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公民认同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公民认同研究
  • 苏志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9981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公民认同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公民认同1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

二 公民认同的中国逻辑及其研究视角8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公民认同的新常态19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途径、思想价值、制度建设3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途径33

一 民族危机中对于公平正义的呼唤33

二从“工农共和国”转向“人民共和国”36

三“各得其所”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诉求38

四 新民主主义道路将国家前途和人民利益融为一体40

五 人民的“自愿”与“同意”,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42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价值43

一 现代民族主义及其文化特征43

二 公民权利与民族利益统一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之中45

三 争取中间阶级,团结全国人民49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制度建设51

一 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实践的“三三制”政权建设51

二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关系52

三 民主建设与政权建设是新民主主义制度建设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55

本章小结61

第二章“三合一”的认同逻辑64

第一节 从农民认同到人民大众认同64

一“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66

二 封建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最大的对象”67

三 农民运动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68

四 在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实践中认同革命理论69

第二节 平分土地与“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72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价值72

二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74

三 强调农民对于土地应当具有“支配”权76

四“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78

第三节 中国人民大众的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之路83

一 马克思关于个性发展的基本论点84

二 中国特色的人民大众的个性解放过程85

三 保障人民大众的财产所有权以促进个性发展89

四 在民主制度建设中促进个性发展92

本章小结105

第三章 两个层面上的“中间阶级”理论107

第一节 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层面的“中间阶级”理论与实践110

一“大革命”时期的中间阶级理论111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间阶级理论113

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的中间阶级理论115

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阶级理论119

第二节 动员农民层面的“中间阶级”的理论与实践121

一 如何“拿住”中间阶级促就了这一策略的缘起122

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阶段123

三 以减租减息替代没收地主阶级土地阶段124

四 区别“旧式富农”与“新式富农”阶段126

第三节“中间阶级”理论与中国革命的特点128

一 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之一的统一战线129

二 最大限度地组织革命同盟军的需要129

三 中间阶级理论的当代价值132

本章小结134

第四章 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公民认同理论137

第一节 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回归与创新138

一 公民大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依据和思想资源139

二“三合一”传统的背离与回归139

三 新时期认同的主体和客体双方与时俱进、协同发展1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重新认识143

一 生产关系领域的“不断革命”论144

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迅速确立148

三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新认识151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优越性与新时期公民大众认同155

一 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最根本因素”155

二 社会主义优越性与认同理论的形成159

三 在解放思想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与认同理论162

四 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与认同理论中新的思想内涵分析167

本章小结171

第五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公民认同理论的推进与创新1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174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以具体、丰富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前提175

二 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的进一步阐释17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178

一 坚持改革开放,走向共同富裕178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181

第三节 市场经济经营主体的培育与新兴劳动者阶层的出现183

一 以农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营主体的培育183

二 新兴劳动者阶层的出现与执政基础的扩大187

第四节“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2

一 分析和处理新时期各种矛盾,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本193

二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94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公民大众认同的新阶段198

四 走向新的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公民认同理论204

本章小结207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讲话对于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公民认同理论的推进与创新210

第一节 群众路线的内涵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愈益丰富211

一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12

二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农民公民权益的获取218

一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19

二 引导和帮助群众正确认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221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四步曲”222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农民的公民身份构建230

一 中国公民身份构建的一般途径231

二“人民性”与“积极性”的相互促进232

三 中国公民身份构建走出了一条有重点的多路并进、有序发展的“政党主导型”道路234

四 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执政党主导”的中国公民身份构建239

本章小结241

第七章 新社会阶层、中等收入群体及其认同问题243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与新社会阶层的产生244

一 两个关键词的界定244

二 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中间阶级”及其消亡245

三 初露端倪的“新社会阶层”247

第二节 新社会阶层的权益与认同251

一 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奠基与创新251

二“抓代表带全局”的方针和策略252

三 为私营经济发展解除思想障碍253

四 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255

五 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257

第三节从“共同富裕”到“橄榄型”分配格局265

一 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的过渡路线265

二 促进“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初步形成269

本章小结273

第八章 从两个文明建设到公民认同的新境界277

第一节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277

一“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基础277

二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281

第二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86

一 十四大以来两条相关公民素质教育思想线索的凸显286

二从“价值体系”到“价值观”体系的转化与升华290

第三节“中国梦”是引领中国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299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原则299

二 沟通个人、社会与国家价值的桥梁299

三 当代中国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由之途301

本章小结303

参考文献306

跋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公民认同的六个问题307

一 从人民大众认同新民主主义理论到公民大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出现代公民认同的中国逻辑307

二 人民性与积极性的互融互动,是中国公民认同的内在动力机制309

三 统一战线理论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发展,保证了中国公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群众基础持续巩固和扩大309

四 公平正义和依法治国是公民认同的制度前提310

五 公民素质教育是公民认同的思想修养基础312

六 从革命动员式民主到协商参与式民主的历史转型3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