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系统分析方法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区域系统分析方法研究
  • 吴殿廷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5157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38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49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系统分析方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区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1

1.1 系统分析和区域系统分析1

1.1.1 系统分析1

1.1.2 区域系统分析2

1.1.3 区域系统定量分析4

1.2 区域系统定量分析及其检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6

1.2.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之间的关系6

1.2.2 区域系统的构建7

1.2.3 区域指标的量化8

1.2.4 区域分析中的多模型、多方法结合10

1.3 多模型选优原理及实例10

1.3.1 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单因素分析11

1.3.2 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多因素分析15

1.3.3 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17

1.3.4 结论和讨论19

1.4 区域系统分析中的加权建模方法20

1.4.1 社会经济研究中加权建模的必要性21

1.4.2 加权建模的领域和方法21

1.4.3 权重及其确定的方法25

1.4.4 案例检验25

1.4.5 结论与讨论27

2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29

2.1 结构分析概述29

2.1.1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的内容29

2.1.2 区域系统结构分析方法30

2.2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40

2.2.1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定量描述40

2.2.2 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测定42

2.3 区域差异分析44

2.3.1 差异的产生和表现44

2.3.2 区域差异的识别与描述51

2.3.3 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我国地区差异分析中的应用54

2.4 系统诊断技术59

2.4.1 系统诊断技术概述59

2.4.2 吉林省非金属开发中现存问题的诊断59

2.5 主体功能区划分61

2.5.1 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内涵62

2.5.2 主体功能区的特点62

2.5.3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63

2.5.4 辽宁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67

2.5.5 结论和讨论69

2.6 用突变理论进行地理区划的探索70

2.6.1 对自然区划的重新认识70

2.6.2 用突变理论指导自然区划的尝试72

2.6.3 几点讨论73

2.7 断裂点理论与城市经济区划分74

2.7.1 断裂点理论模型74

2.7.2 利用断裂点模型对东北城市经济区进行划分79

2.8 区域合作潜力评价模型——以金砖国家农业合作为例84

2.8.1 金砖国家农业合作的基础条件分析85

2.8.2 金砖国家农业合作潜力评价的思路与方法89

2.8.3 农业合作潜力评价结果91

2.8.4 结论和讨论96

3 区域系统功能效益的比较和评价99

3.1 比较和评价概述99

3.1.1 区域经济的比较与评价99

3.1.2 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方法103

3.2 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108

3.2.1 主成分分析法概述108

3.2.2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108

3.2.3 主成分分析法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10

3.3 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的国际评价111

3.3.1 导言111

3.3.2 产值和产量112

3.3.3 速度与效益113

3.3.4 水平与结构114

3.3.5 结论和讨论117

3.4 城乡协调发展评价119

3.4.1 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目标119

3.4.2 基于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评价模型122

3.4.3 我国各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124

3.4.4 我国各地区“十二五”期末城乡协调状态的预测129

3.4.5 结论和讨论132

3.5 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价132

3.5.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133

3.5.2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及数据处理135

3.5.3 评价方法136

3.5.4 评价结果137

3.5.5 结论和讨论139

3.6 我国各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和评价141

3.6.1 现代化指标141

3.6.2 数据分析142

3.6.3 我国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整体特点分析143

3.6.4 各省区现代化程度分类145

3.6.5 结论146

4 区域系统预测方法研究147

4.1 系统预测概述147

4.1.1 预测的过程147

4.1.2 预测研究的特性147

4.1.3 区域分析中的预测问题147

4.2 微分回归建模的初步研究148

4.2.1 概述148

4.2.2 建模过程148

4.2.3 灰色预测方法149

4.3 区域发展态势的多模型预测151

4.3.1 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要性152

4.3.2 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可能性153

4.3.3 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尊重地方战略部署,有序推进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155

4.3.4 结论和讨论156

5 区域系统决策—对策方法研究157

5.1 决策—对策概述157

5.1.1 决策的问题与类型157

5.1.2 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157

5.2 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159

5.2.1 层次分析法需要改进的地方160

5.2.2 对层次分析法的若干改进建议160

5.2.3 案例162

5.2.4 结论与讨论163

5.3 农作物优化布局模型研究164

5.3.1 农作物布局问题分析164

5.3.2 农作物布局决策的简化模型165

5.3.3 考虑间套复种情况的数学描述169

5.4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模型170

5.4.1 引言170

5.4.2 假设条件和符号设定171

5.4.3 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数学描述172

5.4.4 耦合分析174

5.4.5 结论和讨论177

5.5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模型178

5.5.1 区域发展决策分析178

5.5.2 空间优化模型179

5.5.3 考虑多种项目的静态模型181

5.5.4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分析182

5.5.5 稀缺资源在两个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模型182

5.5.6 结语与讨论183

5.6 模糊线性规划的实践探索183

5.6.1 重点开发矿种和重点开发地区的确定184

5.6.2 资源开采量的模糊线性规划184

5.6.3 开发方案的模拟和选择187

5.7 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模型研究189

5.7.1 引言189

5.7.2 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思路190

5.7.3 我国国办重点高校招生名额地区分配的特点192

5.7.4 高校名额分配模型构建194

5.7.5 结论与讨论201

5.8 首都区位论——用定量方法确定首都选址201

5.8.1 中国的区域重心202

5.8.2 中国新都的位置选择204

6 因素贡献率分析206

6.1 因素贡献率分析原理206

6.1.1 子系统贡献率分析206

6.1.2 我国南北差异中的要素贡献率分析206

6.1.3 结论213

6.2 偶发因素影响效果分析213

6.2.1 概述213

6.2.2 偶发因素对北京市涉外旅游的影响分析213

6.2.3 东道主效应及2008年奥运会中国金牌超过美国的可行性预测216

6.2.4 城市化的四岛效应——以西北五省区首府为例224

图片来源235

表格来源236

后记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