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老子古今 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老子古今 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上
  • 刘笑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605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815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62页
  • 主题词:老子-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老子古今 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导论一 版本歧变与文本趋同1

一 版本简介2

二 “版本歧变”(versional divergence)4

三 “文本改善”(textual improvement)7

四 “文本趋同”(textual assimilation)10

五 “语言趋同”(linguistic assimilation):概述12

六 语言趋同:句式整齐化13

七 语言趋同:章节之间的重复16

八 语言趋同:排比句式的强化20

九 思想聚焦:增加核心概念23

十 思想聚焦:调整段落文句29

十一 趋同与歧变:一个特例32

十二 普遍性与特殊性36

十三 古本原貌与理想文本38

导论二 回归历史与面向现实43

一 视域融合与两种定向44

二 “人文自然”的提出46

三 人文自然与终极关切50

四 人文自然与群体状态52

五 人文自然与生存个体54

六 人文自然与现代社会56

七 人文自然与儒家理论59

八 两种定向之衔接和转化61

九 “格义”与“反向格义”66

十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69

十一 反向格义困难举例之一73

十二 反向格义困难举例之二77

十三 关於老子之道的新诠释83

第一章 原文对照91

上编91

对勘举要92

1.1 是杂纂、专论,还是……95

析评引论95

1.3 “也”非诗语?97

1.2 言说问题,还是形而上问题?97

1.4 “无”还是“无名”、“无欲”?98

1.5 “两者”何所指?100

第二章 原文对照101

对勘举要103

2.1 竹简本的分章107

析评引论107

2.2 竹简本的分组108

2.3 八十一章分於何时?109

2.4 圣人何故“弗始”?111

2.5 美丑善恶:相依互转112

2.6 有无难易:相生相成113

第三章 原文对照115

对勘举要116

3.1 “尚贤”则晚乎?117

析评引论117

3.2 “为无为”与思想聚焦118

第四章 原文对照120

对勘举要121

4.1 犹疑与理性122

析评引论122

4.2 道与上帝之异同123

4.3 蒂利希:重释上帝125

4.5 道之符号意义127

4.4 蒂利希:重释宗教127

第五章 原文对照129

对勘举要130

5.2 《老子》与《诗经》、《楚辞》131

5.1 竹简本是完本吗?131

析评引论131

第六章 原文对照134

对勘举要135

6.1 中国的宇宙论概念136

析评引论136

6.2 “玄牝”说是生殖崇拜吗?137

6.3 雌性比喻与女性主义139

第七章 原文对照142

7.1 实然与应然之一体143

析评引论143

对勘举要143

7.2 “後其身”何以“身存”?144

7.3 此“私”非彼“私”145

第八章 原文对照147

对勘举要148

8.1 “不争”之积极意义150

析评引论150

第九章 原文对照152

对勘举要153

9.1 何以功成当身退?156

析评引论156

第十章 原文对照159

对勘举要160

10.1 《老子》乃气功之书?164

析评引论164

第十一章 原文对照166

对勘举要167

11.1 “有”如何以“无”为用?168

析评引论168

第十二章 原文对照170

对勘举要171

12.1 “为腹”与社会需求层次172

析评引论172

第十三章 原文对照175

对勘举要177

13.1 利己还是利他?179

析评引论179

第十四章 原文对照182

对勘举要184

14.1 《老子》乃诗乎?187

析评引论187

14.2 老子如何成教主?189

第十五章 原文对照191

对勘举要193

15.1 “为士”,“为道”,或“为上”?196

析评引论196

第十六章 原文对照198

对勘举要200

16.1 道理与事实必然一致吗?203

析评引论203

第十七章 原文对照205

对勘举要206

17.1 百姓皆谓谁自然?207

析评引论207

17.2 “自然”必排斥外力吗?210

17.3 儒家之“无加诸人”211

17.4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213

17.5 老子与霍布斯215

第十八章 原文对照218

对勘举要219

18.1 三字句还是四字句?220

析评引论220

18.2 从“邦家”到“国家”:《老子》歧变221

18.3 从“邦家”到“国家”:文献考察223

18.4 从“邦家”到“国家”:思想意义226

18.5 中国的家族观念与姓氏227

第十九章 原文对照230

对勘举要231

19.1 是“强化”还是“歪曲”?233

析评引论233

19.2 儒道互济还是形同水火?235

19.3 孔子之自然之得237

19.4 孔子之逍遥理想239

19.5 孔老相通:根源与意义240

19.6 孔老相通:课题与方法241

第二十章 原文对照243

对勘举要245

20.1 创新与“文本的它在性”249

析评引论249

20.2 “绝学”之境界250

20.3 身、心、意:分与合251

20.4 美:多多益善?252

第二十一章 原文对照255

对勘举要256

21.1 月神宫殿几根柱?257

析评引论257

21.2 古本善不善?259

21.3 道是有还是无?260

第二十二章 原文对照262

对勘举要264

22.1 後人“改善”古本的努力266

析评引论266

第二十三章 原文对照267

对勘举要270

23.1 “自然”乃“大自然”乎?272

析评引论272

23.2 哲学概念的标准274

23.3 作为哲学概念的“自然”275

23.4 “自然”:动因的内在性276

第二十四章 原文对照279

对勘举要280

24.1 “有道”还是“有欲”?281

析评引论281

第二十五章 原文对照283

对勘举要285

25.1 “道法自然”如何读?288

析评引论288

25.2 “自然”何属何归?290

25.3 “自然”何义何谓?291

25.4 追求“自然”是否自然?292

25.5 道是形而上的吗?294

25.6 道何以难名?295

25.7 老子有环保理论乎?297

第二十六章 原文对照300

对勘举要301

26.1 何谓“定型”?何时“定型”?303

析评引论303

第二十七章 原文对照305

对勘举要307

27.1 圣人即侯王乎?309

析评引论309

第二十八章 原文对照312

对勘举要313

28.1 《老子》与《诗经》:典型一例314

析评引论314

28.2 何者“守其雌”?317

28.3 雌雄一体乎?319

28.4 雌柔原则:象徵及目标320

第二十九章 原文对照322

对勘举要323

29.1 “取”乃“治”乎?324

析评引论324

第三十章 原文对照327

对勘举要329

30.1 “果”与“强”的尺度331

析评引论331

第三十一章 原文对照333

对勘举要335

31.1 《老子》乃兵书乎?338

析评引论338

31.2 当“自然”面对战争339

第三十二章 原文对照342

对勘举要344

32.1 “自宾”和“自均”345

析评引论345

第三十三章 原文对照347

对勘举要348

33.1 “自知”、“自胜”与自然349

析评引论349

第三十四章 原文对照351

对勘举要352

34.1 《老子》是口头文学吗?354

析评引论354

34.2 道之“大”与道之“小”355

34.3 道之弱性的决定作用356

34.4 上帝之强势形象357

第三十五章 原文对照360

对勘举要362

35.1 道之伟大、平淡与超越364

析评引论364

35.2 曾有“黄帝之学”否?366

35.3 何谓“黄老之学”?368

35.4 法家源於老子乎?370

35.5 《老子》与《诗经》:虚字脚372

第三十六章 原文对照375

对勘举要376

36.1 以反求正之方法377

析评引论377

36.2 智慧乎?阴谋乎?379

36.3 智慧与阴谋之间380

36.4 辩证观念:四层命题381

第三十七章 原文对照383

对勘举要384

37.1 顾此失彼的编者386

析评引论386

37.2 “无为”即无所作为吗?387

37.3 《老子》与《诗经》:顶真389

第三十八章 原文对照393

下编393

对勘举要395

38.1 自然之精神体现396

析评引论396

38.2 老子反儒乎?398

38.3 儒家必反“自然”乎?399

38.4 儒家必反“无为”乎?401

38.5 孔、老“无为”之异同403

第三十九章 原文对照406

对勘举要408

39.1 《老子》与《诗经》:交韵411

析评引论411

39.2 “一”即道乎?413

39.3 道:规律乎?必然乎?415

第四十章 原文对照417

对勘举要418

40.1 校勘心态偶议419

析评引论419

40.2 分章、排序合理乎?420

40.3 “反”还是“返”?421

40.4 “无”的概念化422

40.5 道家与科学:有生於无424

第四十一章 原文对照426

对勘举要428

41.1 人文自然之道432

析评引论432

41.2 大正若反的智慧433

第四十二章 原文对照435

对勘举要437

42.1 一、二、三何所指?438

析评引论438

42.2 道如何“生”440

42.3 道:实然或应然?442

42.4 阴阳和谐还是男尊女卑443

42.5 诸侯何时始称王?444

第四十三章 原文对照446

对勘举要447

43.1 至柔与无为之益448

析评引论448

43.2 魁奈与无为之益449

43.3 改革开放与无为之益451

第四十四章 原文对照454

对勘举要455

44.1 “重身”还是“无身”?456

析评引论456

44.2 《老子》与《诗经》:密韵实例457

第四十五章 原文对照459

对勘举要460

45.1 盛德若缺的启示461

析评引论461

45.2 以反彰正的智慧462

第四十六章 原文对照465

对勘举要466

46.1 欲望与战争468

析评引论468

第四十七章 原文对照471

对勘举要472

47.1 《老子》演变:原则与例外473

析评引论473

47.2 “天下”与“天道”475

47.3 直觉与科学476

47.4 道与科学模式之转换478

第四十八章 原文对照480

对勘举要481

48.1 “无为”何以“无不为”?483

析评引论483

48.2 “无事”何以取天下?484

第四十九章 原文对照486

对勘举要487

49.1 “类同举例法”不可靠489

析评引论489

49.2 明辨是非与和光同尘491

49.3 儒与道:双峰对峙,山脉相连492

49.4 儒家、道家与民主政治493

第五十章 原文对照495

对勘举要497

50.1 “独断的”与“探究的”诠释498

析评引论498

第五十一章 原文对照501

对勘举要502

51.1 通行本中的机械重复503

析评引论503

51.2 道之作用的两重性504

51.3 道与德:总体与个体?506

51.4 自然与常然507

51.5 道之自然与人文自然509

第五十二章 原文对照511

对勘举要512

52.1 常与恒514

析评引论514

52.2 异与同515

52.3 父与母517

第五十三章 原文对照519

对勘举要520

53.1 大道与小路521

析评引论521

第五十四章 原文对照524

对勘举要526

54.1 《老子》与《诗经》:回环528

析评引论528

54.2 由身而天下:儒道同异531

54.3 哲学与历史532

54.4 诠释之难533

54.5 面对诠释之难535

第五十五章 原文对照536

对勘举要538

55.1 “物壮则老”的启示541

析评引论541

第五十六章 原文对照544

对勘举要546

56.1 “不言”与“玄同”549

析评引论549

56.2 分辨之智与玄同之境550

第五十七章 原文对照552

对勘举要554

57.1 相似者必全同乎?557

析评引论557

57.2 反文明还是文明反思?558

57.3 何人当无为?559

57.4 无为在现代社会561

第五十八章 原文对照563

对勘举要564

58.1 正反互转的事实565

析评引论565

58.2 正反互转的条件567

58.3 文明反思:法律的发展568

58.4 文明反思:科技的发展569

第五十九章 原文对照571

对勘举要573

59.1 《老子》与《诗经》:叠句叠韵574

析评引论574

第六十章 原文对照577

对勘举要578

60.1 有神还是无神?579

析评引论579

第六十一章 原文对照581

对勘举要583

61.1 “牝以静胜牡”的寓意585

析评引论585

61.2 牝牡、雌雄与男女586

61.3 牝牡、雌雄与阴阳587

第六十二章 原文对照589

对勘举要591

62.1 老子的人性观593

析评引论593

62.2 马斯洛的人性观594

62.3 马斯洛的道家观595

第六十三章 原文对照598

对勘举要600

63.1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603

析评引论603

63.2 “以德报怨”的理论意义604

63.3 “以德报怨”的实践意义605

63.4 无为:形式与内容的矛盾606

63.5 无为:概念簇的代表608

63.6 作为哲学概念的无为609

第六十四章 原文对照611

对勘举要614

64.1 无为的目的618

析评引论618

64.2 无为的绝对意含619

64.3 竹简本的启示621

64.4 为甚么要讲“人文自然”?623

64.5 人文自然的三个层次624

64.6 人文自然的现代意义625

64.7 如何实现人文自然627

64.8 道家眼光看冲突628

64.9 道家原则防冲突630

第六十五章 原文对照632

对勘举要633

65.1 老子的不白之冤634

析评引论634

65.2 “左派”的批判635

65.3 老子之“愚”何意?636

65.4 玄德:因反而顺637

第六十六章 原文对照639

对勘举要641

66.1 何谓“不争之争”?645

析评引论645

66.2 “不争而胜”何以可能?646

第六十七章 原文对照648

对勘举要650

67.1 “三宝”:儒道相通之一653

析评引论653

67.2 “三宝”:儒道相通之二654

67.3 “三宝”:儒道相异之一655

67.4 “三宝”:儒道相异之二656

67.5 “三宝”:两种诠释658

第六十八章 原文对照659

对勘举要660

68.1 “不争之德”与“外向无为”661

析评引论661

第六十九章 原文对照664

对勘举要665

69.1 正反之间667

析评引论667

69.2 正反之间的价值取向669

69.3 辩证法或正反观670

69.4 《老子》与《孙子兵法》672

第七十章 原文对照674

对勘举要675

70.1 道家学说:“易行”还是“难行”?676

析评引论676

70.2 “被褐怀玉”:儒道之异677

第七十一章 原文对照680

对勘举要681

71.1 “知不知”:儒道异同682

析评引论682

第七十二章 原文对照684

对勘举要685

72.1 独立尊严与自我约束687

析评引论687

第七十三章 原文对照689

对勘举要690

73.1 何以“勇於不敢”?691

析评引论691

第七十四章 原文对照694

对勘举要695

74.1 “大匠”与司法程序697

析评引论697

74.2 校勘的两重标准699

74.3 要“原貌”还是要“合理”?700

第七十五章 原文对照702

对勘举要703

75.1 无为:等於“君无为”?706

析评引论706

75.2 无为:理性化诠释708

75.3 无为:理想的社会生态710

75.4 无为:现代领导人之镜711

第七十六章 原文对照713

对勘举要714

76.1 雌柔:推翻男性霸权?716

析评引论716

76.2 雌柔:反对英雄主义?717

76.3 雌柔:可能的现代贡献719

第七十七章 原文对照721

对勘举要723

77.1 何谓“天之道”725

析评引论725

77.2 何谓“人之道”726

77.3 道的概念体系728

第七十八章 原文对照731

对勘举要732

78.1 朱熹对老子的误批733

析评引论733

78.2 朱熹对老子的误赞735

第七十九章 原文对照737

对勘举要738

79.1 天道:自然与为善739

析评引论739

79.2 天道:自然与报应741

第八十章 原文对照744

对勘举要746

80.1 小国寡民:判断与讨论749

析评引论749

80.2 小邦寡民:概念乎?术语乎?750

80.3 小邦寡民:不满与期望752

80.4 小邦寡民:反动还是反思?754

第八十一章 原文对照757

对勘举要758

81.1 版本演变:同与异759

析评引论759

81.2 善者不多:对现代发展的启示761

81.3 正反相随:现代发展的警示763

81.4 自然:在现代的价值意义764

81.5 道:超越与兼融科学和宗教766

参考书目769

英文书目780

索引说明783

人物与机构索引784

文献及版本索引795

主题与概念索引8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