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
  • 吴汉全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607576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89页
  • 文件大小:337MB
  • 文件页数:1019页
  • 主题词:李大钊(1889~1927)-人物研究;现代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张静如1

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3

导论3

一、学术界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3

二、本书的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5

三、本书的主要观点与预期价值8

四、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9

五、有关本书两个问题的说明9

第一章 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最初探索17

一、现代知识结构与现代化意识的形成17

(一)早年的中外文化教育17

(二)现代化意识的形成23

二、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35

(一)现代化形势的分析36

(二)现代化条件的思考44

(三)国民性问题的探讨57

(四)政治现代化的追求65

(五)文化现代化的展望74

三、关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81

(一)对欧美社会现代化的认识81

(二)密切注视第一次世界大战83

(三)关注俄国与欢迎十月革命85

第二章 为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崭新模式89

一、引进马克思主义新的现代化理论89

(一)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创造舆论条件89

(二)努力宣传以革命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93

(三)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运用96

二、创建中国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102

(一)倡导建立新式的中国现代化政党102

(二)培植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精英群体105

(三)开展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组织活动108

三、指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111

(一)社会主义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112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必须向社会主义目标迈进114

(三)通过革命手段扫清实现社会主义的障碍117

第三章 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建构121

一、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思想121

(一)人是现代化的内容和目标121

(二)确立人的主体性意识124

(三)培植人的现代化意识127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130

(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130

(二)进行民主革命完成解放生产力的任务133

(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136

三、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140

(一)运用阶级斗争手段建立现代化民主政治140

(二)开展民主运动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142

(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现代民主政治146

四、平民主义的社会理想149

(一)平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反思149

(二)平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前景的设计153

(三)平民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大影响157

第四章 领导和组织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政治运动160

一、促进五四运动现代化地位的形成160

(一)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向新的方向发展161

(二)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革命——现代化的新途径163

(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166

二、推动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的合作169

(一)现代化政治力量联合的思想169

(二)促进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合作局面的形成172

(三)维护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党北方力量的发展176

三、领导北方政治现代化运动的开展179

(一)为促进中苏协定的签订而努力179

(二)积极领导北方的国民会议运动182

(三)领导“三·一八”运动184

第五章 配合国民政府的政治现代化运动——北伐战争187

一、动员冯玉祥国民军策应北伐战争187

(一)指导国民军坚守南口,策应北伐军两湖作战187

(二)推动国民军五原誓师,配合江西战场的开辟189

(三)协助冯玉祥制定方略,为中原会师奠定基础191

(四)领导国民军政治工作,加快对国民军的改造193

二、对北洋军阀的分化和瓦解活动196

(一)争取吴佩孚部下的不懈努力196

(二)对鲁系军阀张宗昌的统战工作198

(三)瓦解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活动200

三、动员阎锡山参加北伐战争202

(一)1926年下半年对阎锡山的统战工作202

(二)1926年底至1927年春对阎锡山的统战工作204

(三)对阎锡山统战工作的成效206

四、为北伐战争开展外交活动208

(一)对英、美、法等西方外交使团的工作208

(二)对日本外交使团的工作212

第六章 开创文化现代化的新局面219

一、唯物史观的宣传与中国学术观念的更新219

(一)宣传和倡导进步的历史观220

(二)道德问题的唯物史观说明223

(三)中国近代思想的唯物史观解释226

二、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228

(一)心物关系、群已关系的唯物史观说明228

(二)历史变迁的辩证解析231

(三)大同团结的社会理想234

三、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237

(一)历史的唯物史观说明237

(二)历史学性质的科学界定240

(三)构建历史学的科学体系242

四、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246

(一)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246

(二)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253

五、对教育现代化和图书馆事业的特殊贡献258

(一)对教育现代化的贡献258

(二)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263

结语268

参考文献271

后记276

李大钊研究史(1927—2004)283

绪论283

第一章 解放前的李大钊研究286

一、李大钊历史地位的确定286

二、李大钊思想研究的起步287

三、李大钊业绩的宣传与研究289

四、李大钊遗文得到初步搜集291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李大钊研究高潮的兴起293

一、李大钊著作得到搜集和整理293

二、李大钊研究学术专著的出现294

三、李大钊研究水平达到新高度295

第三章 1978—1994年间李大钊研究高潮的再度兴起301

一、重视李大钊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302

二、加强对李大钊遗文的发掘和整理,注重李大钊研究资料的搜集310

三、注重李大钊研究成果的总结,出版了有价值的李大钊研究专著313

四、发表大量的李大钊研究论文,开辟了李大钊研究的诸多新领域318

第四章 世纪之交李大钊研究的新进展340

一、李大钊与同时代人物关系的研究成果突出342

二、李大钊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受到重视349

三、李大钊学术思想的全方位研究取得重大进展351

四、李大钊与近代中国社会演进关系的研究有了新特点359

五、李大钊著作的考证、重要史实的辨析取得重要成果363

第五章 新世纪李大钊研究的展望369

一、从社会研究的角度来深化李大钊研究369

二、在李大钊研究中加强比较研究的力度370

三、对业已形成的李大钊研究领域“深耕细作”370

四、不断拓宽李大钊研究的范围371

五、努力更新李大钊研究的观念372

六、进一步改进李大钊研究的方法373

七、优化和调整研究者的知识结构373

八、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374

附录一: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375

附录二:纪念李大钊诞辰105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382

附录三:纪念李大钊诞辰115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387

附录四:近10年李大钊研究的进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395

附录五:张静如先生与中国的李大钊研究408

后记425

李大钊研究文选(1988—2009)429

前言429

略论李大钊同志对中国青年运动的贡献431

一、明确提出改造社会是青年的责任431

二、指明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方向432

三、领导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434

试论李大钊的宗教观437

一、李大钊“五四”前的宗教观437

二、李大钊“五四”后的宗教观439

三、李大钊宗教观的基本特点442

李大钊伦理观初探444

一、李大钊“五四”前的伦理观444

二、李大钊“五四”后的伦理观446

三、对李大钊伦理观的几点评价448

李大钊法律思想初探450

一、“五四”前的民主主义法律观450

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453

李大钊前期民主观初探457

一、李大钊前期民主观的主要内容457

二、对李大钊前期民主观的认识和思考461

李大钊是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者465

一、明确指出改造社会是青年的责任465

二、充分肯定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高度赞扬青年的爱国壮举466

三、指明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道路468

四、积极向青年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469

李大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论述472

一、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论述472

二、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论述474

三、对太平天国思想源流的论述475

四、对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论述476

五、对太平天国历史地位的论述477

李大钊是青年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480

一、组织“社团”,锻炼青年的组织能力480

二、领导五四运动,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提高青年实际斗争水平482

三、热切关心觉悟社,支持天津的青年运动484

四、积极开展青年团工作,加强党对青年的组织和领导485

五、领导青年斗争,发挥青年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推动青年运动发展486

李大钊早期自由观初探488

一、早期自由观的思想内容488

二、早期自由观的思想渊源490

三、早期自由观的基本特色492

李大钊与徐谦495

一、争取冯玉祥倾向革命495

二、动员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496

三、促进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498

四、共同领导“三一八”运动500

试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502

一、运用柏格森的“绵延”说反对封建的复古论502

二、吸收柏格森的“直觉”说,倡导国民个性的充分发展503

三、从柏格森“变的哲学”中得出社会改造是合理的结论504

四、提倡柏格森关于生命冲动是意志自由创造的观点505

李大钊早期真理观初探508

一、关于真理的相对性508

二、关于真理的绝对性509

三、关于获得真理的途径511

四、早期真理观的哲学基础512

李大钊早期伦理观初探515

一、早期伦理观的主要内容515

二、早期伦理观的思想来源518

三、早期伦理观的鲜明特色521

李大钊与觉悟社524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推进了觉悟社的产生524

二、天津讲演:对觉悟社的健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525

三、参加陶然亭会议和“改造联合”会议:推动了觉悟社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526

李大钊早期人生观初探530

一、早期人生观的主要内容530

二、早期人生观的思想来源533

三、早期人生观的基本特色535

李大钊与“工读互助团”538

一、李大钊参加发起和组织“工读互助团”538

二、李大钊与“工读互助团”的发展540

试论爱默生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543

论穆勒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549

一、接受穆勒的代议制政治理论,主张在中国建立“民彝”政治549

二、接受穆勒的自由理论,主张实行中国式的自由552

三、从穆勒思想中吸收养分,提出社会调和的思想555

论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557

一、李大钊思想转变的萌芽期(1918年底——1919年初)557

二、李大钊思想转变的探索期(1919年初——1919年底)560

三、李大钊思想转变的完成期(1919年底——1920年初)563

李大钊与“新潮社”566

一、担任新潮社的顾问,关心新潮社的创建工作566

二、在《新潮》上发表文章,促进了《新潮》的进步567

李大钊与农民教育570

一、“五四”前后的农民教育思想570

二、建党以后的农民教育思想572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577

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阐说577

二、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清理579

三、对中国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581

论托尔斯泰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585

一、吸收托尔斯泰的“英雄”观,反对英雄崇拜意识585

二、吸取托尔斯泰的悔改即革命说,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586

三、信奉托尔斯泰的“博爱”观,提倡人道主义589

四、接受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主张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融为一体590

试论李大钊的工人教育思想594

一、“五四”前后关于工人教育问题的认识594

二、建党以后关于工人教育的基本主张596

早期李大钊对进步党研究系认识的变迁600

一、民国初年李大钊的政治主张与进步党相近600

二、袁世凯复辟时期李大钊逐步偏离进步党的政见602

三、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后李大钊最终与研究系彻底决裂604

李大钊与《国民》杂志社609

一、对青年的关心和帮助,促进了《国民》杂志社的诞生609

二、在《国民》上发表文章,增强了《国民》杂志社的反日倾向610

三、对《国民》杂志社的积极指导,促进了《国民》杂志的进步611

试论早期李大钊对文化道路的探索614

一、对传统文化的观照与反思614

二、对西方文化的分析和选择618

三、中西文化调和思想的构建622

四、“第三新文明”的展望626

李大钊妇女解放思想新论632

一、经济变革与妇女解放632

二、民主政治与妇女解放634

三、阶级斗争与妇女解放636

四、婚姻自由与妇女解放637

1912—1920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640

一、对国民性问题探索的几个阶段640

二、对中国国民性表征的剖析642

三、对国民性形成原因的分析644

四、对改造国民性途径的探讨646

近代西方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649

一、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追求649

二、早期政治观与西方民主精神651

三、早期社会历史观与西方的进化论652

试论早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审视655

一、对传统文化弊端的观照和反思655

二、对传统文化合理性内容的创造性诠释657

三、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的改造658

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讨661

一、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661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663

三、几点结论665

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66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早期哲学思想667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670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早期文化思想673

李大钊留学日本及早期思想的发展677

一、日本社会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形成677

二、日本学者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680

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686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观686

二、对政党政治的建议693

三、对新型政党的期待695

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的现代化地位697

一、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向新的方向发展697

二、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革命——现代化的新途径700

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703

《共进》上署名TC、SC两文是否李大钊佚文706

一、关于两文可能是李大钊佚文的理由706

二、关于不能肯定两文是李大钊佚文的理由709

三、确定两文为李大钊佚文所要做的工作710

论李大钊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712

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712

二、进行民主革命完成解放生产力的任务715

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718

早期李大钊对启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条件的思考722

一、铸造现代民族主义精神722

二、发挥国家的组织职能726

三、培植新的现代化力量730

李大钊与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735

一、倡导建立新式的中国现代化政党735

二、培植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现代化精英群体738

三、开展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组织活动741

李大钊与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745

一、倡导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新观念745

二、开拓北大图书馆现代管理的新局面747

三、积极推动图书馆教育的社会化749

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与民国初年中国政治752

一、崇尚代议制政治752

二、期待真正的政党政治756

三、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理想设计759

李大钊与历史哲学理论763

一、对两种历史哲学观的分析763

二、历史哲学地位的说明765

三、历史本体论领域的探索771

四、历史认识论领域的探索774

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与外国学术思想777

一、日本学者思想的影响777

二、对英国学术思想的吸收782

三、关注法国的柏格森哲学787

李大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努力791

一、心物关系、群己关系的唯物史观说明791

二、历史变迁的辩证解析794

三、对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探索796

李大钊学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803

一、先秦儒家的主流学术思想803

二、先秦道家等非主流学术思想807

三、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809

试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813

一、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观813

二、“文学革命”的总结和对“新文学”的重新诠释815

三、继续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事业818

李大钊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变迁822

一、对民国初年政党活动的评论822

二、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愿望824

三、对中国现代化政党合作的期待826

李大钊与中国古代史研究830

一、对古史研究中“黄金时代”说的批判830

二、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古代经济生活833

三、在古代史研究中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836

1927年初李大钊的外交活动840

一、对英、美、法等西方外交团的工作840

二、对日本外交使团的工作844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851

一、劳动创造美的思想851

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853

三、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856

四、对美学诸领域的探索858

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863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揭示863

二、对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研究870

三、对中国民族革命史的研究876

四、中国近代思想变迁的唯物史观说明885

李大钊与五四时期中国学术观念的更新890

一、对进化论学术观念的超越890

二、唯物史观原理在学术研究中的率先运用893

三、开创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学术观898

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李大钊对历史学几个相关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诠释903

一、关于历史的概念903

二、关于历史学的概念907

三、关于历史哲学的概念911

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本解读914

一、十月革命(原始文本)914

二、文本流传915

三、文本解释语境916

四、文本解读基础919

五、文本解读过程921

六、关于十月革命的新文本923

李大钊的批判精神刍议926

一、李大钊批判精神的表现926

二、李大钊批判精神的特色930

三、李大钊批判精神的作用935

五四时期李大钊对法国学术思想的研究938

一、早期对柏格森哲学的研究938

二、研究法国学术史上进步观念的演进941

三、对法国诸多学术思想家的评述943

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950

一、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探索950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952

三、对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探索955

试论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的人生观959

一、批判社会上各种落后的人生观959

二、倡导乐观向上的青春人生观961

三、对人生观理论的积极探索964

四、人生观体系的基本特色967

关于新发现李大钊致胡适函的几个问题971

一、新发现李大钊致胡适函的写作时间972

二、历史地理解新发现的李大钊致胡适函972

三、新发现李大钊致胡适函的学术价值978

书后絮语9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