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领导科学教程 第5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编领导科学教程 第5版
  • 万良春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978750354725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领导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领导科学教程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领导与领导科学第一节 领导与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

第二节 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

第三节 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3

一 领导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3

二 领导科学在我国的兴起5

三 现代领导科学的发展趋势5

第四节 领导的本质、要素与规律6

第五节 现代领导科学的主要原理与理论7

一 贯彻“三个面向”7

二 引进“三论”8

三 动力与弹性原理11

四 能级与效益原理11

五 统筹与调控原理12

第六节 领导科学的学习与研究13

一 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14

二 领导科学的研究内容15

三 学习与研究领导科学的意义15

四 学习与研究领导科学的方法15

第七节 领导科学的主要相关学科16

一 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16

二 同管理科学的关系17

三 同决策学的关系17

四 同人才学的关系18

五 同公共关系学的关系18

第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领导科学第一节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20

一 邓小平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0

二 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本特征20

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1

四 提高宪法权威意识21

五 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22

六 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23

第二节 社会主义领导者世界观的树立与改造27

第三节 增强执政能力,提高领导水平29

一 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建设29

二 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30

三 执政能力建设的规范要求31

四 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在基层32

第四节 新时期的新形势与新任务33

一 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3

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4

三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35

第五节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36

一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式”36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8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0

四 节约物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42

五 跳出“世界工厂”圈子,建设创新型国家45

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9

第三章 领导者的作风、素养与“三力”第一节 领导者的作风54

一 加强领导作风建设55

二 领导作风的主要内容55

三 发扬优良传统57

四 防止和反对不良之风58

第二节 领导者的素养59

一 素质与修养及其转化59

二 领导素养的类型与特性60

三 现代领导者修养的基本要求61

第三节 领导者的权力62

一 领导权的构成63

二 领导权的使用64

三 科学授权64

四 职、权、责的关系问题67

第四节 领导者的能力67

一 观察思维能力67

二 驾驭经济能力68

三 科学决策能力69

四 识才用人能力70

五 总揽全局能力72

六 组织指挥能力73

七 创新应变能力74

八 协调控制能力75

九 应对局面能力76

十 自我管理能力78

第五节 领导者的魅力79

一 领导魅力的含义79

二 领导魅力的类型79

三 领导魅力的要素80

四 领导魅力的障碍80

第六节 “领导三力”与权威的关系82

一 “领导三力”的性质及其异同82

二 权力和权威的关系83

三 “领导三力”的相互关系83

四 领导权威的维护84

第四章 现代领导班子的建设与管理第一节 领导人才的选择与使用85

一 领导人才的个性特点85

二 领导人才的最佳使用86

三 领导人才的测评87

四 领导人才的甄别88

五 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90

第二节 现代领导方式的个性化类型91

一 权力型领导方式92

二 魅力型领导方式93

三 知识型领导方式93

第三节 领导班子的结构与优化94

一 结构优化的标准94

二 结构优化的内容95

第四节 领导班子的构成100

一 怎样当好“班长”100

二 怎样当好“副班长”102

三 其他领导成员与辅助人员105

第五节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106

一 拓宽从源头防治腐败的领域106

二 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108

三 齐抓共管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109

四 让“裸官”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109

五 对各级主要领导人的监督方式113

六 实行激励与监督并举114

第五章 领导的一般职能第一节 制定战略115

一 战略的含义与特性115

二 为什么要制定战略116

三 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116

第二节 组建机构118

一 程序与标准118

二 主要原则118

三 纵向层次119

四 横向系统120

第三节 编制法规121

一 岗位规范122

二 责任制度124

三 奖惩法规126

第四节 科学管理129

一 加强人性化管理129

二 抓好现代经营管理129

三 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129

四 深化股份制改革131

五 建立健全问责制132

第五节 领导激励133

一 基本要素134

二 作用意义135

三 原则方法136

第六节 思想教育139

一 作用意义与形势分析140

二 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141

三 把“三贴近”作为指导原则141

四 体现“三贴近”的本质要求142

五 当前应关注的重点问题143

六 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144

七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拓宽渠道145

八 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点146

第七节 处理“突发”事件148

一 对“突发”事件的认识148

二 “突发”事件的形成149

三 “突发”事件的处理150

第六章 领导的科学决策第一节 什么是领导的科学决策152

一 领导决策的含义与要素152

二 领导决策的作用与意义153

三 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154

四 建立领导决策责任制155

第二节 现代领导决策的层次、类型与体制156

一 现代领导决策的层次特点156

二 现代领导决策的类型156

三 现代领导决策的体制158

第三节 现代领导决策的程序、原则与方法159

一 现代领导决策的程序159

二 现代领导决策的原则162

三 现代领导决策的方法164

第四节 现代智囊团的建设166

一 什么是“智囊团”166

二 智囊团的产生与发展166

三 现代智囊团的类型与特点167

四 现代智囊团的功能168

五 现代智囊团成员的条件169

六 现代智囊团的结构170

七 走“文献情报一体化”道路171

第五节 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角色及其素质要求172

一 现代领导者在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172

二 现代领导者的素质要求173

三 现代领导者的决策艺术174

四 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177

第七章 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第一节 以人为本,善待人才179

一 人才的成长规律179

二 善待人才的最佳心态180

第二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84

一 加强在职教育184

二 鼓励自学成才185

三 防止人才外流186

四 引导合理流动186

五 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187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88

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188

二 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189

三 “人才强国”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190

四 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1

第四节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1

一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192

二 改革的基本目标、方针与原则194

三 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195

第五节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197

一 主要政策依据197

二 公开考试选拔198

三 基本制度保证199

四 其他选拔方法201

第六节 三支干部队伍的改革与建设202

一 党政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202

二 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203

三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204

第八章 领导方法及其范畴第一节 领导方法210

一 科学领导的方法论基础210

二 传统与基本的领导方法211

三 思维推理方法211

四 调查研究方法212

五 沟通协调方法214

六 检查总结方法215

第二节 领导艺术216

一 领导艺术的含义、特性与基础216

二 领导艺术的类型217

三 领导艺术的内容219

四 领导艺术的社会性227

第三节 领导谋略230

一 领导谋略的概念、意义与作用230

二 领导谋略的生成与特性231

三 领导谋略的原则要求232

四 领导谋略的运用艺术233

五 领导谋略水平的提高234

第四节 领导方法的范畴结构237

一 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的关系237

二 领导谋略与领导方法的关系238

三 领导方法的范畴结构239

第九章 团队的建设与领导第一节 跟上时代步伐,发扬团队精神240

一 什么是团队240

二 团队的产生与发展241

三 团队的类型242

四 团队精神243

五 团队对其成员的影响244

第二节 团队的组织建设246

一 团队的组建246

二 团队的构成要素247

三 团队的设计原则249

四 团队的建设与管理250

五 团队领导模式的转化252

第三节 团队的文化建设254

一 培养团队精神254

二 建立共同理想255

三 搞好团队学习256

四 团队文化建设的领导256

第四节 成功的团队领导257

一 团队领导者的效能与素质257

二 团队的领导思想258

三 团队的远景规划259

四 团队领导的成功标准260

五 高效团队的特征262

第五节 团队的运用与发展263

一 团队的利弊优劣263

二 团队运用的基本观点264

三 团队的发展265

第十章 面向知识经济 领导新方向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268

一 准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68

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271

三 人类社会伴随着科技进步呈加速度规律发展271

四 社会事物的兴衰取决于社会形势的要求程度273

第二节 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274

一 社会经济变革的酝酿274

二 什么是“知识经济”275

三 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276

四 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276

第三节 永不枯竭的智力资源278

一 知识的特性279

二 知识的社会功能279

三 知识是现代“第一生产要素”280

四 知识的管理281

第四节 “非群体化”及其社会影响281

一 “非群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81

二 “数字家庭”给工作带来的影响282

三 全面深刻的社会效果282

第五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者284

一 知识经济时代领导角色的转变285

二 从“领导替代”和“自我领导”到“超级领导”286

三 提高领导知识经济的能力289

四 知识经济领导人才的培训291

主要参考书目2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