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家思想的新研究 以《庄子》为中心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道家思想的新研究 以《庄子》为中心 上
  • (日)池田知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753483168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家思想的新研究 以《庄子》为中心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最初的道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刘安1

第一节 包含许多矛盾的《史记·老子列传》2

一、《史记·老子列传》的出现2

二、《老子列传》中的重要问题4

第二节 西汉初期被营造出的老子形象9

一、老子是何人的不确定性9

二、老子形象的展开与“道家”的形成11

第三节 看作为老子的祖述者的庄子12

一、《史记·庄子列传》12

二、《庄子列传》的“寓言”性13

三、“寓言”与史实之间16

第四节 关于庄子的真实与虚构19

一、《庄子》中的庄子故事19

二、寻求庄子的真实20

第五节 作为庄子前辈的惠子23

第六节 济济而众的道家思想家们26

一、《汉书·艺文志》中的“道家”书26

二、济济而众的道家思想家们27

第二章 道家诸文本的编纂——《庄子》、《老子》、《淮南子》35

第一节 《庄子》的十余万言本36

一、战国末期对庄子的言及36

二、西汉初期的《庄子》之书38

第二节 《庄子》五十二篇本、二十七篇本、三十三篇本40

一、《庄子》五十二篇本——刘向、刘歆的图书整理40

二、《庄子》二十七篇本与三十三篇本——晋代的文本编纂41

第三节 《庄子》内篇、外篇、杂篇44

一、刘向开始的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类44

二、韩愈、苏轼开始的对杂篇的疑问47

三、三种文本之间诸篇的移动49

第四节 战国末期编纂的《老子》52

一、《荀子》、《吕氏春秋》中出现的《老子》53

二、《韩非子》中出现的《老子》58

三、《庄子》中出现的《老子》60

第五节 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出土63

一、马王堆《老子》的甲本和乙本63

二、从《老子》甲本到乙本的发展64

三、马王堆甲本、乙本以后的《老子》67

第六节 郭店楚简《老子》的新登场68

一、郭店楚简甲本、乙本、丙本——最古老的《老子》69

二、郭店《老子》在战国末期成书72

第七节 武帝时期初年《淮南子》的编纂74

一、《淮南子》编纂的目的和构成74

二、《淮南子》中对《老子》、《庄子》的引用76

第三章 经由从“黄老”到“老庄”走向“道家”95

第一节 始于战国末期的“黄老”96

一、“黄老”思想的系谱96

二、从狭义的“黄老”到广义的“黄老”100

第二节 “黄帝”与“老子”的结合100

一、道家性的黄帝形象的存在100

二、《吕氏春秋》中出现的黄帝103

三、从道家性的老子到“黄老”性的老子105

第三节 淮南国的“老庄”107

一、始于淮南国的“老庄”概念107

二、《淮南子》的“老庄”与《史记》的“老庄申韩”110

第四节 批判“黄帝”的“道家”111

一、对“黄帝”的怀疑和批判112

二、“黄帝”批判始于司马迁113

第五节 始于司马谈的“道家”114

一、在司马谈那里“道家”概念的出现114

二、“道家”概念的由来与作用115

第四章 道家的先驱者们125

第一节 道家的诞生及其背景126

一、道家的诞生126

二、道家诞生的社会基础126

第二节 作为学派的道家129

一、道家思想的承担者们129

二、从被异化者的社会基础到主体性论的产生130

三、道家学派本质的确立132

第三节 道家的先驱者们135

一、重视生命、身体的思想136

二、追求主体性的思想139

三、试图摆脱已往价值观的思想146

四、探求新知的思想151

第五章 “万物齐同”的哲学165

第一节 人的被异化的各种形象165

一、“地籁”、“人籁”、“天籁”165

二、人身体的真实形态168

第二节 对感情判断、价值判断、事实判断的否定与排除171

一、对感情判断的否定与排除173

二、对价值判断的否定与排除175

三、对事实判断的否定与排除及“万物齐同”176

第三节 古代希腊哲学的“万物为一”179

第四节 对存在判断的否定与排除182

一、对存在判断的否定与排除182

二、绝对的“无”的确立183

第五节 对“万物齐同”哲学的批判187

一、另一种“万物齐同”187

二、荀子学派对“万物齐同”的批判及其影响188

第六章 “道”的形而上学207

第一节 两个世界的理论——“道”和“万物”207

一、二世界论的登场209

二、二世界论的领域和目的211

第二节 “物物者非物”的命题212

一、“物物者非物”的形而上学意义213

二、“物物者非物”的新意义217

第三节 《易传》的道器论221

一、《荀子》中的《易》221

二、孔子和《易》229

三、《易》的儒教化和经典化239

四、马王堆帛书《易传》的道器论241

第四节 《老子》的道器论244

一、《老子》道器论的发现244

二、《老子》道器论的影响246

第七章 “物化”、转生、轮回的思想262

第一节 古代希腊哲学中的转生、轮回262

第二节 “物化”与梦的体验266

一、《庄子》、《淮南子》中的“物化”266

二、作为转生的“物化”268

三、“梦”的记述的作用271

第三节 “物化”、转生与“阴阳”二气272

一、“物化”、转生的诸相272

二、作为“物化”、转生之根据的“气”275

第四节 对“物化”、转生、轮回思想的误解277

一、对王维诗中的“物化”、转生的误解277

二、对王维诗之误解的由来280

第五节 轮回及其快乐282

一、从“物化”、转生到轮回282

二、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一瞥283

三、作为“物化”、转生之一“环”的轮回285

四、出现于贾谊《鵩鸟赋》与马王堆《五行》中的“物化”287

五、印度的转生、轮回与中国的转生、轮回的不同288

第六节 转生、轮回的“万物”与终极的、根源性的实在的“道”290

一、使“万物”转生、轮回的“道”290

二、主宰者“道”本身具有的“天乐”292

第八章 “万物一体”的思想317

第一节 “万物齐同”与“万物一体”318

一、《庄子》中“万物齐同”哲学的展开319

二、《老子》中“万物齐同”哲学的残留321

第二节 基于“气”理论的“万物一体”思想323

第三节 “天地”中“万物一体”的思想326

第四节 否认价值优劣的“万物一体”思想330

一、价值意义水平的“万物齐同”331

二、价值意义水平的“万物一体”332

第五节 宇宙生成论——另一个“道”与“万物”335

一、圣人们的“万物一体”335

二、来自宇宙生成论的形而上学的分歧与形成336

三、真正的宇宙生成论的出现——《老子》338

四、道家宇宙生成论的特征341

第九章 天人关系论——站在“天”的立场和对“仁孝”的否定364

第一节 从殷周到战国道家的“天”的思想史365

一、从殷代的“上帝”到周代的“天命”365

二、从先秦儒家开始的“天”的规律化367

三、从墨家开始的巫术、宗教的复权374

四、道家的“天人”分离论的出现376

第二节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377

一、在道家方面的“天”和“人”的基本意思377

二、对“天”和“人”的评价的历史变迁380

三、“天人”关系的复杂化382

第三节 对“仁孝”的否定385

一、“万物齐同”哲学中的“天”和“人”385

二、“物化”、转生、轮回思想中的“天”和“人”386

三、“性”说中的“天”和“人”391

第四节 “仁孝”的复权394

第十章 “养生”说和“游”的思想422

第一节 “养生”和“养性”424

一、身体的“养生”、“养性”426

二、《老子》的“养生”428

三、对人为之“养生”的否定429

第二节 “不失性命之情”的理想432

一、所谓“性命之情”432

二、道家导入“养生”说的理由434

第三节 从身体与精神的二元论到“气”的一元论438

一、“形”、“心”二元论与“养生”说438

二、“气”的一元论和“养生”、“养心”440

第四节 飞翔于世界之上的“游”443

一、“游”与“养生”之间444

二、人世间的“游”446

三、《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章”的“游”448

第十一章 三种类型的政治思想——拒绝政治、乌托邦、中央集权477

第一节 从原理上拒绝政治478

一、“万物齐同”哲学上的政治拒绝478

二、站在“天”之立场上的政治拒绝480

三、“游”之思想上的政治拒绝482

第二节 道家的乌托邦思想与荀子学派所提倡的“礼”484

一、道家乌托邦思想的发生和展开484

二、乌托邦思想对荀子学派所提倡的“礼”的批判486

三、乌托邦思想的主观主义和现实主义489

第三节 “大同”的乌托邦思想与退步史观494

一、道家乌托邦思想与儒家的“大同”494

二、乌托邦思想与退步史观495

第四节 黄老思想中所见的中央集权政治思想499

一、道家中央集权思想的由来499

二、新时代的中央集权思想501

第五节 中央集权政治思想的代表504

一、《老子》与黄老帛书中所见的中央集权思想504

二、《管子·心术上》中所见的中央集权思想507

第十二章 圣人的“无为”和万物的“自然”52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天”的思想史的构想528

一、“天人相关”和“自然”的对立528

二、儒教的国教化和董仲舒学派的天人相关说530

三、新的“自然”思想的登场531

第二节 “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532

第三节 “自然”一词的出现536

一、“自然”出现的状况及性质536

二、“自然”的古意542

第四节 《老子》的“无为”和“自然”547

一、《老子》中主体的“无为”和客体的“自然”547

二、《老子》的本体论和政治思想的两面性555

第五节 道家思想的危机和“道”的形而下化561

一、道家的本体论和政治思想的危机561

二、走向“道”的形而下化565

第六节 “自然”思想史素描575

一、王充的“自然”和郑玄的“忽然自生”575

二、经过魏晋玄学的“自化自生”到宋学的“天理自然”580

第十三章 对“无知”、“不言”的提倡和辩证法的逻辑599

第一节 对“无知之知”的提倡599

一、对“知”的否定、排除和“无知之知”599

二、关于“万物”的“知”的复权604

第二节 对“不言之言”的提倡607

一、“无知”与“不言”的异同607

二、伴随着“不言之教”的社会性609

三、作为“无为而无不为”之一的“不言之言”614

第三节 “知”、“言”的复权——“寓言”、“重言”、“卮言”618

一、对“知”、“言”否定、排除的彻底及其破绽618

二、对“寓言”、“重言”、“卮言”的提倡620

第四节 辩证法的逻辑——由于否定的超出624

一、“无知之知”、“不言之言”的辩证法逻辑624

二、由否定性超出而来的“知”、“言”的发展626

第十四章 对诸子百家的批判和对各种思想统一的构想634

第一节 诸子百家的相互批判635

一、儒家对诸子百家的批判636

二、墨家对诸子百家的批判640

三、法家对诸子百家的批判641

第二节 道家对诸子百家的批判和自己批判644

一、道家对诸子批判中保留的破邪论的要素644

二、超越破邪论的可能性646

第三节 道家对诸子百家的否定和肯定648

一、对诸子百家批判的激化648

二、对诸子百家的包容654

第四节 出自道家的对各种思想统一的构想657

一、在《吕氏春秋·不二》的场合658

二、在《庄子·天下》的场合660

三、在《淮南子·要略》的场合663

四、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六家之要指”的场合667

第五节 《汉书·艺文志》与对各种思想统一构想的终结671

一、董仲舒对各种思想统一的构想671

二、《汉书·艺文志》对各种思想统一的构想676

第十五章 在日本的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686

第一节 初读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的惟肖得岩687

一、惟肖得岩和他以前的《庄子》读解687

二、惟肖得岩以后的《庄子》读解691

第二节 林罗山的朱子学与《三子鬳斋口义》692

一、林罗山对《三子鬳斋口义》的重视692

二、《三子鬳斋口义》受到重视的因由695

第三节 林希逸其人物及思想699

一、林希逸其人物与学问的系统699

二、林希逸的三教一致论702

三、林希逸那里的佛教705

四、林希逸的道家思想与儒教的角色709

五、林希逸的“心学”与林罗山715

第四节 江户时代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的盛衰719

一、江户初期《三子鬳斋口义》的盛行719

二、荻生徂徕的登场与《三子鬳斋口义》的衰退722

译后记7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