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信息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信息理论
  • 孙绍荣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07155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教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信息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信息理论概述1

第一节 信息观——教育理论的新视角1

一、一个粗略的信息概念1

二、信息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5

第二节 教育信息理论的崛起6

一、信息论的产生及其社会影响6

二、教育信息理论的早期萌牙9

三、当代教育信息理论研究14

四、系统化——教育信息理论的迫切任务19

第三节 教育信息理论的内容框架20

一、基础理论-实践技术维度21

二、信息功能类型维度21

第四节 开展教育信息理论研究的意义26

一、新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教育理论的系统化26

二、新的视角有可能解决久攻不下的传统课题27

三、为教育研究开辟了新的实证途径27

四、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架设桥梁28

第二章 信息理论研究29

第一节 信息概念与类型29

一、信息概念29

二、信息的类型58

一、信息的贮存63

第二节 信息的贮存、传递、检索、加工及转换63

二、信息的传递64

三、信息的检索65

四、信息的加工66

五、信息的转换66

六、人工信息的容量70

七、干扰信息与冗余信息75

第一节 意识及其类型78

一、意识的概念78

第三章 意识、无意识与人的三要素理论78

二、意识的分类81

第二节 无意识及其类型94

一、无意识的概念94

二、无意识的类型97

三、行为性无意识的表现111

四、意识性无意识的表现113

第三节 意识与无意识的信息加工机理122

一、两种反映、两种信息、三个系统122

二、意识、无意识现象的原理125

一、意识与无意识是人类强大的本质力量126

第四节 意识与无意识的社会意义126

二、意识与无意识的积累129

第五节 意识与无意识的传输131

一、与物质传输的差异131

二、意识的传输132

三、无意识的传输137

四、意识、无意识传输的外部信息的发展140

五、空间性传输与时间性传输145

一、身体是一种控制系统147

第六节 身体素质与信息147

二、身体素质的发展与信息149

第七节 人的三个要素151

一、“人”的概念151

二、人的三要素与相应的影响因素153

第四章 信息观的教育理论问题157

第一节 信息观的教育本质与教育概念157

一、信息观的教育本质157

二、信息观的教育概念161

三、信息观的教育概念的应用171

一、环境的意义177

第二节 信息与环境177

二、传统的环境分类178

三、环境的信息观解释和分类178

第三节 信息观的能力与技能182

一、信息观的能力要素182

二、信息观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185

三、信息观下的培养能力问题185

四、对教育工作的启示187

五、信息观的技能概念189

六、信息观的技能的要素189

七、信息观下的培养技能问题191

第四节 信息观下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192

一、从信息角度理解的人的全面性192

二、信息观的教育作用194

第五节 对各育的信息观理解197

一、各育的概念197

二、信息观的德育198

三、信息观的智育200

四、信息观的体育202

五、信息观的美育204

一、模型与模型方法207

第一节 模型方法概述207

第五章 教育信息的接收模型207

二、接收模型的意义208

第二节 意识发展模型210

一、模型210

二、原意识的发展217

第三节 无意识发展模型223

一、模型223

二、记忆系统中的无意识对学习的影响225

第一节 学与思的关系227

第六章 教育信息接收模型与传统教育理论和经验227

第二节 循序渐进与最近发展区、组织者229

一、关于循序渐进229

二、关于最近发展区230

三、关于“组织者”231

第三节 原意识的激活与“现实化”232

第四节 灌输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235

一、概念235

二、批评与现实236

三、模型分析236

第五节 关于试误与顿悟239

一、概述241

第六节 活动的作用241

二、形成意识242

三、形成无意识242

四、开发被动信息243

五、知与行的关系245

六、人与环境的关系246

七、促进身体发育247

第七节 布鲁纳与杜威:两种发现学习248

一、传输能力的制约251

二、教育目的的要求251

第七章 教育内容——意识与无意识的采集与度量251

第一节 采集的必要性251

第二节 采集方法252

一、判断法252

二、统计法252

第三节 采集的优化253

一、实用论的优化观253

二、素质论的优化观254

三、继续学习论的优化观254

一、存在的问题255

第四节 教育内容的度量255

二、信息量度量方法256

第五节 原意识中的组块与学习内容的信息量262

一、组块分层说263

二、识别与学习内容的信息量269

第八章 教育内容信息形式优化278

第一节 信息类型选择280

一、教育内容因素280

二、受教育者的信息加工能力因素281

第二节 提高形式强度282

三、技术经济条件因素282

第三节 提高虚拟内容强度284

第四节 减少干扰信息287

一、干扰信息与有用信息287

二、听觉信息中减少干扰信息的方法289

三、视觉信息中减少干扰信息的方法291

第五节 控制冗余信息295

第六节 控制信息量296

一、适当分块297

二、定名指代298

三、逐步缩小不定范围300

四、意义制约302

五、与原意识关联303

第九章 教育控制信息307

第一节 教育控制信息的意义与类型307

一、教育控制信息的重要性307

二、教育控制信息的类型308

第二节 教育控制信息的流向模型311

第三节 状态信息的采集312

一、采集点的选择312

二、意识与无意识的测查313

二、统计分析315

第四节 状态信息的加工315

一、加工的意义315

三、内容分析316

四、形式加工317

第五节 调节信息的类型及其选择317

一、调节信息的类型317

二、调节信息的选择318

第六节 基于控制信息的教育模式319

一、过程控制型教育模式319

二、状态控制型教育模式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