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文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1799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958页
- 主题词:哲学史(地点: 中国 学科: 高等学校) 哲学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开端(史前至殷末周初)1
导言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史前至夏殷时期)4
第一节 中华先民原始思维的发展4
第二节 创世神话中的世界图式与万物来源6
第三节 宗教信仰中的灵魂观念与人神关系10
第四节 社会实践中的实在信念与人文智慧13
第一节 《周易》古经的阴阳观念与变易观念16
一、《周易》古经的时代16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开端(殷末至周初)16
二、《周易》古经的性质17
三、《周易》古经的阴阳观念19
四、《周易》古经的变易观念20
五、《周易》古经的吉凶观念21
第二节 《尚书·洪范》的五行观念与睿思观念23
一、《尚书·洪范》的时代23
二、《尚书·洪范》的五行观念24
三、《尚书·洪范》的睿思观念27
第三节 周公的天命、敬德和礼乐观念27
一、对传统天命论的改造28
二、“敬德”与“保民”的关系29
三、“制礼作乐”中的人文教化观念30
第二编 中国哲学思想的开拓与哲学学派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33
第一章 先哲们的思想开拓35
第一节 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思想开拓35
一、阴阳观念的发展35
二、五行观念的发展36
三、“和同”与“有两”、“陪贰”的辩证思想37
四、敬德观念的发展40
五、重民观念的发展41
六、无神论思想的活跃43
第二节 管子与晏子的哲学思想44
一、管子的哲学思想44
二、晏子的哲学思想48
第三节 子产与范蠡的哲学思想52
一、子产的哲学思想52
二、范蠡的哲学思想55
第二章 老子的道论与道家学派的形成59
第一节 老子的思想渊源60
第二节 “道”的抽象及其本原意义62
第三节 “道”的作用与“道”的辩证法65
第四节 “自然无为”的治国之道68
第五节 “为道”与“为学”的区别70
第六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71
第三章 孔子的仁学与儒家学派的形成73
第一节 孔子的思想渊源73
第二节 宗教意识与现实精神75
第三节 从“礼”进至于“道”78
第四节 “仁”的整合与“人”的反思80
第五节 教育过程中的认知理论83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84
二、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84
三、“学”与“思”的关系85
第六节 修养方法与精神境界86
第七节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89
第四章 孙武的“知彼知己”与兵家哲学91
第一节 “五事”、“七计”与战争的整体观念91
第二节 “知彼知己”的军事认知理论93
第三节 “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94
二、根据矛盾的变化灵活地运用战术95
一、从天道的变化看战争的矛盾运动95
三、因势利导与战争的主动权97
第五章 墨子的“兼爱”与墨家学派的形成99
第一节 墨子的思想渊源99
第二节 “兼以易别”的社会思想100
第三节 “非命”与“天志”的内在矛盾103
第四节 推崇功利的价值取向105
第五节 注重经验的认知理论107
一、“三表”法的成就与局限107
二、认知中的理性成分108
第六节 墨子思想的历史地位109
第三编 百家争鸣与诸子哲学的活跃(战国时期)111
第一章 《五千言》与道家哲学的新趋向115
第一节 《五千言》的作者与时代115
第二节 老子道论的思辨化116
第三节 老子道术的权术化118
第四节 道家与儒家的对立化120
第二章 黄老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122
第一节 《黄帝四经》的道家哲学122
一、从“道”至“理”的思想开拓122
二、辩证法中的思想新意124
三、以“道”论“法”的政治哲学126
四、修道的内容和价值127
第二节 《管子》中的黄老道家哲学127
一、从“道”到“精气”的思想开拓128
二、“心术”论的两重意义130
三、道、法结合的政治哲学131
第三章 子思、孟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133
第一节 子思的中庸哲学与道德“五行”说133
一、“中庸”思想的哲学展开133
二、道德“五行”的新系统136
第二节 孟子的心性哲学与义利观138
一、推行“仁政”的“王道”理想138
二、性善论与心性修养140
三、义利观念的重大转向143
四、圣人观与历史观144
第四章 庄子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148
第一节 庄子的道论与气论148
第二节 “齐物论”的两重意义151
第三节 追求精神自由的“逍遥游”155
第四节 精神超越的修养方式157
第五章 名辩思潮与名家哲学159
第一节 惠施的哲学思想与名辩内容159
一、关注万物的哲学取向159
二、“历物之意”的十个辩题160
第二节 公孙龙的哲学思想与名辩理论163
一、名实论与指物论163
二、白马论与坚白论165
第六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与名辩逻辑168
第一节 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168
一、后期墨家的时空论与运动论169
二、后期墨家的认知学说170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与逻辑理论173
一、“以名举实”的名实观173
二、“名”的分类与概念的分类174
三、“辞”的意义与判断的形式175
四、“说”的意义与推理的形式175
第七章 《易传》的形上追求与辩证法思想177
第一节 《易传》的哲学层面与术数内容177
第二节 《易传》的道器划分与形上追求178
第三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181
第四节 《易传》的辩证法思想182
第八章 阴阳家的宇宙图式与历史观187
第一节 阴阳家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187
第二节 阴阳五行相配的宇宙图式189
一、“称引天地剖判”的宇宙发生序列189
二、阴阳五行相配的宇宙图式190
第三节 “五德终始”的历史观191
第九章 荀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193
第一节 旨在“一天下”的社会理想193
第二节 性恶论与礼法观念194
第三节 “天人分职”的天道自然论197
第四节 “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199
第五节 关注“物理”与系统化的认知学说202
一、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202
二、认知过程的两个阶段203
三、“虚壹而静”的主体心态204
四、“兼权”以“解蔽”的思想方法205
五、“学至于行”的知行观206
六、“制名指实”的逻辑理论207
第一节 商鞅与韩非的历史进化论211
第十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211
第二节 韩非的利害论与法哲学213
第三节 韩非的矛盾学说与参验方法215
一、矛盾概念的双重意义215
二、矛盾双方的关系216
三、“参验”在认识中的作用217
第四节 韩非对道与理的新诠释218
一、道与理的规定218
二、道与理的关系220
三、人对道与理的态度221
第四编 儒家经学的统治与不同的哲学倾向(两汉时期)223
第一章 汉初的黄老之学与儒家哲学227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哲学思想228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和影响228
二、汉初黄老之学的思想特征229
第二节 汉初的儒家哲学231
一、陆贾的儒家哲学232
二、贾谊的儒家哲学234
第二章 《淮南子》的哲学倾向238
第一节 《淮南子》的天道观239
一、天道自然239
二、天道无为241
三、天人感应242
第二节 《淮南子》的人性论与形神论243
第三节 《淮南子》的历史观246
第三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哲学特点250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思想特征250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254
一、“天人感应”的天道观255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政治历史观257
三、“性三品”的人性论259
四、“正其谊不谋其利”的道德伦理观261
第四章 谶纬的神学特征与宇宙图式264
第一节 谶纬的神学特征265
一、谶纬迷信的流行265
二、谶纬的神学特征266
第二节 谶纬中的宇宙图式268
第五章 扬雄的“法言”与“太玄”论271
第一节 《法言》中的哲学思想271
第二节 《太玄》的哲学架构273
一、古文经学的兴起277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277
第六章 桓谭与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277
二、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279
第二节 桓谭的哲学倾向281
一、反对谶纬迷信281
二、形神烛火之喻282
第七章 王充“疾虚妄”的哲学精神284
第一节 天道自然的宇宙观284
第二节 批判谶纬与世俗的迷信286
第三节 人性与命义的分疏290
第四节 强调“实知”和“知实”的认识论292
第八章 王符、仲长统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思想294
第一节 王符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思想294
一、王符的社会政治哲学294
二、王符的元气本原论296
三、王符对世俗迷信的批判298
四、“本末”概念与才性问题298
第二节 仲长统的历史观与天人观299
一、治乱循环的历史观299
二、“人事为本”的天人观300
三、从儒家向道家的思想转变301
第五编 玄学的兴盛与道教、佛教哲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303
第一章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与“得意忘言”论306
第一节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307
一、以无为本、崇本举末307
二、平章孔老,兼宗儒道310
三、体、用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311
第二节 “得意忘言”的哲学方法论313
一、对汉代经学哲学方法的批评314
二、“寻言观意”,“得意忘言”315
第二章 阮籍、嵇康的“自然无为”论318
第一节 阮籍、嵇康思想的演变319
一、阮籍、嵇康的前期思想319
二、阮籍、嵇康的思想转变及其意义320
第二节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取向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322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价值取向322
二、阮籍、嵇康对于自我意识与精神境界的追求323
第三章 裴頠的“崇有论”与欧阳建的“言尽意论”330
第一节 裴頠的“崇有论”330
一、裴頠思想的时代背景331
二、裴頠“崇有论”的基本思想332
第二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338
一、欧阳建“言尽意论”的主要内容339
二、欧阳建“言尽意论”的理论特色与理论意义340
第四章 郭象的“独化”论与“玄冥之境”343
第一节 郭象玄学的时代课题与《庄子注》343
一、郭象玄学的时代课题343
二、郭象与《庄子注》344
第二节 郭象“独化”论的主要内容346
一、对万物“独化”的本体论论证346
二、独化而逍遥的人生境界及其修养方法351
第五章 葛洪、陶弘景的道教哲学356
第一节 葛洪与《抱朴子》357
一、玄、道、一的宇宙观358
二、对长生说的系统论证359
第二节 陶弘景的道教哲学363
一、神形双修与精神境界的凸显364
二、融儒援佛,力促三教会通366
第六章 佛教的传人与僧肇、慧远的佛教哲学368
第一节 佛教哲学的传人及其思想特征368
一、佛教的传人368
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初步发展369
第二节 僧肇对般若学的阐说371
一、“即万物之自虚”的“不真空”论372
二、“即动而求静”的“物不迁”论374
三、“无知而无不知”的“般若无知”论376
第三节 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377
一、慧远的“法性”论378
二、慧远的佛儒调和论380
第七章 形神之辨与范缜的《神灭论》38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不灭论的主要观点383
一、葛洪“形神俱不灭”的思想384
二、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385
第二节 范缜《神灭论》对形神关系的新论证389
一、形神相即389
二、形质神用391
三、特定的质决定特定的用392
第六编 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潮的消长与互动(隋唐五代时期)395
第一章 王通的“三教可一”论与哲学思想399
第一节 王通的“三教可一”论399
第二节 王通的哲学思想401
一、三才、天人的新诠释402
二、道德修养的新论题403
第二章 孔颖达的儒家经学哲学405
第一节 易义有无、体用之辨405
第二节 性情质用、正邪之义407
第三节 《五经正义》的名理分析408
第三章 天台宗与唯识宗的佛教哲学410
第一节 天台宗的佛教哲学411
一、“一心三观”与“圆融三谛”411
二、“一念三千”412
三、“性具”理念413
第二节 唯识宗的佛教哲学414
一、百法论与(识体)四分说415
二、三性说417
三、八识体相418
四、种子与识转变说419
五、唯识的因明学421
第四章 华严宗的佛教哲学424
第一节 华严宗的无尽缘起424
一、三性同异425
二、因门六义426
三、十玄无碍427
四、六相圆融428
五、性起缘起429
第二节 “法界观”与“十重唯识观”430
一、法界观430
二、十重唯识观432
第五章 禅宗的佛教哲学434
第一节 道信、弘忍与神秀的思想435
一、道信以前的禅学435
三、神秀的北宗禅436
二、东山法门436
第二节 慧能的思想437
一、慧能所说的“自性”438
二、“即心即佛”与“自见本心”439
三、“无住生心”440
四、顿悟法门441
第三节 南宗二系的思想442
一、南宗南岳系禅学的主要思想442
二、南宗青原系禅学的主要思想444
三、南宗禅的生活化445
第一节 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447
第六章 成玄英与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447
第二节 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哲学451
一、“道者,虚通之妙理”452
二、“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455
三、“道契重玄,境智双绝”456
四、“因其素分,任其天然”458
第三节 司马承祯《坐忘论》的道教哲学460
第七章 李筌的“盗机”论与军事辩证法467
第一节 李筌的天人观与“盗机”论467
第二节 李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472
一、元气自动的自然观476
第八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儒家哲学与天人新义476
第一节 柳宗元“天人不相预”的儒家哲学476
二、重“势”的历史观478
三、儒佛兼综的文化观481
第二节 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的儒家哲学482
第九章 韩愈、李翱的儒家哲学及其新的趋向485
第一节 韩愈的哲学思想485
一、对佛老的批判486
二、“道统”观念的确立488
三、对“性三品”说的总结490
一、性善情恶的人性论491
第二节 李翱的哲学思想491
二、“复其性”的修养说493
第三节 韩愈、李翱在哲学上的贡献和影响494
第十章 《无能子》与《化书》的哲学思想496
第一节 隐士《无能子》的道家哲学496
一、《无能子》的自然观496
二、《无能子》的社会历史观498
三、自然无为的修养说500
一、《化书》的自然观502
第二节 谭峭《化书》的道教哲学502
二、《化书》的社会历史观506
第七编 宋明新儒学的发展与不同的哲学派别(宋元明时期)511
第一章 周敦颐的“太极图”与“立人极”的哲学思想515
第一节 “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515
第二节 “立人极”的心性论518
一、诚体神用的道德本体518
二、刚柔善恶中的心理气质之性518
三、主静无欲的直觉修养方法519
第一节 邵雍的象数学和宇宙循环论521
第二章 邵雍的“先天图”及象数哲学521
第二节 历史循环论与治世的法宝523
第三节 天人类比的人性论524
第三章 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与哲学特点526
第一节 对“道”、“太极”和“五行”的新解释527
第二节 万物皆有耦有对的辩证法思想528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530
第四节 性存于内、情发于外的人性论532
第一节 “太虚即气”的本体论534
一、知太虚即气则无无534
第四章 张载的气本论及其哲学体系534
二、太虚的两重性与道德之源536
第二节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537
一、两体相薄,动非自外537
二、“渐化”与“著化”两个阶段538
第三节 性两元论与心的两重性538
一、性两元论538
二、心的两重性540
三、“穷理尽性”541
二、“穷神知化”541
一、“大其心”541
第四节 “大其心”、“穷神知化”、“穷理尽性”的心性修养方法541
第五章 二程的理本论及其差别543
第一节 二程的理本论及其差别543
一、二程理本体的确立543
二、二程理本体的差别544
第二节 程颢的心性一元论和程颐的性两元论546
一、程颢的心性一元论546
二、程颐的性两元论547
第三节 程颐论心、性、情的关系548
第四节 程颐的“涵养须用敬”和“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550
第五节 程颢“以觉识仁”的修养方法552
第六章 朱熹的理学集大成的哲学体系554
第一节 新旧“中和说”与心统性情554
一、“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的“中和旧说”554
二、“思虑未萌为未发,思虑巳萌为已发”的“中和新说”555
第二节 “理在气先”与“理一分殊”557
第三节 性两元论与人心听命于道心559
一、理为天命之性,理与气杂为气质之性559
第四节 主敬持一和格物致知的心性修养论560
二、人心听命于道心560
第五节 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563
第七章 陆九渊的心本论及“自存本心”的修养方法566
第一节 和谐之数与心即理的本体论566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心性修养方法568
第三节 朱陆之辨及鹅湖之会569
一、关于“无极而太极”的争论569
二、“先立其大”,还是“先道问学”570
三、“心即理”与“性即理”的分歧570
五、道心与人心571
四、“心统性情”与心性合一571
六、理在心外与心即理572
第八章 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及影响573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哲学573
一、“盈宇宙者无非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573
二、“明事物之故”的认识论574
三、利欲有“分”有“辨”的人性论575
四、王霸义利之辨576
第二节 叶适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内外交相成之道577
一、五行、八卦皆气化的自然观577
二、“道原于一而成于两”的朴素辩证法578
三、内外交相成之道579
第九章 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581
第一节 “真己”的心体用论581
一、人心以真我、良知为本体582
二、心之理为体、气为用582
三、性、情、欲、知统一于良知583
四、道心人心不为二,天理人欲不并立584
第二节 道德感情与践履合一的“知行合一”论585
二、涵养省察并用的心性修养方法587
一、“致良知”与“致知格物”587
第三节 “致良知”与涵养省察的修养方法587
第十章 罗钦顺与王廷相的气学本体论589
第一节 罗钦顺的理在气中和性为体、知觉为用589
一、“理一分殊”的气一元论589
二、性为体,知觉为用590
三、道心为性,人心为情591
四、格物致知的心性修养论592
第二节 王廷相的气本论与内外合一之道592
一、“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元气本体论593
二、生之气、生之理、性之才三结合的人性论595
三、性情为心理活动的不同景象596
四、天性之知与人道之知598
第八编 宋明理学的衰落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明清之际至清代中期)599
第一章 李贽的“童心”说和反封建精神603
第一节 天地如夫妇的字宙观603
第二节 “童心”即真心的个性自觉606
第三节 提倡私心的反封建精神607
一、私心与礼义607
二、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反封建精神608
第一节 理气心性一元和一体两分610
第二章 刘宗周的心体即性体的哲学思想610
第二节 仁义礼智与喜怒哀乐合一的性情论611
第三节 从未发已发中抽象的独体之知612
第四节 心之全体的分析组合613
第三章 黄宗羲的理气、心性新说及对封建专制的批判615
第一节 “一本万殊”的宇宙观616
第二节 理气心性一元论617
第三节 离情无以见性与心性修养论618
一、离情无以见性和四德相生相克618
二、养气、尽心、穷理、知性的心性修养方法619
第四节 批判封建专制,提倡政治改革620
第一节 “一切物皆气之所为”的本体论623
一、“气”为宇宙万物本原623
第四章 方以智的“通几”与“质测”相统一的哲学623
二、“火为燥气”是物质变化的特性624
三、从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的转化625
第二节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辩证法思想626
一、“一而二,二而一”的矛盾学说627
二、“合二而一”的矛盾统一观628
三、调和矛盾的相对主义观点629
一、“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认识论630
第三节 “质测即藏通几”与“觉悟交通”的认识论630
二、“觉悟交通”的认识过程631
第五章 王夫之的理论贡献及其对宋明哲学的总结634
第一节 气为世界万物之本的自然观634
第二节 变化日新的辩证法638
第三节 质异则性异,性日生日成640
第四节 性体心用的三分法641
第五节 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和联系643
第六节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644
一、“理气融为一片”的人性论646
第六章 颜元重“习行”的哲学思想646
第一节 气质之性即义理之性及引蔽习染646
二、心兼性情与引蔽习染647
第二节 重习行、践履的心性修养论648
第七章 戴震的气一元论和理欲观650
第一节 “气化流行”的宇宙观650
第二节 “血气心知”的人性论651
一、“血气心知”为性和“欲情知”的三分法651
二、必然寓于自然之中的理欲观653
第九编 中国近代哲学的精神困惑与探索历程(1840~1919年)655
一、冷眼看“衰世”658
第一章 龚自珍、魏源的“更法”、“变古”新论658
第一节 龚自珍的“更法”哲学658
二、稽古论“更法”662
三、“立反”、“用逆”的矛盾观和注重“自我”的“心力”说664
第二节 魏源的“变古”哲学思想666
一、师夷制夷,富国强兵667
二、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668
三、唯物主义认识论670
四、“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历史进化观672
第二章 洪秀全、洪仁玕宗教神学外衣下的农民革命哲学675
第一节 宗教神学外衣下的农民革命思想676
一、宗教神学外衣下的反封建革命思想676
二、宗教神学外衣下的反孔思想677
三、宗教神学外衣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679
第二节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思想680
第三节 《资政新篇》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682
第三章 洋务运动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之学684
第一节 洋务运动的社会思潮684
一、不可变者圣道也,非器械也686
第二节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之学686
二、《劝学篇》的纲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689
第四章 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与哲学思想697
第一节 调和心物的世界观698
第二节 变易进化的自然观与历史观700
一、变易进化的自然观700
二、变易进化的社会历史观701
三、变易进化的动力根源702
第三节 大同思想与人道哲学704
第四节 初步的中西文化比较观708
第五章 谭嗣同的维新意志与“仁学”体系711
第一节 宇宙观上的“以太”说和“心力”说的矛盾712
第二节 “日新”变化的发展观同“破对待”的形而上学思想的矛盾717
第三节 认识论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722
第六章 严复的天演之学及其历史作用725
第一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论725
一、从西方学来的进化论725
二、宣传进化论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727
第二节 “质力相推”的机械自然观729
一、反对先验论,提倡归纳法731
第三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731
二、从唯物主义经验论滑向唯心主义经验论、不可知论734
第四节 严复的历史地位736
第七章 梁启超的思想演变与哲学倾向739
第一节 进化思想与变革观念740
一、变亦变,不变亦变740
二、“三世六别”的进化模式741
三、社会变革的和平渐变与革命突变742
第二节 塑造近代理想人格的“新民说”744
一、“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744
二、“新民”应具有的诸种品格745
第三节 “境者心造,惟心为实”的唯心主义本体论749
第四节 中西文化融合论750
第八章 章太炎的革命活动与哲学历程754
第一节 以《訄书》为代表的前期哲学思想755
一、“阿屯以太”说及无神论思想755
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758
第二节 “物竞天择”与“俱分进化”760
一、“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760
二、悲观主义的“俱分进化论”762
第三节 高唱唯我、高蹈太虚的宗教归宿764
一、唯我主义的“新宗教”764
二、“高蹈太虚”的“五无论”766
第九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哲学基础767
第一节 从旧三民主义走向新三民主义768
第二节 进化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770
一、“物质进化之时期”770
二、“物种进化之时期”771
三、“人类进化之时期”772
一、“知难行易”的特定提法774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知行观774
二、知行范畴的崭新内涵776
三、知行关系的辩证论证778
第四节 含有唯物史观因素的社会历史观780
一、历史进化论观念780
二、民生史观781
三、个人与群众的关系783
第十编 中国现代哲学的不同思潮与理论创造(1919~1949年)785
一、“青春”哲学的宇宙观788
第一节 李大钊的早期思想788
第一章 李大钊的哲学思想788
二、社会发展观790
第二节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792
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793
二、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795
三、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797
第三节 李大钊的文化哲学799
一、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799
二、第三种文明801
第一节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804
一、实用主义实在论804
第二章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804
二、实用主义真理观806
三、实用主义方法论808
第二节 胡适的进化论的文化哲学810
一、进化论的文化观810
二、全盘西化的思想811
第三章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813
第一节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813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813
二、道德人本主义的建立815
三、形而上学的进路——三量说的认识方法817
第二节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821
一、认识论与人生观821
二、三种文化模式的哲学分析822
第四章 张君劢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与玄学论战825
第一节 张君劢的人生哲学825
一、形而上学之意志自由论825
二、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826
三、张君劢的“新玄学”828
二、科学与玄学论战三方的主要观点831
第二节 科学与玄学论战831
一、科学与玄学论战的时代背景831
三、科学与玄学论战在现代哲学史上的意义836
第五章 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哲学思想839
第一节 熊十力的哲学本体论839
一、哲学就是本体论839
二、以“体用不二”立宗841
第二节 熊十力的心性论844
一、总结朱王心性之学844
二、本心与习心845
第三节 性智与量智847
一、性智与量智的划分848
二、性智与量智的关系849
第六章 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851
第一节 新理学的思想与方法851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进路851
二、实际与真际854
三、理与气856
四、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859
一、意义与觉解861
第二节 新理学的人生境界论861
二、人生的四个境界862
三、凡俗即神圣863
第七章 张东荪的哲学思想与唯物辩证法论战865
第一节 张东荪的架构的宇宙观与多元认识论865
一、架构的宇宙观865
二、多元认识伦868
第二节 张东荪与唯物辩证法论战870
一、张东荪对唯物辩证法的批判871
二、艾思奇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宣传872
三、唯物辩证法论战的意义875
第八章 金岳霖的道论与知识论878
第一节 金岳霖的道伦878
一、能与式879
二、共相与殊相881
第二节 金岳霖的感觉论883
一、唯主方式与非唯主方式883
二、“外物”与“所与”884
第三节 金岳霖的概念论887
一、得自所与的意念887
二、意念对所与的规范与整理889
三、科学认识方法论891
第九章 贺麟新心学的哲学思想893
第一节 贺麟新心学的心性论与直觉说893
一、直觉与理智894
二、“主体逻辑心”896
三、自然知行合一论899
第二节 贺麟的文化体用论901
一、绝对体用论与相对体用论901
二、心体物用的多层体用论902
三、对传统道德的新解释904
第一节 毛泽东的实践论哲学思想906
第十章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906
一、《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论述与发展907
二、《实践论》对中国哲学知行问题的概括与总结910
第二节 毛泽东的矛盾论哲学思想912
一、《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论述与发展912
二、《矛盾论》对中国辩证法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916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现代哲学史的总结919
一、近代以来文化争论的哲学总结919
二、近代以来哲学发展的总结920
三、认识规律与群众路线的统一921
热门推荐
- 1795732.html
- 2643208.html
- 460814.html
- 838729.html
- 2972323.html
- 2689914.html
- 3545014.html
- 1912543.html
- 616381.html
- 508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2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4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48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0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5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86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00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17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8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