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纲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萧萐父,李锦全主编;吴灿飞责任编辑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文出版社
- ISBN:711902381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5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77页
- 主题词:哲学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奴隶制时代(夏、殷、周至战国初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9
绪言9
第一章 夏、殷、周奴隶制发展时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9
第一节 夏殷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19
一、绝地天通的神权垄断--从自然崇拜到上帝崇拜19
二、治水平土的经验总结--从征服自然的神话幻想到认识自然的哲学萌芽21
第二节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和哲学思想的产生23
一、殷末开明政论家的哲学思想23
二、西周初统治集团的哲学思想24
第三节 西周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哲学思想的发展27
一、怨天、尤人思潮的兴起27
二、五行、阴阳思想的发展29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和史墨、孙武的朴素辩证法33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33
一、季梁、史嚣的重民轻神思想33
二、叔兴、子产的天人相分思想34
第三节 晏婴、史墨的朴素辩证法思想35
一、晏婴“和与同异”、否可“相济”的思想36
二、史墨“物生有两”、皆在“陪贰”的思想37
第三节 孙武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39
一、《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的朴素唯物论思想39
二、《孙子兵法》中“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41
第三章 孔丘创立的儒家哲学45
一、由尊天思想到走向命定论46
第一节 “与命与仁”的世界观46
二、强调主观自觉精神的仁学思想48
第二节 “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50
一、承认上智“生知”的先验论51
二、重视学知、提倡“下学上达”的认识方法51
第三节 “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54
一、“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矛盾调和论54
二、三代相“因”、“损益可知”的历史发展观55
三、“扣其两端”、“温故知新”的认识辩证法56
第四节 孔丘思想的历史地位57
第四章 墨翟创立的墨家哲学59
第一节 “必以众之耳目之实”为基准的唯物主义经验论59
一、认识来源于“耳目之实”60
二、“取实予名”与“察类明故”61
三、“言必立仪”的三表法62
第二节 “尚力”、“非命”与“天志”、“明鬼”的思想矛盾64
一、“尚力”、“非命”及时“命定”论的批判64
二、“天志”、“明鬼”的神秘主义思想66
第三节 “兼以易别”的社会矛盾观67
一、“尚贤”、“尚同”69
二、“兼爱”、“非攻”70
三、“非乐”、“节用”71
第五章 《老子》奠定的道家哲学72
第一节 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73
一、“道”兼有两重属性73
二、“道”生万物与“道法自然”74
第二节 “静观”、“玄览”的神秘主义认识论76
第三节 “反省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78
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78
二、“反者道之动”80
三、“挫锐”、“解纷”、“归根曰静”81
四、复古倒退的历史观82
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83
第二编 封建制形成时期(战国中、晚期)哲学矛盾运动的展开89
绪言89
第六章 孟轲对儒家哲学的深化98
第一节 性善论--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99
第二节 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102
第三节 英雄史观和历史循环论105
第七章 庄周对道家哲学的发展107
第一节 “道生天地”的天道观108
第二节 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110
一、否认认识对象的规定性110
二、否认论识标准的客观性111
三、对人认识抱绝对怀疑的态度113
第三节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宿命论114
第八章 名辩思潮和后期墨家118
第一节 惠施“合同异”的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119
第二节 公孙龙“离坚白”的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122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自然哲学和逻辑理论126
一、后期墨家的哲学观点127
二、后期墨家的逻辑理论132
第九章 荀况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137
第二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37
一、天道自然的思想137
二、“天行有常”的思想138
三、“天人相分”的思想139
四、“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139
第二节 “虚壹而静”的唯物主义认识论140
一、“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140
二、“虚壹而静”以“解蔽”的认识方法142
三、“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144
四、“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145
第三节 “化性起伪”和“明分使群”的人类史观147
一、“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148
二、“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149
三、厚今薄古与“古今一度”、“虽久同理”的矛盾150
第四节 对百家争鸣的理论总结151
第十章 韩非对先秦法家思想的集成153
第一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论153
一、“治世不法古”的社会发展观153
二、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154
第二节 “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规律观155
一、“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155
二、“缘道理以从事,无不能成”156
第三节 注重“参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158
一、反对“前识”,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则158
二、“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159
第四节 “矛盾之说”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60
一、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不平衡性的思想161
二、关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的思想162
三、韩非思想的局限性162
第十一章 邹衍和《易传》的哲学思想164
第一节 邹衍的哲学思想164
一、“五德终始”的历史观165
二、“以小推大,以今推古”的方法论166
第二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167
一、《易传》的宇宙生成图式及其思想体系的矛盾167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形而上学的归结170
绪言179
第三编 封建社会前期阶段(秦汉至隋唐)哲学的发展179
第十二章 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186
第一节 秦及汉初的各种思想186
第二节 汉初的黄老之学190
一、汉初黄老“无为”思想190
二、《黄老帛书》中的哲学思想192
第三节 贾谊政论中的矛盾观196
第十三章 汉代官方哲学的奠基者董仲舒的哲学思想200
第一节 “天人感应”的目的论200
第二节 “深察名号”的认识论205
第三节 “天道不变”的形而上学206
第四节 董仲舒哲学的历史作用208
一、董仲舒的历史地位208
二、董仲舒与谶纬神学210
第十四章 王充的哲学思想213
第一节 “元气自然”的宇宙观--对天人感应论的否定213
第二节 “疾虚妄”、“重效验”的认识论--对圣人神而生知论的否定217
第三节 “殊气相革”的朴素辩证法和自然定命的形而上学的矛盾219
一、“同气相成,殊气相革”的辩证法思想219
二、听命顺时的自然定命论220
第四节 “汉盛于周”的历史进化观和“百代同道”的历史循环论的矛盾222
一、“汉盛于周”的历史进化论222
二、“百代同道”的历史循环论223
第五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地位223
第十五章 三国西晋时期的玄学思潮225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及其演变225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228
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229
二、“静为躁君”的动静观231
三、“得意忘象”的认识论232
第三节 郭象的“独化”论233
一、“万物独化”的本体论234
二、“冥而忘迹”的认识论236
三、“大小俱足”的思维方法237
第十六章 反玄学思潮的发展历程240
第一节 嵇康的“名教不合自然”论240
一、“元气陶铄,众生禀焉”的自然观240
二、“求之自然之理”的认识论241
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论242
一、《物理论》中的气一元论243
第二节 杨泉的《物理论》243
二、杨泉思想的批判性244
第三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245
第四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246
第十七章 东晋南北朝佛教哲学的传播和发展249
第一节 般若空宗的传入及其与玄学的合流250
第二节 僧肇的“般若”学253
一、“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253
二、“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256
三、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认识论258
第二节 慧远的“法性”论与竺道生的“涅槃”学259
一、慧远的“法性不变”论259
二、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261
第十八章 无神论者范缜的哲学263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及其思想先驱263
第二节 《神灭论》对形神关系的论证264
一、“形神相即”的新命题264
二、“形质神用”的新范畴265
第三节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质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辩证分析266
一、区别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266
二、“生灭之体”的“渐变”与“歘变”的变化观266
第四节 《神灭论》的理论贡献与局限267
第十九章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的新发展269
第一节 隋唐佛教哲学的理论渊源与总体特征269
一、隋唐佛教的理论渊源269
二、隋唐佛教哲学的一般思辨结构270
第二节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271
一、“立破无碍”的判教理论272
二、“心尘”互为缘起的缘起论274
三、“四法界”说中的思辨方法276
第三节 禅宗的“顿悟成佛论”281
一、禅宗的理论渊源与一般特征281
二、禅宗哲学的理论结构282
三、禅宗哲学思想的历史作用284
第二十章 韩愈、李翱的哲学思想286
第一节 韩愈重振儒学的道统论286
一、儒家的道统286
二、“顺天”“合道”、性分“三品”的天人观与人性论288
三、圣人创制立法的历史观289
第二节 李翱的复性论291
一、性善情邪的人性论291
二、直觉主义的认识论292
第三节 韩愈、李翱哲学的历史影响293
第二十一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无神论思想295
第一节 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295
一、“元气自动”的自然观296
二、天与人“不相预”的无神论及其对传统神学的批判297
第二节 刘禹锡的朴素辩证法299
一、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论证299
二、“天与人交相胜”的朴素辩证法命题300
第三节 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304
第四节 柳宗元、刘禹锡哲学的历史地位307
第四编 封建社会后期阶段(北宋至明中叶)哲学的发展313
绪言313
第二十二章 道学的产生322
第一节 周敦颐的“太极”说322
一、“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323
二、“物测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324
三、“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326
第二节 邵雍的“象数”学327
一、“合一衍万”的先天象数学328
二、“元会运世”的宇宙循环论与“皇帝王霸”的历史退化论329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331
一、“惟理为实”的本体论332
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333
三、“物必有对”、“物极必反”的辩证法因素及其形而上学归宿336
第二十三章 王安石的道气一元论339
第一节 道气一元的宇宙衍生论339
一、太极与道即气的新规定340
二、阴阳生五行的新论证341
第二节 “道立于两”的辩证发展观342
一、五行“往来于天地之间而不穷”342
二、五行“皆各有耦”343
三、五行“生”、“克”、“变”、“化”344
四、“天道尚变”、“新故相除”的历史观346
第二十四章 张载的气化论350
一、对玄学、佛教世界观的揭露351
第一节 “虚空即气”的自然观351
二、对“太虚即气”的论证352
三、对“天道神化”的解释353
第二节 “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354
一、“动必有机”、“动非自外”的内因论354
二、“一故神、两故化”的矛盾观355
第三节 “内外之合”及“内合外于耳目之外”的认识论357
一、“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357
二、“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359
第二十五章 朱熹的“理学”体系362
第一节 “理本气末”的本体论362
一、“理是本”、“理为主”--论理气关系363
二、“理--分殊”--论一多关系366
第二节 “理主动静”的辩证法368
一、“理生万物”的发展观368
二、“一生两”的矛盾观369
三、“定位不易”的循环论370
第三节 “格物穷理”的认识论371
一、“万理具于一心”371
二、“穷理”通过“格物”372
三、“力行”首在“致知”373
第四节 理欲对立的历史观374
一、“不和乃和”的等级观374
二、“革欲复理”的人性论375
三、“尊王贱霸”的历史观376
第一节 “心即理”的宇宙观378
第二十六章 陆九渊的“心学”378
一、化气为理379
二、以数释理380
三、容理于心381
第二节 “切己自反”的认识论382
一、“发明本心”382
二、“剥落”、“减担”384
第二节 朱熹、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异同及其争论385
第二十七章 陈亮、叶适重“事功”的物本论哲学388
第一节 陈亮的哲学思想388
一、“盈宇宙者无非物”的世界观389
二、“明于事物之故”的认识论391
三、“勉强行道大有功”的功利主义393
第二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394
一、“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的世界观394
二、“弓矢从的”的认识论397
第二十八章 王守则对陆九渊“心学”的发展400
第一节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世界观400
一、“意之所在便是物”400
二、“理也者,心之条理也”403
第二节 “致良知”的认识论404
一、“良知之外别无知”404
二、“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407
第三节 “知行合一”的动机论408
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408
三、“只好恶,就尽了是非”408
二、“一念发动便即是行”410
第四节 王守仁“心学”的历史地位411
第二十九章 王廷相的气本论415
第一节 “同道相贤,殊轨异趋”的批判精神415
一、对哲学实质的揭露415
二、对哲学范畴的改造417
第二节 “气本”与“气化”相结合的宇宙观418
一、“理载于气”的气本论418
二、“气有偏盛”的气化论419
第三节 “见闻”与“思虑”相结合的认识论421
一、“事物之实核于见”421
二、“事理之精契于思”422
三、“事机之妙得于行”423
第五编 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哲学发展的新动向427
绪言427
第三十章 李贽反道学的异端思想436
第一节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批判精神438
一、反对封建独断的“是非无定”论438
二、反对等级偏见的天赋平等论440
第二节 “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的个性解放思想442
一、“童心即真心”的个性自觉442
二、“无私则无心”的私产要求444
第三节 李贽哲学思想的矛盾及其宗教归宿445
第三十一章 黄宗羲的启蒙主义的历史哲学449
一、揭露矛盾,追溯历史450
第一节 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史观450
二、改革现实,设计将来453
第二节 对宋明道学的批判总结456
一、“气外无理”的哲学思想456
二、“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458
第三十二章 方以智的自然哲学464
第一节 “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465
第二节 “火--气”一元的物质运动统一论467
一、“盈天地间皆物”467
二、“物物之生机皆火”468
第三节 “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的矛盾学说470
一、“常统常变”、“相反相因”的矛盾发展观471
二、“交、轮、几”的矛盾转化观及其严重失足473
第四节 “不妨矛盾”的认识辩证法474
一、“不妨矛盾”的认识原则474
二、“多识”和“一贯”相统一的认识方法475
第三十三章 王夫之对宋明道学的批判总结479
第一节 “理依于气”的宇宙观480
一、对“气”范畴的新规定480
二、“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481
三、“天下惟器”,“尽器则道在其中”482
第二节 “气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484
一、“天地之化日新”的变化观484
二、“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的矛盾观486
三、“奉常以处变”的常变观488
一、在能所关系问题上扬弃心学489
第三节 “行可兼知”的认识论489
二、在心理关系问题上扬弃理学491
三、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全面清算宋学道学493
四、对天人关系问题的新的哲学论证494
第四节 “理势合一”的历史哲学495
一、坚持“今胜于古”的进化史观,反对历史复古主义496
二、制定“理势合一”的规律论,反对历史神秘主义497
三、提出“即民见天”的动力学,试图摆脱英雄史观499
四、对理欲关系问题的新的历史说明499
第五节 王夫之哲学的历史地位501
第三十四章 颜元、戴震哲学中的思想新动向504
第一节 颜元重“习行”、倡“实学”的哲学理论505
一、坚持体用一致,揭露道学唯心论的禅学根源505
二、对“格物致知”作新解,发展知行观507
三、倡“实学”,重功利,宣扬经世致用的新学风509
第二节 戴震重“心知”、察“分理”的理性精神512
一、抨击道学“以理杀人”的罪恶实质512
二、坚持“气化即道”的自然观515
三、主张“‘神明’照物”的认识论517
第六编 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变革中哲学的曲折发展523
绪言523
第三十五章 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530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531
一、龚自珍的“更法”思想与“心力”论531
二、魏源的“变古”思想与知行论534
一、洪秀全的全民革命思想536
第二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农民革命思想536
二、洪仁玕与《资政新篇》538
第三节 王韬、郑观应的改良主义思想540
一、王韬的“变古以通今”思想540
二、郑观应与《盛世危言》541
第三十六章 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544
第一节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544
一、具有近代特点的“元气”说545
二、强调“全变”的进化论547
三、“三世进化”的历史观548
第二节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550
一、“以太”即“仁”的自然观551
二、感觉论与顿悟论的矛盾552
三、“冲决网罗”的历史观554
第三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556
一、“质力相推”的科学自然观557
二、“心体为白甘”的经验认识论558
三、“物竞天择”的历史进化论561
第三十七章 辛亥革命运动中的哲学旗帜564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社会思潮564
第二节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567
一、早期的自然观和认识论568
二、从科学进化论到俱分进化论572
三、后期“自贵其心”的无神论新宗教574
第三节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576
一、宇宙演化论577
二、知难行易说580
三、民生史观582
四、孙中山哲学的历史影响585
第三十八章 五四运动以后中西哲学的融会587
第一节 五四时期的哲学论争587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587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589
三、梁漱溟的生命哲学593
四、“科学与玄学论战”596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哲学体系600
一、熊十力的《新唯识论》600
二、冯友兰的《新理学》604
三、金岳霖的《论道》608
四、贺麟的《近代唯心论简释》613
第三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61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618
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李大钊619
二、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622
三、瞿秋白对唯物辩证法的传播624
第二节 三十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运动626
第三节 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播火者632
一、《现代社会学》对唯物史观的传播634
二、《社会学大纲》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636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640
索引646
后记653
热门推荐
- 329696.html
- 423715.html
- 1925863.html
- 1184116.html
- 133214.html
- 784394.html
- 2644672.html
- 2045691.html
- 27771.html
- 1522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19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84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06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2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5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73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3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76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6546.html