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寒热研究探讨中医与西医的共性和特性 北医基金 2015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梁月华,李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91321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03页
- 主题词:寒热-中医治疗法-研究;发热-治疗-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寒热研究探讨中医与西医的共性和特性 北医基金 201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寒证、热证研究概述2
第一章 寒证、热证的临床观察及研究2
第一节 寒证、热证的临床观察2
一、热证的临床观察2
二、寒证临床观察5
第二节 热证的功能研究7
一、实热证7
二、虚热证研究10
三、热证动物模型11
第三节 寒证的功能研究12
一、中枢功能抑制占优势13
二、交感神经系统13
三、副交感神经系统13
四、5-羟色胺系统14
五、内分泌系统16
六、寒证动物模型17
第四节 寒证、热证的病理变化18
一、热证的病理变化18
二、寒证的病理变化19
第五节 寒证、热证的基因、系统生物学研究21
一、虚寒证基因变化21
二、动物实验22
三、治疗后对基因影响22
四、寒证、热证的相关生物网络研究23
第二章 寒证、热证与西医疾病诊断26
第一节 中医寒、热证型功能指标变化总观26
一、中医热证、寒证功能变化26
二、西医的应激反应28
第二节 中医寒、热证型病理指标变化总观30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辨证总观32
一、中医辨证总观33
二、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总观34
第四节 西医病与中医辨证35
第三章 寒、热的证候传变与功能背景38
第一节 寒、热证的传变38
一、临床观察38
二、动物实验39
三、免疫功能的变化40
四、证候随疾病的发展而传变40
第二节 证的脏腑传变研究41
一、三焦证候41
二、脏腑传变与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41
三、西医也有多器官同病的综合征(传变)42
第三节 证的传变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关系43
第四节 寒、热的功能背景及病理背景44
一、阳热-交感型44
二、阴寒-副交感型45
三、调节寒、热证功能背景的意义45
第五节 寒、热的本质及寒、热证研究的意义46
一、寒热本质46
二、寒、热证的研究的启发47
第二篇 正常人中枢功能的共性概观50
第四章 神经型、体质与功能状态50
第一节 正常人体神经型的研究50
一、世界神经型的分类51
二、正常人类分型52
第二节 正常人体的功能状态研究52
一、体质的研究53
二、体质的分类53
三、植物神经平衡指数(Y值)的测量54
四、动物群体的功能状态54
第三节 内外环境变化对功能状态的影响55
一、先天因素55
二、年龄对人体的影响55
三、外环境的影响57
第四节 讨论60
一、神经型-体质60
二、功能状态60
第五章 中枢功能状态与反应性62
第一节 中枢的功能62
一、神经元功能62
二、神经的可塑性63
三、中枢可塑性的改变影响功能状态65
第二节 内外环境变化对功能反应性影响66
一、不同年龄的功能反应性66
二、外环境对功能状态的影响67
第三节 功能反应性的实验研究68
一、ACTH的刺激反应68
二、胃黏膜出血69
三、体温调节69
四、中枢神经系统反应70
第四节 疾病状态下功能反应及中药调节71
一、冷加压试验对肾阴虚、肾阳虚的影响71
二、运动、卧立、冷加压对心气虚、心阴虚的影响71
三、促甲状腺激素(TRH)刺激反应72
四、中药对功能状态调节72
第五节 功能状态的临床意义73
一、正常人体功能状态调节73
二、不同功能状态对疾病发展的影响74
三、中药的调节功能状态的作用值得推广74
第六章 中枢的自身平衡能力76
第一节 高级中枢的功能平衡调节76
一、皮质活动76
二、边缘系统77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自主神经的整合作用79
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系统79
二、下丘脑的神经通路80
三、神经对免疫的调节81
四、分子水平的调节81
第三节 病态时自身调节平衡能力82
一、自主神经之间的平衡调节82
二、分子之间的平衡调节84
三、代偿功能85
四、内源性保护85
第四节 讨论87
一、正常人体的自身调节平衡能力87
二、疾病状态下自衡力的调节87
三、如何调动自衡力治病是治疗的新课题88
第三篇 疾病发展中功能、病理、治疗的共性和特性92
第七章 清除病因与调节功能状态92
第一节 内、外因引起的疾病92
一、怒伤肝93
二、肝脾不和93
三、抑郁症94
四、焦虑95
五、燥证95
六、治疗95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的关系97
一、神经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97
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99
三、免疫系统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00
第三节 功能状态对免疫功能和病原体清除的影响101
一、阳热与交感状态101
二、阴寒与副交感状态102
第四节 中、西医治疗对免疫功能影响102
一、西医治疗103
二、中医治疗104
第五节 讨论107
一、情绪性外因的治疗107
二、病原体外因的治疗107
第八章 功能状态与发热109
第一节 西医的发热机制109
一、发热过程109
二、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111
三、发热途径111
第二节 中医发热理论与真寒假热112
一、中医对发热的论述112
二、真寒假热证中医论述112
第三节 实热证与真寒假热证的治疗113
一、实热证114
二、安宫牛黄丸的应用114
三、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热证114
第四节 真寒假热证临床观察115
一、产后发热115
二、白血病(气虚发热)115
三、癌症发热(气虚,阳虚证发热)116
四、手术后发热116
五、功能性发热116
六、长期用激素117
第五节 真寒假热证的研究117
一、临床虚证观察118
二、虚证动物模型的神经递质研究118
三、神经递质对发热的影响118
第六节 寒凉和温热药对热证、真寒假热治疗120
一、实热证治疗120
二、真寒假热的治疗121
第七节 真寒假热的机制探讨122
第九章 水湿与炎症125
第一节 正常人体水盐代谢与常见病125
一、体液与内外环境的交换126
二、水盐代谢的神经内分泌调节126
三、水肿128
四、脱水128
五、燥证129
第二节 中医湿证的现代研究129
一、中医理论129
二、湿与炎症130
三、微循环与水湿130
四、湿证的寒化与热化131
五、湿与血瘀131
六、西医病中探讨中医湿证的诊断132
第三节 功能状态与中医治疗方法及疗效133
一、阳热-交感状态133
二、阴寒-副交感状态135
第四节 器官、局部炎症与祛湿136
一、器官炎症的吸收136
二、局部炎症与祛湿137
第五节 五苓散类药物研究139
一、单味药研究139
二、五苓散方剂研究140
第六节 水湿的治疗140
一、西医治疗140
二、中医治疗141
第十章 血瘀证与血栓病145
第一节 血液与循环的生理功能145
一、神经对血液循环的调节145
二、微循环145
三、血液凝固机制,血栓形成146
四、血小板146
五、抗凝系统146
第二节 中医血瘀证理论147
一、血瘀证的寒、热147
二、血瘀证的诊断147
第三节 血瘀证现代研究148
一、炎症与血瘀148
二、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瘀149
三、血液流变学与血瘀150
四、微循环与血瘀151
五、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153
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53
七、肝血流图研究153
第四节 血瘀证的中西医治疗比较154
一、热性血瘀证154
二、寒凝血瘀156
第五节 血瘀证治疗157
一、西医对炎症和血栓的治疗158
二、中医的治疗158
第十一章 症瘕积聚与纤维化和硬化162
第一节 西医对器官纤维化和硬化的论述162
一、神经的影响162
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64
三、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164
四、肌成纤维细胞164
五、细胞外基质(ECM)164
六、器官纤维化的逆转165
第二节 中医的现代研究166
一、阳热-交感状态的影响166
二、血瘀与纤维化167
三、纤维化逆转研究168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效果比较170
一、肺脏的治疗170
二、肝纤维化治疗171
三、肾纤维化治疗173
第四节 中西医药物治疗174
一、西医治疗药物174
二、中医抗纤维化的治疗174
第五节 讨论177
一、理论指导治法177
二、器官纤维化、硬化与血瘀177
三、活血化瘀药对纤维化、硬化的治疗177
四、复方药的作用178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178
第十二章 包块与肿瘤180
第一节 西医对肿瘤的研究180
一、肿瘤的发生180
二、肿瘤的结构181
三、肿瘤细胞的周期活动181
四、肿瘤与炎症182
五、肿瘤与免疫182
第二节 中医对肿瘤的论述183
一、中医理论183
二、中医对肿瘤的治疗183
第三节 中医肿瘤的现代研究及活血化瘀法的争议184
一、神经的影响184
二、微环境与肿瘤185
三、血瘀证与肿瘤186
四、活血化瘀药对肿瘤的作用187
第四节 西医对肿瘤的治疗188
一、西医的治疗188
二、常用抗肿瘤药物189
第五节 中西医疗效比较189
一、纯中药治疗189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190
三、化疗加中药191
四、手术结合中药及化疗191
第六节 特殊病的中医治疗192
一、硬皮病192
二、瘢痕193
三、红斑狼疮193
四、白血病194
五、白塞综合征195
第七节 中医对癌症、难治病的治疗与讨论196
一、中医对肿瘤的治疗196
二、中药对肿瘤病的调节作用197
三、其他难治病197
第四篇 诊断——病证结合202
第十三章 诊断——病证结合202
第一节 中、西医诊断特点202
一、中医辨证简介203
二、西医的诊断204
第二节 病、证的传变205
一、病-证的纵向和横向传变205
二、中、西医的脏腑传变206
第三节 脏腑传变对肾的影响207
一、肾病的诊断207
二、慢性肾炎的研究208
三、肾的神经调节208
四、多种病是肾病发生的诱因209
第四节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09
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210
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临床应用210
三、同病异治的临床应用210
四、异病同治的药物选择211
第五节 病证结合的诊断212
一、病证结合诊断特点212
二、辨证与辅助检查结合213
第五篇 中西医治疗的特点216
第十四章 中药复方特点216
第一节 寒凉、温热药的早期研究216
对中枢神经递质的调节216
第二节 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节218
一、中枢神经递质的调节218
二、周缘神经内分泌的调节220
三、免疫功能调节221
第三节 中药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221
第四节 中药对基因的调节222
一、神经系统222
二、内分泌223
三、免疫223
四、凋亡223
第五节 寒热药的其他功能及检测方法224
一、寒热药对产热功能影响224
二、温热药抑制解偶联蛋白(UCP)表达促进代谢224
三、肝的基因表达224
四、代谢组法测定224
五、寒热药对寒热体质调整作用225
第六节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方证对应问题225
一、中药组方特点225
二、方证对应225
三、西药与药性的关系227
第七节 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228
一、复方药和单味药提取物229
二、中枢兴奋物质和抑制物质的研究229
三、血液内新物质229
四、药物的吸收与功能状态的关系229
五、药物成分与微量元素230
第八节 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230
一、早期的研究230
二、复方的分析及研究231
第九节 综合治疗231
第十节 单体药物治疗232
一、单体及单体复合物的研究233
二、单体药物的给药方法233
三、单体药应该注意的问题234
第十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235
一、药物作用235
二、用药方法236
三、以病用药236
第十五章 中医的治疗方法240
第一节 西医在疾病各过程的治疗概括240
一、清除病因240
二、炎症治疗240
三、血栓治疗240
四、器官纤维化治疗241
五、肿瘤的治疗241
第二节 中药治疗复方总观242
第三节 清除病因243
第四节 调节整体功能平衡244
一、阳热-交感型244
二、阴寒-副交感型244
第五节 调节水盐代谢——水湿245
一、调节水盐代谢246
二、常用药物246
第六节 血瘀证的治疗246
第七节 调节消化功能——脾胃248
第八节 纤维化、硬化与癌瘤248
第九节 中西药结合问题249
一、西药治疗的特点249
二、中医治疗特点250
第十六章 疾病的预防与功能状态252
第一节 预防医学的发展252
一、世界预防医学的总趋势252
二、现代的预防医学253
三、中医的预防医学253
第二节 体质因素引起疾病的预防255
一、中医体质理论255
二、阳抗体质人易发病256
三、阴虚质人易发病256
四、阳虚质人易发病257
第三节 年龄变化引起疾病的预防258
一、青春期258
二、月经前期258
三、更年期258
四、老年期259
第四节 外环境变化引起疾病的预防259
一、季节变化259
二、情绪对人体的影响261
第五节 养生学262
一、顺应262
二、养性(形神兼养)——修养道德、调摄精神262
三、动静结合262
四、培元262
五、食养262
六、药物养生263
七、术养263
第六节 中医术养的特点263
一、针灸的治疗263
二、推拿264
三、气功264
四、养生与康复结合264
第七节 中药及中医的预防特色265
一、正常人体养生265
二、不同时期调节功能平衡预防疾病265
第六篇 共性、特性概观268
第十七章 中西医的共性和特性的简单概括268
第一节 人体的整体观与局部研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268
一、古典的医学发展268
二、解剖学的发展269
三、双向发展的意义270
第二节 宏观认识对医学发展的贡献270
一、针灸的启示270
二、机体反应与刺激性质的关系271
三、人类群体的宏观类型——神经型272
第三节 人体功能平衡272
一、中西医对人体功能平衡的论述272
二、中枢功能状态273
三、中枢的功能状态的可变性274
四、中枢的自身调节平衡能力274
第四节 寒证、热证的功能背景与西医研究比较275
一、热证的功能背景与急性应激反应275
二、寒证功能背景与慢性应激反应276
三、发热与功能状态276
第五节 证的传变277
一、证的纵向传变277
二、交感神经系统在生理和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78
三、脏腑的传变279
第六节 诊断279
一、病、证结合的诊断279
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80
三、同病异治的临床应用280
第七节 治法的共性和特性281
一、清除病因281
二、调节整体功能状态平衡281
三、病理变化治疗的中医特点282
四、调整脾胃功能282
第八节 药物的共性和特性283
一、药效的研究283
二、中西医药物的特性284
第九节 预防疾病的共性和特性285
后记287
热门推荐
- 1995960.html
- 354167.html
- 1534587.html
- 2335707.html
- 2534896.html
- 1262611.html
- 3088307.html
- 3263421.html
- 534498.html
- 1007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45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21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96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05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06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23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26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52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33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