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接入网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接入网技术
  • 雷维礼,马立香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3555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接入网-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接入网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网络演进与法规制约1

1.1 什么是接入网1

1.2 竞争激烈的接入网2

1.3 接入网发展简史3

1.4 迎接接入网的大发展4

思考题5

2.2.1 G.902概述6

2.2 电信接入网总体标准——G.9026

2.1 引言6

第2章 接入网体系结构6

2.2.2 接入网的基本定义7

2.2.3 接入网的结构与定界8

2.2.4 接入网的接口9

2.2.5 管理、控制和操作10

2.2.6 G.902小结10

2.3 IP接入网总体标准——Y.123110

2.3.1 ITU-Y系列建议与GII10

2.3.2 IP接入网概述11

2.3.3 IP接入网定义12

2.3.4 IP接入网的地位13

2.3.5 IP接入网参考模型13

2.3.6 IP接入网的接入类型14

2.3.7 IP接入网中的典型模型15

2.3.8 驻地网16

2.3.9 Y.1231与G.902的比较17

2.4 接入网的功能模型17

2.5.1 什么是宽带接入技术18

2.5 宽带接入技术18

2.5.2 宽带接入技术概览19

2.5.3 运营商对宽带技术的偏爱20

2.6 用户接入管理20

2.7 小结和参考资料20

2.7.1 小结20

2.7.2 推荐资料21

思考题21

3.2.2 以太网标准的演变22

3.2.1 以太网的诞生22

第3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22

3.1 概述22

3.2 以太网的技术发展22

3.2.3 物理层的发展23

3.2.4 帧结构的改进24

3.2.5 交换式以太网24

3.3 以太网的标准24

3.3.1 已经合并的物理层标准25

3.3.2 已经合并的其他标准25

3.4.1 物理层模型26

3.3.3 现行标准26

3.4 以太网的物理层26

3.4.2 铜缆接口27

3.4.3 以太接入网27

3.5 以太网的MAC层32

3.5.1 共享信道上的MAC协议32

3.5.2 CSMA/CD协议概要32

3.5.4 以太帧格式33

3.5.3 全双工以太网与MAC协议33

3.5.5 应用中的协议栈34

3.5.6 几点结论35

3.6 以太网接入的相关技术35

3.6.1 以太网远端馈电35

3.6.2 接入控制35

3.6.3 用户间的隔离36

3.7 典型应用36

3.8 小结和推荐资料37

3.8.1 小结37

3.8.2 推荐资料37

思考题37

第4章 光纤接入技术38

4.1 引言38

4.2 光纤在接入网中的延伸——FTTx38

4.3.2 光接入网的基本结构40

4.3.1 光纤的传输性能40

4.3 光接入网基础知识40

4.3.3 光接入网的分类42

4.3.4 光接入网的传输技术42

4.4 无源光网络——PON44

4.4.1 无源光网络的背景及发展44

4.4.2 无源光网络的基本概念45

4.4.3 无源光网络的系统结构45

4.4.4 无源光网络的拓扑结构46

4.5 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APON47

4.5.1 APON简介47

4.5.2 APON的系统结构48

4.5.3 APON的协议模型50

4.5.4 APON的技术要点51

4.5.5 APON的应用53

4.5.6 APON的延续——GPON54

4.6.2 EPON的系统结构55

4.6.1 EPON的发展背景55

4.6 基于Ethernet的无源光网络——EPON55

4.6.3 EPON的协议模型58

4.6.4 EPON的技术难点59

4.6.5 EPON的特点60

4.7 小结和推荐资料61

4.7.1 小结61

4.7.2 推荐资料61

思考题62

5.2.1 什么是电话铜线63

5.2.2 用户接入段上技术的演进63

第5章 电话铜线接入技术63

5.2 电话铜线的传输性能63

5.1 引言63

5.2.3 电话铜线的传输性能65

5.3 拨号接入技术67

5.3.1 话带modem拨号接入67

5.3.2 ISDN拨号接入69

5.4.1 xDSL的类型70

5.4 xDSL的体系结构70

5.4.2 接入结构71

5.4.3 调制技术71

5.4.4 转移模式72

5.5 ADSL73

5.5.1 ADSL的技术标准与发展73

5.5.2 ADSL的系统参考模型74

5.5.3 ADSL的技术要点74

5.5.4 ADSL.Lite81

5.5.5 ADSL的应用82

5.6 新一代的DSL85

5.6.1 ADSL2和ADSL2+86

5.6.2 VDSL89

5.7 xDSL的转移模式92

5.7.1 STM模式92

5.7.2 ATM模式93

5.7.3 PTM模式93

思考题95

5.8.2 推荐资料95

5.8 小结和推荐资料95

5.8.1 小结95

第6章 HFC接入技术97

6.1 引言97

6.2 CATV网络97

6.3 HFC网络99

6.3.1 HFC网络系统结构99

6.3.2 HFC频谱划分100

6.3.3 HFC面临的技术难点和问题101

6.4 CM系统原理102

6.4.1 CM系统组成102

6.4.2 CM操作要点103

6.4.3 CM协议模型105

6.5 CM技术要点107

6.5.1 物理层技术要点107

6.5.2 MAC层技术要点109

6.6.1 CM的标准化111

6.6 CM标准的演进111

6.6.2 IEEE 802.14标准112

6.6.3 DOCSIS标准112

6.7 小结和推荐资料118

6.7.1 小结118

6.7.2 推荐资料118

思考题119

第7章 宽带无线接入概论120

7.1 概述120

7.2 无线数据网络的发展史121

7.3 WLAN接入技术122

7.4 WMAN接入技术123

7.5 WWAN接入技术123

7.6 卫星接入技术124

7.7 WPAN接入技术125

7.8 无线接入技术的竞争与共存126

思考题126

8.1 无线局域网的发展127

第8章 无线局域接入技术127

8.2 WLAN概述129

8.2.1 无线数据传输的环境129

8.2.2 IEEE 802.11标准概要131

8.2.3 WLAN组网方式132

8.2.4 802.11的层次模型134

8.2.5 MAC层帧格式及类型138

8.2.6 移动与关联140

8.3 CSMA/CA协议141

8.3.1 基本原理141

8.3.2 冲突避免(CA)——RTS/CTS机制143

8.3.3 单帧等待应答144

8.3.4 分段重装与帧猝发146

8.3.5 信道占用预测147

8.4 WLAN物理层及扩展协议149

8.4.1 802.11物理层149

8.4.3 802.11a150

8.4.2 802.11b150

8.4.4 802.11g151

8.5 WLAN安全技术151

8.5.1 开放式系统认证152

8.5.2 共享密钥认证与WEP152

8.5.3 WPA与TKIP154

8.5.4 802.11i、WPA2与AES156

8.5.5 WAPI157

8.5.6 小结158

8.6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159

8.6.1 Wi-Fi 802.11产品的兼容性认证159

8.6.2 典型应用160

8.6.3 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应用161

8.7 小结和推荐资料165

8.7.1 小结165

8.7.2 推荐资料165

思考题165

9.2.1 固定无线接入的概念166

9.2 固定无线接入网概述166

第9章 无线城域接入技术166

9.1 引言166

9.2.2 固定无线接入的基本结构167

9.3 早期技术LMDS168

9.3.1 LMDS的系统结构168

9.3.2 LMDS技术的特点与业务169

9.3.3 LMDS的应用170

9.4 IEEE 802.16标准总体概要171

9.4.1 标准及其演进172

9.4.2 系统结构173

9.4.3 业务及QoS175

9.4.4 协议模型175

9.5 IEEE 802.16的MAC层177

9.5.1 MAC层的主要技术特征177

9.5.2 CS178

9.5.3 MAC CPS182

9.5.4 MAC安全子层191

9.6 IEEE 802.16的物理层192

9.6.1 物理层技术要点193

9.6.2 2GHz~11GHz频段的增强技术196

9.7 小结和推荐资料199

9.7.1 小结199

9.7.2 推荐资料200

思考题200

10.2.1 无线广域接入的概念201

10.2 无线广域接入体系201

10.1 引言201

第10章 无线广域接入技术201

10.2.2 无线广域接入的类型202

10.2.3 无线广域数据业务202

10.3 陆地广域无线数据通信系统203

10.3.1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概况203

10.3.2 陆地无线广域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204

10.4 陆地无线广域接入技术206

10.4.1 CDPD技术206

10.4.2 GPRS技术208

10.4.3 CDMA2000-1X217

10.4.4 3G技术221

10.5 小结和推荐资料223

10.5.1 小结223

10.5.2 推荐资料223

思考题223

11.1 概述225

11.2 接入管理功能225

第11章 用户接入管理体系225

11.2.1 AAA管理功能226

11.2.2 QoS管理226

11.2.3 安全管理226

11.2.4 AAA功能的发展226

11.3 接入管理系统的发展227

11.3.1 电信运营商的接入管理系统227

11.3.2 宽带运营商的接入管理系统228

11.4 接入管理系统结构229

11.6 小结230

11.5 接入管理基本协议230

思考题231

第12章 用户接入管理协议232

12.1 引言232

12.2 接入链路协议232

12.2.1 PPP协议233

12.2.2 PPPoE协议238

12.3 接入认证/控制协议242

12.3.1 PAP协议242

12.3.2 CHAP协议242

12.3.3 EAP协议243

12.3.4 802.1X协议245

12.4 接入管理协议251

12.4.1 接入管理协议的发展251

12.4.2 RADIUS协议模型252

12.4.3 RADIUS报文格式253

12.4.4 RADIUS报文类型255

12.4.5 RADIUS协议操作256

12.4.6 管理属性260

12.4.7 Diameter协议概述261

12.5 小结和推荐资料266

12.5.1 小结266

12.5.2 推荐资料266

思考题266

第13章 用户接入管理应用268

13.1 引言268

13.3 ADSL用户的接入管理269

13.2 拨号用户的接入管理269

13.4 以太网用户的接入管理270

13.5 WLAN用户的接入管理271

13.6 小结和推荐资料271

13.6.1 小结271

13.6.2 推荐资料272

思考题272

附录 缩略语2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