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审计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审计理论
  • 陈汉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26558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99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审计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审计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原理论2

第1章 审计需求分析2

1.1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3

1.1.1 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机会主义行为与理性预期3

1.1.2 受托经济责任、企业剩余计量与审计需求5

1.1.3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的经验检验7

1.2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8

1.2.1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号传递观8

1.2.2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息系统观9

1.2.3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的经验检验10

1.3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12

1.3.1 财务信息风险的转移:从鉴证机制到保险机制12

1.3.2 审计保险价值的形成机制:审计师民事责任制度13

1.3.3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的经验检验16

思考题18

本章参考文献19

第2章 审计职业道德21

2.1 审计职业道德的性质:一份隐性的公共合约22

2.1.1 契约理论、受托责任与审计师的角色22

2.1.2 公众利益、职业服务质量与审计职业道德的性质24

2.2 审计职业道德的实施:自我履行与强制履行26

2.2.1 审计职业道德合约的自我履行:中止交易、自我管制与声誉机制27

2.2.2 审计职业道德合约的强制履行:独立管制、政府管制与法律责任28

2.3 审计职业道德的变迁:描述与分析29

2.3.1 萌芽期或合约的口头形式:职业道德观念(1905年及之前)30

2.3.2 探索期或合约的标准化过程:结构化的职业道德准则(1906—1973)31

2.3.3 发展期或合约条款的具体化过程:规则导向的职业行为准则(1974年至今)35

2.3.4 新趋势或合约条款的概念回归过程:概念框架法的职业行为准则(1996年至今)37

2.4 审计职业道德的准则:框架结构38

2.4.1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38

2.4.2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40

2.4.3 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41

2.4.4 香港特别行政区会计师公会(HKICPA)42

2.4.5 中国台湾会计师公会联合会(FCPACT)42

2.4.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43

思考题44

本章参考文献45

第3章 审计师独立性47

3.1 审计师独立性的理论分析48

3.1.1 独立性的概念:从抽象观念到概念框架48

3.1.2 独立性的性质:行为约束与核心价值54

3.1.3 独立性的作用机理:基于程序公平的解读58

3.2 审计师独立性的制度框架61

3.2.1 独立性的冲突模式:力量博弈61

3.2.2 独立性的制度框架:监管视角66

3.2.3 独立性的规则安排:以“关系”为基础69

3.2.4 独立性的最新动态:SOX法案77

3.3 审计师独立性的未来展望79

3.3.1 制度基础变革:Ronen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80

3.3.2 概念框架变革:Tayloy的审计师可靠性框架83

思考题87

本章参考文献87

第4章 审计法律责任90

4.1 国外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发展历程90

4.1.1 国外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早期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91

4.1.2 国外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92

4.1.3 国外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最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99

4.2 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发展历程101

4.2.1 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萌芽阶段(1992—1995年)102

4.2.2 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发展阶段(1996—2006年)102

4.2.3 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最新进展(2007年至今)103

4.3 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理论小结108

4.3.1 审计师法律责任实践发展的路径分析108

4.3.2 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核心问题与争议110

4.3.3 审计师法律责任实践发展的内在逻辑111

思考题112

本章参考文献112

第5章 审计组织形式114

5.1 审计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115

5.1.1 自由选择:1938年以前115

5.1.2 公司制的全面禁止:1938年116

5.1.3 专业服务公司的引入:1969年117

5.1.4 有限责任公司:1977年121

5.1.5 有限责任合伙制:1991年122

5.2 我国审计组织形式的历史变迁123

5.2.1 国有事业单位:1992年以前124

5.2.2 公司法人:1993年124

5.2.3 个人独资:1995年125

5.2.4 有限责任合伙制(特殊合伙):2007年125

5.3 审计组织形式的经济学分析126

5.3.1 审计组织形式安排的初始均衡状态127

5.3.2 推动审计组织形式变迁的主要行动集团128

5.3.3 意识形态与法律文化132

5.3.4 知识存量134

5.3.5 审计组织形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136

思考题138

本章参考文献138

第6章 内部审计论纲140

6.1 内部审计演进:理论与实践141

6.1.1 财务导向内部审计阶段142

6.1.2 业务导向内部审计阶段145

6.1.3 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阶段147

6.2 内部审计的新范式:风险导向150

6.2.1 背景150

6.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152

6.2.3 小结158

6.3 内部审计:未来研究机会158

6.3.1 内部审计主要著作概述158

6.3.2 《内部审计思想》与未来研究机会159

思考题163

本章参考文献164

第7章 政府审计理论165

7.1 政府审计的职能与特征166

7.1.1 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三种不同的国家理论模型166

7.1.2 政府审计的职能与特征:基于国家理论视角的分析168

7.1.3 小结172

7.2 政府审计环境的变迁173

7.2.1 引言173

7.2.2 基于国家建构理论的分析框架173

7.2.3 我国政府审计环境的变迁:描述与分析175

7.2.4 小结186

7.3 政府审计的若干重要问题186

7.3.1 政府审计体制186

7.3.2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188

7.3.3 政府绩效审计190

思考题192

本章参考文献192

下篇 方法论196

第8章 审计模式变迁196

8.1 审计模式变迁:背景、历程与动因197

8.1.1 账项基础审计的产生197

8.1.2 制度基础审计的形成201

8.1.3 风险导向审计的兴起206

8.1.4 审计模式演进的动因213

8.2 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发展214

8.2.1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在我国的确立215

8.2.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216

8.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研究机会222

8.3.1 审计模式的演进:技术革新VS政治保险假说222

8.3.2 风险导向审计会影响会计公司的文化及审计师的品性吗223

8.3.3 风险导向审计要得到有效的应用是否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走行业专门化的发展道路(必要条件)225

8.3.4 我们可以预测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新审计准则会如何影响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行为吗227

思考题229

本章参考文献229

第9章 审计职业判断231

9.1 审计职业判断:研究历程与框架232

9.1.1 审计职业判断的研究历程232

9.1.2 审计职业判断的研究框架233

9.2 审计职业判断:一个分析框架237

9.2.1 职业判断环境237

9.2.2 职业判断主体241

9.2.3 判断决策过程243

9.2.4 判断属性特征246

9.2.5 小结248

9.3 审计职业判断:决策过程的信息加工249

9.3.1 信息加工理论249

9.3.2 透镜模型250

9.3.3 贝叶斯模型254

9.3.4 启发法256

思考题261

本章参考文献261

第10章 舞弊审计简析266

10.1 舞弊审计之嬗变:以美国为例的变迁267

10.1.1 居主导地位的舞弊审计初期阶段(1900~1930年)267

10.1.2 公允性审计主导下的舞弊审计阶段(1930~1980年)269

10.1.3 回归主导地位的舞弊审计阶段(1980年至今)278

10.2 舞弊审计程序288

10.2.1 熟悉舞弊的性质与特征288

10.2.2 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289

10.2.3 审计小组成员间的讨论290

10.2.4 获取识别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所需要的信息293

10.2.5 识别因舞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294

10.2.6 在考虑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计划及控制的评价情况后评估已识别的风险294

10.2.7 对风险评估结果作出反应294

10.2.8 评价审计证据295

10.2.9 与管理当局、治理层等沟通舞弊情况295

10.2.10 记录审计人员对舞弊的考虑296

10.2.11 出具审计报告对舞弊的考虑296

思考题299

本章参考文献299

第11章 内部控制评审(一)301

11.1 内部控制的内涵、边界与定位302

11.1.1 内部控制的含义与拓展302

11.1.2 内部控制的定位与边界304

11.2 国外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309

11.2.1 内部牵制309

11.2.2 内部控制制度310

11.2.3 内部控制结构312

11.2.4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314

11.2.5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318

11.2.6 SOX法案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323

11.3 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330

11.3.1 中国内部控制的探索历程(1949~2005)330

11.3.2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发展(2006~2008)336

思考题340

本章参考文献340

第12章 内部控制评审(二)342

12.1 内部控制评价342

12.1.1 内部控制的评价要求343

12.1.2 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347

12.2 内部控制审计354

12.2.1 内部控制审计的历史演进355

12.2.2 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框架362

思考题365

本章参考文献365

第13章 审计信息化368

13.1 审计信息化的概念、发展与构想368

13.1.1 审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368

13.1.2 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369

13.1.3 审计信息化的整体构想370

13.2 信息化审计的特征、准则与方法372

13.2.1 信息化审计的基本特征372

13.2.2 信息化审计的相关准则373

13.2.3 信息化审计的基本方法374

13.3 审计信息化的软件与互联网376

13.3.1 审计软件的意义、功能与开发376

13.3.2 会计师事务所对互联网的利用378

13.4 信息时代的审计:TRUST、COBIT、IS与CA381

13.4.1 AICPA的TRUST服务382

13.4.2 ISACA的COBIT标准385

13.4.3 ISACA的IS审计389

13.4.4 CICA等的CA审计391

思考题397

本章参考文献397

后记4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