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用书 政治经济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征,黄家驹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613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6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用书 政治经济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第一篇导 论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
目 录第一篇导 论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密切联系中研究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揭示经15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密切联系中研究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揭示经15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科学抽象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18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科学抽象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18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经济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24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经济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24
第二章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28
第一节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28
第二章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28
第一节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28
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物质资料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二节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36
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物质资料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二节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36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革命第三节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更替44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革命第三节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更替44
生产力的历史演变——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发展推动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章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及其运动规律54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54
生产力的历史演变——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发展推动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章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及其运动规律54
第一节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54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第二节劳动创造商品价值58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第二节劳动创造商品价值58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体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表现着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交换是解决商品生产基本矛盾的形式——价值量——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第三节价值形式和货币71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体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表现着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交换是解决商品生产基本矛盾的形式——价值量——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第三节价值形式和货币71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第四节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83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第四节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83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9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供求规律及其作用——竞争规律及其作用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四章资本的生产过程9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供求规律及其作用——竞争规律及其作用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四章资本的生产过程92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9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9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97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三节资本主义工资110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三节资本主义工资110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工资量及其变动趋势第四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16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工资量及其变动趋势第四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16
第一节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125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发展趋势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125
第一节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125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发展趋势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125
单个资本的循环——单个资本的周转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137
单个资本的循环——单个资本的周转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137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前提——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45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前提——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45
第一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15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第六章资本运行的具体形式15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第六章资本运行的具体形式154
第一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15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62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62
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利润——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167
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利润——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167
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利息和利息率——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资本主义地租174
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利息和利息率——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资本主义地租174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第七章资本集中和垄断185
第一节垄断资本的形成185
第一节垄断资本的形成185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第七章资本集中和垄断185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形式和本质第二节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191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形式和本质第二节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191
银行资本的集中与银行垄断——银行的新作用——金融资本的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评“金融资本消失论”第三节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201
银行资本的集中与银行垄断——银行的新作用——金融资本的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评“金融资本消失论”第三节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201
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垄断利润的来源第四节垄断和竞争205
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垄断利润的来源第四节垄断和竞争205
垄断和竞争并存——垄断统治下竞争的新特点——反垄断法及其实质——垄断统治下的中小企业第八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12
第一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12
垄断和竞争并存——垄断统治下竞争的新特点——反垄断法及其实质——垄断统治下的中小企业第八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12
第一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12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与实质——70年代末以来国有企业非国有化评析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再生产222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与实质——70年代末以来国有企业非国有化评析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再生产222
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主要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再生产的调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特点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233
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主要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再生产的调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特点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23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二重经济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发展趋势——“福利国家”评析第九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243
第一节生产和商品经济国际化243
第一节生产和商品经济国际化24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二重经济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发展趋势——“福利国家”评析第九章 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垄断243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世界商品市场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发展——科技革命的国际化趋势——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第二节资本国际化252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世界商品市场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发展——科技革命的国际化趋势——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第二节资本国际化252
资本输出——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的新发展——战后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发展第三节国际垄断的形式、实质及其矛盾260
资本输出——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的新发展——战后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发展第三节国际垄断的形式、实质及其矛盾260
第一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垄断阶段的新发展272
私人资本的国际垄断,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际垄断的实质和矛盾第十章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272
私人资本的国际垄断,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际垄断的实质和矛盾第十章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272
第一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垄断阶段的新发展272
生产社会性的加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反垄断力量的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的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发展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285
生产社会性的加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反垄断力量的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的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发展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285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95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两种趋势——社会主义的物质准备——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295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两种趋势——社会主义的物质准备——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295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95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一般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具体途径第二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30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一般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具体途径第二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30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客观依据和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30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客观依据和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307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311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31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我国原有经济体制及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317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我国原有经济体制及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317
第一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份所有制结构的客观必然性——公有制是多种经济成份结构中的主体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形式319
第一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份所有制结构的客观必然性——公有制是多种经济成份结构中的主体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形式319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其他形式第三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325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其他形式第三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325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营方式——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多种经营方式——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多种经营方式第四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332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营方式——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多种经营方式——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多种经营方式第四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332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营经济和外资独营经济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35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335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营经济和外资独营经济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35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335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基本功能——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344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基本功能——市场经济构成的基本要素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344
传统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第三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350
传统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第三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35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359
第一节社会主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359
第一节社会主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35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359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第二节企业经营机制368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第二节企业经营机制368
企业经营机制的基本内容——企业经营机制和外部环境——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第三节企业经营目标与行为规范374
企业经营机制的基本内容——企业经营机制和外部环境——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第三节企业经营目标与行为规范374
企业经营目标——企业行为规范——企业经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四节企业行为类型与企业行为调整378
企业经营目标——企业行为规范——企业经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四节企业行为类型与企业行为调整378
企业行为类型——企业行为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国家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机制第十五章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385
第一节市场供给和需求385
第一节市场供给和需求385
企业行为类型——企业行为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国家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机制第十五章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385
供求规律——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均衡和非均衡第二节社会主义竞争393
供求规律——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均衡和非均衡第二节社会主义竞争393
社会主义竞争的必然性和特点——社会主义竞争的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第三节市场价格399
社会主义竞争的必然性和特点——社会主义竞争的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第三节市场价格399
价格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价格体系——价格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412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412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412
价格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价格体系——价格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412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商品流通渠道和形式——我国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417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商品流通渠道和形式——我国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417
市场功能和我国市场的特点——区域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第三节我国的市场体系420
市场功能和我国市场的特点——区域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第三节我国的市场体系420
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科技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第四节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434
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科技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第四节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434
培育和发展我国市场体系——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第十七章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440
培育和发展我国市场体系——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第十七章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440
第一节按劳分配440
第一节按劳分配440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按劳分配的作用——社会主义劳动报酬的形式第二节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449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按劳分配的作用——社会主义劳动报酬的形式第二节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449
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及其存在的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第三节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451
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及其存在的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第三节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451
第一节社会主义消费的特点和作用460
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坚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第十八章社会主义消费460
第一节社会主义消费的特点和作用460
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坚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第十八章社会主义消费460
社会主义消费的特点——消费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二节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463
社会主义消费的特点——消费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二节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463
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合理消费结构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社会主义消费方式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影响消费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三节社会主义消费水平472
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合理消费结构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社会主义消费方式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影响消费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三节社会主义消费水平472
消费水平及其合理标准——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和提高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从我国实际出发逐步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合理引导消费防止两种消费倾向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483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目标483
消费水平及其合理标准——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和提高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从我国实际出发逐步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合理引导消费防止两种消费倾向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483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目标483
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宏观经济调节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任务第二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体制494
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宏观经济调节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任务第二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体制494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间接宏观调控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第三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501
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间接宏观调控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第三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501
第一节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511
第一节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511
经济手段和政策调控体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511
经济手段和政策调控体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511
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516
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5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分配的一般特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第三节社会主义财政和信贷5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分配的一般特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第三节社会主义财政和信贷522
社会主义财政——社会主义银行和信贷第四节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529
社会主义财政——社会主义银行和信贷第四节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529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关系的原则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535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35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35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关系的原则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535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因素538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因素538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社会主义积累和经济增长——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经济增长——社会主义劳动人口和经济增长第三节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546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社会主义积累和经济增长——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经济增长——社会主义劳动人口和经济增长第三节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546
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发展教育和科技进步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553
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发展教育和科技进步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553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的意义——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第二十二章产业结构561
第一节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561
第一节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561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速度的意义——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第二十二章产业结构561
产业分类的方法——决定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第二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566
产业分类的方法——决定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第二节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566
经济成长阶段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组织和结构平衡——产业结构高级化第三节农村产业结构574
经济成长阶段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组织和结构平衡——产业结构高级化第三节农村产业结构574
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第四节产业发展的地区布局582
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第四节产业发展的地区布局582
第一节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588
产业合理布局的意义和原则——城市中心和经济区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588
产业合理布局的意义和原则——城市中心和经济区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588
第一节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588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形式593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形式593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第三节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603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第三节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603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后记612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后记612
第二版后记613
第二版后记613
热门推荐
- 323491.html
- 1605539.html
- 1617024.html
- 3523436.html
- 2558299.html
- 1101502.html
- 3369735.html
- 3350860.html
- 3337568.html
- 980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2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6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0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03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6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0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32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27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87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