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山东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山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296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山东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山东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4
一、上个世纪以来的人口发展4
(一)建国以来人口发展历程5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10
二、90年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及问题13
(一)90年代人口发展的特点13
(二)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8
三、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1
(一)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1
(二)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24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29
一、人口性别构成29
(一)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30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35
(三)分年龄的人口性别比变化特点36
二、人口年龄构成38
(一)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及特点38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43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城乡差异47
(四)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50
三、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对人口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56
(一)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56
(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58
第三章 生育水平和人口控制60
一、生育水平的历史演变与现状60
(一)生育水平的历史演变60
(二)90年代以来的生育状况及特点64
二、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65
(一)生育政策的影响65
(二)婚姻状况对生育的影响68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生育的影响70
(四)妇女文化素质对生育的影响71
(五)妇女职业对生育的影响73
三、人口控制的效果、难点及对策74
(一)计划生育对人口控制的成效74
(二)人口控制的难点及对策76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及平均预期寿命85
一、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死亡率的变动规律85
(一)总死亡率的变化85
(二)人口死亡模式的变化86
(三)分性别死亡率变化87
(四)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88
二、2000年山东省死亡人口的特征89
(一)死亡人口的月度分布89
(二)死亡人口的文化程度89
(三)死亡人口婚姻状况90
(四)死亡人口城乡差异90
(五)死亡人口年龄中位数增大,死亡人口重心移向老年91
三、1989年与2000年山东人口死亡率变化分析91
(一)1989年与2000年山东省分年龄死亡率的特点92
(二)2000年人口总死亡率升高的原因分析93
四、影响山东省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96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死亡率的影响96
(二)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对死亡率的影响97
(三)人口年龄结构对死亡率的影响98
(四)环境对死亡率的影响99
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99
(一)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100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100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101
六、山东省死亡水平的变化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影响104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106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特点106
(一)人口婚姻状况106
(二)人口平均初婚年龄的比较109
(三)不同类别人口婚姻状况的差异110
二、人口家庭状况116
(一)家庭规模和数量的历史与现状116
(二)不同年龄人口在家庭中的分布119
三、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121
(一)婚姻与社会经济121
(二)家庭与社会经济123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程度127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基本情况127
(一)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5年127
(二)接受较高学历教育的人口大幅增加128
(三)文盲人口大幅减少,文盲率继续下降128
(四)山东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各省、市、区中居18位129
(五)努力提高山东人口的受教育程度131
二、山东省人才资源状况131
(一)人才资源存量明显增加132
(二)人才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133
(三)人才资源分布不够均衡134
(四)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137
(五)加快人才资源建设刻不容缓138
三、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140
(一)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现状140
(二)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特点141
(三)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必要性142
(四)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对策选择143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149
一、劳动力资源现状149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及其增长149
(二)劳动年龄人口150
二、经济活动人口156
(一)就业人口规模与构成156
(二)失业人口规模及构成168
三、非经济活动人口172
(一)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总量及其构成的变化172
(二)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173
(三)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175
(四)主要生活来源176
四、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现状176
(一)配置压力进一步加大176
(二)劳动力资源的产业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178
(三)非农化比例依然偏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179
(四)失业人口将不断增加181
(五)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偏低181
五、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途径与对策182
(一)确立劳动力资源开发战略182
(二)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186
(三)实施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规模188
(四)降低劳动参与率,减少劳动力的过度供给190
(五)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宏观管理体系192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196
一、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变化196
二、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分布199
三、少数民族人口构成203
(一)民族成分构成203
(二)年龄构成205
(三)性别构成205
四、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生育状况208
(一)婚姻状况208
(二)家庭状况210
(三)生育状况210
五、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水平212
六、少数民族人口就业状况214
(一)就业比重的变化214
(二)就业人口行业构成215
(三)就业人口职业构成217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218
一、人口迁移现状及分布218
(一)迁移状况218
(二)迁移人口的构成特征219
(三)人口迁移的原因224
二、流动人口现状及特点226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及特点226
(二)流动人口的主要构成特征232
(三)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241
三、人口迁移、流动对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43
(一)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43
(二)人口迁移、流动对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244
四、人口迁移、流动中需要把握的问题246
(一)提高认识,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对迁移、流动人口采取引导式管理,使之更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46
(二)加强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246
(三)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常住”化管理模式247
第十章 人口城镇化248
一、城镇化的定义及其演变248
(一)城镇化的定义248
(二)城镇化水平的测度和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演变249
二、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特征250
(一)人口城镇化进程250
(二)人口城镇化发展特征252
三、人口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257
(一)存在的问题257
(二)制约因素262
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前景266
(一)明确了高水平、大手笔建设现代城市的新观念266
(二)确定了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重点的城市化新思路267
(三)新一轮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坚实基础268
(四)确立了发展中心镇这一小城镇改革的重点和方向269
五、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270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275
一、人口居住现状275
(一)城乡居民家庭户人均住房达到22.1平方米275
(二)城市住宅以楼房为主,农村砖石平房住宅多276
(三)住宅建设发展迅速,新建住宅比重大277
(四)住房设施配套率较低,卫、厨私用率较高278
二、居民居住水平差异278
(一)全省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差别不大278
(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住房间数地区间发展比较平衡279
(三)住房困难户城乡差异较大,城市所占比重较高280
(四)城市住宅设施的配套率较高,卫生条件较好280
(五)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与户主的受教育程度紧密相关280
(六)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与户主的职业紧密相关281
(七)住房来源呈现多样化,住房私有率达93.67%282
(八)城镇居民以原公有住房为主要来源282
三、居民住宅发展前景分析与对策283
(一)针对城镇283
(二)针对乡村288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290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现状290
(一)土地资源291
(二)水资源291
(三)矿产与能源资源294
(四)生态环境296
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298
(一)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较大298
(二)资源承载能力大为减弱299
(三)环境基础脆弱,保护和恢复能力低下299
(四)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300
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01
(一)控制人口较快增长,合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301
(二)深化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01
(三)切实搞好水资源管理工作302
(四)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对待302
(五)有效保护矿产资源304
(六)加强对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与管理304
第十三章 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306
一、老年人口现状306
(一)老年人口总量及区域分布306
(二)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308
(三)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309
(四)老年人口的家庭婚姻状况309
二、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及其特点313
(一)人口老龄化的形成313
(二)人口老龄化的特征314
三、老年人口与社会保障317
(一)目前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317
(二)目前老年人口面临的问题318
(三)改革养老方式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319
第十四章 未来人口发展展望322
一、人口发展测算系统的建模原理322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模型323
(二)死亡预测模型323
(三)生育预测模型324
(四)人口迁移预测模型324
二、基础数据的评估与调整325
(一)死亡数据的评估与调整326
(二)年龄数据的评估调整330
(三)总和生育率的评估调整334
三、育龄妇女生育表的编制及应用336
(一)编制生育表设想的提出336
(二)育龄妇女分孩次生育表的编制337
(三)生育表的应用343
(四)建立不同平均生育年龄下的生育表344
四、人口迁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型建立344
(一)数据的采集345
(二)模型分析与建立345
五、预测动态参数的选择354
(一)平均预期寿命354
(二)分孩次育龄妇女生育年龄和总和递进生育率355
(三)总和迁移率357
六、几种设想下的未来山东人口总量变动趋势359
(一)制定人口预测方案的原则359
(二)预测方法及参数选择360
(三)三种方案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362
(四)流动人口预测363
七、未来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364
(一)第四次出生高峰已经来临365
(二)未来20年学龄人口波动较大366
(三)未来20年劳动适龄人口始终保持较大规模367
(四)未来50年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368
八、未来人口发展对策的初步思考368
(一)坚持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方针,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369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人口素质370
(三)坚持综合施治,优化出生性别结构371
(四)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372
(五)坚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372
(六)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引导相结合,促进人口有序合理流动373
(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374
九、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375
(一)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375
(二)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依法管理376
(三)制定完善社会经济政策,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376
(四)深化计划生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377
(五)建立稳定可靠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378
热门推荐
- 3747401.html
- 309643.html
- 2034853.html
- 3852384.html
- 213883.html
- 2486196.html
- 3827935.html
- 2279286.html
- 1228903.html
- 19982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9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4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8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84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90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46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4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83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7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