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世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102031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740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7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史 1919-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北洋军阀的统治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1919年5月—1923年5月)3
第一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3
一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和北洋军阀的统治3
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7
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9
四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2
五 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15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16
一 巴黎和会和中国外交的失败16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17
三“六三”以后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20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25
一 宣传新思潮的社团和刊物25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7
三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31
四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35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6
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36
二 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40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6
第二章 北洋军阀的混战 革命运动的新发展49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协同”侵略 军阀割据下的政治经济危机49
一 新四国银行团和华盛顿会议49
二 北洋军阀的混战和西南军阀的纷争51
三 中国民族经济的迟滞5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59
一 国内各派的政治主张59
二 孙中山准备北伐和工兵计划的失败62
三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65
四 中国共产党对各派政治主张的批判69
第三节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72
一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72
二 中共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77
三 全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斗争80
四 少数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84
第四节1921年至1923年的文化87
一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87
二 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89
三“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93
四“整理国故”与考辨古史96
第二编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1923年6月—1927年7月)103
第三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103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共合作的形成103
一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103
二共产党人和孙中山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 国民党改组工作的进行106
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8
第二节 国共合作建立后革命形势的发展111
一 广东革命力量的增长111
二 各地工农运动的复兴114
三 全国人民反帝废约运动的掀起116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118
五 国民会议运动 孙中山逝世120
第三节 五卅运动和反帝斗争高潮124
一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24
二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26
三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131
四蒙、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和西藏人民的反英斗争134
第四节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137
一反对西山会议派与戴季陶主义的斗争137
二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42
三 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43
四 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146
第五节 北伐前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148
一 北京政变后北方军阀势力的演变148
二 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149
三 反奉倒段斗争和“首都革命”150
四 奉直军阀进攻国民军和三一八惨案151
五 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54
六 工农运动的继续发展157
第四章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的失败160
第一节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160
一 北伐战争时机的成熟160
二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62
三 广东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66
第二节 反帝运动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169
一 工人运动的高涨和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69
二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72
三 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174
四 农民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177
第三节 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179
一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179
二 蒋介石反革命活动的加紧182
三 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84
第四节 宁汉对立 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189
一 武汉地区的讨蒋和工农运动的继续高涨189
二 宁汉对立 武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91
三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6
第五节 七一五政变 国共合作的破裂198
一 武汉国民政府的右转198
二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及其危害201
三 七一五政变 国民革命的失败203
第六节1924年—1927年的文化206
一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206
二 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斗争208
三 对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批判212
第三编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工农武装革命和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1927年7月—1937年6月)219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工农武装革命的兴起219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219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219
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222
三 国民党“训政”的开始224
第二节 工农武装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26
一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各地武装起义226
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231
三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33
四 毛泽东论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235
第三节 新军阀的混战和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237
一 全国编遣会议和国民党三全大会237
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240
三 国民会议和《训政时期约法》245
四 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248
第四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253
一各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253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259
三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262
四 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的开展265
五 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267
六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出现270
第五节 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272
一第三党272
二 国民党改组派276
三 人权派280
四 乡村建设派283
五 中国托派287
第六章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 全国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292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92
一 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292
二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94
三 一二八上海抗战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297
四“国联调查团”报告书301
五 伪满洲国的建立和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304
六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306
第二节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和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308
一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308
二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309
三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311
四 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开展313
第三节 全国抗日斗争的曲折发展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317
一 日本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 长城抗战和《塘沽协定》317
二抗日民主浪潮的持续发展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320
三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革命政府322
四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326
第四节 三十年代前期的社会经济 官僚垄断资本的形成329
一 日、英、美加紧对华经济侵略329
二 中国官僚垄断资本的形成332
三 民族经济的艰难发展336
第五节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和战略大转移340
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340
二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343
三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345
四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和长征的胜利348
五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350
第七章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53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353
一 日本侵略的加紧和华北事变353
二 国民党英美派与日本矛盾的加深355
三 各界人民抗日救亡的强烈呼声357
四 八一宣言和一二九运动359
第二节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定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361
一 瓦窑堡会议 中共各项政策的调整361
二 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逼蒋抗日”方针的提出365
三 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和各界救国会的成立367
四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和“五五宪草”的公布370
五 国共双方开始有限对话372
第三节 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74
一 两广事变和绥远抗战374
二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376
三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联共方针的初步确定382
四 中共的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384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下少数民族的斗争386
一 国民党的民族政策和对少数民族的压迫386
二 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斗争387
三 新疆各族人民的曲折斗争和统一战线局面的出现394
四 内蒙古人民革命斗争的继续发展395
第五节1927年—1937年的文化396
一 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和“新生活运动”396
二 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战和发展400
三 文化战线上的“围剿”与反”围剿”文艺革命运动的发展407
四 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412
第四编 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417
第八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两个战场417
第一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417
一 日本加紧全面侵犯中国的部署417
二 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419
三 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421
四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424
五 中间党派的抗日主张428
六 各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态度430
第二节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432
一 太原作战的失利和南京的陷落432
二 台儿庄大捷和武汉、广州的沦陷435
三《抗战建国纲领》的制定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439
四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和沿海工业的内迁443
第三节 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445
一 中共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445
二 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448
三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450
四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455
五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南方局的成立457
第四节 全国民众的抗战运动和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461
一 民众抗日战争浪潮的高涨461
二 抗日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464
三 华侨的抗日爱国斗争467
四 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471
第九章 抗日战争相持局面的出现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474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新阴谋 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474
一 战略相持局面的出现 日本侵华策略的改变474
二 汪精卫集团的投敌和南京伪政权的建立476
三 日本帝国主义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480
四 沦陷区人民的反日伪斗争和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作战484
第二节 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486
一 国民党的南岳军事会议和五届五中全会486
二 国民党的反共磨擦和晋西事变489
三 相持局面下的正面战场49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498
一 中国共产党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斗争498
二 宪政运动499
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502
四 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策略方针506
第四节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509
一 日本侵略者重点进攻解放区509
二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和百团大战510
三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和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513
四 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建设515
第十章 解放区军民克服严重困难重庆国民政府日趋腐败519
第一节皖南事变519
一 苏北磨擦和皖南事变519
二 中共击退国民党反共浪潮的斗争525
三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528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530
一 太和洋战争的爆发 中国战区的建立530
二中、美、英的军事合作 中国军队入缅作战532
三 第三次长沙会战和浙赣战役536
四 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和“平等新约”的鉴订538
第三节 解放区军民克服严重困难的斗争540
一 日军对解放区的疯狂进攻540
二 解放区军民坚持敌后抗战542
三 延安整风运动546
四 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549
五 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政策和解放区的恢复发展551
第四节重庆国民政府日趋腐败 大后方经济的衰退555
一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和《中国之命运》的发表555
二 西南经济的开发 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的加强562
三 民族工商业和农村经济的凋敞566
第五节 抗战中后期的文化570
一 关于文艺大众文化和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570
二 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文化战线的成就573
三 国民党对进步文化的摧残577
四 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579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584
第一节 中国战区的局部反攻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584
一 中国战区的局部反攻584
二 豫湘桂战役和中南战场的大溃败588
三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590
四 少数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595
第二节 决定战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598
一 史迪威事件和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598
二 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601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603
四 抗战胜利前夕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605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609
一 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609
二 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611
三 解放区军民大反攻 日本无条件投降612
第五编 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5年8月—1949年10月)618
第十二章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618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618
一 国民党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618
二 中国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方针622
三 民主党派的发展及其政治主张625
第二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626
一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626
二 国统区人民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 一二一运动630
三 美国的“调处”和停战协定633
四 政治协商会议636
第三节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解放区准备自卫战争636
一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639
二 全国人民反内战运动的发展641
三 中国共产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643
四 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647
第十三章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651
第一节 国民党军事进攻的被粉碎651
一 全面内战的爆发651
二 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653
三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655
四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658
第二节 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660
一 美国退出“调处”国共谈判最后破裂660
二 国民党的“制宪国大”和改组政府663
三 中美商约和国统区的经济危机666
第三节 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670
一 抗暴运动和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670
二 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673
三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675
四 新疆三区革命的发展676
第十四章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全民包围之中679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679
一 三路大军南下作战679
二 解放军在各战场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的发表68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685
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中共的整党整军运动685
二 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发表689
三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贯彻691
四 解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93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的严重危机694
一 国民党分区防御战略的失败694
二 魏德迈来华和美国对华新政策696
三 国民党的“?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698
四 国统区财政经济全面崩溃670
第四节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国统区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702
一 中间路线的破产和民主党派的重新组合702
二 国统区的反蒋斗争和“反美扶日”运动704
三 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协的号召706
四 南方少数民族的反蒋斗争707
第五节 四十年代后期的文化709
一 解放区文化教有事业的发展 国统区文化教育的危机709
二 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712
第十五章 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715
第一节 伟大的战略决战和蒋介石“求和”阴谋的破产715
一 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济南战役715
二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717
三 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蒋介石“求和”阴谋的破产722
第二节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725
一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725
二 北平和平谈判728
三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72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731
一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731
二 对美国国务院白皮书的批判733
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735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737
热门推荐
- 2719271.html
- 1348114.html
- 2779065.html
- 1623651.html
- 2989684.html
- 1302249.html
- 3503742.html
- 3768836.html
- 338543.html
- 2175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8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77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11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40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3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9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5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37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