔向灾区54
让每个活着的人活下去58
舍生忘死抢救遇险群众,解放军救灾部队奋战在残墙断壁间58
废墟上失去了生存条件的灾民:水、食、衣、住等问题的临时解决65
特殊的群体生活,人们之间表现出一种超常的友爱精神67
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全世界都在关注着唐山70
奋力救治伤员72
成千上万亟待救治的伤员,受灾的当地医护人员奋起抢救72
顽强战斗,救死扶伤,各地医疗队迅速赶来76
伤员外转治疗,在飞机上、在火车上80
祖国处处有亲人,各地对伤员的热情接待和精心治疗84
重返家园90
城市的复苏92
邮电与交通事业的恢复,灾区与祖国母亲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92
为城市有机体注入血液,救灾中把水与电的恢复摆在了突出地位98
孩子们边读书、边建校,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剧场里又传出歌声102
打击趁灾打劫的不法分子,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105
全面恢复城乡经济108
天轮又转起来了,作为工业城市的唐山获得新生108
震后第一个秋收,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113
恢复财贸工作,灾时供给制转变到正常商品供应116
震后的第一个冬天120
严冬威胁着灾区人民,人人动手建造简易房120
不让一个人挨冻,冬装、炉具和燃料的供应124
一千多年前的“火烧连营”不能重演:防范措施125
掺和着悲痛的欢乐,震后的第一个春节126
大灾之后无大疫129
举世关注着灾区的疫情,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吗129
秋季防疫,预防冬季传染病的流行133
开春之后,奇迹:大灾之后传染病发病率比常年还低135
震后的社会问题138
“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孤儿寡老受到全社会的关怀138
幸运的不幸者:社会对截瘫患者所做的安顿与照顾140
解体家庭的重新组合,开始新的家庭生活143
重建篇146
一定要重建唐山146
新的选择:重建唐山总体规划的提出146
规划中的新唐山,功能分区、防灾对策148
各路专家云集唐山,会商实施方案151
总体规划的调整与完成153
大规模的建设156
在废墟上建一座新城市,唐山恢复建设的特点156
施工前的准备:资金和物资的筹集,清墟倒面158
大规模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央领导人先后视察唐山160
新唐山大放异彩164
重新矗立起来的城市:合理的布局,崭新的面貌164
在改革中腾飞的城市经济,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166
教育、卫生事业的新局面,独具地方特色的唐山文化的复兴169
生机勃勃的冀东农村,成功的改革,持续的发展171
结束语173
第二卷 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179
卷首语179
研究背景:唐山与唐山地震182
第一章 唐山地震研究的文化视角188
一、研究唐山地震的视角188
二、地震文化研究的任务192
三、唐山地震文化研究的内容196
四、唐山地震文化研究的意义199
第二章 生存能力与地震文化201
一、地震毁掉的和没能毁掉的是什么201
二、人的生存能力205
三、灾后生存能力的调整与实现是文化现象209
第三章 地震文化形态214
一、地震文化的现实形态214
二、地震文化的一般形态与理论内涵218
三、地震文化与常时文化222
第四章 灾变心理与精神救灾225
一、地震对人的心理伤害225
二、震灾对人的长效心理影响229
三、灾时个人需求的变异233
四、灾后人的自我心理行为调节236
五、关于精神救灾的讨论237
第五章 抗震精神及其文化价值242
一、战胜灾害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242
二、应激反应及人在猝发性地震面前的能动作用244
三、精神力量在抗御灾害中的表现与作用247
四、抗震精神的创造与内涵251
五、抗震精神的文化承传254
六、抗震精神在唐山未来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257
第六章 地震灾害观259
一、唐山人地震灾害观的形成与发展259
二、科学地震灾害观的内容与特征263
三、对人在抗御灾害中地位和价值的思考267
第七章 灾时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270
一、震后生活方式变迁的文化意义270
二、灾时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272
三、灾时生活方式的文化内涵275
四、孤残人与丧偶者生活方式的文化审视278
第八章 十年复建时期生活方式与创业文化287
一、十年复建时期概况287
二、复建时期的劳动生活方式287
三、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与结构优化290
四、逐步摆脱传统模式的乡村生活方式291
五、复建时期生活方式的文化意蕴293
第九章 开放文化与十年振兴时期生活方式298
一、十年振兴与开放文化298
二、开放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300
三、十年振兴时期生活方式的特点301
第十章 顽强生长于废墟之上的简易城市308
一、城市与城市建筑308
二、地震对唐山城市的破坏310
三、唐山简易城市的生成与特征312
四、“原始”而功能齐全的城市314
五、简易城市的评价与作用317
第十一章 唐山城市十年重建面面观321
一、十年重建的背景与条件321
二、城市重建方案的选择323
三、城市重建工作的实施325
四、搬迁与安置中观念的碰撞330
五、十年重建的主要经验与问题332
第十二章 新唐山城市建设的文化审视335
一、新唐山——一座新型的抗震城市335
二、新唐山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337
三、新唐山城市功能的改善340
四、地震文化的积淀与留传345
五、唐山城市建筑文化的历史走向347
第十三章 废墟上崛起的唐山经济348
一、唐山经济的损毁与留存348
二、重建唐山经济面临的选择351
三、唐山经济从废墟中再生355
四、唐山经济的重建与发展359
五、唐山经济的振兴与腾飞362
第十四章 震后企业组织的沿革与整体素质的提高365
一、震后企业组织的沿革365
二、现代企业制度在唐山的生长368
三、走向成熟的企业经营机制371
四、企业科技含量的提高374
五、企业文化与唐山企业文化建设377
第十五章 走向21世纪的唐山经济383
一、经济发展态势与21世纪的目标383
二、区域环境与区位优势385
三、走向高度化的经济结构389
四、唐山经济在深化改革中前进396
第十六章 地震文化资源与唐山社会发展399
一、地震文化是一种资源399
二、物质形态地震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03
三、唐山社会发展精神能源的开发407
结束语411
第三卷 地震社会学初探423
卷首语一423
卷首语二425
总论427
地震社会学的历史使命427
一、人类同地震灾害的斗争是一个社会过程427
二、地震社会学应运而生429
三、什么是地震社会学431
四、地震社会学的研究任务与内容433
第一篇 地震灾害的社会学分析436
第一章 地震与地震灾害436
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436
二、地震形成灾害的条件441
三、地震的成灾机制443
四、地震灾害的特征447
第二章 人的生存条件与震灾要素451
一、人的生存条件451
二、震灾要素链条及其构成455
三、地震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456
四、地震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破坏459
五、地震对人的伤害461
第三章 震灾的评估与分级465
一、地震评估与震灾评估465
二、震灾的综合评估468
三、震灾的分级474
第四章 地震灾害与人类社会481
一、震灾与社会的双向双效关系481
二、地震灾害的社会效应482
三、社会文明与地震灾害488
第二篇 震灾防御研究494
第五章 震灾防御494
一、大防御及其社会目标494
二、震灾防御机制496
三、震灾防御手段构成499
第六章 两难中的地震预报504
一、地震预报在震灾预防中的地位504
二、我国地震预报科学发展概况505
三、地震预报的现状及其社会效果508
四、地震预报的两难处境512
第七章 地震灾害预报517
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预报517
二、地震灾害预报的内容519
三、地震灾害预报的社会管理523
四、震灾预防的社会宣传528
第八章 地震救灾的社会目标及其实现531
一、地震救灾的涵义531
二、地震救灾的社会目标534
三、地震救灾机制研究536
四、救灾者539
第九章 灾民自救与精神救灾546
一、灾民自救及其意义546
二、灾民意识与精神救灾550
第三篇 灾时社会行为与社会问题555
第十章 灾时行为研究555
一、震时人的心理行为反应555
二、灾时人们需求的变化560
三、灾时人的心理行为倾向562
四、灾时人际关系565
五、“灾时共产主义”生活模式569
第十一章 灾后社会机体的整合573
一、灾后社会机体整合的意义573
二、灾后社会机体整合的内容575
三、灾时的社会领导579
四、灾时的社会控制581
第十二章 震灾诱发的社会问题586
一、震灾诱发社会问题的特征586
二、震灾诱发社会问题的影响588
三、解决震灾诱发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591
四、唐山地震诱发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595
结束语600
附录 相关评论607
唐山人民抗震十年的真实写照——评《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陈非比607
有益的探索、可喜的收获——评《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耿庆国609
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地震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著作——《地震社会学初探》一书的评介&苏驼612
评《地震社会学初探》&郭增建615
穿越地狱的行旅——记中国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619
热门推荐
- 2693171.html
- 3017256.html
- 2704108.html
- 1844407.html
- 21369.html
- 1636511.html
- 1304885.html
- 1319274.html
- 1050204.html
- 12132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66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7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39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75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45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9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06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99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39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7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