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海洋地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颖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南京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53052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535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海洋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海洋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内容1
一 海洋地理学的发展与现状1
二 海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3
第二节 中国海及临近海域的地理概况7
一 各海区的基本特征7
二 海岸、海岛、海峡的基本轮廓特征9
三 沿海河流水文泥沙条件11
第一篇 海洋环境与资源15
第二章 中国海海底地质与地貌15
第一节 渤海海底15
一 海底地质15
二 海底地貌18
三 海底沉积22
第二节 黄海和东海海底24
一 地质构造基础24
二 海底地貌27
三 海底沉积35
第三节 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底41
一 海底地质构造41
二 海底地貌42
二 海底沉积45
第四节 南海海底45
一 海底地质构造45
二 海底地貌47
三 海底沉积52
第五节 中国近海海底地质地貌的特征55
第一节 海面辐射及热量收支59
一 总辐射59
第三章 海洋气候59
二 有效辐射60
三 辐射平衡60
四 可感热量交换60
五 蒸发耗热60
六 海洋内部的热交换60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气候的影响61
一 海陆分布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61
第三节 大气环流62
一 平均高度场和流场62
二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62
二 海平面气压场63
第四节 主要风系64
一 冬季季风风系64
二 夏季季风风系65
三 信风风系65
四 西风风系65
五 赤道无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内的不定风区66
第五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66
一 冷性反气旋和寒潮66
二 温带气旋67
三 热带气旋68
第六节 风和大风72
一 主要风向72
二 平均风速及其变化74
三 各级风速频率76
四 大风日数78
五 大风极值79
第七节 雾和能见度80
一 海雾的时空分布81
二 中国近岸雾的日数83
三 海雾形成条件83
四 低能见度出现频率85
第八节 云和降水86
一 总云量86
二 低云量87
三 云状88
五 降水量和降水日数89
四 降水频率89
第九节 气温90
一 气温的年、季分布90
二 气温的年变化、年较差和大陆度90
三 中国近海四季划分和气温月际变化91
四 气温的谐波分析91
五 气温的日变化91
第四章 海洋水文93
第一节 波浪93
一 波浪分布概况94
二 特殊天气系统下的波浪99
第二节 潮汐与风暴潮100
一 中国海的潮波系统100
二 潮汐特征104
三 河口潮汐107
四 平均海面108
五 风暴潮110
第三节 海流112
一 黑潮112
二 南海表层季风漂流113
三 “巴士海流”和南海暖流113
四 台湾海峡北上海流115
五 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115
六 黄海暖流116
七 渤海环流117
八 沿岸流117
一 沿岸水与外海水118
第四节 温、盐分布118
二 南海119
三 台湾海峡123
四 东海123
五 黄海125
六 渤海125
第五节 海冰126
一 辽东湾126
二 渤海湾126
三 莱州湾126
四 黄海北部127
五 异常冰情年概况127
第一节 海涂资源130
一 我国的海涂资源与基本特征130
第五章 海洋资源130
二 海涂的资源开发131
三 我国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133
第二节 近海油气资源134
一 大陆架油气的地质条件134
二 远景及评价137
第三节 滨海砂矿资源138
一 我国滨海砂矿资源与分布139
二 我国滨海砂矿找矿方向的分析139
第四节 海水化学资源140
一 海水化学资源特点141
二 中国海水化学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评价143
一 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145
第五节 海洋生物资源145
二 开发现状与潜力146
第六节 海洋能资源149
一 海洋能种类及我国的海洋能资源149
二 我国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评述150
第六章 中国海海洋环境变迁153
第一节 古海平面变化153
一 海面变迁与气候波动153
二 海平面变动157
第二节 古海岸线变迁164
一 古海岸线标志164
二 第四纪古海岸线变迁165
第三节 中国海的环境演变171
一 中国海的形成171
二 第四纪以来中国海古水文要素的变迁172
第二篇 海洋经济180
第七章 中国海洋经济概况180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180
一 中国历史上海洋经济的发展180
二 新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181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183
一 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183
二 沿海各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185
第八章 海岸带土地利用与沿海农业196
第一节 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196
一 地貌196
二 气候196
五 土壤与植被197
四 陆域水资源状况197
三 主要入海河流的水量和泥沙量197
六 油气资源198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198
一 人口众多、密度大、人力资源丰富198
二 工业基础雄厚,促进土地资源利用198
三 交通运输能力大、方式齐全199
四 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高、技术密集程度大199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199
一 土地资源条件199
二 土地利用特点200
第四节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03
一 耕地203
三 林地204
二 园地204
五 水域205
四 草地205
六 城乡居民地206
七 工矿用地206
八 交通用地207
九 特殊用地207
十 未用地或难用地208
第五节 沿海农业布局特点208
一 农业生产在全国居重要地位208
二 大农业生产发达、水平较高208
三 种植业占主要地位,南北地域差异大208
四 沿海是水果、肉类和海洋水产品的主要产区211
一 资源状况212
第九章 海洋渔业212
第一节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及评价212
二 资源评价213
第二节 中国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214
一 历史上的产量214
二 新中国成立后渔业生产的发展215
第三节 中国海洋渔业的生产特点和分布216
一 海水产品产量的变化216
二 海洋捕捞渔获量及其分布218
三 海水养殖221
第四节 中国各海区渔业资源特点与海洋渔业生产分布223
一 海洋生物资源223
二 各海区渔获量的构成225
三 各海区养殖种类的构成227
第十章 海盐与盐化工业231
第一节 中国发展海盐的条件231
一 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231
二 宜晒盐的滩涂资源广阔231
三 有利的气象气候条件232
四 交通运输方便和接近消费市场233
第二节 中国海盐的发展历史233
一 旧中国海盐生产的发展史233
二 新中国海盐生产的发展234
第三节 我国盐区的特点235
一 北方海盐产区是我国海盐主要产区235
二 海盐生产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235
三 海盐生产地域差异明显236
第四节 我国主要盐区237
一 辽宁盐区237
二 长芦盐区238
三 山东盐区238
四 江苏盐区238
五 南方海盐区239
第五节 盐化工生产与布局239
一 盐化工业的作用239
二 盐化工业的发展240
三 盐化工业的布局240
第十一章 沿海工业243
第一节 沿海工业概况243
一 沿海工业的兴起与演变243
三 沿海工业的现状特征245
二 沿海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245
第二节 能源与原材料工业248
一 能源工业248
二 原材料工业249
第三节 加工工业251
一 机械(含电子)工业251
二 化学工业252
三 纺织工业253
四 食品工业253
第四节 沿海主要工业集聚地段254
一 大连-辽河口-锦州工业集聚地段254
三 东营-烟台-青岛工业集聚地段255
二 天津及邻近沿海工业集聚地段255
四 长江三角洲沿海工业集聚地段256
五 珠江三角洲沿海工业集聚地段256
第十二章 沿海的交通运输与港口258
第一节 交通运输的基本状况258
一 建国以来的发展概述258
二 现有发展水平与部门结构特征259
三 地域分布差异261
第三节 沿海港口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263
一 沿海地带人口密集,开发程度较高263
二 铁路与河运干线走向多同海岸线垂直相交264
三 沿海地带是我国大宗货流的必经通道264
四 沿海一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分布地区264
三 港口数量、等级与职能265
一 港口发展概述265
第三节 沿海港口的发展与现状265
三 港口的空间分布268
第四节 沿海港口的客货运输269
一 吞吐量的发展规模与地理分布269
二 港口的货运结构270
三 港口货运流向270
第五节 沿海港口的问题与展望272
一 主要问题272
二 发展趋势展望273
第十三章 中国海洋旅游业276
第一节 海洋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276
二 文化景观旅游资源277
一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277
第二节 中国海洋旅游资源277
三 中国海洋旅游分区279
第三节 中国海洋旅游分区评述279
一 渤海旅游区279
二 黄海旅游区281
三 东海旅游区282
四 南海旅游区285
第四节 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287
一 开发原则287
二 开发条件和依据288
三 海洋旅游与大陆旅游关系288
第十四章 沿海城镇体系290
第一节 沿海城镇体系的形成历史290
一 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组群系统292
第二节 沿海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292
二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层次系统293
三 城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功能组织294
四 城镇体系网络系统结构:集疏运系统298
第十五章 沿海开放地带与开放地区300
第一节 沿海开放的历史回顾300
第二节 沿海开放地带的层次性301
一 时间层次301
二 空间层次301
三 级别层次301
第三节 四个经济特区与海南岛302
一 深圳经济特区302
四 厦门经济特区303
二 珠海经济特区303
三 汕头经济特区303
五 海南省304
第四节 沿海开放城市与开放地区304
一 沿海14个开放城市304
二 经济技术开发区306
三 沿海开放地带306
第五节 沿海开放地带展望307
一 上海浦东的开发建设307
二 扩大开放地域,提高开放程度307
三 开辟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308
四 建立高新技术区的科学工业园309
第一节 对划分海洋综合经济区的认识311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区的研究311
第十六章 中国海洋经济区311
第三节 海洋经济区划分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指标312
一 指导思想312
二 分区原则313
三 分区指标313
第四节 海洋经济区的划分314
一 我国经济带与经济区划分的层次结构314
二 中国海洋经济区的划分316
第十七章 沿海人口及其环境影响320
第一节 中国沿海人口的历史沿革320
第二节 沿海地区人口的增长与构成322
一 解放以来沿海地区的人口增长322
二 沿海地区的人口构成323
一 人口分布325
第三节 中国沿海地区人口的分布325
二 人口的城乡分布326
第四节 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对未来生存环境的影响326
第三篇 区域海洋地理330
第十八章 渤海330
第一节 区域特征330
一 渤海盆地的地质构造与地层330
二 渤海流系对环境的影响334
三 渤海海底地貌与沉积的动力作用336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的环境与资源342
一 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342
二 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345
第三节 渤海海峡和庙岛群岛346
一 渤海海峡346
二 庙岛群岛347
三 庙岛群岛的社会经济发展348
第四节 渤海区经济349
一 渤海区经济的战略地位349
二 渤海区的资源与特征350
三 渤海区的资源开发、建设和产业布局351
第十九章 黄海355
第一节 区域特征355
一 地理位置及构造格局355
二 黄海的流系与水团355
三 黄海海底地貌357
四 黄海海岸侵蚀与防护364
第二节 长山列岛366
一 长山群岛的环境与资源366
二 长山群岛(长海县)产业结构的特点372
三 长山群岛的开发与建设373
第三节 黄海的经济发展与结构374
一 黄海的经济地位374
二 黄海区海洋产业分布375
第二十章 东海379
第一节 区域特征379
一 东海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379
二 东海海底地貌与陆架沉积动力作用381
三 影响东海水域环境的作用过程385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与浙、闽港湾海岸389
一 长江三角洲与长江河口389
二 浙、闽港湾海岸394
一 地理特征与历史沿革398
第三节 舟山群岛398
二 自然资源399
三 社会经济与行政区划400
第四节 台湾海峡401
一 台湾海峡的地质与地貌401
二 台湾海峡的气象与水文402
三 台湾海峡的动植物区系404
第五节 台湾岛405
一 台湾岛的地形405
二 台湾岛的气候406
三 台湾岛的土壤407
第一节 区域特征411
一 宽阔深邃、半封闭的陆缘海411
第二十一章 南海411
二 断裂扩张构造414
三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416
四 季风漂流、暖流和上升流418
五 热带海洋生物特有的生物地貌421
六 油气、砂矿和海盐资源丰富423
七 优良的港口资源425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澳门地区428
一 珠江三角洲的自然条件428
二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意义431
三 香港与澳门433
四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及其发展前景437
第三节 海南岛和琼州海峡438
一 概况438
二 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问题441
三 开发南海的综合性基地443
第四节 南海诸岛445
一 岛礁自然特征及其分布445
二 珊瑚礁生态系统447
第五节 北部湾和广西海岸450
一 北部湾450
二 广西海岸452
第四篇 海洋灾害与环境保护456
第二十二章 海洋灾害456
第一节 海洋地震456
一 地震和海洋地震456
二 渤海三大地震灾害457
三 海洋地震的一些现象与前兆458
四 大地震的预报459
第二节 热带风暴460
一 热带风暴与台风460
二 台风发生与移动的规律462
三 我国东、南沿海台风灾害465
第三节 风暴潮与海岸侵蚀466
一 风暴潮466
二 海岸侵蚀468
第四节 海冰灾害470
第五节 港口、航道骤淤471
第二十三章 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474
第一节 中国沿海污染源474
一 中国沿海工业污染源474
二 中国沿海城镇生活污染源478
四 中国沿海港口和船舶污染源479
三 中国沿海农业污染源479
五 中国沿海油田污染源480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域污染现状482
一 中国近海海域水质污染482
二 中国近海海域底质污染493
三 中国近海海域生物污染502
四 中国近海海域重点河口、海湾的污染505
第三节 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及其防治对策511
一 近年来环境质量的变化511
二 公元2000年环境质量预测512
三 海洋环境保护的对策513
一 全球海平面上升518
第二节 海平面上升问题51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518
第二十四章 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的影响518
二 相对海平面变化520
第三节 中国沿海可能受害地区522
第四节 将来海平面上升时对我国的影响524
第五节 结论与意见525
附录 中国海区的海上定位基准527
第一节 海上定位基准的一般讨论527
第二节 各种大地坐标系转换的数学模型528
一 参心(地心)大地坐标系与参心(地心)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转换的数学模型528
二 参心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转换的数学模型529
三 参心(地心)坐标系与制图投影平面坐标系转换的数学模型530
四 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坐标的转换531
五 各种垂直基准的关系532
热门推荐
- 611877.html
- 2986195.html
- 1459592.html
- 1504118.html
- 3786302.html
- 1301549.html
- 2020655.html
- 1545645.html
- 372544.html
- 2568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77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56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63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2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0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1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40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49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88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